:::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西晉辭賦研究
作者:王秋傑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柯慶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辭賦觀詠物寓理風格流派抒情化日常化斷層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5
本研究從西晉辭賦觀的分析中,發現其已逐漸擺脫政教傳統的附庸,強調辭賦的藝術特質,從形式到內容,包括鋪陳、麗辭、體物等。在創作手法上,提出托寓深大、緣情體物、博物徵實三種。
研究中先整理各期題材的種類與變化,再歸納分析主題與寫作手法,最後從賦作總體表現中,探討代表性人物的文風,以觀察其流派的相承或變異。西晉賦壇可概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期為泰始咸寧的萌芽時期。題材有仿古拓新的特色。內容以托物言志、睹物思情、及潤色鴻業之詠物賦最為興盛,主要是承傳正始玄風,故亦產生詠物寓理的作品。另賦作之流派有博學、善用藻飾的騁辭派,以傅玄和成公綏為代表。也有因情敷采的情采派,以張華為主。
第二期為太康的繁榮時期。賦家爭相開拓新題材,作品數量更是龐大,且有內容抒情化的趨勢。主題有歎逝悼亡、懷鄉思親、隱逸閒居、述志抒懷、頌美諷諫、譏刺時俗、詠史懷古、及探討文學理論,豐富多。流派中,騁辭派的代表為木華和左思;情采派則有陸機、潘岳與夏侯湛。另出現以在詼諧中刺俗的俳諧派,左思和束皙最具特色。此外,尚有由陸雲、摯虞代表的擬騷派。
第三期為永嘉的凋零時期。由於政亂更迭,創作呈現斷層化的現象。內容有取材於平時生活的日常化傾向,也有志怪性的題材崛起。流派無新的開拓,延續騁辭派文風,以郭璞為代表;俳諧派則有嵇含。
參考文獻
凡例:
一、書目計分古籍(民國以前著作)、今著(民國以後著作)、期刊論文與學位論文四大類。
二、各大類均依作者姓名之筆劃順序排列。
一、古籍
司馬光 《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1985年)
司馬遷 《史記》(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李昉等 《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阮 元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房玄齡 《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姚鼐編選 《古文辭類纂評注》 吳孟復、蔣立甫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范 曄 《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孫德謙 《六朝麗指》(臺北:新興書局,1963年)
班 固 《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祝 堯 《古賦辨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張溥編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
郭茂倩編撰 《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郭慶藩 《莊子集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陳 壽 《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1984年)
陳元龍等編《御定歷代賦彙》(東京:日本中文出版社,1974年)
劉熙載 《藝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85年)
歐陽詢等撰 《藝文類聚》(臺北:文光出版社,1977年)
蕭統編 《文選》李善注(臺北:華正書局,1982年)
嚴可均編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1982年)
嚴可均輯 《全晉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二、今著
(一般專書)
孔 繁 《魏晉玄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孔 繁 《魏晉玄學和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王 瑤 《中古文學史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王仲犖 《魏晉南北朝史》(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王利器集解 《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王叔岷箋證 《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2年)
王運熙、楊明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王夢鷗 《文學概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王夢鷗 《傳統文學論衡》 (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87年)
王繪絜 《傅玄及其詩文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王鐘陵 《中國中古詩歌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成復旺 《神與物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
朱大渭等 《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朱東潤 《中國文學批評史大綱》(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4年)
朱謙之校釋,任繼愈譯 《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牟世金 《雕龍後集》(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3年)
余培林註譯 《老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78年)
余嘉錫箋疏 《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吳文治 《中國文學史大事年表》(合肥:黃山書社,1996年)
吳功正 《六朝美學史》(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年)
呂思勉 《兩晉南北朝史》(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83年)
呂彗鵑等合編 《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
呂彗鵑等合編 《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續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
李厚澤、劉綱紀主編 《中國美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 《美的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周啟成等注譯 《新譯昭明文選》(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周紹賢 《魏晉清談述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周勛初 《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
林文月 《中古文學論叢》(臺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林芬芳 《陸雲及其作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姜書閣 《駢文史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
胡大雷 《中古文學集團》(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胡國瑞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 (臺北:金園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范子燁 《中古文人生活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范文瀾注 《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郁沅、張明高編選 《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唐翼明 《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new window
孫述圻 《六朝思想史》(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年)
徐公持編著 《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徐震堮校箋 《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殷孟倫輯注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台北:河洛圖書公司,1975年)
袁濟喜 《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
郝立權注 《陸士衡詩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高華平 《玄學趣味》王先霈主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張仁青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new window
張少康 《中國古代文學創作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new window
張少康 《文心雕龍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張少康 《古典文藝美學論稿》(台北:淑馨出版社,1989年)
張少康、劉三富 《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張少康集釋 《文賦集釋》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
張儐生 《魏晉南北朝政治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new window
敏 澤 《中國美學思想史》(濟南:齊魯書社,1989年)
曹道衡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許 結 《漢代文學思想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許抗生 《魏晉玄學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郭建勛 《漢魏六朝騷體文學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郭紹虞編選《中國古代文論選》(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郭預衡 《中國散文史》(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陳伯君校注 《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陳延傑注 《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陳順智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陸侃如 《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章滄授主編 《歷代山水名勝鑑賞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8年)
曾永義、柯慶明編輯 《兩漢魏晉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8年)
賀昌群等《魏晉思想》 (甲編五種)(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黃 侃 《文心雕龍劄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
黃葵點校 《陸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逯欽立輯校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葉慶炳 《中國文學史》(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
葛曉音 《八代詩史》(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葛曉音 《漢唐文學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董志廣校注 《潘岳集校注》(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寧稼雨 《魏晉風度-中古文人生活行為的文化意蘊》(北京:東方出版社,1992年)
廖蔚卿 《六朝文論》(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
趙 輝 《六朝社會文化心態》(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趙幼文校注 《曹植集校注》(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香港:古文書局,1973年)
劉永濟校釋 《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1年)
劉汝霖 《漢晉學術編年》(台北:長安出版社,1979年)
劉師培 《中國中古文學史、論文雜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劉澤華主編 《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南北朝卷)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躍進 《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蔡鐘翔等 《中國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
鄭毓瑜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學生書局,1996年)
鄭毓瑜 《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 (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new window
鄧士樑 《兩晉詩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2年)
盧盛江 《魏晉玄學與文學思想》(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4年)
穆克宏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錢 穆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 (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錢 穆 《國史大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十一版)
錢志熙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錢基博 《中國文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鍾優民 《中國詩歌史》 (魏晉南北朝) 張松如主編(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年)
魏明安 《傅玄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羅宗強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羅宗強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羅根澤 《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
(辭賦專著)
于浴賢 《六朝賦述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
尹賽夫等 《中國歷代賦選》(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王 琳 《六朝辭賦史》(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曲德來 《漢賦綜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3年)
何沛雄 《漢魏六朝賦家論略》(臺北:學生書局,1986年)
何沛雄 《漢魏六朝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
何沛雄 《賦話六種》(香港:三聯書店,1982年)
何新文 《中國賦論史稿》(北京:開明出版社,1993年)
宋緒連、遲文浚主編 《歷代賦》(廣選‧新注‧集評)第3卷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曰剛 《辭賦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李翠瑛 《六朝賦論之創作理論與審美理論》(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
阮 忠 《漢賦藝術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俞紀東 《漢唐賦淺說》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徐志嘯編 《歷代賦論輯要》(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袁濟喜 《賦》(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4年7月)
馬積高 《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馬積高 《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高光復 《賦史述略》(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康金聲 《漢賦縱橫》(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
張正體、張婷婷《賦學》(臺北:學生書局,1982年)
張國星編著 《六朝賦》(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曹明綱 《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曹道衡 《漢魏六朝辭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許 結 《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許結、郭維森 《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陳去病 《辭賦學綱要》(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陳慶元 《賦:時代投影與體制演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章滄授 《漢賦美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2年)
程章燦 《魏晉南北朝賦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費振剛輯校 《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葉幼明 《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鈴木虎雄 《賦史大要》殷石臞譯(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
廖國棟 《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劉斯翰 《唯美文學之潮-漢賦》(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
遲文浚等主編 《歷代賦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2年)
霍松林主編 《辭賦大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
瞿蛻園選注 《漢魏六朝賦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簡宗梧 《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龔克昌 《漢賦研究》(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0年)
三、期刊論文
于浴賢 〈西晉賦文化新風管窺〉,《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 (2000年),頁5-12。
于浴賢 〈論六朝賦的思辨特徵〉,《漳州師院學報》第1期 (1998年),頁51-57。
王 琳 〈西晉辭賦觀簡論〉,《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 第5期 (1988年),頁49-55。
王 琳 〈試論魏晉人對大賦的態度及魏晉大賦的地位問題〉,《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173-186。
王 琳 〈魏晉「賦序」簡論〉,《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 第3期 (1999年),頁15-18,27。
王 毅 〈陸機簡論〉,《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二輯》 (1985年),頁55-72。
王增斌、董振歐 〈論西晉孫楚〉,《山西文獻》第45期 (1995年1月),頁24-28。
王澧華 〈三國歸晉與「文章中興」〉,《求索》 第3期 (2001年),頁94-98。
成其聖、董志廣 〈論魏晉南北朝的象徵賦〉,《河北大學學報》(1990年4月),頁65-72。
池萬興 〈論魏晉南北朝俗賦〉,《咸陽師專學報》(文科版) 第10卷2期 (1995年),頁13-18。
何新文 〈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生命主題〉,《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15-34。
冷衛國 〈左思三都賦及其辭賦觀〉,《西北師大學報》(社科版)第34卷5期 (1997年9月), 頁84-88。
冷衛國 〈正始賦學批評〉,《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 第25卷3期 (2000年5月),頁44-46。
冷衛國 〈漢魏六朝賦學批評的對象與分期〉,《社會科學戰線》第1期 (2001年),頁100-104。
吳兆路 〈魏晉南北朝賦的憂思精神〉,《復旦學報》(社科版)第5期 (1992年),頁71-75。
周昌梅 〈文學情感論:附情而言─陸雲文學思想述評之一〉,《孝感學院學報》(社科版) 第20卷3期 (2000年8月),頁89-95。
周雲喬 〈論魏晉小賦的盛行及其特色〉,《湖北大學學報》(哲社版) 第1期(1992年),頁32-38。
韋鳳娟 〈論左思及其文學創作〉,《中國古典文學論叢第二輯》 (1985年),頁37-54。
徐公持 〈詩的賦化與賦的詩化─兩漢魏晉詩賦關係之尋蹤〉,《文學遺產》 第1期 (1992年),頁16-25。
張國星 〈試論西晉賦的徵實傾向〉, 《文學評論叢刊第二二輯》 (1984年),頁72-90。
曹 旭 〈論西晉詩人張華〉,《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第4期 (1990年),頁20-26。
曹 虹 〈陸機賦論探微〉,《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十七輯》 (1995年5月),頁1-17。
曹 虹 〈詩人之賦與辭人之賦:漢魏六朝賦研究〉,《學術月刊》第11期 (1991年),頁43-48。
畢萬忱 〈道家與魏晉南北朝賦〉,《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239-260。
畢萬忱 〈劉勰論兩晉賦〉,《漢學研究》第14卷1期 (1996年6月),頁195-211。new window
郭建勛、玄桂芬 〈論陸雲的辭賦〉,《中國文學研究》 第4期 (1999年),頁24-29。
郭建勛〈晉代騷體文學的三大主題〉,《中國文學研究》 第1期 (1997年),頁24-30。
章滄授 〈大罩天地之表 細入毫纖之內─論晉代詠物賦〉,《社會科學戰線》 第1期 (1992年),頁272-277。
章滄授 〈論晉代山水賦〉,《文史哲》 第5期 (1990年9月),頁60-63。
章滄授 〈論晉代抒情賦〉,《安慶師範學院學報》 第3期 (1993年),頁22-27, 67。
傅 剛 〈「文貴清省」說的時代意義─略談陸雲與兄平原書〉,《文藝理論研究》 第2期(1984年),頁93-99。
傅至柔(剛)〈太康文學思想述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第2期 (1992年),頁49-53。
蔡鍾翔 〈賦論流變考略〉,《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文學院,1996年12月),頁533-539。
蕭華榮 〈陸雲「清省」的美學觀〉,《文學評論》第1期(1982年),頁41-43。
駱玉明 〈論不歌而誦謂之賦〉,《文學遺產》 第2期 (1983年),頁36-41。
譚家健 〈漢魏六朝時期的海賦〉,《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社版) 第2期 (2000年),頁84-89。
四、學位論文
林麗雲 《六朝賦之抒情傳統與藝術表現》(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高桂惠 《左思生平及其三都賦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年)
曹淑娟 《論漢賦之寫物言志傳統》(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梁承德 《魏晉南北朝賦論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new window
鄭雅文 《東晉辭賦研究》 (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蕭湘鳳 《魏晉賦研究》 (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
賴貞蓉 《魏晉詩歌「賦化」現象之研究》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蘇怡如 《魏至西晉賦之「詩化」現象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