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人巧合天工,新物勝舊物--論清代〈自鳴鐘賦〉西方新物之書寫模式
書刊名:東華漢學
作者:游勝輝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ou, Sheng Hui
出版日期:2018
卷期:28
頁次:頁145-180
主題關鍵詞:清代西方自鳴鐘辭賦新事物Qing DynastyThe westChime clocksFuNew thing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92
  • 點閱點閱:8
期刊論文
1.簡宗梧(20060600)。賦的可變基因與其突變--兼論賦體蛻變之分期。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2,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一農、張志誠(19930600)。中國傳統候氣說的演進與衰頹。清華學報,23(2),125-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簡宗梧(20030500)。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6,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俞士玲(2000)。論清代的科舉中辭賦的地位與作用。學術月刊,2000(3),76-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別廷峰(1989)。歌頌進步意寓改革--讀納蘭性德的《自鳴鐘賦》。承德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4),83-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梁淑媛(20160900)。飛向星星的你(sic itur ad astra):一個跨文化賦作〈輕氣球賦〉的遊樂園意涵考察。中國學術年刊,38(秋),83-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章啟群(2012)。《漢書‧律曆志》與秦漢天人思想--以音樂思想為中心。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8-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詹杭倫(2002)。杜甫詩與清代書院詩賦試題。杜甫研究學刊,71,87-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趙秀亭、馮統一(2000)。納蘭性德行年錄。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4),13-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曉東(2011)。羲和意象的緣起與演變。齊齊哈爾工程學院學報,5(2),78-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潘務正(2006)。法式善《同館賦鈔》與清代翰林院律賦考試。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06(4),100-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素娟(20100400)。漢代感生神話所傳達的宇宙觀及其在政教上的意義。成大中文學報,28,35-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廖肇亨(2014)。清代中葉詩歌之世界圖像探析。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怡伶(2010)。《申報》所載竹枝詞中的現代性體驗--以「自鳴鐘」題材為例。國際圖書館東亞文獻合作暨華文報刊數位化研討會,湖南長沙人民政府、中國研究圖書館員學會(北美)、歐洲漢學圖書館員協會、美國史丹福大學東亞圖書館、德國柏林國家圖書館東亞部、青蘋果數據中心等合辦 。長沙。290-2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梅政清(2003)。中國上古天文學之社會文化意涵(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侑儒(2010)。明清的鐘錶(1582-1911)(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煒(2009)。《清實錄》科舉史料匯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修生(2001)。全元文。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不韋、高誘、陳奇猷(1988)。呂氏春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納蘭性德、黃曙輝、印曉峰(2008)。通志堂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海松(2000)。清初士人與西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充、黃暉(2006)。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蕭統、李善(1991)。文選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鴻寶齋主人(2007)。賦海大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歐陽修、宋祁(1965)。新唐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964)。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臺北:華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阮元、鄧經元(2006)。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葛兆光(2001)。中國思想史.第二卷: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沈約(1976)。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堅(2004)。初學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國盛(1996)。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孔安國、孔穎達(1997)。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路易‧加迪、鄭樂平、胡建平(1992)。文化與時間。臺北:淑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郭璞、邢昺、李學勤、李傳書(2001)。爾雅注疏。臺北市:臺灣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馬積高(2014)。歷代辭賦總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趙爾巽(1997)。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孫詒讓(1987)。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沈大成(2002)。學福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曹明網(1998)。賦學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班固(1978)。漢書。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鍾肇鵬(2010)。鬻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1991)。黃帝內經靈樞。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義慶、余嘉錫(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王記書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鄭玄、孔穎達(1997)。詩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郭璞、王明(1985)。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房玄齡(1999)。晉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朱震亨(1991)。脈訣指掌病式圖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清聖祖、張玉書、允祿(1986)。聖祖仁皇帝御製文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清高宗、蔣溥(1986)。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清高宗、于敏中(1986)。御製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清高宗、蔣溥(1986)。御製詩三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清高宗、梁國治(1986)。御製詩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汪廷珍(2010)。實事求是齋遺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周壽昌、許逸民(1985)。思益堂日札。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任聘三。律賦律青詳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王廣焱(2008)。復廬賦集。臺中:文听閣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羅伯特‧列文、范東生、許俊農(2000)。時間地圖。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蔣南華(1996)。中華傳統天文曆術。長沙:海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詹杭倫(20020000)。清代賦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逯欽立(1998)。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劉熙載(1988)。藝概。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江曉原(1995)。天學真原。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鄭毓瑜(20120000)。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呂妙芬(20170000)。成聖與家庭人倫:宗教對話脈絡下的明清之際儒學。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鄭毓瑜(20170000)。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陳元龍(2004)。歷代賦彙。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王國維、方詩銘、王修齡(2005)。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唐君毅(1979)。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湛曉白(2013)。時間的社會文化史--近代中國時間制度與觀念變遷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郭璞、袁珂(2004)。山海經校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廖國棟(1990)。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郭維森、許結(1996)。中國辭賦發展史。江蘇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簡宗梧(1993)。漢賦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劉安、張雙棣(1997)。淮南子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英俊(2002)。「擬古」與「用事」:試論六朝文學現象中「經驗」的借代與解釋。文學、文化與世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一農(1990)。湯若望與清初西曆之正統化。新編中國科技史。臺北:銀禾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