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
作者:馬玉紅
作者(外文):Ma June-Hong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王金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王國維美學境界Wang Guo weiAestheticsReal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二十世紀以降,王國維其人及其文藝思想,廣為近世學者所論議,足見其學術研究之重要。自1914年第一篇論文始迄今,王學研究已有百餘年歷史。其境界說,可謂美學上極其重要之理論。觀其論斷精審,著想之高,洵堪為文藝之法式。今欲言文藝及人生之道,王氏美學可資參酌者甚多。
是以本論文研究目的有四:一、探究王國維美學思想之西學淵源。二、論析王國維境界說之內涵,三、闡述王國維境界說之實踐方法。最後,評議王國維美學思想之得失。冀以研究所得,以為今之學人論藝、立身之鵠的。故本文內容,分四部份:第一部份,述說研究緣起、研究方法,及闡述王氏美學之生發,與其傳介西方哲學美學之概略;第二部份:主述王國維美學核心——境界說之淵源、義涵、樞機與運斤法則;第三部份:境界綜論,申述境界與知識、形式、天才之關係;第四部份:餘論,則分由生命存在與〈人間詞〉創作,論述王氏境界說之實踐工夫。
研究後發現,王國維美學思想紹述康德、席勒、叔本華、尼采之學說,而逐次步上德國唯心思辨哲學後塵。康、席、叔皆欲假審美無關利害之特質,調和情與理之對峙,以復歸人之善良本性。王國維美學,亦然。觀其四大說,無用、天才、古雅、境界說及其相關之一系列新學語,如出與入,有無之我,大小之境,造境與寫境,意與境,自然與理想......等,在在可見靜安化合情理二者之欲圖。然如彼等所言,審美判斷與人之知力、意志,皆吾心之形式,而外物本質原不可知,若此,則先驗主觀之審美如何彌合主觀之知、意?故知,王國維美學,亦如康、席、叔、尼之學說,猶未能盡善。
即令如是,王國維於新學初唱之際,傾力傳介西方哲理,開時代風氣,厥功甚偉,其重要性,固不待言。
Abstract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Wang Guo-wei's concept of art has been studied broadly. This shows that his concept of aesthetic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From his first paper in 1914, Wang Guo-wei's academic concept has been studied more than one hundred years. His theory of realm has great influence on aesthetics. Therefore, if any scholars would like to study aesthetics today, Wang's theory can offer a lot of consultation.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has four main purposes: First, study the origin of concepts of Wang Guo-wei's aesthetics. Second, study the culture of Wang Guo-wei's theory of realm. Third, study the practice of Wang Guo-wei's realm theory. Finally,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Wang Guo-wei's aesthetic thinking. I hope that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as the goal of later scholars.
Studies found that Wang Guo wei inherited a large aesthetic thinking from Kant, Schiller, Schopenhauer and Nietzsche, and went on the path of the German's idealism and debate gradually. Kant wants to blend the conflict of sensibility and rationality, and to restore human nature by appreciation of the beauty. So does the Wang Guo-wei's thought of aesthetic. From the four of theory - Useless, Genius, Quaint, Realm, we can clearly see his effort to harmonize the conflict. However, such as Kant there are no more than subjective judgments and lacking in objectivity, then the Wang Guo weis concept of art tends to be subjective inevitably. In spite of this, Wang Guo wei has a very great contribution on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Therefore, Wang Guo-wei's aesthetic thought is very important and beyond description.
徵引書目

〈說明〉
本書目的,旨在呈現本文研究所取資之知識。因此,於編列上,分三類:「核心書目」、「背景書目」與「研究書目」。「核心書目」,即指王國維著述及注釋;「背景書目」,為敝人理解王國維所憑藉之古今典籍知識;「研究書目」,則指學者研究王國維之著作、論文。而每一類著述,以各書時間先後為次。

一、核心書目(按時間先後為序)

(一)王國維著述

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論性〉,《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叔本華與尼采〉,《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教育偶感四則〉,《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釋理〉,《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論近年之學術界〉,《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家之天職〉,《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論平凡之教育主義〉,《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奏定經學科大學文學科大學章程書後〉,《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原命〉,《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去毒〉,《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文學小言〉,《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靜安文集續編自序〉,《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靜安文集續編自序二〉,《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人間嗜好之研究〉,《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人間詞話〉,《王觀堂先生全集.冊十三》,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國學叢刊序〉,《觀堂集林(外二種)》,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國維:〈二田畫廎記〉,《觀堂集林(外二種)》,北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國維:《王國維戲曲論文集——〈宋元戲曲考〉及其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王國維:〈譯本琵琶記序〉,《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靜安詩稿〉,《王觀堂先生全集.冊五》,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王國維著,佛雛校輯:〈孔子之學說〉,《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國維著,佛雛校輯:〈汗德之知識論〉,《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國維著,佛雛校輯:〈汗德之倫理學及宗教論〉,《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國維著,佛雛校輯:〈孔子之美育主義〉,《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國維譯,佛雛輯:〈莎士比傳〉,《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王國維著,佛雛輯:〈英國大詩人白衣龍小傳〉,《王國維哲學美學論文輯佚》,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年。
海甫定著,王國維譯:《心理哲學》,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60年。
王國維著,佛雛校輯:〈尼采氏之學說〉,《王國維哲學譯稿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二)王國維詞話及詩詞注釋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86年。
陳永正編:《王國維詩詞全編校注》,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國維著,陳鴻翔編:〈人間詞甲稿序〉,《人間詞話、人間詞注評》(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
祖保全:《王國維詞解說》,合肥:安徽省教育出版社,2006年。

二、背景書目(按時間先後為序)

(一)傳統文獻

朱承爵:《存餘堂詩話》,收入何文煥訂:《歷代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劉熙載:《書概》,臺北:廣文書局印行,1964年。
劉禹錫:〈董氏武陵集紀〉,收入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論》冊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王幼安校:《蕙風詞話.人間詞話》,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皎然著,許清雲編:〈詩式.取境〉,《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白居易:〈文苑詩格〉,收入王大鵬編:《中國歷代詩話選》,長沙:嶽
麓書社,1985年。
葉 燮:〈原詩.卷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第1698 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皎 然:〈詩式〉,收入許清雲:《皎然詩式輯校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王 充:《論衡.對作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68.雜家類》第862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王 充:《論衡.藝增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68.雜家類》第862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陸時雍:《詩境總論》,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350.總集類》第114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趙 翼:〈甌北詩話.卷10〉,《清詩話續編(二)》,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
嚴 羽:《滄浪詩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19.詩文評類》第1480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范晞文:〈對床夜話〉,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420.詩文評類》第148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邵 雍:《皇極經世.觀物內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109.數術類》第803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梁啟超:〈自由書.惟心〉,《飲冰室合集.專集(卷二)》,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李贄著,張凡編:〈童心說〉,《李贄散文選注》,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
列禦寇著,王強模注:《列子•周穆王》,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
劉向集錄:〈秦策〉,《戰國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皎 然:〈唐蘇州開元寺律和尚墳銘并序〉,收入周紹良編:《全唐文》卷918,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權徳輿:〈左武衛冑曹許君集序〉,收入周紹良編:《全唐文新編》冊九卷490,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
釋普聞:《詩論》,收入吳文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
版社,1998年。
林 紓:《春覺齋論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謝榛著,宛平校點:《四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1998年。
司空圖著,李鐸編:〈與極浦書〉,《中國古代文論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王昌齡著,胡問濤、羅瑟注:〈詩格〉,《王昌齡集編年校注》,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袁枚著,興華譯:《隨園詩話》卷7,北京:崑崙出版社,2001年。
鍾 嶸:〈詩品序〉,收入何文煥、丁福保編:《歷代詩話統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方回著,王進祥編:〈心境記〉,《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卷,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王夫之著,王進祥編:〈姜齋詩話.卷二〉,《中國美學史資料選編》下卷,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趙尊岳:〈珍重閣詞話〉,收入張璋等編纂:《歷代詞話(下)》,鄭州:
大象出版社,2005年。
田同之:〈西圃詞話〉,收入張璋等編纂:《歷代詞話(下)》,鄭州:大
象出版社,2005年。
彭孫遹:〈金栗詞話〉,收入張璋等編纂:《歷代詞話(下)》,鄭州:大
象出版社,2005年。
沈祥龍:〈論詞隨筆〉,收入張璋等編纂:《歷代詞話(下)》,鄭州:大
象出版社,2005年。

(二)西方哲學美學著述

〔德〕叔本華著,石沖白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
〔德〕席勒著、馮至、范大燦譯:《審美教育書簡》,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德〕康德著,宗白華譯:《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
〔德〕席勒著、張玉能譯:〈論素樸的詩和感傷的詩〉《秀美與尊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

三、研究書目(以時間先後為序)

(一)近人論著

蕭遙天:《語言小論》,馬來西亞:檳城友聯印刷廠,1956年。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許文雨:《文論講疏》,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new window
馮承基:〈閒話王靜安詞〉,《王觀堂先生全集》冊四,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王觀堂先生全集》冊十六,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繆 鉞:〈王靜安與叔本華〉,《王觀堂先生全集》冊十六,臺北:文華出版公司,1968年。
蔣英豪:《王國維文學及文學批評》,香港:中文中學崇基學院華國學會,1974年。
何志韶編:《人間詞話研究彙編》,臺北:巨浪出版社,1975年。
周策縱:《論王國維人間詞》,臺北:時報文化事業公司,1981年。
劉永濟:《詞論》,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
徐復觀:〈王國維《人間詞話》境界說試評—中國詩詞中的寫景問題〉,《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new window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new window
姚柯夫編:《人間詞話及評論彙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
王夢鷗:《文藝美學》,臺北:學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
洪國樑:《王國維之詩書學》,臺北:台大文學院,1984年。
徐復觀:〈詩詞的創造過程及其表現效果—有關詩詞的隔與不隔〉,《中國文學論集》,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
王國維著、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86年。
滕咸惠:〈略論王國維的美學與文學思想〉,《人間詞話新注》,山東:齊魯書社出版,1986年。
葉 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柯慶明:《從梁啓超與王國維的文學批評 / 試論中國文學批評的兩種典範》,新竹:淸大中文系主辦,1987年。new window
佛 雛:《王國維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陳鴻祥:《王國維與近代東西方學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朱光潛:《詩論》,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
聶振斌:《中國近代美學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潘運告:《美的神遊:從老子到王國維》,長沙:湖南出版社,1991年。
葉程義:《王國維詞論硏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冊六》,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黃志民:〈境界的大小──人間詞話第八則試詮〉,《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周錫山:《王國維美學思想硏究》,山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張本楠:《王國維美學思想硏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陳良運:〈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之辨析〉,《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祖保泉、張曉雲:《王國維與人間詞話》,臺北:萬卷樓圖書,1993年。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中國文學理論史—清末民初時期》,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饒宗頤:〈《人間詞話》平議〉,《澄心論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
聶振斌:《王國維美學思想述評》,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
王攸欣:《選擇.接受與疏離 / 王國維接受叔本華 朱光潛接受克羅齊 美學比較硏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
孫敦恒、錢競:《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論文集》,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
李 鐸:《中國古代文論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馬正平:《生命的空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陳望衡:《20世紀中國美學本體論問題》,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蔣凡、鬱源:《中國古代文論教程》,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0年。
張 法:《中國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陸揚主編:《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卷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國星:《胡適、魯迅、王國維解讀《紅樓夢》》,瀋陽:遼海,2001年。
蔣永靑:《境界之眞 / 王國維境界說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陳文忠:《美學視野中的中國學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葉嘉瑩:《迦陵學詩筆記—下》,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王文生:《論情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俞曉紅:《王國維《红樓夢評論》箋說》,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石朝穎:《藝術哲學與美學的詮釋問題》,臺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顧 隨:《詩詞講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二)期刊論文

破 浪:〈學詞隨筆隔與不隔〉,《江東雜誌》第2期,1914年。
李長之:〈王國維文藝批評著作批判〉,《文學季刊》卷一第一期,1934年1月。
劉任萍:〈境界論及其稱謂的來源〉,《人間世》第17期,1945年。
吳奔星:〈王國維的美學思想—境界論〉,《江海學刊》第47期,1963年3月。
吳宏一:〈王靜安境界說的分析〉,《現代文學》第33期,1967年。
吳調公:〈辨「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江海學刊》,1979年。
鄒 華:〈崇高的顯示與起點的確立—王國維的美學思想〉,《求是學刊》第一期,1992年。
孫維城:〈對王國維隔與不隔的美學認識〉,《文藝研究》第6期,1993年。
蔡報文:〈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兼與葉朗先生商榷〉,《爭鳴》第2期,1994年。
季羨林:〈門外中外文論絮語〉,《文學評論》第6期,1996年。
劉 烜:〈王國維創造「新學語」的歷史經驗〉,《文學評論》第1期,1997年。
周祖謙:〈王國維「有我之境」美學特徵辨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1998年1月。
江明玲:〈人間詞話「大境」、「小境」探義〉,《中華學苑》54期,2000年2月。
辛剛國:〈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王國維論古雅〉,《齊魯學刊》第六期,2003年。
張青運:〈王國維美學範疇論〉,《南通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
許 琦:〈古雅之在美學上之位置和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的比較〉,《藝術百家》第二期,2005年。
王文生:〈王國維的「無我之境」與艾略特的「無個性文學」〉,《文藝研究》第2期,2005年。
張鬱乎:〈方之內外與我之有無——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的傳統解讀〉,《文藝理論研究》第一期,2006年1月。
鄭芳雄:〈席勒美學與王國維的詩論〉,《臺德學刊》第6期,2007年。new window
蕭 鷹:〈自然與理想:叔本華還是席勒?——王國維「境界」說思想探源〉,《學術月刊》第4期,2008年4月。

(三)學位論文

金鐘賢:《王國維詞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