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華嚴境界美學的哲學基礎與美學開展
作者:李幸芸
作者(外文):LEE HSING YUN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振崑
石朝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華嚴境界美學四法界六相十玄因陀羅網圓融無礙Avatamsaka SutraEnlightenment without obstaclesEverything in the intertwiningly related universeHorizontal AestheticsSix realities and ten mysteriesThe four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5
「境界美學」為中國重要的美學理論之一。歷年來深受學術界關注。尤其是在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空間藝術、園林藝術、人文活動的怡情養性之餘,企盼的是一種由內抒發而呈現成藝術活動之具體思惟與場域意識獨具之氛圍,「境界美學」爬梳義理而能內化後彰顯,便屬難能可貴了。
華嚴乃佛所證悟之圓滿大教,而華嚴學道於一切理和事,貫通著本體和現象。法界緣起有重重無盡,「相即相入」之甚深體系。本研究試圖以華嚴四法界觀為緣起,繼之建構境界美學。建構體系以(1)「藝術體驗」為始。(2)「圓融無礙」為華嚴哲學核心。(3)繼之以「藝術形象」型塑,「因陀羅網」的藝術性為美學的空性。(4)以「藝術真理」為標的,「六相十玄」的開展為終極關懷。期以華嚴境界美學為藝術的高度,試圖徧照、穿透四法界之「事事無礙」。
本研究企盼架構一套「境界美學」新視界,以佛法之義理為建構理論的基礎,繼之開展應用於藝術觀賞、藝術鑑賞,提供藝術思惟的另一視域交融與創作理念。讓藝術境界與生命境界互融互攝的圓融無礙,以境界美學不可思議之無情說法,來開展華嚴境界美學的當代意義與當代實踐。
Horizontal Aesthetics, or Aesthetics of Mind-Space Interplay, considered the axis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riticism of art, has drawn the attention of the academia for years. With its cultivation in the Art of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of Space, Art of Space Simulation, and activities of cultur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 “Horizontal Aesthetics” is expected to set in motion a concrete thought that develops an artistic culture expressed from one’s mind and an atmosphere typical of space field consciousness. Thus, it is distinct of “Horizontal Aesthetics” to comprehend the learned theory, digest it, and then express it in one’s own aesthetic way.
Avatamsaka Sutra contains the well-rounded knowledge and wisdom realized by Buddha when He became enlightened, and the study of Avatamsaka Sutra thoroughly connects the being with its manifestation in everything and every situation. There are countless and endless origins of 'the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which reflects the system of the belief that 'everything is integrated into one another'. This study starts with 'Experience of art' and adopts 'Enlightenment without any obstacles' as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philosophy in Avatamsaka Sutra. It is then characterized by the 'Characters of art' and uses the idea that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is intertwiningly related' to express the emptiness of beauty. Finally, it uses 'truth of art' as its goal and 'six realities and ten mysteries' as the ultimate concern and reaches the level of spiritual emptiness by going through the idea that 'everything is without obstacles' in 'the four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The essay concentrates my study on the essence of the Cosmos and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and also advocates the coherence of “Tao (the state of mind)” and self-cultivation. The integration or interplay between “Tao” and “self-cultivation”, as between “the state of mind” and “Mind-and-Space,” creates a distinct insight and interpretation in artistic criticisms.
參考文獻
一、佛學類
(一)華嚴思想類
1、川田熊太郎、中村元等著,李世傑譯,《華嚴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2003,第一版第二印。
2、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下),台北:黎明文化,1992。
3、木村清孝、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4、張曼濤主編,《華嚴宗之判教及其發展》,台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87。
5、張曼濤主編,《華嚴思想論集》,台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87。
6、張曼濤主編,《華嚴學概論》,台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大乘文化出版社,1987。
7、陳英善,《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台北:華嚴蓮社,2002,第二版。new window
8、陳琪瑛,《華嚴經・入法界品》空間美感的當代詮釋,台北:法鼓出版社,2007。
9、楊政河,《華嚴哲學研究》,台北:慧炬出版社,1987。new window
10、劉貴傑,《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
11、賢度法師編著,《華嚴學講義》,台北:華嚴蓮社,2004。
12、龜川教信著印海譯,《華嚴學》,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13、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台北: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07。
14、魏道儒,《中國華嚴宗通史》,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
15、鎌田茂雄,慈怡譯,《華嚴經講話》,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9。
16、釋智諭指導,《華嚴一乘十玄門修學記》(上)(下),台北:西蓮淨苑出版社,1993。
17、釋智諭撰,《華嚴經義海百門述義》,台北:西蓮淨苑出版社,2000。
18、唐.法藏,《華嚴金師子章校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19、高振農釋譯,《華嚴經》,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
20、繼夢法師,《華嚴宗哲學概要》,台北:圓明出版社,1993。
21、繼夢法師,《華嚴學導論》,台北:空庭書苑有限公司,2009。
22、坂本幸男著,釋慧嶽譯,《華嚴教學研究》,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1。
23、韓煥忠,《華嚴判教論》,台灣:海印學術叢刊,空庭書苑,2008。
(二)禪學類
1、王仲堯,《中國佛教與周易》,台北:大展出版社,2003。
2、皮朝綱,《禪宗的美學》,台北:麗文文化公司,1995。
3、何國銓,《中國禪學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4、吳汝鈞,《游戲三昧:禪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學生書局,1993。new window
5、姚儀敏,《盛唐詩與禪》,台灣:佛光出版社,1991。
6、洪修平,《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修訂版),中國:江蘇古藉出版社,2000。
7、孫昌武,《詩與禪》,台北:東大出版社,1984。
8、徐小躍,《禪與老莊》,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
9、馬奔騰,《禪境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2010。
10、高柏園,《禪宗與中國佛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
11、張節末,《禪宗美學》,台北:宗博出版社,2003。
12、普穎華,《禪宗美學》,台北:台北昭文社,1996。
13、葛兆光,《禪宗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出版社,1982。
14、董群,《禪與創新》,台北:東大出版社,2007。
15、賴永海,《佛道詩禪》,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0。
16、黃河濤,《禪與中國藝術精神》,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6。
(三)其他類
1、[美]彼得.N.格里高瑞編,馮順珍等譯,《頓與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夏鎮平、宋建平譯,《哲學解釋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3、尤惠貞,《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new window
4、方立天,《中國佛教研究》(上)(下),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new window
5、方立天,《中國佛教散論》,台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6、方立天文集,《佛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包兆會,《莊子生存論美學研究》,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8、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
9、史作檉,《世紀苦索者的真言:人類整體文明的還原者-史作檉訪談錄》,台北:水瓶世紀文化事業,1999。
10、正果法師,《佛教基本知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11、安琪拉.亞立恩 (ANGELES ARRIEN) 著,《心靈符碼:五種關鍵圖形帶你認識真正的自己》,王慧姬譯,台北:三言社,2006。
12、安藤俊雄原著、蘇榮焜等譯,《天台根本思想及其開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
13、朱光潛,《詩論》,台北:國文天地,1990。
14、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
15、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16、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中華書局,2009。
17、呂真觀,《實證佛教導論》,台北:橡樹林文化,2010。
18、呂澂,《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98。
19、李霞,《圓融之思-儒道佛及其關係研究》,中國: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
20、周紹賢、劉貴傑,《魏晉哲學》,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
21、金白鉉,《莊子哲學中天人之際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new window
22、南懷謹,《中國佛教發展史略》,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3、胡海,《王弼玄學的人文智慧》,中國:人民出版社,2007。
24、范錡,《哲學概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
25、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台北:水牛出版社,1981。
26、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27、唐敬杲選,《墨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
28、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9、惟海,《五蘊心理學》,中國: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30、曾為惠,《老子中庸思想》,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new window
31、楊惠南,《佛教發展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32、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new window
33、葛路,《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4、趙吉惠,《中國文化導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35、劉貴傑,《支道林思想之研究》,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
36、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中華書局,2009。
37、蔡鎮楚,《詩話學》,中國: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38、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聯經圖書公司,1996。
39、嚴北溟,《中國佛教哲學簡史》,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40、釋惠敏,《禪定與生活》,台北:西蓮淨苑出版社,2009。
(四)美學、哲學、藝術
1、[美]H.帕克著,張今譯,《美學原理》,中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2、[意]貝內代托.克羅齊.黃文捷譯,《美學或藝術和語言哲學》,中國: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
3、王伯敏,《山水畫縱橫談》,中國: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4、王振復,《大易之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王振復,《中國美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6、王振復,《中國美學史新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包兆會主編,《中國美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史作檉,《水墨十講:哲學觀畫》,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8。
9、史作檉,《光影中遇見林布蘭》,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
10、史作檉,《形上美學》,台北:書鄉出版社,1993。
11、史作檉,《形上美學要義》,台北:仰哲出版社,1982。new window
12、史作檉,《看見真實心靈的杜布菲》,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11。
13、史作檉,《聆聽原始的畢卡索》,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
14、史作檉,《尋找山中的塞尚》,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6。
15、史作檉,《雕刻靈魂的賈克梅第》,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7。
16、石朝穎,《自我覺醒的卑微種子》,台北:人本自然,2004。
17、石朝穎,《我憂鬱,所以我存在:存在的焦慮與現象的還原》台北:人本自然,2003。
18、石朝穎,《宗教與人生哲學的詮釋問題》,台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部,2010。
19、石朝穎,《藝術哲學與美學的詮釋問題》,台北:人本自然,2006。
20、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中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new window
21、朱光潛,《無音之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2、朱光潛,《談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3、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中國: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4、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25、李澤厚,《美學論集》(新訂版),台北:三民書局,2001。
26、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9。
27、宗白華,《美學散步》,台北:洪範出版社,1981。
28、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台北:淑馨出版社,1988。
29、宗白華,《藝境》,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30、祁志祥,《佛教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1、姜一涵,《易經美學十二講》,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
32、姜一涵等,《中國美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1992。
33、倪梁康等,《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
34、凌繼堯,《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5、徐復觀,《中國人的生命精神:徐復觀自述》,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36、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75。new window
37、袁鼎生:《生態視域中的比較美學》,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38、馬采,《哲學與美學文集》,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
39、崔自默,《為道日損,八大山人畫解讀》,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
40、張立文,向世陵,《空境》,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
41、張江舟,《思與境偕》,中國:江西美術出版社,2010。
42、張德昭,《深度的人文關懷-環境倫理學的內在價值範疇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43、張燦輝,《海德格與胡塞爾現象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
44、郭文夫,《哲學美學論集》,台北:時英出版社,2007。
45、陳娟珠,《禪畫與人文教育》,香港:里仁書局,2001。
46、彭吉象,《中國藝術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7、彭修銀,《東方美學》,中國:人民出版社,2008。
48、彭富春,《哲學與美學問題-一種無原則的批判》,中國: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49、曾祖蔭,《中國佛教與美學》,中國: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50、項退結,《海德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6。
51、葉朗,《中國美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
52、葛路,《中國繪畫美學範疇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53、蒲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54、劉墨,《中國美學與中國畫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
55、劉墨,《禪學與藝境》,中國: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6、潘立勇,《一體萬化,陽明心學的美學智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57、潘知常,《中西比較美學論稿》,中國: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
58、賴賢宗,《生命之鏡:藝術欣賞之道》,台北: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59、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new window
60、賴賢宗,《佛教詮釋學》,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new window
61、賴賢宗,《海德格爾與禪道的跨文化溝通》,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62、賴賢宗,《道家禪宗、海德格與當代藝術》,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
63、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new window
64、賴賢宗,《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2003。new window
65、賴賢宗,《道宗禪宗與海德格的交涉》,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new window
66、賴賢宗,《道家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67、薛富興,《東方神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68、龔道運,《先秦儒家美學論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69、林崇安,《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論》,台北:慧炬出版社,1994。
70、曉雲法師,《拓土者的話》,台北:原泉出版社,1994。
論文
一、期刊論文
1、丁敏,〈試論佛家「空」義在中國詩歌中的表現〉,台北:中華學苑,第45期。new window
2、丁敏,〈試論佛家「空義」在中國詩歌的表現〉台北:中華學苑,第45期,1995。new window
3、方立天,<華嚴宗的現象圓融論>,台北:文史哲第5期,1989。
4、皮朝綱,<華嚴境界與中國美學>,台北:普門學報第十三期,2003。
5、石朝穎,《易經》的現象學觀照,台北:台北大學中文系,第三屆中國文哲之當代詮釋學術研討會,會前論文集,2007。
6、李幸芸,《華嚴》「一多相即」中的意境美學-以《奧義書》<原人歌>「一分為二」為溯源探討,台北:文明探索第六十二卷,2010。
7、周春塘,<海德格與莊子-一個超越文化的哲學問題>,台北:台大中文系,王叔岷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研討會,2001。
8、林文欽,<從東坡禪意詩探其法界觀>,台北:21世紀國際論壇,宗教論壇,2011。
9、姚衛群,<華嚴宗與般若中觀思想>,中國:《中國文化論壇》:佛學文化研究第四期,1996。
10、曹郁美,「蓮華藏世界」的文化與哲學詮釋。台北:21世界國際論壇,宗教論壇,2011。
11、黃永武,〈詩與禪的異同〉,台北: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978。
12、聖嚴法師,《天台思想論集》,台北:《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五七,1977。
13、賴賢宗,《華嚴經》「普賢行願」之漢藏疏釋之比較研究:普賢行願如何轉化成為密教修持法。
14、賴賢宗,<從「華嚴法界觀」談地球共生與佛教生態思想>。台北:2010華嚴全球論壇,2010。
15、[美]迦爾德(Gard, Richard A.)<佛教美學>,台北: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99。
16、熊琬,《十牛圖頌》之禪學詮釋,台北:玄奘人文學報第四期,2005。
17、郭朝順,《華嚴經》覺悟心的敘事與詮釋開展,台北:第十三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2010。
18、石朝穎,《老子》的「道」與「德」之靈知詮釋問題,台北:第十三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2010。
二、專書論文
1、朱湘銍,〈佛教《無我》與莊子「無己」之內涵析論〉,《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第十一集,台北:華嚴蓮社,2001。
2、陳琪瑛,〈試論華嚴精神的藝術形式之建構〉,《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第八集,台北:華嚴蓮社,1998。
3、陳弘學,〈從禪宗思想特質談禪與華嚴哲學的融通處〉,《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第十三集,台北:華嚴蓮社,2003。
4、釋常煦,〈事事無礙觀與齊物論之比較〉,《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第十三集,台北:華嚴蓮社,2003。
三、博碩士論文
1、王海鋁,《意境的現代闡釋》,中國:浙江大學文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2、王进进,《宗白華美學思想述評》,中國:浙江大學文藝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3、付雅輝,《意境:生命之思的審美建構》,中國:東北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4。
4、李豔玲,《解讀意境》,中國:蘇州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3。
5、陳琪瑛,《華嚴經》美學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6、曹郁美,《華嚴經》「如來放光」意涵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7、黃俊威,《華嚴「法界緣起觀」的思想探究》,台北:台大哲學所博士論文,1993。
8、趙旗,《心學與禪學》,中國:西北大學思想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9、趙建軍,《魏晉般若與美學》,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
10、林英娟,《中國山水畫的禪意境美學之研究:山水畫的禪意境美學之發展及其體系的建立之重省》,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藏經:
本文經文引用是出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簡稱CBETA)的電子佛典系列光碟。(May. 2010)
工具書:
1、藍吉富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1994。
2、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台北:文物出版社,198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