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彭紹升(1740-1796)與神道設教之交涉
作者:林一鑾(釋慧鐸)
作者(外文):LIN I LUAN(Shi Huidou)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釋仁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彭紹升神道設教清代扶鸞儒佛居士佛教Peng Shaoshengsupernatural revelationFuluan in Qing DynastyElite Buddh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0
清代的佛教居士有倡印善書,參與扶鸞的情形。以彭紹升(1740-1796)來說,其祖先自明以來歷代書香,家中又設有鸞壇,因此在他接觸佛教以前,本來就是一位信仰扶鸞的儒家子弟。學佛後,彭紹升並未捨離儒業及扶鸞信仰,以致當他在著作中提及扶鸞時,仍然顯露褒多於貶的態度。的確他承認扶鸞儀式之神道設教,而且在他的生命旅程中也有不少與鸞壇接觸的經驗,甚至他也學習扶鸞之術,對於扶鸞儀式中的鬼神、鸞文亦有其個人評價。他雖然歸投佛法,依舊將神道設教融入其佛學思想與護法事業之中。由其儒佛思想看來,神道設教似乎也是其和會儒佛之橋樑。然而彭紹升融合儒、佛、神道設教的情形,實際上又與當代的神道設教思潮有關。
本文主旨在以彭紹升為中心,探討相關士大夫的民間扶鸞信仰行為及其學佛之後的交互融會。首先探究清中期以前民間的神道設教思想與雍正、乾隆兩代帝王推廣因果思想對禪宗的打擊,促使扶鸞成為部份居士的修行指導。其次介紹彭紹升之家族、生平與著作,上溯彭紹升扶鸞信仰之家族淵源及其弘揚佛法的優勢條件,並由其與友人的儒佛和會與當代文人產生的儒佛之爭,了解當時經世務實的儒者對於神道設教的接納與反對和會的情形。進而更深入探討彭紹升之扶鸞信仰及其在弘揚佛法上的運用,藉以釐清扶鸞信仰對其佛學思想之影響。最後提出彭紹升之儒佛和會思想乃以神道設教為會通點,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代帝王「儒佛途殊理同」之思想。
There were these circumstances that lay Buddhists in Qing Dynasty promoted to print folk morality books and took part in Fuluan ceremony. Peng Shaosheng, for example, was a confucian scholar believed in Fuluan cult before touching Buddhism, because his ancestors had studied confucianism since Ming Dynasty and there was a Luantan at home. Peng Shaosheng didn’t keep away from confucianism and Fuluan cult, so that he still talked about Fuluan with appreciation much more than depreciation in his writings. He admitted supernatural revelations during Fuluan ceremony indeed. He did touch Luantan much times in his life. He could handle Fuluan ceremony, too. He had his own evaluations of ghosts, gods and texts during Fuluan ceremony. Moreover, he integrate supernatural revelations into his Buddhist thought and undertakings. From his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it seemed supernatural revelations were the connection for him to integrate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However, it above-mentioned was related to the trend of supernatural revelations at that time.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focuses on Peng Shaosheng to investigate related elites’ believing in Fuluan cult and the integation into their buddhist thought after embracing Buddhism. First , we will discuss about the trend of supernatural revelations before middle Qing Dynasty and the Yong-zheng Emperor’s and the Qian-long Emperor’s policy of promoting the doctrine of cause and effect. Besides, we will see what effects on Buddhism when they promoted supernatural revelations to Confucian scholars. Secondly, we will introduce Peng Shaosheng’s family, life story and writings, so that we can understand the family origin of his Fuluan cult and the advantage of his undertakings of spreading Buddhism.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ith his friends and the dispute about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ith Confucian scholars at that time, we can see how these pragmatic Confucian scholars agreed and disagreed with integrating supernatural revelations. Furthermore, we will discuss Peng Shaosheng’s Fuluan cult and how he applied it to spreading Buddhism. So we can see how Fuluan cult affected his Buddhist thought. At last, we will bring up that Peng Shaosheng combined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by supernatural revelations, and that his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to some degree reflected the emperor’s thought of which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ere the same principle.
一、傳統文獻
(一)檔案資料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撰。《大清世祖章順治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9。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撰。《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9。
[清]覺羅勒德洪等奉敕修撰。《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臺北市:華文書局。1969。
[清]清世宗敕編。《世宗憲皇帝硃批諭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16-425。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世宗御製。《世宗憲皇帝聖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412。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匯編》。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纂修四庫全書檔案》。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起居注冊》。北京市:中華書局。199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起居注》微影捲片。北京市: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圖書館據微捲《起居注》影印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康熙起居注》。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匯編》。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周叔迦編撰。《清代佛教史料輯稿》。臺北市: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2000。
陳湛綺責任編輯。《清內務府檔案文獻續編》。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宮中檔乾隆朝奏摺》。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乾隆朝起居注冊》定本。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正本影印。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中國近代史料彙編》。民國16年出版本影印本。
(二)官書典籍
[宋]王文卿。《高上神霄玉樞斬勘五雷大法》。《道法會元》。《正統道藏》冊2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明]王源靜補註。《金剛般若經註解全集》(《五部六冊-開心法要版》)。王見川、林萬博主編。《明清民間宗教經卷文獻》冊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
[明]明成祖。《為善陰騭》。《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冊121。臺南市: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292。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丁錫田編。《韓理堂先生年譜》。《乾嘉名儒年譜》冊5。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王芑孫。《淵雅堂全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480-1481。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王常月演;施守平纂。《碧苑壇經》。《藏外道書》冊10。成都市:巴蜀書社。1992。
[清]王昶。《遊雞足山記》。《古今遊記叢鈔》冊8。臺北市:中華書局。1961。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臺北縣:廣文書局。1977。
[清]史震林。《西青散記》。《筆記小說大觀》七編冊3。臺北市:新興書局。1975。
[清]石韞玉。《獨學廬二稿》。《續修四庫全書》冊1466。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石韞玉。《獨學廬三稿》。《續修四庫全書》冊1466。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石韞玉。《獨學廬四稿》。《續修四庫全書》冊1466。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石韞玉。《獨學廬五稿》。《續修四庫全書》冊1467。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宋學淵源記》。臺北市:廣文書局。1967。
[清]李光祚修;顧詒祿等纂。《乾隆長洲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冊13。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清]李桓。《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市:文友書店。1966。
[清]李銘皖、譚鈞培修;馮桂芬纂。《蘇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冊7-10。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
[清]汪縉。《汪子二錄》。《續修四庫全書》冊1437。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汪縉。《汪子三錄》。《續修四庫全書》冊1437。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汪縉。《汪子文錄》。《續修四庫全書》冊1437。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汪縉。《汪子詩錄》。《續修四庫全書》冊1437。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阿桂。《八旬萬壽聖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660-661。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昭槤。《嘯亭雜錄》、《嘯亭續錄》。《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七編冊七。臺北市:新興書局。1979。
[清]柳詒徵編。《盧抱經先生年譜》。《乾嘉名儒年譜》冊5。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段玉裁。《經韵樓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435。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段玉裁編。《戴東原先生年譜》。《乾嘉名儒年譜》冊5。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洪榜。《初堂遺藳》。《二洪遺稿》。梅華書院藏板。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民國二十年影印本。
[清]永瑢、紀昀等撰。《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叢書集成三編》冊67。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清]袁枚。《小倉山房文集》。《續修四庫全書》1432。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袁枚著;王英志校點。《小倉山房詩集》。《袁枚全集》冊1。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
[清]張維屏。《松心詩錄》。《續修四庫全書》冊1496。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張維屏。《國朝詩人徵略》。《續修四庫全書》冊1712-1713。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梁恭辰。《北東園筆錄續編》。《叢書集成三編》冊65。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
[清]清仁宗撰。《清仁宗御製文(初、二、餘)集》。《故宮珍本叢刊》冊580。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0。
[清]清世宗御製。《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00。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高宗敕撰。《清朝通志》。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
[清]清高宗御製;于敏中等奉敕編。《御製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01。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高宗御製;蔣溥等奉敕編。《御製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02-1311。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高宗御製;蔣溥等奉敕編。《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00。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清聖祖頒諭;清世宗繹釋。《聖諭廣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717。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臺北市:新興書局,1979。
[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325。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彭文杰編纂。《彭氏宗譜》[縮影資料]。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1986。
[清]彭定求。《南畇文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冊246。臺南市:莊嚴文化事業。1996。
[清]彭定求編;彭祖賢重編。《南畇老人自訂年譜》。《清初名儒年譜》冊15。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彭定求輯;賀龍驤編。《重刊道藏輯要》。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清]彭啟豐。《芝庭文稿》。《四庫未收書輯刊》玖輯冊23。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7。
[清]彭啟豐。《芝庭詩稿》。《四庫未收書輯刊》玖輯冊23。北京市:北京出版社。1997。
[清]彭紹升編。《不諼錄》。《中華歷史人物別傳集》冊32。北京市:線裝書局。2003。
[清]彭蘊章。《松風閣詩鈔》。《續修四庫全書》冊1518。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彭蘊章。《歸璞龕叢稿》。《續修四庫全書》冊1518。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彭蘊章編;彭慰高等續編。《彭文敬公自訂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冊146。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
[清]惠棟。《太上感應篇注》。《叢書集成新編》冊26。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清]惠棟。《松崖文鈔》。《續修四庫全書》冊1427。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福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市:中華書局。1984。
[清]劉錦藻。《清朝續文獻通考》。《續修四庫全書》冊817。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盧文弨。《抱經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432。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錢泳輯。《履園叢話》。臺北市:新興書局。1988。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戴震全書》冊6。合肥市:黃山書社。1994
[清]戴震。《東原文集》。《戴震全書》冊6。合肥市:黃山書社。1994
[清]羅有高。《尊聞居士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453。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
[清]羅聘。《我信錄》。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清宣統元年(1909)南陵徐氏刊本。
[清]顧沅輯;石韞玉重印。《重印玄妙觀志》。《藏外道書》冊20。成都市:巴蜀書社。1992。
《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正統道藏》冊3。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玉詮》。《重刊道藏輯要》鬼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真詮》。《重刊道藏輯要》鬼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正統道藏》冊1。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四庫全書出版工作委員會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提要匯編》。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6。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
朱保炯、謝沛霖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金毓黻輯。《金毓黻手定本文溯閣四庫全書提要》。北京市:中國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9。
李湜主編;故宮博物院編。《清史圖典•乾隆朝》。《清朝通史圖錄》冊6-7。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2002。
故宮博物院編。《秘殿珠林》、《秘殿珠林續編》、《秘殿珠林三編》。《故宮珍本叢刊》冊435-436。海口市:海南出版社。2001。
陳棠。《清史列傳》。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62。
(三)佛教典籍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劉宋]彊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梁]曼陀羅仙譯。《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8。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梁]釋僧祐。《弘明集》。《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隋]闍那崛多譯。《大方等大集經賢護分》。《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3。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不空譯。《無量壽如來觀行供養儀軌》。《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釋法琳。《辯正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實叉難陀譯。《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般剌密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新脩大藏經》冊1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48。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晁迥。《法藏碎金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2。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釋宗曉編。《樂邦文類》。《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3。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宋]釋契嵩。《鐔津文集》。《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宋]釋紹隆等編。《圓悟佛果禪師語錄》。《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元]劉謐。《三教平心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5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054。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元]廓諾.迅魯伯著;郭和卿譯。《青史》。《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冊38-40。臺北縣:華宇出版社。1988。
[明]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市:佛教出版社。出版年不明。
[明]袁宏道。《西方合論》。《大正新脩大藏經》冊47。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明]覺明妙行菩薩說;常攝集。《西方確指》。《卍續藏經》冊11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明]釋元賢集。《建州弘釋錄》。《卍續藏經》冊147。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明]釋袾宏。《竹窗二筆》,《蓮池大師全集》冊4。臺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1983。
[明]釋袾宏。《阿彌陀經疏鈔》。《卍續藏經》冊 33。臺北市: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
[明]釋智旭。《藕益大師全集》。臺北市:佛教出版社。1975。
[清]丁易總修;釋成鷲纂。《鼎湖山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110。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清]土觀.洛桑卻吉尼瑪著;陳慶英、馬連龍譯。《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北京市:民族出版社。1988。
[清]心圓居士拈別;火蓮居士集梓。《揞黑豆集》。《卍續藏經》冊85。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王昶、釋覺銘編。《圓津禪院小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56。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清]孚佑帝君註解。《金剛經注解》。《卍續藏經》冊4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沈善登。《報恩論》。《卍續藏經》冊11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周夢顏。《西歸直指》。《卍續藏經》冊10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周夢顏。《文昌帝君陰騭文廣義》。高雄市:[出版者不詳]。1993。
[清]俞樾。《金剛經注》。《卍續藏經》冊4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胡珽。《淨土聖賢錄續編》。《卍續藏經》冊135。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孫念劬。《金剛經彙纂》。《卍續藏經》冊4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貢布嘉著;羅桑旦增譯。《漢區佛教源流記》。北京市: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
[清]張一留。《靈巖山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46。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清]張師誠。《徑中徑又徑》。《卍續藏經》冊 10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
[清]清世宗。《清世宗御製三十二祖傳讚》。國家圖書館分館編。《中華佛教人物傳記文獻全書》冊57。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
[清]清世宗御選。《御製揀魔辨異錄》。《卍續藏經》冊 114。臺北市: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
[清]清世宗製。《御選語錄》。《卍續藏經》冊 11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93。
[清]陳祚康。《續修鼓山志稿》。《中國佛寺志叢刊》冊99。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清]彭希涑。《淨土聖賢錄》。《卍續藏經》冊135。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一行居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3。
[清]彭紹升。《一乘決疑論》。《卍續藏經》冊104。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二林居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461。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清]彭紹升。《二林唱和詩》。《卍續藏經》冊11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居士傳》。《卍續藏經》冊14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念佛警策》。《卍續藏經》冊10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阿彌陀經約論》。《卍續藏經》冊 33。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重編。《省菴法師語錄》。《卍續藏經》冊10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測海集》。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嘉慶己卯刊本。
[清]彭紹升。《測海集節鈔》。《卍續藏經》冊11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無量壽經起信論》。《卍續藏經》冊 3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善女人傳》。《卍續藏經》冊15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華嚴念佛三昧論》。《卍續藏經》冊104。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體仁要術》。《卍續藏經》冊107。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觀河集四卷附儒門法語拈題》。臺北市:文海出版社。1974。
[清]彭紹升。《觀河集節鈔》。《卍續藏經》冊11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觀無量壽佛經約論》。《卍續藏經》冊 33。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彭紹升集。《重訂西方公據》。《卍續藏經》冊 10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程兆鸞錄存。《蓮修起信錄》。《卍續藏經》冊110。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楊文會。《等不等觀雜錄》。《佛藏輯要》冊31。成都市:巴蜀書社。1993。
[清]楊文會。《闡教編》。臺北市:臺灣印經處。1953。
[清]謝承謨。《金剛經易解》。《卍續藏經》冊92。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鄧迪編纂;釋宗鏡續修。《華嚴續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118。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清]錢伊庵。《宗範》。《卍續藏經》冊114。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濮一乘。《武進天寧寺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45。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清]釋了亮等集。《徹悟禪師語錄》。《卍續藏經》冊10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釋喚醒、釋了睿輯錄。《夢東禪師遺集》。臺北市:臺灣印經處。1956。
[清]釋了睿。〈夢東禪師遺集跋〉。《夢東禪師遺集》卷下,頁68-69。國家圖書館分館編。《中華佛教人物傳記文獻全書》冊49。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
[清]釋如純輯。《黔南會燈錄》。《卍續藏經》冊145。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釋昌立。《建隆寺志略》。《中國佛寺志叢刊》冊54。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清]釋秋崖。《續金山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49。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清]釋悟明。《折疑梵剎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26。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清]釋悟開。《念佛百問》。《卍續藏經》冊10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釋悟開。《蓮宗九祖傳略》。國家圖書館分館編。《中華佛教人物傳記文獻全書》冊39。北京市:線裝書局。2005。
[清]釋達珍編。《正源略集》。《卍續藏經》冊145。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釋達默。《淨土生無生論會集》。《卍續藏經》冊10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清]釋德介。《天童寺志》。《中國佛寺志叢刊》冊84-85。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6。
喻謙。《新續高僧傳》。《大藏經補編》冊7。臺北市:華宇出版社。1986。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夫馬進著;伍躍、楊文信、張學鋒譯。《中國善會善堂史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
王兆祥。《白蓮教探奧》。西安市: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清代哲學》。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王財貴。《王龍溪良知四無說析論》。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new window
王梓凌。《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
文精主編。《蒙古族大辭典》。呼和浩特市: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石永昌。《蘇州狀元石韞玉》。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1。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增訂本。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朱焱煒。《明清蘇州狀元文學研究》。上海市: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4。
李申。《上帝──儒教的至上神》。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李開。《戴震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李養正。《道教概說》。北京市:中華書局。1989。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4。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6。new window
林國標。《清初朱子學研究:對一種經世理學的解讀》。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林榮澤。《持齋戒殺:清代民間宗教的齋戒信仰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new window
林禎祥。《宋代善書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5。
牧田諦亮等著;索文林譯。《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臺北縣:華宇出版社。1985。
牧田諦亮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史(下)》。臺北縣:華宇出版社。1985。
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1996。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二版。
唐大潮。《明清之際道教”三教合一”思想論》。北京市:宗教出版社。2000。
徐小躍。《羅教.佛教.禪學──羅教與《五部六冊》揭秘》。南京市: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
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市:世界書局。1979。
荒木見悟;廖肇亨譯。《明末清初的思想與佛教》。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6。
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高峰了洲著;釋慧嶽譯。《華嚴思想史》。臺北縣:彌勒出版社。1983。
張華。《楊文會與中國近代佛教思想轉型》。北京市:宗教出版社。2004。
張曼濤主編。《西藏佛教(二)──歷史》。臺北市: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張嘉慧。《羅祖《五部六冊》與佛教禪學》。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9。
張濤、鄭聲國。《錢大昕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曹新宇、宋軍、鮑齊。《清代教門》。《中國秘密社會》第三卷。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74。
梁其姿。《施善與教化:明清的慈善組織》。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7。new window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附《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new window
莊吉發。《真空家鄉──清代民間秘密宗教史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2。new window
莊吉發。《清史論集》(一)~(十九)。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7-。new window
莊德仁。《顯靈:清代靈異文化之研究──以檔案資料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3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2004。new window
許蘇民。《樸學與長江文化》。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郭康松。《清代考據學研究》。武漢市:崇文書局。2001。
野上俊靜等著;釋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陳援菴先生全集》專著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陳垣。《清初僧諍記》。《陳援菴先生全集》專著9。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陳揚炯。《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陳肇璧。《雍正皇帝與清代佛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5。
陳霞。《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1999。
陸寶千。《明清佛教史論》。臺北市:大乘文化。1980。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市:廣文書局。1983。
眭駿。《王芑孫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博士論文。上海市: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2007。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北京市:東方出版社。2008。
傅隸樸。《周易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2008。
喻松青。《民間秘密宗教經卷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94。
游子安。《善與人同──明清以來的慈善與教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
游子安。《勸化金箴•清代善書研究》。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馮左哲、李富華。《中國民間宗教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4。
黃夏年主編。《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北京市: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2006。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編。《新編縮本乾隆大藏經分冊目錄經名作者索引》。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
楊向奎。《清儒學案新編》。濟南市:齊魯書社。1985。
楊鴻烈。《袁枚評傳》。臺北市:文海出版社。1973。
漆永祥。《江藩與《漢學師承記》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趙玉新點校。《戴震文集》。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4。
趙亮、貟信常、張風林。《蘇州道教史略》。北京市:華文出版社。1996。
潘桂明。《中國居士佛教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蔣維喬。《中國佛教史》。臺北縣:彌勒出版社。1983。
蔡東洲、文廷海。《關羽崇拜研究》。成都市:巴蜀書社。2001。
鄭志明。《中國善書與宗教》。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8。
鄭志明。《台灣傳統信仰的宗教詮釋》。臺北市:大元書局。2005。new window
鄭志明。《民間的三教心法》。板橋市:正一善書出版社。1990。
鄭志明。《明代羅祖五部六冊宗教寶卷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
鄭志明。《儒學的現世性與宗教性》。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new window
蕭登福。《道教與民俗》。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2。new window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錢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4。
戴逸。《乾隆帝及其時代》。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薛以偉。《江藩年譜補訂》。南京市:南京師範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碩士論文。2007。
鎌田茂雄著;鄭彭年譯。《簡明中國佛教史》。臺北縣:華宇出版社。1988。
羅永吉。《良知與佛性──陽明心學與真常佛學之比較研究》。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new window
嚴文郁。《清儒傳略》。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民1990。
釋印光。《印光法師嘉言錄》。臺北市:古晉報恩念佛堂。2002。
釋印光。《印光大師文鈔》。臺北市:古晉報恩念佛堂。2002。
釋印順。《雜阿含經論會編》。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94重版。
釋星雲。《佛教史年表》。高雄縣:佛光出版社。1987。
釋聖嚴。《明末佛教研究》。臺北市:法鼓文化。1999。new window
龔書鐸主編;史革新、李帆、張昭軍著。《清代理學史》。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07。
(二)期刊論文
王爾敏。〈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22期下,頁255-27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new window
王俊中。〈「滿洲」與「文殊」的淵源及西藏政教思想中的領袖與佛菩薩〉。《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8期,頁93-13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12。new window
朱仲玉。〈尊聞居士羅有高的生平和學行〉。《贛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3期,頁78-81。1986。
宋光宇。〈清代台灣的善書與善堂〉。《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75-93。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1994。new window
李承貴。〈高攀龍的佛教觀〉。《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4期,頁40-44。2004.8。
林漢章。〈清代台灣的善書事業〉。《台灣史研究暨史料發掘研討會論文集》,頁141-150。高雄市:中華民國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7。new window
林義正。〈儒佛會通方法研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7期,頁185-211。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2002.7。new window
姚才剛。〈論高攀龍對王學的修正〉。《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年。武夷山:福建省閩學研究會。2006。
胡豔杰。〈彭紹升佛學思想探微〉。《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頁102-106。蘇州市:蘇州大學學報編輯部。2006.3。
范純武。〈近現代中國佛教與扶乩〉。《圓光佛學學報》第3期,頁261-291。桃園縣:圓光佛學研究所。1999.2。new window
章宏偉。〈《清文繙譯全藏經》書名、修書機構、翻譯刊刻時間考〉。法鼓佛學學報第2期,頁311-355。臺北:法鼓佛教研修學院。2008。new window
葉瑞寶、金虹。〈石韞玉的獨學廬與獨學廬思想〉。江蘇圖書館學報2000年第3期,頁53-55。南京市:江蘇圖書館學報編輯部。2003。
曹仕邦。〈論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頁261-300。臺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1990.04。new window
曾雨萍。〈近十年來兩岸明清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之回顧(1993-2003)〉。《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2期,頁169-190。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04.6。new window
黃依妹。〈清乾隆時期江南士大夫的佛教信仰〉。《中興大學歷史學報》創刊號,頁113-131。中興大學歷史系。1991.2。new window
遊子安。〈論清代江蘇長洲彭氏家學、善書、善舉〉。《大陸雜誌》第91卷第1期,頁34-44。臺北市:大陸雜誌社。1995。
蕭登福。〈《太上感應篇》、《太微仙君功過格》等勸善書對佛教修持法門的影響〉。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人文社會學報創刊號,頁51-69。2002.12。
羅文華。〈滿文《大藏經》編纂考略〉。《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3期,頁72-81。北京市:中國歷史博物館。2005.05。
釋慧嚴。〈明末清初佛教居士的代表者—彭際清〉。《中國佛教》第30卷第5期,頁17-21。臺北市:中國佛教社。1986.05。
釋慧嚴。〈清乾隆時期江南士大夫的佛教信仰〉。《中興大學歷史學報》創刊號,頁113-131。臺中市:中興大學歷史系。1991.02。
釋慧嚴。〈彭際清的著作〉(下)。《中國佛教》第31卷第1期,頁19-22。臺北市:中國佛教社。1987.01。
釋慧嚴。〈彭際清的著作〉(上)。《中國佛教》第30卷第12期,頁30-33。臺北市:中國佛教社。1986.12。
釋慧嚴。〈彭際清與戴震的儒佛論辯〉。《東方宗教研究》第2期,頁231-252。臺北市: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中心。1990.10。
釋慧嚴。〈彌陀淨土信仰對漢儒內心世界的影響〉。《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頁159-184。臺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1.09。new window
釋慧鐸。〈清初蘇州玉壇的降鸞應化──以《玉詮》為中心〉。《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第11期,頁90-124。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宗教與文化研究室。2008.12。new window
三、日文資料
三浦秀一。〈彭紹升の思想──乾隆期の士大夫と佛教に關する一考察〉。《東方報》第60冊,頁439-479。京都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88。
小笠原宣秀。〈中國近代淨土教に於ける實踐〉。《龍谷史壇》第37號,頁1-13。京都市:龍谷大學史學會。1952.12。
山井湧。《明清思想史の研究》。東京都:東京大學出版會。1980。
夫馬進。《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京都市:同朋舍。1997。
中村薰。〈彭際清『華厳念仏三昧論』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1卷第1號,頁282-285。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1982.12。
中村薰。〈彭際清『華厳念仏三昧論』について(二)〉。《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4卷第1號,頁264-269。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1985.12。
中村薰。〈彭際清『華厳念仏三昧論』について(三)〉。《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8卷第1號,頁269-274。東京: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1989.12。
中村薰。〈華厳の淨土〉。《日本佛教學會年報》第58號,頁69-86。京都:日本佛教學會西部事務所。1993.05。
中村薰。《中国華厳浄土思想の研究》。京都市:法藏館。2001。
玉城康四郎。《宗教と人生》。東京都:春秋社。1967。
西谷啟治。《宗教とは何か》。東京都:創文社。1964。
志賀市子。《中国のこつくりさん──扶鸞信仰と華人社会》。東京都:大修館書店。2003。
牧田諦亮。《アジア仏教史中国編Ⅱ 民眾の仏教:宋から現代まで》。東京都:佼成出版社。1976。
牧田諦亮。《中國近世佛教史研究》。京都市:平樂寺書店。1957。
長谷部幽蹊。《明清佛教史序說》。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長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團史研究》。京都市:同朋舍。1993。
長谷部幽蹊。《明清仏教研究資料》。名谷屋市:出版者不詳。1987。
狩野直喜。《中國哲學史》。東京都:岩波書店。1953。
荒木見悟。《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教》。東京都:研文出版社。1984。
荒木見悟。《明清思想論考》。東京都:研文出版社。1992。
酒井忠夫。《中國善書の研究》。東京都:國書刊行會。1960。
酒井忠夫。《增補中國善書の研究》上下冊。東京都:國書刊行會。1999-2000。
常盤大定。《支那に於ける佛教と儒教道教》。東京都:東洋文庫。1965再版。
陳継東。《清末仏教の研究──楊文会を中心として──》。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2003。
黃依妹。〈無量壽經糅合本の研究(二)──彭際清の『無量壽經起信論』について〉。《鷹陵史學》第15號,頁71-110。京都市:京都佛教大學歷史研究所。1989.9。
塚本俊孝。〈雍正帝の儒佛道三教一體觀〉。《東洋史研究》18-3,頁44-60。京都:東洋史研究會。1959。
塚本善隆。《中国近世仏教史の諸問題》。東京都:大東出版社。1975。
道端良秀。《中國佛教史》(改訂新版)。京都市:法藏館。1966。
稻田清一。〈清代江南の世相と士風〉。小野和子編。《明末清初の社會と文化》,頁343-370。京都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96。
鎌田茂雄。《新中国仏教史》。東京都:大東出版社。2001。
釋聖嚴。《明末中國佛教の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9。new window
四、網頁電子資料
(一)線上資料庫及網站
「大清國史人物列傳及史館檔傳包傳稿全文影像資料庫」。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10.13。

「中文古籍書目資料庫」。臺北市:國立國家圖書館。2009.10.13。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臺北市:中央研究院。2009.10.13。

「中國哲學書電子計畫」。2009.10.13。
「文淵閣四庫全書內聯網版」。臺北縣:華梵大學圖書館。2009.10.13。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2009.10.13。

「百度百科」。2009.10.13。
「香光資訊網──圖書館服務」。2009.10.13。
「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影像資料庫」。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10.13。
「清代檔案人名權威資料庫」。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09.10.13。

「道藏輯要研究計畫」。2009.10.13。
「藝術家-搜藝搜」。2009.10.13。
「蘇州中峰寺」—高僧遺跡。2009.10.13。

(二)線上書
丁福保。《無量壽經箋注》。「臺中蓮社全球資訊網」。2009.10.13。

呂祖。《正教編》。「鳳山市鎮南宮仙公廟」。2009.10.13。

呂祖。《玉詮語錄》。「鳳山市鎮南宮仙公廟」。2009.10.13。

呂祖。《金剛經註釋》。「鳳山市鎮南宮仙公廟」。2009.10.13。

呂祖。《福報指南》。「鳳山市鎮南宮仙公廟」。2009.10.13。

阿難。《禪宗秘密修證了義經》。2009.10.13。「鳳山市鎮南宮仙公廟」。

俞明。《五妹舊夢》。2009.10.13。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纂。《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9.10.13。

蘇州市滄浪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滄浪區志》。「滄浪區檔案館」。2009.10.13。

蘇州地方志辦公室。《蘇州地方志》。2009.10.13。

釋見正。《印光大師之生平與思想》。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1988。2009.10.13。
釋喚醒、釋了睿輯錄。《徹悟大師遺集》。2009.10.13。

釋聖空。《清世宗與佛教》。中華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縣:中華佛學研究所。2000。2009.10.13。
(三)線上期刊、會議論文
周進與。〈淺談清代科舉考試~考進士(殿試)〉。《大考中心選才通訊》169期。2009.10.13。
林存陽。〈蘇州紫陽書院與清代學術變遷──以錢大昕為研究視角〉。《中國史研究》2005年04期。2009.10.13。

邱澎生。〈明代蘇州營利出版事業及其社會效應〉。《九州學刊》5卷2期。1992
年10月。2009.10.13。

范佳玲。〈華嚴念佛三昧論之研究〉。《大專學生佛學論文集》十三。臺北市:華嚴蓮社。2009.10.13。
徐卓人。〈支硎山景觀形勝〉。《白馬澗文化》第15期。2006。2009.10.13。

蔡家和。〈王龍溪對於三教的分別與融通〉。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臺北縣:華梵大學哲學系。2000.5.28。2009.10.13。

謝成豪。〈彭紹升之慈善事業初探〉。「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3期。臺北市:東吳大學中文系。2008.09.30。2009.10.13。new window

(四)光碟
CBETA電子佛典2009版光碟。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