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周金文軍事動詞研究
作者:莊惠茹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ei-ZhuChuang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沈寶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金文動詞軍事戰爭銘文古漢語語法Zhou Dynastybronze inscriptionmilitary verbsancient charact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6
本論文乃以兩周軍事動詞為研究對象,研究材料主要為兩周時期青銅器銘文,材料的選取範圍則上自殷商下訖戰國末年,尤以兩周時期為主,並旁及甲骨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資料。銘文所參考的拓本主要依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輯之《殷周金文集成》,《集成》出版後的新出器乃參考2006年出版的《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至於《新收》出版以後迄今(2009.10)四年內的新出器,則逕行檢閱出土報告、相關論著補入。
本文在討論每一個軍事動詞時,先考辨其形義源流,上溯甲骨文,下至《說文》小篆,在明晰字義發展與變化下,就其在兩周金文中的用法進行窮盡性的定量分析及計量統計,並藉由比較其他出土語料(甲骨文、簡帛文字)以明其用法異同,並觀察文字使用的分域現象。在語法學理論方面,則是援用句法、語義、語用三個平面語法理論對個別字分析,期待在此研究方法與步驟下完成的研究成果,能補足漢語史上金文軍事動詞研究上的不足,並提供可信賴的客觀數據,為先秦典籍軍事動詞研究的疑議部分,提供歷史比較研究的實證與修正補苴意見資料。
本文以軍事動詞的語法功能及詞義內容為標準,再根據聚合原則,觀察出兩周金文共有123個軍事動詞,展現了134種軍事用法,存在於660條文例中。諸動詞可依軍事活動進程分為一先備工作、二發動戰事、三戰果、四班返、五安協等五大類,各大類下再依義項區分成若干項,計18小項。諸動詞的使用具明顯時代差異,以西周晚期高達209次的用例數高居兩周之冠,並聚焦於爭戰頻繁的厲、宣時期。
在語法結構方面,兩周金文軍事動詞以及物動詞居多,及物動詞每以「S+V+O」為基本句型,動詞之後皆為單賓結構,受事賓語成分單純,皆為動作施及的對象或處所。不及物動詞後若接名詞,則必為處所補語,該處所補語由介詞引介,以「介賓」形式構成一動補結構。兩周金文軍事動詞中的不及物動詞帶「介賓」補語與否,可完全依詞義進行判斷。兩周金文軍事動詞的狀語成分豐富,計有副詞、助動詞、語助詞、介詞、連詞、形容詞、數詞等7種成分,主要起修飾及限定作用,在7類狀語成分裡,尤以副詞數量最大,可依副詞意義區分為表時間、程度、狀態、範圍、連接、否定、疑問、判斷等8種。為建構軍事動詞之語義平面,本文以軍事動詞為中心,探討其與五項論元:原因、施事、受事、空間、時間所構成的語義關係。
漢語軍事動詞萌芽自殷商甲骨文,至西周金文發展成熟,兩周時期共創製52個新造字,強調攻擊行動、具完備文意的新生詞多數產生於春秋時期,新詞的創製每以形聲結構為表現形式,此乃因應時代變遷下的語境需求所致。這些新詞僅少數沿用至秦漢,多數為兩周時期所特有,展現兩周軍事動詞的獨特用法。
The Zhou Dynasty bronze inscription is an important materials of ancient character, vocabulary and grammar since it keeps in the original state and records the true language phenomena at that time.
This thesis analyzes all classifiers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original form and meaning of each classifier in the bronze inscriptions.The materials of this study include materials of bronze inscriptions of 《殷周金文集成》and 《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 The new materials printed from 《新收》to now (2009/10) are also inclueded. It also emphasizes synchronic description and diachronic compare.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author choose verbs in bronze inscription of Zhou Dynasty as main research object , the meaning and the grammatical funciton of those military verbs are thoroughly studied.The work is composed of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er outlines the value of bronze inscription, give an account of the history of studying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grammatical, especially ancient chinese word “ bones inscription”,”bronze inscription”, present the meaning of studying military verbs of bronze character, introduces the intention and reasons of writing this thesis as well as the writing process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related studies are also reviewed in this chaper.
The second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riterion,quantity and classification of military verbs of Zhou Dynasty inscription, and 123 monosyllabic verbs and 134 usage, in 660 sencente.
The third、fourth and fifth chaper,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military verbs system of the bronze inscriptions. The military verbs include “inspect”,“arrange”, “aggressive”, “capture”, “rescue”, “return”, “pacify”etc. These types could be classified again depending on the significance of words.
The sixth chaper reviews 123 military verbs of Zhou Dynasty inscription and gives them more synthetic demonstration according to their form, the meaning and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The study goes on to analyze the seman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military verb and its arguments, which are noun phrases and prepositional phrases that have certain semantic relations with the military verb. The author mainly discuss five types of argument:cause,beneficiary, time, location and agent.
The final chapter is “Conclusion”. The military verbs of Zhou Dynasty in the grammar structure aspect, it take”S+V+O”as the basic sentence pattern. Besides some bronze vessels in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military commands are often given by the kings and feudal officials.These terminologies are often found in Western Zhou Dynasty.52 new words were created in Eastern Zhou Dynasty. With the time changing, it is less used in the Han Dynasty . This means that the military verbs of Zhou Dynasty are particular through the ages.
參考資料
一、傳統文獻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2001)。
清.阮元刻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二、近人論著
于正安,〈「荀子」心理動詞研究〉,《黔西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年第3期(2002.9)。
于省吾,〈利簋銘文考釋〉,《文物》1977年第8期。
于省吾,〈殷代的交通工具和馹傳制度〉,《東北人民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95年第2冊。
于省吾,〈牆盤銘文十二釋〉,《古文字研究》第5輯(1981),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于省吾,〈關於「釋臣和鬲」一文的幾點意見〉,《考古》1965年第3期。
于省吾,〈釋 、 、 、 、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于省吾,〈釋盾〉,《古文字研究》第3輯(1980)。
于省吾,〈釋洀〉,《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于省吾,〈釋喪〉,《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于省吾,〈釋 盜〉,《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于省吾,〈釋燮〉,《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于省吾,〈釋?、 、 、 、 〉,《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
于省吾:《雙劍誃吉金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98) 。
于省吾主編:《甲骨文字詁林》(全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96)。
于智榮:〈上古典籍中表率領諸義的以字不是介詞〉,《語文研究》2002第2期(總第83期) 。
于豪亮,〈墻盤銘文考釋〉,《古文字研究》第7輯(1982) 。
于鴻志,〈吳國早期重器冉鉦考〉,《東南文化》1988年第2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弋丹揚:《「左傳」單音節謂語動詞的配價結構淺析》(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甲骨文合集》(全18冊)(北京:中華書局,1978-1983)。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全18冊) (北京:中華書局,1984-199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殷周金文集成釋文》(全6冊)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
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軍事史:第一卷:兵器》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4)。
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方述鑫,〈「史密簋」銘文中的齊師、族徒、遂人─兼論西周時代鄉遂制度與兵制的關係〉,《西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 期。
方述鑫,〈甲骨文口形偏旁釋例〉,《古文字研究論文集》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0輯,收入《甲骨文字詁林》第一冊。
方麗娜:《西周金文虛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5)。new window
王 欣:《甲骨文軍事刻辭研究》(廣州: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4)。
王 暉,〈周武王東都選址考辨〉,《中國史研究》1998年第1期。
王 暉,〈晉侯穌鐘銘 城之戰地理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1卷第3輯(2006.7) 。
王 輝,〈秦器銘文叢考〉(續),《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5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王 輝,〈盤銘文箋釋〉,《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3期。
王 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 。
王 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
王 輝:《商周金文》(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王人聰,〈中文大學文物館藏「兮甲盤」及相關問題研究〉,《古璽印與古文字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0)。
王文耀:《簡明金文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王世民,〈晉侯蘇鐘筆談〉,《文物》1997年第3期。
王占奎,〈關於靜方鼎的幾點看法〉,《文物》1998年第5期。
王長丰, 〈「靜方鼎」的時代、銘文書寫者及其相關聯的地理、歷史〉,《華夏考古》2006年第1期。
王冠英,〈作冊般銅?三考〉,《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王國維:〈魏石經殘石考〉,《王國維遺書》第6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6)。
王國維:《觀堂別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貽梁,〈「師氏」、「虎臣」考〉,《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3期。
王曉衛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第5卷:兵役制度卷》(湖南:大象出版社,1997)。
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全12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
田醒農、雒忠如,〈多友鼎的發現及其銘文試釋〉,《人文雜誌》1984年第4期。
申小龍:《漢語語法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
伍士謙,〈秦公鐘考釋〉,《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2期。
伍士謙,〈論西周初年的監國制度〉,《西周史研究》《人文雜誌叢刊》第2輯(1984年8月)。
朱明來:《金文的詞義系統研究》(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1)。
朱歧祥:《周原甲骨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7) 。
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
朱習文:《甲骨文位移動詞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
朱鳳瀚,〈由伯 父簋再論周厲王征淮夷〉,《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10) 。
朱鳳瀚,〈作冊般?探析〉,《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1期。
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增訂本)(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朱鳳瀚,〈柞伯鼎與周公南征〉,《文物》2006年第5期。
朱德熙,〈 屈 解〉,《方言》1979年第4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朱德熙、李家浩,〈鄂君啟節考釋(八篇)〉,《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
朱德熙:《語法講義》(香港:商務印書館,2007) 。
江林昌,〈新出子犯編鐘銘文史料價值初探〉,《文獻》1997年第3期。
何琳儀,〈者 鐘銘校注〉,《古文字研究》第17輯(1989)。
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北京:中華書局,1989)。
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
何樂士:《古漢語語法研究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何樹環,〈金文「 」字別解〉,《第17屆中國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聖環圖書公司,2006.5)。
何樹環:《西周對外經略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0)。new window
余培林:《詩經正詁》,(臺北:三民書局,2005)
吳 匡、蔡哲茂,〈釋金文 、 、 諸字〉,《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吳振武,〈「 」字的形音義〉,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中研院史語所編:《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5/10-12)(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頁287。又收於王宇信、宋鎮豪主編:《夏商周文明研究(四)?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吳鎮烽,〈史密簋銘文考釋〉,《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3期。
吳鎮烽,〈新出秦公銘考釋與有關問題〉,《考古與文物》創刊號(1981)。
呂叔湘,〈「句型和動詞學術討論會」開幕詞〉,《句型和動詞》(北京:語文出版社,1987) 。
宋 崢:《「左傳」中使令動詞詞義特點對其句法結構和功能的影響》(河北: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全41冊),(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李 零,〈讀楊家村出土的虞逑諸器〉,《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3期。
李平心,〈「 者鐘銘考釋」讀後記─兼釋 、目、相、 、?、敬等字〉,《中華文史論叢》第3輯,1963年,頁91-100。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李平心,〈〈保卣銘〉新釋,載《中華文史論叢》第1輯,1979年,頁57。
李仲操,〈史墻盤銘文試釋〉,《文物》1978年第3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李仲操,〈再論史密簋所記作戰地點─兼與王輝同志商榷〉,《人文雜誌》1992年第2期。
李伯謙,〈晉國始封地考略〉,《中國文物報》1993年12月12日。
李孝定: 《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五十,1991)。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2) 。
李宗焜,〈卜辭「?冊」與《尚書》之「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0本第3分(2009.9)。
李家浩,〈庚壺銘文及其年代〉,《古文字研究》第19輯(1992) 。
李家浩,〈說「?不廷方」〉,收入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李啟良,〈陝西安康市出土西周史密簋〉,《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3期。
李朝遠,〈應侯見工鼎〉,原載《上海博物館集刊》第10期(2005),收入《青銅器學步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李學勤,〈子范編鐘續談〉,《中國文物報》1996年1月7日。
李學勤,〈小盂鼎與西周制度〉,《歷史研究》1987年第5期,收入《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李學勤,〈元氏青銅器與西周的邢國〉,《考古》1979年第1期,收入《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包山楚簡中的土地買賣〉,原載《中國文物報》1992年3月22日,後收入《綴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
李學勤,〈史密簋銘所記西周重要史實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1年第2期,頁5-9,收入《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李學勤,〈多友鼎的卒字及其他〉,《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戎生編鐘論釋〉,《保利藏金》(廣州市 : 嶺南美術出版社,1999)。
李學勤,〈西周中期青銅器的重要標尺〉,《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利簋銘與歲星〉,《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
李學勤,〈師同鼎試探〉,《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晉公 的幾個問題〉,《東周與秦代文明》(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李學勤,〈晉侯蘇編鐘的時、地、人〉,《中國文物報》1996年12月1日。
李學勤,〈班簋續考〉,《古文字研究》第13輯(1986)。
李學勤,〈從柞伯鼎銘談「世俘」文例〉,《江海學刊》2007年第5期。
李學勤,〈從新出青銅器看長江下游文化的發展〉,《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補論子范編鐘〉《中國文物報》1995年5月28日。
李學勤,〈試論楚公逆編鐘〉,《文物》1995年第2期。
李學勤,〈盤龍城與商朝的南土〉,原載《文物》1976年第2期,收入《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
李學勤,〈談西周厲王時器伯 父簋〉,《安作璋先生史學研究六十周年紀念文集》(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
李學勤,〈論「景之定」及有關史事〉,《文物》2008年第2期。
李學勤,〈論史墻盤及其意義〉,原載《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後收入《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論多友鼎的時代及意義〉,原載《人文雜誌》1981年第6期,後收入《新出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李學勤,〈靜方鼎考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1999)。
李學勤,〈靜方鼎補釋〉,收入《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
李學勤,〈靜方鼎與周昭王曆日〉,原載《光明日報》1997年12月23日,收於《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
李學勤,〈應監甗新說〉,收入《古文字詁林》第7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李學勤,〈 簋銘文考釋〉,《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1期(總93)。
李學勤、祝敏申,〈盱眙壺銘與齊破燕年代〉,《文物春秋》創刊號(1989) 。
李學勤:《失落的文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
李學勤:《青銅器與古代史》(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李學勤:《夏商周年代學札記》(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
李學勤:《殷代地理簡論》(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
沈 林,〈甲骨文動詞斷代研究初探〉,《重慶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
沈 陽:《語言學常識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
沈 融,〈中國古代的殳〉,《文物》1990年第2期。
沈長雲,〈由史密簋銘文論及西周時期的華夷之辨〉,《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沈寶春師,〈釋凡與?凡 ?〉,《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 。
沈寶春師,〈談西周時代的華語教學─以《周禮》、《禮記》與西周金文互證〉,《2009華語文與華文化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新竹: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應用外語學系、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9年12月11-12日)。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 。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構詞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 。
周法高:《中國古代語法?稱代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9) 。
周法高主編:《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周陸曉,〈盱眙所出重金絡、陳璋圓壺讀考〉,《考古》1988年第3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周陸曉、張敏,〈「攻敔王光劍」跋〉,《東南文物》1987年第3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周鳳五,〈眉縣楊家村窖藏〈四十二年?鼎〉銘文初探〉,《華學》第7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
孟蓬生,〈師 簋「弗?組」新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705(2009.02.25發佈)。
季旭昇,〈柞伯鼎銘「無殳」小考〉,收入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安徽: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季旭昇:《說文新證》(上下冊) (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 。
屈萬里,〈曾伯 簠考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3本(1962)。new window
屈萬里:《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1998)。new window
林 澐,〈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盟〉《古文字研究》第6輯 (1981)。
林 澐,〈究竟是翦伐還是撲伐〉,《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
林 澐,〈新版《金文編》正文部分釋字商榷〉,《中國古文字學第八屆年會會議論文》,1990。
林 澐,〈說飄風〉,《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
林 澐,〈釋史牆盤銘中的「逖?髟」〉,《陝西博物館館刊》第1輯(1994),復收於《林澐學術文集》(一)(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1998),頁174-183。
林文華,〈「師 簋」銘文考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20期,2002年
林宛蓉:《殷周金文數量詞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碖文,2006) 。
武振玉,〈兩周金文中「雩」的詞性和用法〉,《重慶: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第25卷(115期) 。
武振玉,〈兩周金文中的「偕同」類介詞〉,《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武振玉,〈兩周金文中的祈求義動詞〉,《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武振玉,〈兩周金文中的無指代詞〉,《長江學術》2006年第3期。
武振玉,〈兩周金文介詞「用」、「以」用法比較〉,《綏化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武振玉,〈兩周金文助動詞釋論〉,《殷都學刊》,2008年第4期。
武振玉,〈金文「于」字用法初探〉,《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武振玉,〈金文「于」并列連詞用法辯正〉,《長春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
武振玉,〈金文中的連詞「而」〉,《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10期。
武振玉,〈試論「既」字在金文中的用法〉,《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武振玉,〈試論金文中「咸」的特殊用法〉,《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1期。
武振玉,〈兩周金文中否定副詞「毋」的特殊用法〉,《長春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武振玉:《兩周金文詞類研究(虛詞篇)》(長春: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武振玉,〈殷周金文中的征戰類動詞〉,《北方論叢》, 2009年第4期。
邱郁茹,〈伯 父簋〉,《首陽吉金選釋》(高雄:麗文出版社,2009)。
金國泰,〈西周軍事銘文中的「追」字〉,《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9)
姚孝遂,〈甲骨刻辭狩獵考〉,《古文字研究》第6輯(1981)。
姚孝遂主編:《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全3冊)(北京:中華書局,1992)。
段 渝,〈楚公逆編鐘與周宣王伐楚〉,《社會科學研究》2004年第2期。
胡厚宣主編:《甲骨文合集釋文》(全4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范 曉:《三個平面的語法觀》(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 。
首陽齋、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編:《首陽吉金─胡盈瑩、范季融藏
唐 蘭,〈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附錄 伯三器銘文的譯文和考釋〉,《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唐 蘭,〈晉公 釋〉,《國立季刊》第4卷第1號(1934年),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明石文化公司,2004)。
唐 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原載《古文字研究》第2輯(1981),後收入《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
唐 蘭,〈論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原載《古文字研究》第2輯(1981年),後收錄於《唐蘭先生金文論集》(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
唐 蘭:《西周青銅器銘文分代史徵》(北京:中華書局,1986) 。
唐 蘭:〈釋 〉,《殷虛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1981)。
唐智燕:《今文「尚書」動詞語法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唐鈺明:《定量和變換─古文字資料詞匯語法研究的重要方法》(廣州: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8) 。
夏含夷,〈西周之衰微〉,《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夏商周斷代工程1996-2000年階段成果報告》(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0) 。
孫常敘,〈曶鼎銘文通釋〉,《吉林師大學報》1977年第4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孫常敘,〈秦公及王姬鐘、鎛銘文考釋〉,《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8年第4期。
孫慶偉,〈從新出 甗看昭王南征與晉侯燮父〉,《文物》2007年第1期。
孫麗娟:《今文「尚書」動詞研究》(揚州: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
容 庚:《金文編》(第四版)(北京:中華書局,1985) 。
容 庚:《商周彝器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師玉梅,〈系、聯、等字同源〉,《古漢語研究》2006年第1期(總第70期)。
師玉梅,〈釋 〉,《漢字研究》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徐中舒,〈西周墻盤銘文釋〉,《考古學報》1978年第2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關問題〉,《考古學報》1959年第3期,收入《川大史學?徐中舒卷》(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
徐中舒:《漢語古文字字形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徐適端:《「韓非子」單音動詞語法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
耿鐵華,〈關於西周監國制度的幾件銅器〉,《考古與文物》1985年第4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40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馬承源,〈戎生鐘銘文的探討〉,《保利藏金》(廣州市 : 嶺南美術出版社, 1999)。
馬承源,〈晉侯 ?〉,《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1993)。
馬承源,〈晉侯 編鐘〉,《上海博物館集刊》1996年第7輯。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銘文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
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全四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馬建忠:《馬氏文通》(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
高 亨:《古字通假會典》(山東:齊魯書社,1997)。
高佑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研究》(共2冊)(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8)。
高順全:《三個平面的語法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攷〉(《金陵大學學報》第5卷第2期)收入《古文字詁林》第5冊。
商艷濤,〈西周金文所見與征伐相關的幾種活動〉,《東方文化》待刊稿。
商艷濤,〈金文「 」字補議〉,《古漢語研究》總第79期(2008.2)。
商艷濤,〈金文中「征」值得注意的用法〉,《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商艷濤,〈金文中的一組征伐用語〉,《中國語文研究》2007年第2期。new window
商艷濤,〈金文中的俘獲用語〉,《語言科學》第6卷第5期(2007.9)。
商艷濤,〈金文札記二則〉,《嘉興學院學報》第19 卷第5期(2007.9)。
商艷濤:《西周軍事銘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博士論文,2006)。
崔立斌:《「孟子」詞類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
張文國、張能甫:《古漢語語法學》(四川:巴蜀書社,2004) 。
張世超,〈說從〉,《松遼學刊》1985年第4期。
張世超等:《金文形義通解》(全3冊)(京都:中文出版社,1996)。
張永山,〈史密簋銘與周史研究〉,《盡心集:張政烺先生八十慶壽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張永山,〈試論金文所見宗周的軍事防御體系〉,《考古學研究(六)─慶祝高明先生八十壽辰暨從事考古研究五十周年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張玉金,〈《詩經》《尚書》中「誕」字的研究〉,《古漢語研究》1994年第3期。
張玉金,〈論甲骨文中表示兩事先後關係的虛詞〉,《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3期。
張玉金:《西周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
張光裕,〈新見保員簋銘試釋〉,《考古》1991年7期,頁649-652。
張光裕,〈新見楚式青銅器器銘試釋〉,《文物》2008年第1期
張光遠,〈春秋晚期齊莊公時庚壺考〉,《故宮季刊》1982年第3期(第16卷)。new window
張亞初,〈古文字源流疏證釋例〉,《古文字研究》第21輯。
張亞初,〈甲骨金文零釋〉,《古文字研究》第6輯(1981)。
張亞初,〈金文考証例釋〉,《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
張亞初,〈談多友鼎銘文的幾個問題〉,《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3 期,後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張亞初、劉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
張亞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北京:中華書局,2001) 。
張政烺,〈利簋釋文〉,《考古》1978年第1期。
張政烺,〈庚壺釋文〉,《出土文獻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張秋霞:《「左傳」征戰類動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4)。
張培瑜、張健,〈文獻記載的三代世系年代伐紂天象與歲鼎〉,《人文與社會學報》第1期(高雄:義守大學,2002)。new window
張祥友:《「說文解字」軍事詞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張懋鎔,〈安康出土的史密簋及其意義〉,《文物》1989年第7期,收於氏著《古文字與青銅器論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張懋鎔,〈靜方鼎小考〉,《文物》1998年第5期。
張麗麗,〈返回義趨向詞作狀語─從語義框架看虛化〉,《漢語趨向詞之歷史與方言類型暨第六屆海峽兩岸語法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2009.8.26-27),頁265-66。new window
曹錦炎,〈吳王壽夢之子劍銘文考釋〉,《文物》2005年第2期。
曹錦炎,〈吳越青銅器銘文述編〉,《古文字研究》第17輯(1989)。
畢秀潔:《「詩經」到達義動詞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
寇占民:《西周金文動詞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莊惠茹,〈金文「某伐」詞組研究〉,《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
莊惠茹:《兩周金文助動詞詞組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new window
連劭名,〈史墻盤銘文研究〉,《古文字研究》第8輯(1983) 。
郭旭東,〈商代的軍情觀察與傳報〉,收於郭旭東主編:《殷商文明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郭旭東,〈從甲骨文字「省」「 」看商代的巡守禮〉,《中州學刊》2008年3月第2期。
郭沫若,〈關於鄂君啟節的研究〉,《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4期。
郭沫若,〈釋應監甗〉,《考古學報》1960年第1期。
郭沫若:《卜辭通纂考釋》(東京:文求堂書店,1933)。
郭沬若:《兩周金文辭大系攷釋》(景印本)。
郭鳳花:《甲骨文謂賓動詞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郭錫良,〈介詞「于」的起源和發展〉,《中國語文》1997年第2期。
郭錫良,〈四十年來古漢語語法研究述評〉,《中國語文研究四十年紀念文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
郭錫良:〈介詞“以的起源和發展〉,《古漢語研究》1998年第1期(總第38期)。
郭錫良:《古代漢語專書語法研究》叢書序,(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 。
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
陳英傑:《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銘辭研究》(上下冊),(北京:?裝書局,2008)。
陳 壽,〈大保簋的復出和大保諸器〉,《考古與文物》1980年第4期。
陳 劍, 〈據郭店簡釋讀西周金文一例〉,《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2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4),後收入氏著《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裝書局,2007)。
陳 劍,〈甲骨金文「 」字補釋〉,原載《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收入《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裝書局,2007)。
陳 劍,〈晉侯墓銅器小識〉,《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6期。
陳 劍,〈釋造〉,《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1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後收於《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裝書局,2007)。
陳 劍:《甲骨金文考釋論集》(北京:?裝書局,2007)。
陳公柔,〈「曾伯 簠」銘中的「金道錫行」及相關問題〉,原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中國考古學論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建所40年紀念》(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後收入陳公柔:《先秦兩漢考古學論叢》(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
陳世輝,〈墻盤銘文解說〉,《考古》1980年第5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陳年福:《甲骨文動詞詞匯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
陳初生:《金文常用字典》(高雄:復文出版社, 1992)。
陳昭容,〈秦公簋的時代問題:兼論石鼓文的相對年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四分(1993)。new window
陳昭容,〈釋古文字中的「?」及?「?」諸字〉,《中國文字》新22 期(1997.12)。
陳美蘭,〈金文札記二則─「追 」、「淖淖列列」〉,《中國文字》新24期(1998)。new window
陳美蘭:《西周金文地名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new window
陳美蘭:《兩周金文複詞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
陳恩林:《先秦軍事制度研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1991)。
陳高志:《西周金文所見軍禮探微》,(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2002)。new window
陳高春:《實用漢語語法大辭典》(增補本)(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5) 。
陳連慶,〈敔簋銘文淺釋〉,《古文字研究》第9輯(1984) 。
陳新雄等編:《語言學辭典》(臺北:三民書局,1989)。
陳煒湛,〈甲骨文同義詞研究〉,原載《古文字學論集初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1983),後收入《甲骨文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陳煒湛、唐鈺明:《古文字學綱要》(廣東:新華書局,1990)。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下冊)(北京:中華書局,2004)。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陳漢平:《金文編訂補》(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陳雙新,〈子範編鐘銘文補議〉,《考古與文物》2003年第1期。
陳雙新:《兩周青銅樂器銘辭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
麻愛民,〈墻盤與文獻新證〉,《語言研究》第23卷第3期(2003.9)。
喻遂生,〈甲骨文動詞和介詞的為動用法〉,《漢語史研究集刊》第2 輯,(成都:巴蜀書社,2000)。
彭 曦,〈?盤銘文的譯及簡析〉,《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3年10月)。
彭裕商,〈金文研究與古代典籍〉,《四川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彭裕商,〈渣司徒 簋考釋及相關問題〉,《紀念于省吾先生百歲誕辰紀念文集》。
彭裕商:《西周青銅器年代綜合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
曾憲通,〈「作」字探源─兼談耒字的流變〉,《古文字研究》第19輯(1992) 。
湯餘惠, 〈洀字別議〉,《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8)。
湯餘惠:《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童 超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第4卷:後勤制度卷》(湖南:大象出版社,1997)。
童書業:《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閏 華:《西周金文動詞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博士論文,2008)。
黃天樹:《黃天樹古文字論集》(北京:學林出版社,2006)。
黃天樹, 〈禹鼎銘文補釋〉,收入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
黃天樹,〈柞伯鼎銘文補釋〉,《中國文字》新32期。new window
黃國輝,〈小子 卣記時新證─兼談「薳子受鈕鐘」的記時辭例〉,《中國歷史文物》2008年第4期。
黃盛璋,〈「 (撻)齋(劑)」及其和兵器製造關係新考〉,《古文字研究》第15輯(1986)。
黃盛璋,〈多友鼎的歷史與地理問題〉,《人文雜誌》,1983年第1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黃盛璋,〈晉侯蘇鐘銘在巡狩制度、西周曆法、王年與歷史地理研究上指迷與發覆〉,《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0年第9期。new window
黃盛璋,〈駒父?蓋銘文研究〉,《考古與文物》1983年第4期。
黃盛璋,〈關於詢簋的製作年代與虎臣的身份問題〉,《考古》1961年第6期。
黃聖松,〈釋金文「 人」、「 徒」〉,《成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6.12)。
黃德寬,〈釋金文 字〉,《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黃德寬主編:《古文字譜系疏證》(全四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黃德寬,〈釋琉璃河太保二器中的「 」字,張光裕、黃德寬主編:《古文字學論稿》(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4)
黃德馨:《楚爰金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
黃錫全,〈「大武闢兵」淺析〉,《江漢考古》1983年第2期。
黃錫全,〈尖足空首布「下虒」考〉,《中國錢幣》2000年第2期;收入《先秦貨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
黃錫全,〈晉侯蘇編鐘幾處地名試探〉,《江漢考古》1997年第4期。
黃錫全,〈新出晉「搏伐楚荊」編鐘銘文述考〉,《長江文化論集》(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黃錫全,〈楚簡「 」字簡釋〉,《簡帛研究2001》,(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收入《先秦貨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
黃錫全,〈燕破齊史料的重要發現〉,《古文字研究》第24輯(2002)。
黃錫全、于炳文,〈山西晉侯墓地所出楚公逆鐘銘文初釋〉,《考古》1995年第2期。
黃錫全、劉森淼,〈「救秦戎」鐘銘文新釋〉,《江漢考古》1992年第1期。
黃懷信,〈利簋銘文再認識〉,《歷史研究》1998年第6期。
楊 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上下冊)(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 。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
楊逢彬:《殷墟甲骨刻辭詞類研究》(廣州:花城出版社,2003)。
楊樹達,〈釋追逐〉,《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
楊樹達:《詞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 。
楊懷源:《西周金文詞匯研究》 (成都: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6)。
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卷一》,收入《古文字詁林》(第10冊)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
董 珊,〈出土文獻所見「以謚?族」的楚王族——附說《左傳》「諸侯以字?謚因以?族」的讀法〉,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頁(2008年2月17日首發):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341。
董 珊,〈晉侯墓出土楚公逆鐘銘文新探〉,《中國歷史文物》2006年第6期。
董 珊,〈略論西周單氏家族窖藏青銅器銘文〉,《中國歷史文物》2003年第4期。
董 珊,〈越 者鐘銘新論〉,《東南文化》2008年第2期(總202期) 。
董 珊、陳 劍,〈郾王職壺銘文研究〉,《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3輯(2002.10)。
裘錫圭, 〈戎生編鐘銘文考釋〉,《保利藏金》(廣州市 : 嶺南美術出版社, 1999)。
裘錫圭, 〈也談子犯編鐘〉,《故宮文物月刊》第13卷第5期(總149期) (1994.8)。new window
裘錫圭,〈太一生水「名字」章解釋─兼論太一生水的分章問題〉,《古文字研究》第22輯(2000)。
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文物》1973年第3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及《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文物》1978年第3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2004)。
裘錫圭,〈史墻盤銘解釋〉,《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
裘錫圭,〈甲骨文中的幾種樂器名稱─釋「庸」、「豐」、「鞀」〉,原載《中華文史論叢》1980年第2輯,後收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裘錫圭,〈晉侯蘇鐘筆談〉,《文物》1997年第3期。
裘錫圭,〈說「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裘錫圭,〈說「肩凡有疾」〉,《故宮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1期。
裘錫圭,〈論 簋的兩個地名─棫林和胡〉,《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裘錫圭,〈戰國璽印文字考釋三篇〉,《古文字研究》第十輯(1983)。
裘錫圭,〈關於晉侯銅器銘文的幾個問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2期(總第8期)。
裘錫圭,〈釋 〉,《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
裘錫圭,〈釋弋〉,《古文字研究》第3輯(1980) 。
裘錫圭,〈釋柲〉,《古文字研究》第3輯(1980) 。
裘錫圭,〈釋殷虛甲骨文裡的「袁」、「 」(邇)及有關諸字〉,《古文字研究》第12輯(1985)。
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 」〉,原載《出土文獻研究》第2輯,後收入《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 。
裘錫圭:《中國出土古文獻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
賈燕子:《甲骨文祭祀動詞句型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鄒芙都: 《暗銘文綜合研究》,(成都: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4)。
雷晉豪:《「周道」:封建時代的官道》(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銀雀山漢墓竹簡》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管燮初,〈說 〉,《中國語文》1978年第3期,頁206。
管燮初:《西周金文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北京:中國科學院,1953)。
聞 宥,〈殷虛文字孳乳研究〉,《東方雜誌》25卷3號。
臧克和等:《金文引得》(殷商西周卷)(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
臧克和等:《金文引得》(春秋戰國卷)(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2) 。
趙 誠,〈甲骨文行為動詞探索(一)〉,《殷都學刊》1987年第3期。
趙 誠,〈甲骨文動詞探索(二)─關於動詞與名詞〉,《古文字研究》第19輯 (1992)。
趙 誠,〈甲骨文動詞探索(二)─關於被動式〉,《中國語言學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趙 誠,〈牆盤銘文補釋〉,《古文字研究》第5輯(1981),又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 (香港:明石文化,2004)。
趙 誠:〈甲骨文虛詞探索〉《古文字研究》第15輯(1986)。
趙 巖:《幾組上古漢語軍事同義詞研究》(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趙世超,〈西周政治關係、地緣關係與血緣關係并存現象剖析〉,《周文化論集》(陝西:三秦出版社,1993),頁95-102轉99。
趙平安,〈「達」字兩系說─兼釋甲骨文所謂「途」和齊金文中所謂「造」字〉,《中國文字》新27期(2001)。new window
趙平安,〈釋古文字資料中的「 」及相關諸字〉,《中國文字研究》第2輯,華東師大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編,(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鄢國盛,〈關於柞伯鼎銘「無殳」一詞的一點意見〉,轉刊於中國社科院先秦史研究室網頁。
劉 利:《先秦漢語助動詞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劉 雨,〈多友鼎銘的時代與地名考訂〉,《考古》1983年第2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劉 雨,〈多友鼎銘的時代與地名考訂〉,《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3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8冊,(香港:明石文化,2004)。
劉 雨,〈西周金文中的軍事〉,《胡厚宣先生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劉 雨,〈西周金文中的軍禮〉,《容庚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
劉 雨,〈關於安徽南陵吳王光劍銘釋文〉,《文物》1982年第8期。
劉 青,〈「易經」心理動詞語法功能析微─兼與甲骨卜辭比較〉,《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2期。
劉 桓,〈釋甲骨文 字─兼說「王于(某地)」卜辭的性質〉,《考古》2005年第11期。
劉 釗,〈卜辭所見殷代的軍事活動〉,《古文字研究》第16輯(1989)。
劉 釗,〈利用郭店楚簡字形考釋金文一例〉,《古文字研究》第24輯(2002),收入《古文字考釋叢稿》(湖南:岳麓書社,2005)。
劉 釗,〈利簋銘文新解〉,《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 。
劉 釗,〈談史密簋銘文中的「 」字〉,《考古》1995年第5期。
劉 釗,〈釋「儥」及相關諸字〉,原載《中國文字》新28期,頁123-132,收入《古文字考釋叢稿》(湖南:岳麓出版社,2005)。
劉 釗:《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劉士莪、尹盛平,〈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西周微氏家族青銅器群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
劉平生,〈安徽南陵縣發現吳王光劍〉,《文物》1982年第5期。
劉彬徽:《暗青銅器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
劉彬徽:《早期文明與楚之化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1)。
劉紹祥主編:《中國軍事制度史:第1卷:軍事組織體制編制卷》(湖南:大象出版社,1997)。
劉翔等著:《商周古文字讀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
劉慶柱,段志洪主編:《金文文獻集成》(香港:明石文化,2004)。
劉樂賢,〈釋《說文》古文慎字〉,《考古與文物》1993年第4期。
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蔣志斌:《四版金文編校補》(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 。
蔡哲茂,〈甲骨文葬字及其相關問題〉,《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續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1993)。
蔡哲茂,〈再論子犯編鐘〉,《故宮文物月刊》第13卷第6期(1995.9)。new window
蔡哲茂,〈說遣又 〉,《中國文字》第51冊(1974.3),收入《甲骨文獻集成》第13冊,(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鄭憲仁,〈銅器銘文所見聘禮研究〉,《經學研究論叢》第16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頁123-152。
鄭繼娥:《甲骨文動詞語法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6)。
鄭繼娥:《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7)。
鄧 飛,〈不其簋銘文永追考〉,《伊犁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鄧 飛,〈西周金文軍事動詞的來源和時代淺析〉,《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鄧 飛,〈兩周金文軍事動詞語法分析〉,《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6期(2008.6)。
鄧 飛:《兩周金文軍事動詞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鄧章應:《西周金文句法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黎錦熙:《新著國語文法》(北京:商務印書館,1955) 。
諶于藍:《金文同義詞研究》(廣州:華南師範大學,2002)。
戴家祥,〈墻盤銘文通釋〉,《師大校刊》1978年,收入周法高編撰:《金文詁林補》(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中) (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
鍾柏生,〈卜辭中所見殷代的軍禮之二:殷代的大蒐禮〉,《中國文字》新16期(1992.4)。
鍾柏生,〈釋「 」及其相關問題〉,《史語所集刊》58(1987年),收入《鍾柏生古文字論文自選集》(臺北:藝文印書館,2008)。new window
鍾柏生、陳昭容、黃銘崇、袁國華編:《新收殷周青銅器銘文暨器影彙編》(全三冊)(臺北:藝文印書館,2006)
鍾海軍,〈淺談「老子」單音動詞〉,《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5期(2002.9)。
鍾發遠:《「論語」動詞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
韓劍南:《甲骨文攻擊類動詞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羅蓓蕾:《左傳軍事詞語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
譚戒甫,〈周初 器銘文綜合研究〉,《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第1期,收入《金文文獻集成》第29冊。
蘇建洲,〈《苦成家父》簡9「帶」字考釋〉,《中國文字》新33期(2007.12)。後增補發表於「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網址:http://www.guwenzi.com/Srcshow.asp?Src_ID=447。
饒宗頤,〈 者編鐘銘釋〉,《金匱考古綜合刊》第1輯。
饒宗頤,〈說競埇、埇夜君與埇皇〉,《文物》1981年第5期。
顧鐵符:《夕陽芻稿》(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