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俗賦類型研究
作者:歐天發
作者(外文):Ou,Tien-Fa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蔡崇名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俗賦俗文學文學類型賦體文學隱語詼諧論辯祈願鋪寫故事賦Popular Fu (Fu賦: A literary form of reciting prose which are mostly in rhyme)Popular literatureLiterary typesThe Fu style literatureEnigmatic languageHumorDebatePrayerDescribingStory F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3
本論文以建立俗賦的分類系統為目的。俗賦係與傳統上所習見的文人雅賦的相對概念,它的取名與研究是從1900年敦煌寫本出土之後,學者對〈韓朋賦〉、〈燕子賦〉、〈茶酒論〉等篇的探討開始的。俗賦作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名稱,釐清它的文學原型、發展脈絡,尤其是建立較完整的類型系統,以便利於對多樣化的賦體文學作進一步的分析,並提供清晰的欣賞理路,洵屬必要。
本論文的內容共十章,第壹章緒論,談研究動機、資料、方法、範圍及文獻探討等;第貳章論賦之義訓、淵源與俗賦之範圍;第參章論俗賦與其它俗文學之關係,及賦體文學在其中的表現。第肆章至第玖章為歸納的古今俗賦之類型系統,共區分為六類,每類各立一章;每一類的次級分類各立一節,最後為小結。第拾章為結論。
本論文將俗賦之類型分為六大類:一、論辯類俗賦,二、故事寓言類俗賦,三、詼諧類俗賦,四、隱語類俗賦,五、祈願類俗賦,六、認知類俗賦。各大類以下的次類或稱為型,如詼諧類有哲理型、申辯型等;或先以其內涵形式為名,第三級的分類始稱為型,如隱語類的次類「勸戒隱語」之下有:分段曉喻型、滑稽諷刺型、寓物啟示型等。類型的區分原則是依賦與俗賦的特色及功能而建立的,摒棄徒依形式、結構而作第一級分類的尋常模式(如詩體、散體、騷體之類),以避免取類過大,無法彰顯賦體特徵的缺點。
因為源頭的多端及應用的場合不同,俗賦的形式頗為多樣。除了獨立的創篇外,也有來自經籍、史傳、戲曲、小說等的短篇或段落,與來自民俗儀式中所參入的賦體形態。對俗賦作品的分析、類型系統的梳理,應有助於更多的賦體作品獲得發掘、重視。
關鍵詞:俗賦 俗文學 文學類型 賦體文學 隱語 詼諧 論辯 祈願 鋪寫 故事賦
The purpose of this essay is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Popular Fu’s classification. Popular Fu is a concept opposite to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term ‘graceful Fu’ created from scholar, and its denomination and studies begins with the research made by scholars in several Fu such as ‘Han -peng Fu,’ ‘Swallow Fu’, and ‘Debate between the Tea and the Wine’ after Dunhuang Manuscripts excavated in 1900. Since ‘Popular Fu’ is a new term in literary genres, it is essential for us to clarify its literary prototype, progress, and especially to establish a complete system of its types.
This essay contains t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preface. The second chapter is about the words’ explanations, sources of Fu and progress of Popular Fu.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pular Fu and its related literary form. The fourth chapter to the ninth chapter generalizes the types of Popular Fu from the ancient, and categorizes them into six ones –every single type is an independent chapter; the subordination of every type is an independent section, and a brief summary in the last. The ten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whole essay.
This essay classifies Popular Fu into six categories—1. Popular Fu of Argument Style, 2. Popular Fu of story and parable, 3. humorous Popular Fu, 4. Popular fu in enigmatic language, 5. Popular Fu of prayer, and 6. Popular Fu of cognition.
Popular Fu has various forms because of the numerous sources and the different occasions which it applies to. Except for the independent creation, there are also short paragraphs and sections which originated from the classics, history biographies, traditional operas and fictions, and the type of fu which contains folk customs.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fu work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fu type system will be helpful for more fu works to be discovered and paid attention to.
Key words: Popular Fu (Fu賦: A literary form of reciting prose which are mostly in rhyme), Popular literature, Literary types, The Fu style literature, Enigmatic language, Humor, Debate, Prayer, Describing, Story Fu.
參考文獻

一、專書
(清朝以前的專書,依作者之朝代先後排序。其它依照出版年代排序)

(一) 套書、簡帛、總集、選集、校注、韻書
《十三經注疏》,清.嘉慶20年南昌重刊宋本影印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54年(1965)。
《二十五史》,校點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版,1994年13刷。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連雲港市博物館等編《尹灣漢墓簡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第1版。
漢.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影本,民75年(1986)。
梁.任昉撰,明.陳懋仁註《文章緣起注》,台北:廣文書局,民59年(1970)1月初版。
唐.歐陽詢等撰《藝文類聚》,于大成主編,台北:文光出版社,民63年(1974)。
唐.王度等著,汪辟疆編《唐人傳奇小說》,台南:平平出版社影本,民63年(1974)。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民76年(1987)3月。
《古文苑》,台北:臺灣商務,民57年(1968)。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台北:新興書局,民62年(1973)。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民69年(1980)。
宋.彭叔夏編《文苑英華》,台北:華文書局,民54年(1965)。
宋.蘇軾著,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版。
宋.歐陽脩撰《歐陽脩全集》,台北:河洛出版社,民64年(1975)。
宋.朱熹《景元刊本楚辭集注》(案:《楚辭集注》、《楚辭辯證》、《楚辭後語》合印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重印。
宋.史浩《鄮峰真隱漫錄》,四庫全書珍本二集,976-995冊。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0年(1971)。
宋.陳元靚等編《新編纂圖增類羣書類要事林廣記》,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1218冊,1995年。又見「維基文庫」http://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E4%BA%8B%E6%9E%97%E5%BB%A3%E8%A8%98&variant=zh-tw
宋.陳元靚編《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99年。共含二種:北京大學後至元六年本(1340),與日本元祿十二年(1699)翻刻元泰定二年本(1325)的合訂本。後至元本書名為《纂圖增新群書類要事林廣記》,元祿本為《新編群書類要事林廣記》。
金.董解元撰《西廂記諸宮調》,台北:世界書局,民50(1961)。
元.劉應李輯《新編事文類聚翰墨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第1220-1221冊,1995年。
明.瞿佑《剪燈新話》,台北: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23,1985年。
明.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台北:世界書局,民47(1958)。
明.臧晉叔編《元曲選》,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
明.凌濛初編《初刻拍案驚奇》,台北:世界書局。民57年(1968)。又《拍案驚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7月第1版。
明.毛晉編《六十種曲》,台北:臺灣開明書局,民59年(1970)。
明.凌濛初編《二刻拍案驚奇》,台北: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4,民74(1985)。
明.馮夢龍編刊,魏同賢校點《警世通言》,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澹園主人(諸聖鄰)編次《大唐秦王詞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明刊本(《古本小說集成》本),1994年。
明.青蓮室主人《後水滸傳》,侯忠義主編《明代小說輯刊》第二輯第4冊,1995年11月。
《明成化說唱詞叢刊》,台北:鼎文書局影本,民68年(1979)6月。
《明本潮州戲文五種》,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2月第1版。
清.李兆洛編,譚獻評校《駢體文鈔》,台北:廣文書局,民52年(1963)。又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民57年(1968)。
清.陳元龍等編《御定歷代賦彙》,據康熙45年刊本影印,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74年3月初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台北:大通書局,民68年(1979)。
清.朱右曾撰《逸周書集訓校釋》,台北:世界書局,民69年(1980)。
清.雲間子撰《草木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又: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68(1979)。
清.姚鼐編,王文濡校注《古文辭類纂注》,(原名《評校音注古文辭類纂》)
台北:世界書局,民54(1965)。
清.王先謙撰,吳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台北:明仁書局,民77(1988)。
清.王先謙編《駢文類纂》,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沈富進《增補彙音寶鑑》佈、怖、傅、布皆同音,嘉義:文藝學社出版社,民43年(1954)12月初版。
周憲文主編《臺灣文獻叢刊》309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48年8月至民61年12月陸續出版。(1959-1972)又:中央研究院《瀚典》
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又:《台灣文獻叢刊.全文圖像版》,台北市:聯合百科電子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http://www.greatman.com.tw/database.htm
鄭騫《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台北:世界書局,民51年(1962)。
顧肇倉選注《元人雜劇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又:《元人雜劇選注》,台北:世界書局,民57年(1968)。
張仁青編著、成惕軒校訂《歷代駢文選》,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62年(1973)4月三版。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台北:鼎文書局影本,民66年(1977)。(北京:中華書局,1962,第1版)
林明德主編《韓國漢文小說全集》卷六《擬人、諷刺類》,中國文化大學、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共同發行。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69年(1980)。
越南.阮榜中《越南開國志傳》,見《越南漢文小說叢刊.歷史小說類》第四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6年(1987)4月。(法國遠東學院出版)
王叔岷《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八,民77年(1988)3月初版。
《新編紅白蜘蛛小說》,影元刊本(殘本),與《清平山堂話本》合刊。在《古本小說集成》85,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程毅中等校點《京本通俗小說等五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1994年二刷。
費振綱、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第1版,1997年二刷。
屈守元《韓詩外傳箋疏》,成都:巴蜀書社,1996年第1版。
周生春《吳越春秋輯校匯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劉建國譯注《新譯越絕書》,台北:三民書局,民86年(1997)6月初版。
曹明綱《六朝文絜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6月。
程毅中輯注《宋元小說家話本集》,濟南:齊魯書社,2000年。
郝近大編注《新編補注雷公藥性賦》,內蒙古出版社,2001年4月。
郭沂《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陳鼓應《管子四篇詮釋----稷下道家代表作》,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2月初版。
許俊雅、吳福助主編《全臺賦》,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民95年(2006)初版。
張覺《吳越春秋校注》,長沙:嶽麓書社,2006年4月第1版。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在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小說戲曲暨其他》: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1008631810&path=/15。

(二)一般論著專書
漢.蔡邕《獨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0冊。台北:臺灣商務,民72年(1983)。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台北:臺灣商務,民72年-(1983-)。
宋.羅燁《醉翁談錄》(與「南宋皇都風月主人」編《綠窗新話》合刊),台北:世界書局,民54年(1965)3月。
元.夏庭芝《青樓集》,台北:鼎文書局,民63(1974)。又《續修四庫全書》第175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元.陶宗儀《輟耕錄》,台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七編,民64(1975)。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台北:長安出版社,民67年(1978)。
明.謝友可撰,吳敬所編《國色天香》,台北: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36,民74年(1985)
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北京:中華書局《二十五史補編》,1955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彙印本),台北:史學出版社影印校點本。民61年(1972)。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附《校讎通義》,台北:世界書局,民45年(1956)。
清.章學誠著、王重民通解《校讎通義通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版。
清.朱駿聲撰《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影臨嘯閣刻本,1984年第1版,1988年2刷。
清.劉熙載《藝概》,台北:華正書局,民79年(1990)9月。
清.周煌《琉球國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297冊。《瀚典》:
http://www.sinica.edu.tw/ftms-bin/ftmsw3?ukey=1401077788&path=/。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1932年自序,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9年。又:台北:莊嚴出版社影本,民80年(1991)。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民40年(1951)自序,台北:大通書局影本,民63年(1974)3月。
魯迅《漢文學史綱要》,《魯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
吳梅《顧曲麈談》,《人人文庫》第956-957,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8年(1969)。
薛昌鳳《文體論》,台北:臺灣商務,民59(1970)。
章太炎《檢論》,台北:廣文書局「筆記三編」26,民59(1970)。
顧實《漢書藝文志講疏》,台北:廣文書局影本,民59年(1970)。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台北:大通書局,民61年(1972)。
劉咸炘《續校讎通義》,台北:廣文書局,民61年(1972)。
章炳麟(太炎)《國故論衡》,台北:廣文書局影本,民62年(1973)。(1910年5月初版,東京國學講習會)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63年(1974)。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民66年(1977)。
錢鍾書《管錐編》,香港:友聯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年。(有1972年8月〈序〉,1978年1月〈又記〉)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5年(1986)2月,台北初版(民24年12月商務印書館初版)。
王忠林等《中國文學史初稿》,台北:福記文化圖書公司,民74年(1985)5月修訂三版。(1978年11月初版)
余嘉錫《古書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稿》,台北:丹青圖書,民74年(1985)5月台1版。
褚斌杰《中國文學史綱要》,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饒宗頤《文轍----文學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0年(1991)11月。
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new window
歐天發《詩經雅頌義考》,高雄:高雄復文圖書公司,民80年(1991)。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1932年自序。台北:莊嚴出版社影本,民80年(1991)。
邵傳烈《中國雜文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祖保泉《文心雕龍解說》,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1997年4刷。
宋.楊億口述,黃鑑筆錄,宋庠整理《楊文公談苑》,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筆記叢書》,1993年。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12月初版。
蔣英炬、吳文祺《漢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http://www.cnread.net/cnread1/wxpl/z/zhangpeiheng/zgwx/090.htm《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網》。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民88年(1999)8月增訂9版。
吳興人《中國雜文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士彪《魏晉南北朝文體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2005年2刷。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團結出版社(案:簡體重排本),2005年5月。(初版於1923年及1924年,分上下二卷,北京大學第一院新潮社發行。1925年,北京:北新書局修訂本。)

(三)賦學專書
元.祝堯《古賦辨體》,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所藏文淵閣本影印,《四庫全書珍本》六集,第323冊,民65年(1976)。
清.浦銑著,何新文、路成文校證《歷代賦話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
陶秋英《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影本,民69年(1980)2月。
簡宗梧《漢賦源流與價值之商榷》,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69年(1980)12月。
李曰剛《辭賦流變史》,台北:文津出版社,民76年(1987)2月初版,民83年2刷。
馬積高《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1998年2刷。
萬光治《漢賦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12月第1版。
簡宗梧《賦與駢文》,台北:臺灣書店,民87年(1998)10月初版。
許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
趙逵夫《屈騷探幽》,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曹明綱《賦學概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1月第1版。
于浴賢《六朝賦述論》,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辭賦文學論集》,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第1版。
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2002年第2版。
龔克昌《中國辭賦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第 1版。
漳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編《中國辭賦論文集----第五屆國際辭賦研討會》,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韓高年《詩賦文體源流新探》,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4年8月第1版。
吳廣平《宋玉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4年9月第1版。
譚學純、朱玲《修辭研究:走出技巧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4月第1版。
《第七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上、下),西北師大文學院,2007年8月。(會議用本,尚未出版)

(四)俗文學、民俗專書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南:平平出版社影本,民63年(1974)。(長沙:商務印書1938年初版)
胡忌《宋金雜劇考》,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7月。
婁子匡、朱介凡《五十年來的中國俗文學》。〈導論〉為朱介凡所寫,見〈後記〉。台北:正中書局,民52(1963)。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台北:臺灣商務,民57(1968)。
顧頡剛等輯《歌謠週刊》,台北:東方文化書局影本,民59(1970)。
劉開榮著《唐代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商務,人人文庫12-13,民62(1973)new window
葉德均《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5月第1版。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69年(1980)4月初版。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版,1982年2刷。
譚達先著《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木鐸出版社,民72(1983)
黃永武主編《敦煌寶藏》,台北:新文豐,民70-75(1981-1986)。
張庚《戲曲藝術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民76(1987)年6月。(中國戲劇出版社1980年第1版)
王堡等主編《新疆民族民間文學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
周鳳五《敦煌寫本太公家教硏究》,台北:明文書局,民75年(1986)5月初版。任半塘《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7年(1988)7月初版。
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語言文學分會編纂《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譚達先《中國婚嫁儀式歌謠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9年(1990)初版。
楊權《侗族民間文學史》,中央民族學出版社,1992年。
譚蟬雪《敦煌婚姻文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
法.謝和耐、蘇遠鳴等著,耿昇譯《法國學者敦煌學論文選萃》,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12月第1版。
劉志文主編《廣東民俗大觀》,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3年12月。
黃竹山、王福才《山西省曲沃縣任莊村《鼓扇神譜》調查報告》,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年5月。
徐宏圖校訂《紹興救母記》,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4年11月。(王秋桂主編《民俗曲藝叢書》)
王兆乾輯校《安徽貴池儺戲劇本選》,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10月。(王秋桂主編《民俗曲藝叢書》)
葉明生著《閩西上杭高腔傀儡與夫人戲》,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1995年10月。(王秋桂主編《民俗曲藝叢書》)
《孟姜女尋夫記》、《劉文龍》,俱見《安徽貴池儺戲劇本選》,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5年10月。(王秋桂主編《民俗曲藝叢書》)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台北:臺灣學生,民84年(1995)
黃徵、吳偉校注《敦煌願文集》,長沙:岳麓書社,1995年11月第1版。
景李虎《宋金雜劇概論》,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
吳同瑞等編《中國俗文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第1版。
徐宏圖校訂《紹興舊抄救母記》,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7年9月。
徐宏圖、張愛萍校訂《浙江省新昌縣胡卜村目連救母記》,台北: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98年12月。
鄭英珠執行編輯《歌仔戲四大齣之一:山伯英台》,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86年(1997)。
鄭英珠執行編輯《歌仔戲四大齣之二:陳三五娘》,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86年(1997)。
鄭英珠執行編輯《歌仔戲四大齣之三:呂蒙正》,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88年(1999)。
鄭英珠執行編輯《歌仔戲四大齣之四:什細記》,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民88年(1999)。
高國藩《敦煌俗文化學》,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1月第1版。
顧希佳《祭壇古歌與中國文化----吳越神歌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曹琳校注《江蘇南通童子祭祀儀式劇本》,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民俗曲藝叢書》,民89年(2000)6月。
楊孟衡校注《上黨古賽寫卷十四種箋注》,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民俗曲藝叢書》,2000年7月。
孫崇濤、黃仕忠《風月錦囊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8月。
劉守華主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車錫倫《信仰‧教化‧娛樂----中國寶卷研究及其它》,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2年12月。new window
陳進傳等《宜蘭本地歌仔----陳旺欉生命紀實》,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民89年(2000)12月。
陳進傳等《陳旺欉宜蘭本地歌仔劇目選粹》附CD(〈入王婆店〉、〈打七響〉、〈桃花過渡〉)、《陳旺欉基本動作與精采身段》附CD,台北: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傳統戲劇輯錄.歌仔戲卷》,民89年(2000)12月。
曾永義著《俗文學概論》,台北:三民書局,民92年(2003)。new window
譚蟬雪《敦煌民俗----絲路明珠傳風情》,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王慶華《話本小說文體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郭洪雷《中國小說修辭模式的嬗變:從宋元話本到五四小說》,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4月第1版。
徐朔方《古代戲曲小說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

(五)俗賦、敦煌俗文學專書
王重民等《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又:《敦煌變文》,台北:世界書局影本,民62年(1973)
羅宗濤《敦煌講經變文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61(1972)new window
張錫厚《敦煌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5月。
白化文等編《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張鴻勛《敦煌話本、詞文、俗賦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2年(1993)2月台1版。
顏廷亮主編《敦煌文學概論》,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
鄭阿財《敦煌文獻與文學》,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2年(1993)7月台1版。
張鴻勛《敦煌說唱文學概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2年(1993)10月台1版。
高國藩《敦煌民間文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83年(1994)4月。
伏俊璉《敦煌賦校注》,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年。
潘重規《敦煌變文集新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83年(1994)12月初版。new window
張錫厚《敦煌賦彙》,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前言〉寫於1993年4月。
黃征、張涌泉《敦煌變文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5月第1版。
張錫厚《敦煌文學源流》,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2001年7月第2版。
伏俊璉《俗情雅韻----敦煌賦選析》,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敦煌文化叢書》,2000年6月第1版。
汪泛舟編著《敦煌古代兒童課本》,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敦煌文化叢書》,2000年6月第1版。
敦煌研究院編《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百年》,《歷史文化卷.下》,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張鴻勛《敦煌俗文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伏俊璉《俗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第1版。

(六)與俗賦相關之博碩士論文
林聰明《敦煌俗文學研究》,東吳大學博士論文,民72年(1983)。new window
張瑞芬《〈伍子胥變文〉及其故事之研究》,中國文化學院碩士論文,民75年(1986)。
高桂惠《明清小說運用辭賦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民79年(1990)。new window
張清榮《中國民間童話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民89年(2000)。new window
吳儀鳳《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輔仁大學博士論文,民89年(2000)。new window
伏俊璉《俗賦研究》,西北師大博士論文,2001年。(又:伏俊璉《俗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9月第1版)
陳籽伶《「俗賦」的淵源與演化》,逢甲大學碩士論文,民93年(2004)。
陳志信《宋代上梁文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所碩士論文,民93年(2004)。
趙皎君《敦煌俗賦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民94年(2005)。
劉茂靖《漢代俗賦的說唱性研究》,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馬麗婭《先唐俗賦傳播接受研究》,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陳文璇《邱心如《筆生花》研究》,銘傳大學碩士論文,民96年(2007)。
董曉慧《〈千字文〉教材模式及教學意識流變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張新朋《敦煌寫本《開蒙要訓》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張敏《對明代小說中賦作的初步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年。
王棟《清代小說中的俗賦》,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二、期刊論文
(一)一般相關論文
余嘉錫〈小說家出於稗官說〉,作於1937年,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中華書局,1963年。
張敬〈詩詞在中國古典小說戲曲中的應用〉,《中外文學》第3卷第11期,1975年3月1日出版。new window
蘇其康〈《西遊記》韻文部分的修辭用法〉,見鄭樹森等編《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文化,民69(1980)(民75印製)
臺靜農〈說俗文學.序〉,見曾永義《說俗文學》p3,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69年(1980)4月初版。
睡虎地秦簡研究班〈睡虎地秦簡校注〉,《簡牘學報》第10期:秦簡研究專號,民70年(1981)7月。
郭紹虞〈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呂斌〈淳于髡著《晏子春秋》〉,《齊魯學刊》1985年第1期。
章滄授〈論《老子》散文的藝術特色〉,安慶師院學報,1985年第1期。
張運隆〈哈薩克民間謎語淺論〉,見王堡等主編《新疆民族民間文學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李一〈《扇鼓神譜》注釋〉,《中華戲曲》第六輯,1988年2月。
段士朴、許誠〈《扇鼓神譜》初探〉,《中華戲曲》第六輯,1988年2月。
曲六乙〈《扇鼓神譜》的歷史信息價值〉,《中華戲曲》第六輯,1988年2月。
日.增田涉〈論「話本」的定義〉,《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988年。
饒宗頤〈論小說與稗官〉,收入《文轍----文學史論集》p256-,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0年(1991)年11月。
趙逵夫〈唐代的一個俳優戲腳本〉,原刊《中國文化》總第3期,1990年秋季號。收於《古典文獻論叢》p171-,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第1版。
王運熙〈為漢賦家見視如倡進一解〉,《文史哲》1991年第5期。
饒宗頤〈連珠與邏輯----文學史上中西接觸誤解之一例〉,收入《文轍----文學史論集》p915-。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0年(1991)11月。
歐天發〈《左傳》賦詩與《詩》賦義闡論〉,《嘉南學報》第十九期,pp176-195,1993年11月。new window
劉德清〈漫談宋元話本的民族藝術特徵〉,《吉安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
鄧國光〈祝堯《古賦辨體》的賦論〉,《新亞學術集刊》第13期「賦學專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1994年。new window
劉洪仁〈論柳宗元辭賦對屈賦的繼承與發展〉,《四川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何沛雄〈略論漢代騷體賦和散體賦的特點〉,《第三屆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55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發行,民85年(1996)2月出版。
莫道才〈論駢文的形態特徵與文化內涵〉,《廣西師大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陳泳超〈儺本義及正誤〉,《儺藝術與儺文化》1997年第1期。
羅寧〈小說與稗官〉,《四川大學學報》(社科版)1999年第6期。
趙逵夫〈〈七發〉與枚乘生平新探〉,原刊《西北師大學報》1999年第1 期;南京大學編《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收於《古典文獻論叢》p308-,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第1版。
歐天發〈賦之名實考論--賦之風比興義說〉,南京大學中文系主編《第四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辭賦文學論集》pp1-30,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趙逵夫〈《中國文章分類學研究》序〉,《西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第1期。
藍旭〈論揚雄賦〉,《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歐天發〈《事林廣記》韻誦辭例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第十一屆所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pp1-24,2002年10月。
金健人〈韓國天君系列小說及中國程朱理學〉,《外國文評論》2003年第2期。
吳儀鳳〈騷體賦、散體賦分類概念評析〉,《東華人文學報》第五期,2003年7月。new window
胡蓮玉〈再辨「話本」非「說話人的底本」〉,《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轉錄於《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年第12期。
歐天發〈從誦的義涵論賦的演出方式〉,漳州師範學院中文系編《中國辭賦論文集----第五屆國際辭賦研討會》pp698-716,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
周悅〈論駢文駢賦之異同〉,《中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1期。
葛培嶺〈賦與駢文的文學類屬辨說〉,《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樓含煙〈講史平話的體製與款式〉,《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9月。
趙逵夫〈晏子春秋為齊人淳于髡編成考〉,《光明日報.文學遺產》2005年1月28日。
張軍〈論京劇丑行道白的藝術〉,《朔方》2005年10月。
紀德君〈明代小說與民間說唱雙向互動現象初探〉,《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2期。
查金萍〈漢魏六朝鳥獸蟲賦三題〉,《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錢志熙〈賦體起源考----關於「升高能賦」、「瞍賦」的具體所指〉,《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11期。原載《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郭建勳、邵海燕〈賦與駢文〉,《北方論叢》2006 年第4期。
劉曉明〈院本是行院之本嗎〉,《中華文史論叢》,2007年第2期。
揚之水、胡丹〈江西省博物館藏宋元金銀器叢考〉,《收藏家》,2007年第8期。
傅修延〈賦與中國敘事的演進〉,《江西社會學》2007年第9期。
李昕昕〈揚雄述志賦發微〉,《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0期。
簡宗梧〈試論賦體設辭問對之進程〉,見許結、徐宗文執行主編《中國賦學》卷第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谷口洋〈從〈七發〉到〈天子遊獵賦〉〉,見許結、徐宗文執行主編《中國賦學》卷第一,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
〈中國儺舞之鄉--南豐〉,《江西非物質文化網》2007年7月2日,http://www.jxfwzwh.gov.cn/zyk/show.asp?id=196。出處:《江西文化資訊網》2006.01.01。

(二)俗賦、敦煌文學論文
容肇祖〈敦煌本〈韓朋賦〉考〉,原載於1935年出版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收入《敦煌變文論文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new window
容肇祖〈敦煌本〈韓朋賦〉考〉,原載1935年出版的《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後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敦煌變文論文錄》。new window
吳曉鈴〈撒帳辭〉,《歌謠週刊》三卷七期,民26年(1937)。
傅芸子〈敦煌俗文學之發現及其展開〉,原載《中央亞細亞》第1卷第2期,1942年。見《敦煌變文論文錄》p129-。又《白川集》,日本文求堂鉛印本,1943年。
馮宇〈漫談「變文」的名稱、形式、淵源及影響〉,原載《哈爾濱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科學)1960年第1期。收於《敦煌變文論文錄》pp361-371。
程毅中〈關於變文的幾點探索〉(原文結尾注:1961年第二次改稿),《文學遺產增刊》第十輯,中華書局,1962年。收入《敦煌變文論文錄》,見pp375-377。
周紹良〈唐代民間文學〉,《新建設》1963年 月 號,見《敦煌變文敘錄》pp405-423。
又見〈敦煌文學芻議〉、〈唐代變文及其它〉,在《敦煌文學芻議及其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81年(1992)2月。
周紹良〈談唐代民間文學〉,《新建設》1963年1月號,見《敦煌變文論文錄》p414、p422。
王重民〈敦煌變文研究〉, 1964年北京大學報告稿,1981年發表于《中華文史論叢》第2輯。收於《敦煌變文論文錄》pp273-325。
謝成俠〈關於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的探討〉,《文物》1977年第8期。
潘重規〈敦煌賦校錄〉,見《華岡文科學報》11期,1978年1月。
張鴻勛〈簡論敦煌民間詞文和故事賦〉,《社會科學》(甘肅)1980年第1期。收入《敦煌俗文學研究》(見p89),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張鴻勛〈敦煌寫本〈下女夫詞〉新探〉,見《1983年全國敦煌學術討論會文集‧文史遺書編,下》,敦煌文物研究所編,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劉斯翰〈賦的溯源〉,《華南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程毅中〈敦煌俗賦的淵源及其與變文的關係〉,《文學遺產》1989年第1期。
劉瑞明〈敦煌抄卷〈百鳥名〉研究〉,《敦煌學輯刊》,1989年第2期。
趙逵夫〈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大光破章故訓傳》發微〉。《古典文獻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7月,原刊《文獻》1989年第4期
王福才〈儺祭與儺戲----任莊《扇鼓神譜》錄相片述評〉,《中華戲曲》第九輯,1990年3月。
高桂惠〈唐人小說中的辭賦風貌──以《牛肅女》及《遊仙窟》為中心〉,《唐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7月。new window
高桂惠〈我國古典小說的「贊」、「賦」--以《三國演義》和《西遊記》為例的探討〉,第二屆國際賦學會議,香港中文大學,1992年10月。
裘錫圭〈漢簡中所見韓朋故事的新資料〉,《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
張瑞芬〈敦煌寫本四獸因緣、茶酒論與佛經故事的關係〉,《興大中文學報》第6期,1993年1月。new window
高桂惠〈我國古典小說中的贊、賦----以《西遊記》、《水滸傳》為主的討論〉,《新亞學術集刊》第13 期,1994年。
劉洪仁〈古代的「雜文」與雜文〉,《四川教育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何九鴻記述,周俐整理〈蘇北香火會,現代儺戲的珍貴遺存〉,《淮陰師專學報》1994年第4期。
曾廣玉〈上樑習俗與傳說〉,《老區建設》1994年第12期。
何麗蘭〈漢賦的雜文因素及其價值〉,《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
朱世學〈土家族上樑習俗〉,《民俗研究》1995年第3期。
熊高德〈漢賦「虛設人物問對來展開全文」行文方式源趣辨〉,《雁北師院學報》1995年第4期。
劉光民〈《逸周書》中的一篇戰國古賦〉,《文史知識》1995年12期 。
李雲豪〈冀南上樑歌〉,《民俗研究》1996年第1期。
歐天發〈賦與說唱文學之關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八十三年度中國文學學門研究成果評析》5-16至5-65,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執行,民85年(1996)1月18日。
吳昔聖〈論鄧志謨的遊戲小說〉,《明清小說研究》1996年第2期。
歐天發〈寓言與賦之關係研究〉,《嘉南學報》第22期, 1996年11月。new window
簡宗梧〈俗賦與講經變文關係之考察〉,《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996年12月。
裘錫圭〈〈神烏傅(賦)〉初探〉,《文物》1997年第1期。又《尹灣漢墓簡牘綜論》pp1-7,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莫道才〈〈汨羅民間招魂詞〉的程式內容及其對〈招魂〉、〈大招〉研究的啟示〉,《民族藝術》1997年第2期。
潔芒〈尹灣漢墓出土〈神烏賦〉初探〉,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年第1期 。
趙逵夫〈從帛書《相馬經.大光破章故訓傳》看屈賦比喻象徵手法的形成〉,見《屈騷探幽》p132-,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歐天發 〈雜賦與俗賦比議─俗體賦類型之歷史探討〉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第八屆所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pp185-208, 1999年5月。
歐天發〈由《文心雕龍.諧隱篇》論俗賦的義涵〉,《嘉南學報》第二十五期,pp239-253,1999年11月。new window
巴莫阿依〈彝文儀式經書與《驅鬼經》〉,《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2期。
日本.清水茂〈辭賦與戲劇〉,見《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丁玉曙〈里下河上樑說合子〉,《江蘇地方志》,2000年第2期。
李鵬飛〈〈遊仙窟〉的創作背景及文體成因新探〉,《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1年1月。
朱恒夫〈戲曲與賦〉,《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4期。
簡宗梧〈唐代賦體雜文研究〉,逢甲大學2002年「卓越研究計畫」,計畫編號:08B091GB14。http://tang.cl.fcu.edu.tw/report/91/9105.pdf。
王小盾、何仟年〈越南本〈孔子項橐問答書〉譾論〉,《21世紀敦煌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巴蜀書社,2002 年。
潘建國〈明鄧志謨「爭奇小說」探源〉,《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年第2期。
張鴻勛〈敦煌講唱文學的體製及其類型初探〉,見所撰《敦煌俗文學研究》pp1-27,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張鴻勛〈簡論敦煌民間詞文和故事賦〉,見所撰《敦煌俗文學研究》pp82-97,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文末原注:「原刊《社會科學》(甘肅)1980年第1期」,但文中提到1993出土的〈神烏賦〉,可能經過改寫。
王小盾〈從越南俗文學文獻看敦煌文學研究和文體研究的前景〉,《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 。
簡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2003年5月。new window
楊馥菱〈「俗賦」的名稱、淵源與形成〉,《應用語文學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文學研究所發行)民92年(2003)6月。
馬麗婭〈試論漢魏六朝以後俗賦的傳承〉,《淮海工學院舉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歐天發〈隱語與說唱文學之關係研究----以〈韓朋賦〉、〈伍子胥變文〉為例〉,敦煌研究院編《2000年敦煌學國際學術討論會文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百年》之《歷史文化卷.下》p384-,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畢庶春〈俗賦嬗變芻論----從「但見」、「怎見得」說起〉(上)、(下),《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2期。
簡宗梧〈賦與隱語關係之考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4年5月。new window
葛永海〈明清白話小說中的俗賦及其文學史意義〉,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第1輯)第1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又見於《中國古代小說網》。
伏俊璉〈漢魏六朝調笑戲謔類俗賦〉,《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尹占華〈論賦的文體特徵的無規範性以及唐賦形式的兩極分化〉,《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郭輝〈漢賦分類新探〉,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趙敏俐〈楚辭的文體區分與屈宋的文體意識〉,《長江學術》2007年第4期。
期。
鄭克孟〈越南喃字詩體寓言傳初探〉,《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7年7月。new window
路成文〈宋代上樑文初探〉,《江海學刊》2008年第1期。
王小盾〈從朝鮮半島上梁文看敦煌兒郎偉〉,《古典文獻研究》十一輯,2008年 。
趙逵夫〈賦體溯源與先秦賦述論〉(上)、(下),《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第4期。
陳良武〈出土文獻與《荀子.成相篇》〉,《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張鴻勳、張臻〈敦煌本〈祭驢文〉發微〉,《敦煌研究》2008年第4期。
戚世雋〈鄧志謨「爭奇」系列作品的文體研究----兼論古代戲劇與小說的文體分野〉,《文學遺產》2008年第4期 。
程毅中〈先秦兩漢的雜賦與小說《宋玉子》〉,《中國文化》2009年第1期 。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