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納書楹曲譜》研究—以《四夢全譜》為核心
作者:林佳儀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Chia Yi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殿魁
蔡欣欣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葉堂納書楹葉譜四夢牡丹亭崑曲曲牌曲譜Tang Ye(葉堂)Nashuying(納書楹)YePu(葉譜)Simeng(《四夢》)The Peony Pavilion(牡丹亭)Kunqu Opera(崑曲)tunes(曲牌)music scores(曲譜)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7
乾隆年間蘇州曲家葉堂刊行的《納書楹曲譜》,為戲曲工尺譜之首,不僅在曲譜的發展脈絡中具有開創意義,且兼具選本性質,又為崑曲音樂作法集大成之作品,故筆者以其為研究對象,期對乾隆時期崑曲劇目的內容、作曲手法的發展,及葉譜承先啟後的重要性,展開翔實且深刻的論述。
葉堂於乾隆49年(1784)至60年(1795)間陸續刊行的曲譜,包括初刻《西廂記譜》、《納書楹曲譜》(正續外補四集)、《四夢全譜》、重鐫《西廂記全譜》,皆為帶曲文、板眼及工尺,不帶科白的樂譜,一時風行,號稱「葉譜」,其內容豐富,計收566齣/套曲,且訂譜成就向受稱道,影響深遠。筆者於撰述時,首先梳理乾隆時期蘇州的崑曲活動、葉堂之志趣及交遊、葉譜的刊行及影響,以為全文論述之基礎;繼而開展兩個主要的關注面向,第二章為葉譜選錄的內容,第三、四章則為葉堂訂譜的作法,為集中焦點,乃選擇最具曲樂創作意義之《四夢全譜》為核心,討論葉堂如何為馳騁才情、不拘格律的湯顯祖《四夢》曲文訂譜,以見在曲律及曲樂發展上的重要意義。
就葉譜選錄的內容,筆者歸納其特色有三:(一)「散齣」與「全本」兼收:《納書楹曲譜》選錄自元至清前期,名家名作與時俗流行的散齣,而《西廂記譜》與《四夢全譜》則為全本劇作。(二)「劇」與「曲」雙重觀照:除大量選入有曲可唱之演劇散齣,兼及新興時劇,又收錄部分可供清唱的散曲及散齣,尤其好尚北套曲。(三)「流行」與「追憶」並存:除選入當時流行的劇目,又有《千鍾祿‧慘睹》等,當是因葉譜收錄而引領演出風潮,至於《桃花扇》等漸次退出劇壇的散齣,葉譜的記錄則帶有追憶性質。再將葉譜收錄的內容與其前《九宮大成譜》等、其後殷溎深傳譜等刊行的曲譜相較,則可見收錄內容頗為相近;然而,曲譜的性質,則由重「曲」轉而至重「戲」,頗可比喻為「加上板眼、工尺的《綴白裘》」,由以記錄唱腔為主之樂譜,變為於演出頗有助益之臺本。
關於葉堂訂譜的作法,筆者以《四夢全譜》為核心,第三章先論「宛轉相就」之法,討論葉堂如何改調就詞,在譜曲時妥貼適應湯顯祖不盡合律的曲文。首先析論其中較富變化的集曲作法,以見不同曲牌的摘句如何銜接為集曲;其次,取鈕少雅《格正還魂記詞調》、馮起鳳《吟香堂牡丹亭曲譜》、劉世珩《雙忽雷閣彙訂還魂記曲譜》,與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共同參照,綜論並評議各譜宛轉相就的處理方式,相較於諸家的作法往往較向「律」傾斜,葉堂訂譜的特殊之處在於:追求文、律、樂之間的平衡,故可見增刪部分曲文字句、移動板位以使語氣更為流暢、致力於以樂傳情,某些作法甚至遊走於合律邊緣,葉堂的手法固有獨到之處,然宜置入清前期曲律及曲樂發展的背景下考察,由《南詞新譜》、《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漸次收錄《四夢》曲牌,可見曲律鬆動之趨勢,這些迥異於往的曲牌,無法套用既有腔調,故需曲譜記錄唱腔,然而,曲譜的刊行,雖便傳唱,卻也形同「定譜」,若過度襲用,反而侷限曲調發展。
第四章則比較諸譜《四夢》之曲腔,切入點有二:其一乃葉譜本身作法之比較,葉堂於相同曲牌,鑑於情境不同,各有變化發揮,展現曲牌音樂在律定字句及點板之下的活腔作法;其二乃與其他曲譜之比較,取葉堂為《四夢》所訂之曲腔,與其前《南詞定律》、《九宮大成譜》、其後《遏雲閣曲譜》等相同曲牌比較,固不乏曲腔一脈相承者,然亦見細節處的板眼、行腔參差變化,甚至腔句、曲牌之音樂構思不盡相同者,可見乾隆時期曲腔活潑變化之情形。最後,藉由比較的結果,探討曲樂相關問題,在曲文字聲與曲腔旋律方面,「依字行腔」雖是原則,然遇韻腳等處,則往往需配合全曲的結音;在曲牌行腔與固定曲調方面,每一牌調雖有其音樂框架,但實際的行腔,則是字聲與曲調互相調適而成;而綜觀葉譜的音樂成就,除首次為《四夢》訂定完整的工尺譜,更在於其作法有繼承亦有開創,可謂集曲樂作法之大成。
本文最後以「葉堂之曲樂觀點」、「葉譜之價值」綰結全文。就葉堂的觀點而言,重樂輕律,以盡度曲之妙;雅俗兼備,適度採錄時俗唱法、流傳劇目,俱見一代曲家的朗闊襟懷。就葉譜之價值而言,於刊行曲譜具有開創意義,為首度刊行之崑曲戲齣唱譜,收羅甚廣,兼有選本性質,乃藉譜以傳曲;且於曲樂發展具獨特貢獻,藉實際的訂譜成果,彰顯「不合律即不可歌」之謬,並將訂譜的觀照對象,由單隻曲牌之行腔,擴展為套內諸曲的和諧,其所譜曲腔,不僅穩稱湯顯祖揮灑才情之曲文,促成《四夢》在舞台上展演流傳,且安腔訂譜之法亦成為典範。
一、詞曲譜(略依刊行先後為序)
(一)詞譜
〔清〕萬樹:《詞律》,清康熙26年(1687)刊行,收入中華書局輯:《四部備要》第483-484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清〕謝元淮:《碎金詞譜》,清道光27年(1847)增訂本,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80。
(二)曲牌格律譜
〔元〕周德清:《中原音韻》,元泰定元年(1324)刊行,有明正統6年(1441)刻本等,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6;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明永樂年間刊行,有藝壇書舍本等,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1;收入中國戲曲研究院編:《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
〔明〕蔣孝:《舊編南九宮譜》,明嘉靖28年(1549)刊行,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明〕沈璟:《增定南九宮譜》,明萬曆22年(1594)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明〕徐于室、鈕少雅:《九宮正始》,清順治8年(1651)精抄本,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明〕沈自晉:《南詞新譜》,清順治12年(1655)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清〕張彝宣:《寒山曲譜》,清初鈔本,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第175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李玉:《北詞廣正譜》,清康熙年間刊行,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8;收入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清〕王正祥:《十二律崑腔譜》,清康熙年間刊行;1916年劉世珩編:《暖紅室匯刻傳奇》附刊;臺北:鼎文書局影印出版暖紅室本,1972。
〔清〕王正祥:《十二律京腔譜》,清康熙23年(1684)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三輯。
〔清〕王奕清等:《曲譜》,清康熙54年(1715)刊行;長沙:嶽麓書社排印出版,2000。
〔清〕呂士雄等輯:《南詞定律》,清康熙59年(1702)刊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1-1753冊。
〔清〕周祥鈺等輯:《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清乾隆11年(1746)刊行,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753-1756冊。
吳梅:《南北詞簡譜》,1939年於重慶印行;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出版,1997。
鄭騫:《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
(三)其他
〔明〕鈕少雅:《格正還魂記詞調》,清康熙33年(1694)刊行;1919年劉世珩編:《暖紅室彙刻傳奇臨川四夢》附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暖紅室本,1990。
(四)絃索工尺譜
〔清〕沈遠:《校定北西廂絃索譜》,清順治年間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朱廷鏐、朱廷璋重訂:《太古傳宗琵琶調宮詞曲譜》,清乾隆14年(174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朱廷鏐、朱廷璋重訂:《太古傳宗琵琶調西廂記曲譜》,清乾隆14年(1749)刊行,臺北: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朱廷鏐、朱廷璋參訂:《絃索調時劇新譜》,清乾隆14年(174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五)戲曲工尺譜
〔清〕葉堂:《西廂記譜》,清乾隆49年(1784)刊行,北京:首都圖書館等藏。
〔清〕馮起鳳:《吟香堂曲譜》,清乾隆54年(1789)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葉堂:《納書楹曲譜》,清乾隆57、59年(1792、1794)刊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藏;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六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756-1757冊。
〔清〕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清乾隆57年(1792)刊行,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藏;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57冊。
〔清〕葉堂:《納書楹西廂記全譜》,清乾隆60年(1795)重鐫;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等藏;張世彬譯:《沈遠北西廂絃索譜簡譜》附錄,臺北:學海出版社,1983。
〔清〕王錫純輯、李秀雲拍正:《遏雲閣曲譜》,清同治9年(1870)刊行;清光緒19年(1893)鉛印本;上海:著易堂書局鉛印本,1920;臺北:文光圖書有限公司影印出版,1965。
〔清〕昇平署:《崑弋本戲曲譜》,清鈔本,收入故宮博物院編:《故宮珍本叢刊》第689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崑山國樂保存會編:《崑曲粹存》初集,上海:朝記書莊,1919;收入波多野太郎編:《中國文學語學資料集成》第五篇第1卷,東京:不二出版,1990。
劉世珩鑑定、吳梅正律、劉富樑正譜評注:《雙忽雷閣彙訂還魂記曲譜》,1921年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劉世珩鑒定、劉富樑校訂:《納書楹南柯記曲譜》,1924年鈔本,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西廂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琵琶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拜月亭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牡丹亭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1。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春雪閣曲譜三記》,上海:朝記書莊,1921。
道和俱樂部編:《道和曲譜》,上海:天一書局,1922。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增輯六也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2;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影印出版,1977。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荊釵記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4。
曲師殷溎深原稿、校正兼繕底者張餘蓀藏本:《長生殿曲譜》,上海:朝記書莊,1924。
怡庵主人編:《崑曲大全》,上海:世界書局,1925;收入波多野太郎編:《中國語文資料彙刊》第一篇第二卷,東京:不二出版,1991。
王季烈、劉富樑:《集成曲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25;臺北:進學書局影印出版,1969。
王季烈輯:《與眾曲譜》,天津:合笙曲社,1940;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1977。
褚民誼輯:《崑曲集淨》,1944年於日本印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藏。
王季烈輯訂:《正俗曲譜》,上海:錦章書局,1947。
俞振飛輯:《粟廬曲譜》,1953年於香港刊行;臺北: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重印本,1991、1996;南京:南京大學崑曲社重印本,2007。
焦承允輯:《炎薌曲譜》,臺北:中華學術院崑曲研究所,1971。
中華學術院崑曲研究所、蓬瀛曲集輯:《蓬瀛曲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俞振飛:《振飛曲譜》,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82。
周秦主編,王正來、毛偉志研校:《寸心書屋曲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
江蘇省崑劇硏究會編:《崑劇傳世演出珍本全編》,甲編第一、二函,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
王正來:《曲苑綴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2004。
(六)譯譜
楊蔭瀏、曹安和譯譜:《西廂記四種樂譜選曲》,北京:音樂出版社,1962。
張世彬譯:《沈遠北西廂絃索譜簡譜》,臺北:學藝出版社,1983。
劉崇德校譯:《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校譯》,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劉崇德、孫光鈞譯譜:《碎金詞譜今譯》,石家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周雪華譯譜:《崑曲湯顯祖「臨川四夢」全集—納書楹曲譜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二、其他古籍(略依作品或刊行先後為序)
(一)劇本總集
錢南揚:《宋元戲文輯佚》,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
徐征等主編:《全元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明〕湯顯祖撰,劉世珩編:《暖紅室彚刻傳奇臨川四夢》,1919年刊行;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出版,1997。
〔明〕湯顯祖著,錢南揚校點:《湯顯祖戲曲集》,上海:新華書店,1978。
〔明〕湯顯祖著,徐朔方箋校:《湯顯祖全集》,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北京:開明書店,1935排印出版,北京:中華書局,1958新1版、1996第4次印刷;(日本)中國都市藝能研究會建置網站:http://wagang.econ.hc.keio.ac.jp/~chengyan/index.php?六十種曲。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初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4。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二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三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五集,上海:上海古籍社出版社,1986。
《古本戲曲叢刊》編刊委員會:《古本戲曲叢刊》九集,北京:中華書局,1964。
林侑蒔編:《全明傳奇》,臺北:天一出版社,1983。
朱傳譽主編:《全明傳奇續編》,臺北:天一出版社,1996。
王季思主編:《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濟南:齊魯書社,1991。
阿英編著:《紅樓夢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
首都圖書館編輯:《清車王府藏曲本》「全印本」,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俗文學叢刊》編輯小組:《俗文學叢刊》,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
(二)劇本別集
〔清〕李玉著,陳古虞、陳多、馬聖貴點校:《李玉戲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黃兆森:《四才子》,清康熙55年(1716)刊行,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等藏。
〔清〕黃兆森:《忠孝福》,清康熙57年(1718)刊行,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等藏。
〔清〕沈起鳳《文星榜》,清刊本,收入吳梅:《奢摩他室曲叢》第一集第9-10冊,上海:涵芬樓,1928。
〔清〕蔣士銓撰,周妙中點校:《蔣士銓戲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
〔清〕荊石山民:《紅樓夢散套》,清嘉慶20年(1815)刊行,臺北:東吳大學圖書館等藏。
〔清〕周文泉:《補天石傳奇》,清道光17年(1837),臺北:東吳大學圖書館等藏。
(三)選本
〔明〕郭勛編:《雍熙樂府》,明嘉靖45年(1566)刊行;臺北:西南書局影印出版,1981;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740-1741冊。
〔明〕徐文昭編,孫崇濤、黃仕忠箋校:《風月錦囊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0,據明嘉靖32年(1553)刊本。
王秋桂主編:《善本戲曲叢刊》,第一、二、四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1987。
〔清〕錢德蒼編撰:《綴白裘》,清乾隆42年(1777)鴻文堂校訂重鐫本,收入《善本戲曲叢刊》第五輯。
〔清〕錢德蒼編撰、汪協如點校:《綴白裘》,北京:中華書局,1940、1955、2005,據乾隆42年(1777)四教堂重訂本;(日本)中國都市藝能研究會建置網站:http://wagang.econ.hc.keio.ac.jp/~chengyan/index.php?綴白裘。
(四)曲論、曲韻及詩話
〔元〕鍾嗣成著,王鋼校訂:《校訂錄鬼簿三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明〕魏良輔:《南詞引正》,見〈魏良輔《南詞引正》校註〉,收入錢南揚:《漢上宦文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
〔明〕何良俊:《曲論》,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王驥德:《曲律》,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沈德符:《顧曲雜言》,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四)。
〔明〕沈寵綏:《絃索辨訛》,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
〔明〕沈寵綏:《度曲須知》,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
〔清〕徐大椿:《樂府傳聲》,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清〕徐大椿原著,吳同賓、李光譯注:《《樂府傳聲》譯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清〕徐大椿原著,古兆申、余丹研究及翻譯:《徐大椿《樂府傳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
〔清〕黃文暘原編、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錄:《重訂曲海總目》,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七)。
〔清〕焦循:《劇說》,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清〕梁廷柟:《曲話》,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
〔清〕楊恩壽:《詞餘叢話》,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九)。
〔清〕姚燮:《今樂考證》,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十)。
〔清〕茅恒:《曲曲》,收入〔清〕碧梧書屋慕蓮氏抄錄:《霓裳新咏譜》,光緒29年(1903)抄本,南京圖書館藏,第15冊。
〔清〕沈乘麐著、歐陽啟名編:《韻學驪珠》,北京:中華書局,2006,據清光緒18年(1892)重刊本。
〔清〕袁枚:《隨園詩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五)筆記及小說
〔明〕蘭陵笑笑生原著,梅節校注:《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2007。
〔明〕徐樹丕:《識小錄》,明末刊行,收入《筆記小說大觀》四十編第3冊,臺北:新興書局,1985。
〔清〕沈起鳳:《諧鐸》,清乾隆57年(1792)刊行,收入《古本小說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李斗撰,汪北平、涂雨公點校:《揚州畫舫錄》,清乾隆60年(1795)刊行,北京:中華書局,1960。
〔清〕鐵橋山人撰,周育德校刊:《消寒新詠》,清乾隆60年(1795)刊行,北京:中國戲曲藝術中心,1986。
〔清〕顧公燮:《消夏閑記摘鈔》,清乾隆末年作,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96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清〕趙翼撰、姚元之點校:《簷曝雜記》,清嘉慶年間刊行,北京:中華書局,1982。
〔清〕袁景瀾撰,甘蘭經、吳琴校點:《吳郡歲華紀麗》,清中葉鈔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清〕張亨甫(華胥大夫):《金臺殘淚記》,清道光8年(1828)成書,收入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8。
〔清〕顧祿撰、王邁校點:《清嘉錄》,清道光10年(1830)刊行,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清〕蕊珠舊史:《長安看花記》,清道光17年(1837)成書,收入張次溪編纂:《清代燕都梨園史料》。
〔清〕錢泳撰、張偉點校:《履園叢話》,清道光18年(1838)刊行,北京:中華書局,1979。
〔清〕顧祿撰、王湜華校點:《桐橋倚棹錄》,清道光22年(1842)刊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清〕梁章鉅撰、陳鐵民點校:《浪跡叢談 續談 三談》,作於清道光26年(1846)至28年(1848),北京:中華書局,1981。
〔清〕陳森著、孔翔點校:《品花寶鑑》,清道光29年(1849)刊行,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毛祥麟:《對山書屋墨餘錄》,清同治9年(1870)刊行,收入《筆記小說大觀》七編,臺北:廣文書局,1991。
(六)詩文詞曲總集及別集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頁2181。
〔明〕宋懋澄:《九籥集》,文集卷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74冊。
〔明〕袁宏道著,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明〕張岱撰,馬興榮點校:《陶庵夢憶》,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沈德潛:《歸愚文鈔餘集》,清乾隆年間刊本,波士頓: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等藏。
〔清〕王文治:《夢樓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50冊。
〔清〕姚鼐:《惜抱軒文集》,臺北:世界書局,1960。
〔清〕潘奕雋:《三松堂集》,卷十六,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461冊。
〔清〕黃之雋(兆森):《吾堂集》,乾隆年間刊行,波士頓:哈佛燕京圖書館等藏。
〔清〕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謝伯陽、凌景埏編:《全清散曲》,濟南:齊魯書社,1985出版、2006增補版。
(七)史書及方志
趙爾巽、柯紹忞等:《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清〕李光祚修、顧詒祿等纂:《長洲縣志》,清乾隆18年(1753)刊行,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3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1991。
〔清〕宋如林修、石韞玉纂:《蘇州府志》,清道光4年(1824)刊行,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等藏。
〔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纂:《蘇州府志》,清光緒9年(1883)刊行,收入《江蘇省蘇州府志》第4冊,臺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出版,1970。
曹允源、李根源纂:《民國吳縣志》,1933年蘇州文新公司鉛印本,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第12冊。

三、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專書
丁汝芹:《清代內廷演戲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9。
上海崑曲研習社研究組編:《崑劇曲調》,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58。
天虛我生:《學曲例言》,附刊於《遏雲閣曲譜》,上海:著易堂書局,1919。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北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王守泰主編:《崑曲曲牌及套數範例集》(南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
王安祈《明代戲曲五論‧再論明代折子戲》,臺北:大安出版社,1990。
王廷信:《崑曲與民俗文化》,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王耀華等:《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丘慧瑩:《乾隆時期戲曲活動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任遵時:《王文治醉心音律》,紐澤西:戴永貞,1999。new window
朱昆槐:《崑曲清唱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1。
朱崇志:《中國古代戲曲選本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吳梅著,王衛民輯校:《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
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
吳新雷:《中國戲曲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吳新雷:《吳新雷崑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9。
吳曉萍:《中國工尺譜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李昌集:《中國古代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李昌集:《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李玫:《明清之際蘇州作家群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李殿魁等:《「戲曲曲譜檢索系統建置計畫」結案報告》,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7。
汪經昌:《曲學例釋》,臺北:中華書局,1963初版、1984五版。
汪詩珮:《乾嘉時期崑劇藝人在表演藝術上因應之探討》,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new window
周妙中:《清代戲曲史》,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周秦:《蘇州崑曲》,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周育德:《周育德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
周維培:《曲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林逢源:《折子戲論集》,高雄:復文圖書有限公司,1992。
林葉青:《清中葉戲曲家散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new window
武俊達:《崑曲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俞宗海輯錄:《度曲芻言》,上海笑舞台《劇場報》,1924.5,收入吳新雷:《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附錄,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5,頁249-254。
俞為民:《曲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5。
姚品文:《寧王朱權》,西雅圖:藝術與人文科學出版社,2002。
洪惟助:《「崑曲曲牌與宮調研究」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12、2006.1、2006.12。
洛地:《洛地戲曲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
洛地:《詞樂曲唱》,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胡忌、劉致中:《崑劇發展史》,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9。
郁元英編:《譜曲初階》,臺北:郁氏印獎會,1977。
孫崇濤:《風月錦囊考釋》,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孫從音:《中國崑曲腔詞格律及應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桑毓喜:《崑劇傳字輩》,蘇州:江蘇文史資料編輯部,2000。
康保成:《蘇州劇派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
張九、石生潮:《湘劇高腔音樂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張敬:《清徽學術論文集》,臺北:華正書局,1993。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9。new window
許之衡:《曲律易知》,1922年許氏飲流齋刻本,臺北:郁氏印獎會,1979。
許姬傳:《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郭英德:《明清傳奇綜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陳芳:《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new window
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陸萼庭:《清代戲曲家叢考》,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陸萼庭:《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選注》,臺北:國家出版社,1994。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2。
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new window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new window
曾永義:《戲曲與歌劇》,臺北:國家出版社,2004。
華傳浩演述、陸兼之記錄整理:《我演崑丑》,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1。
隋樹森:《《雍熙樂府》曲文作者考》,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
黃翔鵬:《黃翔鵬文存》,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7。
甯忌浮:《《洪武正韻》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楊易霖:《周詞定律》,臺北:學海出版社,1975。
楊惠玲:《戲曲班社研究:明清家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北京:音樂出版社,1955。
路應昆:《高腔與川劇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1。
雷競璇編:《崑劇朱買臣休妻—張繼青姚繼焜演出版本》,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7。
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56重印版。
劉水云:《明清家樂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蔣星煜:《《西廂記》的文獻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蔡孟珍:《曲韻與舞台唱唸》,臺北:里仁書局,1997。
鄭西村:《崑曲音樂與填詞》,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
鄭振鐸:《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鄭騫:《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2。
鄭騫:《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
鄧長風:《明清戲曲家叢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黎建明:《湘劇音樂概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顏長珂:《戲曲文學論稿》,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
顧篤璜:《崑劇史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
(二)戲曲志
方家驥、朱建明主編:《上海崑劇志》,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蘇州市文化局、蘇州戲曲志編輯委員會編:《蘇州戲曲志》,蘇州:古吳軒出版社,1998。
(三)單篇論文
王正來:〈關於崑曲音樂的曲腔關係問題〉,《戲曲研究通訊》第二、三期(2004.8),頁26-51、《藝術百家》2004年第3期,頁50-63。
王安祈:〈《單刀會》的流傳與演出〉,收入關漢卿國際學術硏討會編輯委員會:《關漢卿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頁139-165。
王安祈:〈崑劇在臺灣的現代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14期(2001.5),頁221-258。new window
王璦玲:〈私情化公:明清劇作家之自我敘寫與其戲劇展演〉,收入熊秉真主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頁81-158。new window
石小梅:〈石頭寒月照疏梅〉,「石頭書屋」崑曲藝術網站轉載:
http://www.rock-publishing.com.tw/kanqu/forum/anthology/default_004.asp。
伏滌修:〈明清時期北《西廂記》演唱情形考〉,《戲曲藝術》(中國戲曲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6.8),頁63-68。
朱堯文:〈譜曲法〉,《戲曲月輯》第一卷第一、二、四、五輯(1942年1、2、4、5月),頁73-82、175-184、339-342、397-405。
吳志武:〈《新定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收錄的元明雜劇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8年第1期,頁9-16。
吳新雷:〈《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1),頁109-130。new window
吳新雷:〈關於《長生殿》全本工尺譜的印行本〉,《戲曲學報》第一期(2007.6),頁123-136。new window
李國俊:〈《納書楹曲譜》「時劇」音樂探析〉,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明代崑腔度曲論之形成與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31期(2007.9),頁75-119new window
李惠綿:〈從音韻學角度論清代度曲論的傳承與開展〉,《漢學研究》第26卷第2期,2008年6月,頁185-218new window
李殿魁:〈「滾調」再探〉,收入華瑋、王璦玲編:《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8,頁715-775。
周育德:〈《牡丹亭》明清版本的時代文化印記〉,見「中國湯顯祖文化網」:http://www.suichang.gov.cn/txz/txzyj/yzyj/t20070829_303935.htm。
林佳儀:〈《納書楹曲譜》之集曲作法初探〉,《臺灣音樂研究》第六期(2008.4),頁95-130。new window
林佳儀:〈《綴白裘》之〈昭君出塞〉劇作淵源與流播〉,《臺灣音樂研究》第二期(2006.4),頁143-165。new window
林佳儀:〈南、北曲交化下曲牌變遷之考察〉,《戲曲學報》第四期(2008.12),頁153-192。new window
林佳儀:〈試論葉堂《納書楹四夢全譜》宛轉相就之法〉,收入《2006第五屆國際青年學者漢學會議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2007,頁108-132。
林逢源:〈北曲套式中的【煞】和【尾聲】—以《納書楹曲譜》參證〉,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林逢源:〈傳奇南套尾聲的板式變化〉,《彰化師範大學學報》第三期(1992),頁103-126。
施德玉:〈集曲體式之研究〉,《戲曲學報》第二期(2007.12),頁125-150。
洪惟助:〈從撓喉捩嗓到歌稱繞樑的《牡丹亭》〉,收入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頁737-780。
洪惟助、洪敦遠:〈初探崑曲曲牌是否有「個性」?—以【喜遷鶯】為例〉,發表於世界崑曲與臺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洛地:〈犯〉,《中國音樂》(季刊)2005年第4期,頁17-22。
洛地:〈魏良輔‧湯顯祖‧姜白石—曲唱與曲牌的關係〉,《民俗曲藝》第140期(2003.6),頁5-31。new window
洛地:〈關於崑班演出本〉,收入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表演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頁365-386。
孫書磊:〈秦子陵及其《如意珠》傳奇創作考辨—兼論新發現的《紅羅記》傳奇稿本〉,《文學遺產》2004年5期,頁107-114。
徐宏圖:〈南戲《姜詩躍鯉記》遺存考〉,《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第3卷第3期(2005.9),頁54-56。
徐扶明:〈崑劇中時劇初探〉,《藝術百家》1990年第1期,頁81-86、128。
袁行云:〈清乾隆間揚州官修戲曲考〉,《戲曲研究》第二十八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12),頁225-244。
高嘉穗:〈南曲集曲結構探微—以《新訂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的【商調】集曲為例〉,《臺灣音樂研究》第六期(2008.4),頁131-166。new window
尉遲治平:〈欲賞知音 非廣文路—《切韻》性質的新認識〉,收入何大安主編:《古今通塞:漢語的歷史與發展—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組)》,臺北:中央研究院,2003,頁157-185。
許莉莉:〈論明清時期文人曲詞對南北曲曲牌定腔的影響〉,《齊魯學刊》2007年第一期,頁70-74。
陳新鳳〈《納書楹曲譜》的記譜法與崑曲音樂〉,《音樂研究》2006年第2期,頁26-30。
傅雪漪:〈明清戲曲腔調尋蹤〉,《戲曲研究》第十五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5.9,頁95-111。
曾永義:〈再探戲文和傳奇的分野及其質變過程〉,《臺大中文學報》第20期(2004.6),頁87-134。new window
曾永義:〈論說「折子戲」〉,《戲劇研究》創刊號(2008.1),頁1-82。new window
路應昆:〈中國牌調音樂背景中的崑腔曲牌〉,發表於崑曲與非實務文化傳承國際研討會,2007。
路應昆:〈文、樂關係與詞曲音樂演進〉,發表於世界崑曲與台灣腳色—崑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中國音樂學》2005年第3期,頁70-80。
路應昆:〈明代「絃索調」略考〉,《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0年第1期,頁11-16。
劉致中:〈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考辨〉,《戲曲學報》第1期(2007.6),頁215-236。
譚雄:〈對《太古傳宗》與《納書楹曲譜》中《西廂記》曲譜的比較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6年第2期,頁37-44。
顧兆琳:〈崑曲曲調的展開手法〉,收入姜智主編:《戲曲藝術二十年紀念文集‧戲曲導演、音樂、舞台美術卷》(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281-309。
(四)學位論文
卜致立:《北曲【貨郎兒】音樂研究》,臺北: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所碩士論文,2006。
古嘉齡:《「江湖十二腳色」之探索》,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9。
李佳蓮:《清初蘇州崑腔曲律研究―以《寒》《廣》二譜與傳奇作品為論述範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周丹:《崑曲清唱與劇唱比較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學碩士論文,2009。
林文俊:《北雜劇曲牌:王西廂【雙調‧新水令】套曲牌音樂硏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4。
林佳儀:《元雜劇情節結構與音樂關係之硏究—以現存【中呂宮】全套樂譜之劇本為對象》,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1。
陳凱莘:《崑劇《牡丹亭》舞台藝術演進之探討-以《牡丹亭》晚明文人改編本及折子戲為探討對象》,臺北:臺灣大學戲劇所碩士論文,1999。
陳慧珍:《明代《牡丹亭》批評與改編之硏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8。
黃慧玲:《湯顯祖《四夢》中同名曲牌音樂之硏究》,臺北:文化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1995。

四、演出錄影及節目單(略依出版先後為序)
《崑劇選輯》錄影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2錄製。
《崑劇選輯》(二)錄影帶,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錄製。
《中國崑劇藝術團精選》錄影帶,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1997錄製。
《秣稜蘭薰、秣陵蘭蘊崑曲精選合輯》DVD,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青春版《牡丹亭》DVD,臺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4。
《牡丹亭》DVD,北京: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牡丹亭‧冥判》【後庭花】錄影,http://mymedia.yam.com/m/1606357。
「秣陵蘭薰」節目單,臺北:新舞台1998.11.11-18演出。
「跨世紀千禧崑劇菁英大匯演」節目單,臺北:國家戲劇院,2000.12.11-24、臺北:新舞臺,2001.1.9-14演出。
「京朝雅音 燕趙悲歌—北方崑曲劇院」節目單,臺北:新舞台2002.3.16-20演出。
1/2Q劇場《戀戀南柯─療傷系水磨情歌》節目單,臺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2006.12.1-3演出。
北方崑曲劇院大都版《西廂記》節目單,北京:保利劇院,2008.11.11-14演出。
上海崑劇團印象版《南柯記》節目單,上海:上海音樂學院賀綠汀音樂廳,2009.12.23演出。
上海崑劇團偶像版《紫釵記》節目單,上海:東方藝術中心,2008.12.31-2009.1.1演出。

五、工具書(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
(一)辭典
王森然遺稿,《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彙編:《中國劇目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中國音樂詞典》編輯部:《中國音樂詞典》,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5。
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2002。
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主編:《中國曲學大辭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二)索引及目錄
中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部、北京大學數據分析研究中心聯合研製:「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聯合導航系統」,建置於網站http://202.96.31.45/。
李殿魁、林佳儀、陳美如、高嘉穗、劉佳佳:「戲曲曲譜檢索系統」,建置於國立臺灣傳統藝術總處籌備處臺灣音樂中心網站:
http://rimh.ncfta.gov.tw/qupu/,2007。
洪惟助主編:《崑曲研究資料索引》,臺北:國家出版社,2002。
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查詢」,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資料庫,http://www.npm.gov.tw/zh-tw/learning/library/archives.htm。
曹安和編:《現存元明清南北曲全折(齣)樂譜目錄》,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三)彙編
王利器輯:《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周妙中:〈歷代曲家年里字號室名綜表〉,刊於《曲苑》第一輯,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頁269-342。
蔡毅編著:《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濟南:齊魯書社,19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