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康有為《孔子改制考》研究
作者:洪鎰昌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周虎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康有為孔子改制考公羊學思想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
光緒十八年(1892)康有為「選同學高才助纂焉」,開始編纂《孔子改制考》。經過六年,到了光緒二十三年(1897)冬,弟康廣仁於上海大同譯書局刊刻之。於翌年五月初一,進呈光緒皇帝。成為康氏變法思想主要的理論依據。在本書中,康氏將孔子塑造成一位「改革者」。蓋對中國人,尤其是傳統讀書人而言,最大的權威,莫過於孔子。所以如果能重塑孔子的形象,使其為清末中國維新運動代言,那麼對於變法改革的推行,必然能增加說服力,並且減少阻力。《孔子改制考》就在這樣的動機底下完成的。
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政變之後,康有為逃亡海外,結束了政治生涯的高峰期,同時《孔子改制考》亦遭到禁刊、焚毀的命運。然而,誠如蕭公權先生所云:「康有為的改革與烏托邦思想,畢竟對中國思想史有重要貢獻。因為此一貢獻,他將長受學界的重視。」(《康有為思想研究》,頁35-36)《孔子改制考》計有二十一卷,其內容所牽涉的範圍,幾乎涵蓋了中國思想的主要範疇,以及思想的基本現象。例如:
(1)卷一、二、三、七、八、九等,涉及到思想興起的背景,以及諸子思想的建立。其中,以「上古茫昧無稽」,作為思想、文化的起源,乃至作為解釋思想家立論時的「託古」背景,相當具有創意。
(2)卷四、十、十二等,考證諸子「託古」的運用。此一現象雖然早在東漢王充就曾提及,但以專篇加以討論的,則始於《孔子改制考》。
(3)卷五、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等,提到諸子「互攻」,也就是思想批評的現象。
(4)卷六、十、十九、二一等,除了提到思想流派的現象外,最重要的就是涉及思想之所以興盛的原因。
就以上《孔子改制考》所涉及的主題而言,不論在思想深度或廣度上,都相當具有研究的價值。故本文研究的動機,乃希望在康氏的基礎上,對《孔子改制考》作一分析、歸納,找出思想發展的相關理論,進而對中國思想的特質與現象,有一更為深入的了解與詮釋。
本論文主要分為十一章。第一章〈緒論〉。第一節,說明本文的研究動機;第二節,略述《孔子改制考》的主旨。這樣安排的目的,乃基於假設讀者從未接觸過本書,故如果能在本文緒論中,對《孔子改制考》主旨先做一略述。如此一來,在翻閱往後的章節時,就有一基本的概念,也比較容易掌握;第三節,敘述《孔子改制考》的編輯與付梓的過程;第四節,介紹本書的形式結構,並透過對徵引文獻的統計,希望歸納出有用的相關資訊;第五節,說明本論文章節安排的目的。說明本文的篇章結構、目次安排的原因。
第二章〈康有為生平及其變歷程〉。主要對康有為的生平,以及提倡維新運動的歷程,作一概略的介紹。本文並未將「時代背景」,單獨列為一章。蓋當代大事或歷史事件,每個人的解讀不同,甚至有的思想家根本不以為意,故如果僅泛論清末,乃至於清中葉以來的歷史,作為「時代背景」一章,那麼將使本論文節奏顯得鬆散。故本章以《康南海自編年譜》為主,並將與康氏有關的時代事件,穿插於本章之中。
第三章〈論思想啟發--《孔子改制考》與廖平《知聖篇》的關係〉。探討康氏《孔子改制考》的思想淵源,也就思想啟發的問題。既然是思想「淵源」,那麼它的位置就應在思想「形成」之前,在探討《孔子改制考》所有相關的問題之前。一般學者認為《孔子改制考》主要受到廖平《知聖篇》的影響。本章由思想形成的歷程,來探討這個問題。
由第四章起,至第九章止,計有六章,乃本論文的主要重點。分別為第四章〈先秦諸子思想的崛起〉、第五章〈先秦諸子的互攻與傳承〉、第六章〈孔子的創教〉、第七章〈孔子改制託古〉、第八章〈孔教與諸子的互攻〉、第九章〈孔教的興盛〉。在這六章當中,分別將《孔子改制考》二十一卷作一分類。分別探討康氏所謂先秦諸子思想的崛起、託古、批評、傳承、以及興盛。第四〈先秦諸子思想的崛起〉、第五章〈先秦諸子的互攻與傳承〉,對象為先秦諸子,不包含孔子;由第六章起至第九章止,計有四章則專論孔子。這是康氏著作本書的主要目的與重點,但它所牽涉的思想現象,與前五卷中的諸子無異,依然有「崛起」、「託古」、「互攻」、「後學」、以及「興盛」等現象。理論上,既然是專談孔子,應合為一章,但本論文給予四章的篇幅,主要原因在於,一來這一部分,乃康氏的重點,若只安排一章,似乎無法呼應、彰顯康氏著書的目的;二來,《孔子改制考》中,談論孔子部分,由卷七至卷二十一,共十五卷,佔本書所有卷數的七成以上,若本論文只以一章的篇幅探討,又顯得與原著,在份量不能相應。
第十章〈康有為與孔教運動〉。探討康氏對孔教的塑造。當然這可由主、客觀等方面加以探討。主觀方面,探討康有為救世的理想,亦即是宗教情操;客觀方面,探討孔教的組成要素,如「教主」、「教義」、「聖經」、「門徒」等。最後一節,則敘述提倡孔教為國教的歷程。
第十一章〈結論〉。本章總結《孔子改制考》二十一卷當中,康氏考據論證的缺失,以及與思想相關的議題,加以整理、略述。目前本人的能力僅止於此!但希望這些思想議題,能夠成為博士後研究的基礎與方向。
《晏子春秋》,晏嬰撰,台北縣:藝文,民54(1965)
《孔叢子》,孔鮒撰,台北縣:藝文,四冊,民54(1965)
《尸子》,尸佼撰,台北縣:藝文,民54(1965)
《說苑》,劉向撰,台北縣:藝文,四冊,民54(1965)
《管子》,管仲撰、房玄齡注,台北:台灣中華,民57(1968)
《戊戌變法人物傳稿》,湯志鈞著,台北:文海(近代中國史料叢刊),民65
《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蔣貴麟主編,台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民國65.9.30
《康梁師生年譜》:楊克己著,台北:台灣商務,民71
《尚書緯》,黃奭編,台北縣:藝文,民72
《宗教哲學》,賈詩勒(L.Geisler)著、吳宗文譯,香港:種籽出版社,1983.5
《列子》,列禦寇撰、張湛注,北京市:中華出版社,1985
《法言》,揚雄著,北京市:中華,1985
《清末的公羊思想》,孫春在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74.10new window
《世界十大宗教》,黃心川主編,北京:東方出版社,1988.9
《飲冰室全集》,梁啟超著,台北市:文化,民78
《廖平學術論著選集》,李耀仙主編,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89.5
《莊子集釋》:郭慶藩輯,台北:華正書局,民78.8(1989)
《論語》: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台北:啟明書局,民80
《孟子》: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台北:啟明書局,民80
《新校本後漢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印行,民80.9(1991),七版
《新校本漢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印行,民80.9(1991),七版
《荀子》:荀子著,王忠林註譯,台北:三民書局,民80.11,八版
《墨子》:李漁叔註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1.5
《商君書》:賀凌虛註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1.10
《史記會注考證》,瀧川龜太郎著,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2.8(1993)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1臺二版
《康有為傳--孔教之馬丁.路德》,馬洪林著,台北:克寧出版社,1994.12
《中國清代宗教史》,李尚英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鹽鐵論》:桓寬著,盧烈紅注譯、黃志民校閱,台北:三民書局,民84.7
《呂氏春秋》:張雙棣等注譯,台北:建宏出版社,1996.1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著,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7二版
《吳越春秋》:趙曄著,黃仁生注譯,李振興校閱,台北:三民書局,民85.2
《韓非子》,張覺譯注,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1996.6
《列子》:列禦寇,莊萬壽注譯,台北:三民書局,民85.10,八版
《春秋繁露今註今譯》:賴炎元註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12
《論衡》:王充著,蔡鎮楚注譯、周鳳五校閱,台北:三民書局,民86.10
《晏子春秋》:晏嬰,陶梅生注譯、葉國良校閱,台北:三民書局,民87.8
《康有為與戊戌變法》,康同家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康南海自訂年譜》,康有為著,台北:文海出版社,?
《康南海先生年譜續編》,康文佩編,台北:文海出版社,?
《孟子微》,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87.9
《禮運注》,康有為著,北京:中華書局,1987.9
《新學偽經考》,康有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康有為全集》上下,康有為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
《康有為思想研究》,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7.5new window
《康有為思想研究》,鍾賢培,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8
《康有為先生年譜》上下,吳天任撰,台北:藝文印書館,民83.11
《孔子改制考》,康有為,北京:中華書局,1989.3
《春秋董氏學》,康有為著、樓宇烈整理,北京:中華書局,1990.7
《春秋緯》,黃奭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樂緯》,黃奭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淮南子》:王繼如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1998.11
《中國宗教通史》,牟鍾鑒、張踐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1
《老子解義》:吳怡著,台北:三民書局,民90.3,初版四刷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