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吳越文字構形研究
作者:徐再仙
作者(外文):SEOH JAESUN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錟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古文字戰國文字吳越文字金文OLD CHINESE CHARACTERZHAN-GUO CHARACTERWU-YUE CHARACTERBRONZE CHARACT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7
《中文摘要》
吳越文字構形中出現的幾個現象, 歸納起來簡化、繁化、異化、類化、裝飾等五個方面來可歸類. 簡化方面, 筆者分七類, 其剛目如下;
1. 省略部分筆劃 2. 借筆簡化 3 省略同形 4 省略意符 5. 省略聲符
6. 截取特徵 7. 合文共用筆劃與偏旁
.
繁化方面, 分為二類: 文字外形上的繁化、文字結構上的繁化.
文字外形上的繁化, 是原字上添加部件、偏旁、同形. 這些添加對於字意上不給影響. 文字結構上的繁化, 讓原有的字更突出意義; 添加聲符, 讓原有的字增強表音功能.
異化方面, 分為七類:
1. 方位合作 2. 形符互作3. 偏旁替換 4. 音符互作 5. 分割筆劃
6. 貫川筆劃 7. 訛變
類化方面, 「類化」之範疇, 只限於偏旁近似而產生的類化, 兩字形近而混同的現象,
裝飾方面, 筆者所論述的範圍, 是「鳥蟲書」為主. 分為四類「鳳、龍、鳥、蟲」. 再細分為:
1. 一隻全鳳鳥形為裝飾 2. 二隻全鳳龍鳥形為裝飾 3. 一隻簡鳳鳥蟲形為裝飾 4. 二隻簡鳳鳥形為裝飾
鳥蟲書, 從新分為成文字與不成文字.
《ABSTRACT》
STUDY ON STRUCTURE WU-YUE AREA CHARACTER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various conditions that are shown in Wu-Yue characters. You can induct these conditions in five ways: simplification, complication, differentiation, assimilation, and decoration.
The author divided simplification into 7 ways as following;
1. Omitting some strokes.
2. Borrowing a stroke for simplification.
3. Omitting same strokes.
4. Omitting a symbol that represents meaning.
5. Omitting a symbol that represents sound.
6. Stealing a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
7. More than two characters sharing same stroke or a symbol that represents its meaning.
For complication, there are two ways: complication in a character’s external shape, complication in a character’s structure.
Complication in a character’s external shape adds symbols that represent meaning, same shapes, and strokes to the original character. However, these additions do not influence the character’s meaning. Complication in a character’s structure lets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meaning to be more exposed. For example, adding a symbol that represents sound makes the character’s sound to be more accurate.
Differentiation is divided into 8 ways.
1 Changing places with each other.
2 Changing the symbols that represent meaning with each other.
3 Changing the symbols that represent meaning with each other when two characters have similar shapes.
4. Changing the symbols that represent meaning with each other when two characters have similar symbols that represent sound.
5. Dividing the strokes.
6. Condensing the strokes.
7. Penetrating the strokes.
8. Changing without any pattern.
Assimilation occurs when two symbols in a character are similar with each other.
For decoration, most of the Wu-Yue characters are decorated with shapes of birds and insects. However, there are originally four kinds of decoration with a Chinese phoenix, dragon, bird, and insect.
1. Decorating with one Chinese phoenix and one bird.
2. Decorating with two Chinese phoenixes and two birds.
3. Decorating with abbreviated form of Chinese phoenix, bird, and insect.
4 Decorating with abbreviated form of two Chinese phoenixes and two birds.
《引用及主要參考書目》
(一) 專著類 (依筆劃排序)
于省吾 主編《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冊~第四冊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96年 5月
于省吾 撰《甲骨文字釋林》(全) 台北市 大通書局 1980年10月
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 編《侯馬盟書》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76年 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第一冊~第十八冊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年~
文史哲出版社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文史哲出版社 臺北 1988年 4月 再版
王仲 撰《包山楚簡文字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1986年
王延林 編著《常用古文字字典》 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9年 10月
王振華 著《古越閣藏銅兵萃珍─銅劍篇》台北 古越閣 1998年10月
王振華等合著《商周青銅兵器暨夫差劍特展論文集》 台北 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6年 1月
王國維 著《觀堂集林》上海 上海書店 1992年
王輝 撰《古文字通假釋例》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93年4月
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北京湖北省文物考古出版社 1995年 6月
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
朱芳圃 著《殷周文字釋叢》北京 中華書局 1962 年11月
朱鳳瀚 著《古代中國青銅器》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5年6月
朱德熙 著《朱德熙古文字論集》北京 中華書局 1995年 2月
江蘇省吳文化研究會編《吳文化研究論文集》中山大學出版社 1988年8月
何琳儀 著《戰國文字通論》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 4月
何琳儀 著《戰國古文字典》上、下 北京市 中華書局 1998年 9月
李孝定 編述《甲骨文字集釋》 台北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1970年
李運富 著《楚國文字構形系統研究》 長沙 岳麓書社 1997年
李零 著《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研究》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5年
李零著《李零自選集》桂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2月
李學勤 著《東周與秦代文明》台北 駱駝出版社 1983年
周生春 撰《吳越春秋輯校彙考序》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7月
周法高 主編《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季旭昇著《說文新證》臺北 藝文印書館 民91年
林文華 撰《吳國青銅器銘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碩士論文1988年5月
林宏明 撰《戰國中山國文字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1997年 5月
林素清 撰《戰國文字研究》國立臺灣大學 博士論文 1984年 6月new window
林清源 撰《楚國文字構形演變研究》東海大學 中國文學系 1997年12月new window
林雅婷 撰《戰國合文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1998年6月
林澐 著《古文字研究簡論》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86年 9月
金德建 著《金德建古文字學論文集》台北 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1年8月
姚孝遂 主編《殷墟甲骨刻辭摹釋總集》上﹑下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 1月
姚孝遂 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篡》上﹑中﹑下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 1月
故宮博物院 編《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5年 10月
施謝捷 編著《吳越文字彙編》南京 江蘇教育出版社 1988年 8月
洪燕梅 撰《秦金文研究》上、下編 國立政治大學 中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 1998年6月new window
唐蘭 著《古文字學導論》(增定本) 齊魯學社 1981年 1月
孫海波 主編《甲骨文編》北京 中華書局 1992年 2月 第4次印刷本
容庚 編著《金文編.金文續編》 臺北 洪氏出版社 1979年
容庚、 張維持 著《殷周青銅器通論》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8年
徐中舒 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 四川辭書出版社 1989年 5月
徐谷甫、王延林 著《古陶字彙》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96年
馬承源 主編《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論文集》香港 兩木出版社 1997年
馬承源 主編《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二)(四)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6年
馬敘倫 著《馬敘倫學術論文集》 香港 中華書局 1963年
高明 著《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 仰哲出版社
高明 編著《古文字類編》台北 大通書局 1986年 3月 初版
高明主編《古陶文彙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年
高鴻縉 著《中國字例》 台北 三民書局 1990年
商承祚 主編《戰國楚竹簡匯編》濟南 齊魯書社 1995年 11月
商承祚 撰《殷契佚存》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0 年
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古文字學論集》第一屆~ 第三屆 香港中文大學印行
張光裕 主編《郭店楚簡研究》第一卷 文字編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99年
張守中 譔集《包山楚簡文字編》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6年 8月
張守中 譔集《郭店楚簡文字編》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年 5月
張守中 譔集《睡虎地秦簡文字編》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4年 2月
曹錦炎 主編《東周鳥篆文字編》張光裕、台北 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5月
曹錦炎 著《鳥蟲書通考》 上海 上海書畫出版社 1999年 6月
許仙瑛 撰《先秦鳥蟲書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9年5月
許師錟輝著 《說文解字重文諧聲表》台北 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民57年
許學仁 撰《戰國文字分域與斷代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1986 年10月new window
郭沫若 主編《甲骨文合集》第一集~第十三冊 北京 中華書局
郭沫若 著《卜辭通纂》(附考釋, 索引) 台北 大通書局 1976年
郭沫若 著《兩周金文辭大系》京都 文求堂 1931年 9月
郭沫若 著《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及釋文》(一)(二)(三) 台北 大通書局
郭沫若 著《金文叢考》1~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4年 6月
郭沫若 著《殷契粹片考釋》 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5年
郭沫若 著《郭沫若全集》 歷史編 第一卷 <青銅時代>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2年
郭錫良 著《漢字古音手冊》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年11月
郭璧娟 撰《郭店楚簡文字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2002年 6 月
陳立 撰《楚系簡帛文字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1999 年6月
陳初生 著《金文常用字典》高雄 復文圖書出版社 1992年 5月
陳國瑞 撰《吳越文字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1997年6月
陳煒湛﹑唐鈺明 編著《古文字學綱要》廣州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88年 6月
陳嘉凌 撰《楚系簡帛字根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2年 6月
陳漢平 著《金文編訂補》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3年 9月
陳橋驛 著《吳越文化論叢》 北京 中華書局 1999年12月
曾憲通 編選《容庚選集》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6月
湯餘惠 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 福州人民出版社 2001年 12月
黃盛松 撰《東周齊國文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2002年 4 月
黃靜吟 撰《楚金文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 1997 年6月new window
黃麗娟 著《郭店楚簡緇衣文字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1 年5月
董楚平 著《吳越文化新探》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 12月
董楚平 著《吳越徐舒金文集釋》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年 9月
董楚平、金永平 等撰《中華文化通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年 第1版
董蓮池 著《金文編校補》長春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9月
裘錫圭 著 許師錟輝校訂《文字學概要》台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4年
裘錫圭 著《古文字論集》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年8月
劉釗 撰《古文字構形研究》吉林大學 博士論文 1991年
潘慧如 撰《晉國青銅器銘文探研》 香港 青文書局 1999年11月
滕任生 著《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年 7月
蔡信發著《六書釋例》 臺北 學生書局 民90年
蔡秋瑩 撰《石鼓文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碩士論文 2002年 5 月
蔡鴻江 撰《晉系青銅器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博士論文 1999年 12月new window
戴家祥 主編《金文大字典》上、中、下 上海 學林出版社 1995年 1月
羅凡撰《郭店楚簡異體字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0年 6月
羅振玉 著《增定殷墟書契考釋》台北市 藝文印書館 1981年3月
羅振玉 編《三代吉金文存》上﹑中﹑下 北京 中華書局 1992年9月 第3次版
羅振玉著《殷墟文字類編》台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79 年10月
羅福頤 主編《古璽文編》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年 5月 第3次印刷
羅福頤 主編《古璽彙編》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年 5月 第3次印刷
蘇建洲 撰《戰國燕系文字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2001年 6月
(二) 古文獻類 (依筆劃排序)
王國維 輯《今本竹書紀年疏證》(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影印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71年
司馬遷著《史記會注考證》(學人版)瀧川龜太郎 考證 台北 洪氏出版社 1981年
左丘明 撰 《左傳》 十三經注疏本 台北 藝文印書館
左丘明 撰《國語》(校注本) 台北 里人書局 1980年
朱右曾 輯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影印本)台北 藝文印書館 1971年
李步嘉 撰《越絕書校釋》武昌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2年 7月
東漢 袁康﹑吳平 著《新譯逸周書》 劉建國注譯 台北 三民書局 1997年
東漢 許慎 著《說文解字》清 段玉裁 注 台北 書銘出版社 1994年10月 第7版
范祥雍 著《竹書紀年輯校訂補》 上海 新知識出版社 1956年排印本
孫詒讓 撰《墨子閒詁》 北京 中華書局 1957年
晉 孔晁 注《逸周書》 台北 中華書局 1981年
許維遹 著《呂氏春秋集釋》 上海書店 1991年 第一版(影印本)
楊伯峻 著《春秋左傳會注》 高雄 復文圖書出版社 1986年 初版
楊寬《戰國史》 台北 谷風出版社 1986年new window
橫田惟孝《戰國策正解》台北 河洛出版社 1976年 再版
(三) 期刊論文
〈銅器銘文宜、虞、矢的地望及其與吳國的關係〉,《考古學報》 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3年 第3期
于省吾 著〈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1輯 北京 中華書局
于鴻志 著〈吳國早期重器冉鉦考〉,《東南文化》江蘇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第2期
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室〈江陵邵固墓若干問題的探討〉,《吳文化研究論文集》廣州 1979年 第2期
方壯猷 著〈初論江陵望山楚墓的年代與墓主〉,《江漢考古》武漢 武漢考古編輯部1980年 第1期
王士倫 著〈記浙江發現的銅鐃、陶鐘和越石矛〉,《考古》北京 科學出版社1965年 第5期
王士倫 著〈越國鳥圖騰和鳥崇拜的若干問題〉,《國際百越文化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王步毅 著〈安徽霍山縣出土吳越兵器和車馬器〉,《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6年 3期
王恆餘 著〈淺說蝌蚪文和鳥蟲書〉,《中國文字》42期 台北 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王恩田 著〈吳王夫差劍及其辨偽〉,《吳文化研究論文集》廣州 中山大學1988年
王振華 著〈古越閣所藏的幾件古代兵器〉,《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1993年8期
王毓彤〈江陵發現一件春秋帶銘夔戈〉,《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3年 第3期
左德田 著〈湖北隨州擂豉墩戰國出土有銘銅戈〉,《考古》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4年 第2期
石曉 著〈吳王光劍銘補正〉,《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9年 第7期
朱德熙、裘錫圭 著〈戰國文字研究六種〉,《考古學報》北京 科學出版社1972年 第1期
何琳儀 著〈者鐘銘校注〉,《古文字研究》第17輯 北京 中華書局
何琳儀 著〈皖出二兵跋〉,《文物研究》 合肥 黃山書社 1988年 第3期
吳永章 著〈越、楚文化異同研究〉,《浙江師大學報》浙江師大學報編輯部 金華 1989年 第4期
吳聿明 著〈伯剌戈考〉,《吳文化研究論文集》1988年 廣州 中山大學
吳振武 著〈古文字中的借筆字〉,《古文字研究》第20輯 北京 中華書局
吳振武 著〈戰國「」(稟)字考察〉,《考古與文物》 西安 考古與文物編輯部1984年 第4期
吳綿吉 著〈越人文化特征及其形成的條件〉,《百越民族史論叢》 南寧 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5年
呂榮芳 著〈越王劍與 《史記.越王世家》〉,《國際百越文化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
呂榮芳 著〈楚滅越年代考〉,《廈門大學學報》(史學專號) 廈門 1981年
李先登 著〈吳王夫差銅器集錄〉,《東南文化》江蘇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第4期
李科友 著〈試論干越與吳越的關係〉,《國際百越文化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李家浩 著〈攻五王光韓劍與虡王光 戈〉,《古文字研究》第17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
李家浩 著〈攻吳王光劍銘文考釋〉,《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年 第2期
李零 著〈古文字雜識〔六篇〕〉,《古文字研究》第17輯 北京 中華書局1989年
李零 著〈楚國銅器銘文編年匯釋〉, 《古文字研究》第13輯 北京 中華書局1986年
李學勤 著〈試論山東新出青銅器的意義〉,《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3年12月
杜迺松 著〈春秋吳國具銘青銅器匯釋和相關問題〉,《吳文化研究論文集》 廣州中山大學1988年
沙孟海 著〈配兒鉤考釋〉,《考古》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3年 第4期
沃興華 著 <類化字及其訓詁法>《積微居金文說》(增訂本)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
辛士成、嚴曉輝 著〈于越族源探索〉《廈門大學學報》廈門 1984年3期
周曉陸 著〈吳伯剌戈讀考〉,《南京博物院集刊》南京 南京博物院1985年 第8期
周曉陸 著〈攻吳王光劍跋〉《文物研究》合肥 黃山書社 1988年 第3期
林素清 著〈春秋戰國美術字體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1本 第1分new window
林素清 著〈論先秦文字中「」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6本 4分 1985年
林華東 著〈再論越族的鳥圖騰〉,《浙江學刊》杭州 1984年 第1期
林蔚文 著,〈古代東南越人農業經濟考略〉《中南民族學院學報》 武漢市 1987年 第3期
林澐 著〈越王者旨於賜考〉, 《考古》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63年 第8期
洪家義 著〈古文字雜說、五、說吳王光劍銘之「以尚勇人」〉,《文物研究》合肥 黃山書社 1985年 第1期
唐蘭 著〈記錯金書鳥篆青銅器殘片銘〉,《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1961年 第10期
容庚 著〈鳥書考〉,《中山大學學報》 廣州 1964年 第1期
殷滌非 著〈吳工年戟跋〉,《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6年 第3期
馬承源 著〈越王劍、永康元年郡神禽獸鏡〉,《文物》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62年 第12期
馬國權 著〈鳥蟲書論稿〉,《古文字研究》第10輯 北京市 中華書局
商承祚 著〈「姑發反」即吳王「諸樊」別議〉《中山大學學報》1963年 第3期
張正明 著〈楚與吳越文化異同辨〉,《國際百越文化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4年
張光裕 著〈新見吳王夫差劍介紹及越王者旨戈、矛、劍淺說〉上海 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座談會論文 1992 年
張希峰著<古文字形體分化過成中的幾個問體> 《吉林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紀念文集》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8 年12月--
張良權 著〈讀《世本集覽》的越世系〉,《國際百越文化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張振林 著〈關於兩件吳越寶劍銘文的釋讀問題〉,《中國語文研究》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素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1985年 第7期
張桂光 著〈古文字中的形體訛變〉, 《古文字研究》第15輯 北京 中華書局
張潮 著〈古越族文化初探〉,《考古》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3年 第4期
張頷 著〈萬榮出土錯金鳥書戈銘文考釋〉,《文物》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62年 第4\5期合刊
曹錦炎 著〈甲骨文合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19輯 北京 中華書局
曹錦炎 著〈吳季子劍銘文考釋〉,《東南文化》江蘇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第4期
曹錦炎 著〈吳越青銅器文述編〉,《古文字研究》第17輯 北京 中華書局 1989年
曹錦炎 著〈者鐘銘考釋〉,《考古學報》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58年 第3期
曹錦炎 著〈春秋初期越為徐地說新證〉,《浙江學刊》杭州 1987年 第1期
曹錦炎 著〈浙江鄞縣出土春秋時代青銅器〉,《考古》北京 科學出版社1984年 第8期
曹錦炎 著〈程橋新出銅器考釋及相關問題〉,《東南文化》1991年 第1期
曹錦炎 著〈越王大子矛考釋〉, 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座談會論文 上海 1992年
曹錦炎 著〈跋江陵與壽縣出土銅器群〉,《考古》北京 科學出版社1963年 第4 期
陳秉新 著〈安徽霍山縣出土吳工敘戟考〉,《東南文化》江蘇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2輯
陳衍繁 著〈安徽繁昌征集的青銅器〉,《東南文化》江蘇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第6期
陳振裕 著〈句踐銅劍和楚越關係〉,《江漢論壇》武昌 1980年 第1期
陳振裕 著〈精美的吳越青銅劍和矛─兼析楚與吳越的關係〉, 《楚文化研究論集》長沙 荊楚書社 1987年
陳偉武 著〈雙聲符字綜論〉,《中國古文字研究》 長春 吉林大學出版社 1999年
陳國強 著〈于越在歷史的貢獻的地位〉,《浙江學刊》杭州 1987年 第1期
陳華文 著〈「斷髮」考〉《浙江師大學報》 金華 1989年 第4期
陳夢家 著〈宜侯夨簋和它的意義〉,《文物參考資料》北京市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5年 第5 期
陳夢家 著〈禺邗王壺考釋〉,《燕京學報》北京 燕京大學圖書館1937年 第21期
陳橋釋 著,〈多學科研究吳越文化〉《浙江學刊》杭州 1990年 第6期
陸九皋 著〈從夨簋銘文談太伯仲雍奔吳〉,《吳文化研究論文集》廣州 中山大學 1988年
陶正剛 著〈山西出土吳越青銅器及研究〉, 吳越地區青銅器研究座談會論文 上海 1992年
傅天佑 著〈越器「無顓」戈銘文考釋〉,《江漢考古》 武漢 江漢考古編輯部 1988年 第1期
曾憲通 著〈吳王鐘銘考釋--薛氏款識商鐘四新解〉, 《古文字研究》 第17輯 1989年
湯余惠 著〈略論戰國文化形體研究幾個問題〉,《古文字研究》第15輯 1987年
程湘清 著〈先秦雙音詞〉,《先秦漢語研究》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4年
黃錫全 著〈「夫鋁」戈銘新探〉《中國考古學會第八次年會論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年
楊建華 著〈吳越鳳鳥神話論〉,《浙江學刊》杭州 1990年 第1期
楊權喜 著〈紹興306號墓文化性質的初析─兼述楚文化對吳越地區的影響〉, 《楚文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00年
葉文憲 著〈非戉鉞越族越國考〉,《東南文化》江蘇省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0年 第4期
葉文憲 著〈論古越族〉,《民族研究》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90年 第4期
趙世綱、劉笑春 著〈王子午鼎銘文試釋〉,《文物》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第10期
劉平生 著〈安徽南陵縣發現吳王光劍〉,《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5期
劉雨 著〈益陽出土的敓銘商榷〉,《考古》北京 科學出版社 1982年 第2期
劉雨 著〈關于安徽南陵縣吳王光劍銘釋文〉,《文物》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8期
劉建國 著〈吳越文化三論─兼與董楚平先生商榷〉,《國際百越文化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社版社 1994 年
劉建國 著〈宜侯夨簋與吳國關係新探〉,《東南文化》江蘇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 第2期
劉茂源 著〈關於百越族分布領域的淺見〉,《浙江學刊》杭州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1990年 第6期
劉釗 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 北京 中華書局
劉彬徽 著〈湖北出土兩周金文國別年代考述〉,《古文字研究》第13輯
劉興 著〈吳臧孫鐘銘考〉,《東南文化》江蘇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第4期
蔣炳釗 著,〈吳、越是否同族?〉《國際百越文化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社版社 1994 年
蔣炳釗 著〈試論我國東南地區古代的民族名稱〉,《東南文化》江蘇省 江蘇出版社 1987年 第1期
蕭夢龍 著〈吳國王陵區初探〉, 《東南文化》 江蘇省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 第4期
蕭夢龍 著〈試論吳、越青銅器〉,《國際百越文化研究》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叢文俊 著〈鳥鳳龍蟲書合考〉,《故宮學術季刊》台北 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2期 第14卷new window
饒宗頤 著〈吳越文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台北 1969年41卷 第4期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