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出土與今本《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
作者:鄭玉姍
作者(外文):CHENG YUSHA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季旭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周易上博周易阜陽周易帛書周易周易經文考釋出土文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7
《周易》流傳已久,為中國最古老典籍之一,自漢以降,其書冠五經之首,也是歷代思想家投注大量心力所深入研究探討一部經書。歷代對《周易》的研究,隨著社會發展與文化思想演變,經歷不同的歷史階段。而《周易》文字古奧簡鍊,歷代學者對其卦爻辭解釋往往出入甚大卻又言之成理,常令今之研究者無所適從。
所幸地不愛寶,近半個世紀以來多種古本《周易》紛紛出土,豐富的地下出土材料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考釋依據。西元1973年12月,湖南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大量帛書,其中包括《易》、《老子》、《戰國縱橫家書》、《養生方》等漢初學術典籍與方術文獻,經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整理後,西元1984年於《文物》第三期發表〈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指出馬王堆《周易》是漢初楚地流行的傳抄版本。1977年7月,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亦出土《周易》資料,但阜陽《周易》殘損嚴重,無法得知原來卦序。出土碎簡文字包括卦爻辭經文1110字外,及連屬卜問具體事項的卜辭共2009字,可惜因殘損太甚,大部分卜辭都與卦爻辭分散而不知所從屬。西元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香港文物市場上購得一批楚竹書,簡稱為「上博簡」;2003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其中有《周易》58支簡,涉及34個卦的內容,年代約在戰國末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周易》傳本。以上三種傳本皆有卦畫、卦辭與爻辭,文字內容與今傳本也多能相合;由上博《周易》、阜陽《周易》、帛書《周易》至今本《周易》,相當完整地呈現了《周易》自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再至今之定本的演變源流與內容變化。
本論文以《出土《周易》六十四卦經文考釋》為研究專題,將上博《周易》、阜陽《周易》、帛書《周易》與今本《周易》經文之六十四卦卦畫、卦辭、爻辭互相比對,探討四版本在卦畫、卦辭、爻辭之異同。由小學入經學,以期發明出土《周易》與今本《周易》在字形書寫及卦、爻辭內容之異同。希望透過目前出土的簡帛《周易》所呈現的資料,對於今本《周易》之文字與義理內容,能有更多認識與啟發。
參考文獻
一、古籍(依時代先後排序)
(一)經部
1.(漢)揚雄撰、(清)戴震疏證:《方言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2.(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3.(漢)毛亨傳,(唐)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4.(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段注說文解字》,台北:書銘出版社:1992.9。
5.(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6.(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禮記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7.(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8.(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儀禮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9.(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0.(魏)張揖撰,(清)王念孫疏證:《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11.(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2.(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3.(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4.(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5.(晉)范甯注,(唐)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第11版。
16.(梁)顧野王撰:《玉篇》,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17.(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8.(宋)陳彭年等:《廣韻》,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19.(宋)丁度等撰:《集韻》,(清)胡承珙撰:《小爾雅義證》,北京:中華書局,1998.11。
20.(宋)程頤:《易程傳》,台北:世界書局,2001.6。
21.(宋)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22.(清)惠棟撰,鄭萬耕點校:《周易述》,北京:中華書局,2007.9。
23.(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台北:廣文書局,1979.2。
24.(清)朱駿聲:《六十四卦經解》,北京:中華書局,2009.3。
25.(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
26.(清)李道平撰,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4。
(二)史部
1.(漢)司馬遷撰,(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93。
2.(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新校本漢書并附編二種》,台北:鼎文書局,1991。
3.(東吳)韋昭:《國語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
4.(宋)范曄撰,(唐)李賢注:《新校本後漢書并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1987。
5.(後晉)劉昫:《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7。
(三)子部
1.(秦)孔鮒撰,(宋)宋咸注:《孔叢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5(商務印書館誤植孔鮒為漢代人,實為秦末儒生)。
2.(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釋文,(唐)成玄英疏,(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1959。

二、近人著作(依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1.丁原植主編、侯乃峰著:《〈周易〉文字彙校集釋》,台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9.3。
2.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12。
3.于省吾:《易經新證》,台北:藝文印書館,1975.9。
4.王輝:《古文字通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2008.2。
5.朱伯崑:《易學哲學史(修訂本)》,台北:藍燈文化公司,1991.9。
6.艾蘭、邢文:《新出簡帛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7.何琳儀編:《戰國古文字典》,北京:中華書局,1998。
8.何琳儀:《戰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9.何琳儀點校:《上博簡〈周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
10.吳辛丑:《周易異文校正》,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8。
11.吳辛丑:《周易講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1。
12.吳辛丑:《簡帛典籍異文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2.10。
13.李正光編:《馬王堆漢墓帛書竹簡》,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1988。
14.李守、奎曲冰、孫偉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至五)文字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12。
15.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台北:中央研究院專刊,1965。
16.李零校刊:《汗簡及古文四聲韻.古文四聲韻》,北京:中華書局,1982.11。
17.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1。
18.李學勤:《周易經傳溯源》,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5。
19.李學勤等標點:《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
20.沈頌金:《二十世紀紀簡帛學硏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21.邢文:《帛書周易研究》,北京: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12。
22.周法高:《金文詁林》,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23.周法高:《金文詁林補》,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2。
24.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下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4.11初版。
25.季師旭昇:《說文新證.上冊》,台北:藝文印書館,2002.10初版。
26.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6。
27.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7。
28.季師旭昇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讀本》,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10。
29.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北京:中華書局,2003.12。
30.屈萬里:《讀易三種》,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
31.林尹:《訓詁學》,台北:正中書局,1999.10第十八次印行。
32.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
33.林澐:《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
3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35.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3。
36.南懷瑾、徐芹庭註譯:《周易今註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5。
37.南懷瑾講述:《易經雜說》,台北:老古文化公司,1989。
38.唐蘭:《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濟南:齊魯書社,1981。
39.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40.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10第5刷。
41.徐中舒主編:《殷周金文集錄》,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42.徐中舒主編:《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
43.徐中舒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
44.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6。
45.徐志銳:《周易大傳新注》,台北:里仁書局,2001.3二刷。
46.徐芹庭:《周易異文考》,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
47.徐富昌:《簡帛典籍異文側探》,台北:國家出版社,2006.3。
48.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編:《馬王堆漢墓帛書》,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
49.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
50.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
51.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
52.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3。
53.張立文(張憲江):《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
54.郭錫良編:《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11初版。
55.陳松長編著:《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藏簡牘》,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1。
56.陳松長編著:《馬王堆簡帛文字編》,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57.陳師新雄:《古音學發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10。
58.陳鼓應、趙建偉合著:《周易注譯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局,1999.7。
59.傅舉有:《不朽之侯:馬王堆漢墓考古大發現》,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2.3。
6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1995。
61.湯餘惠主編:《戰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12。
62.黃人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研究》,台中:高文出版社,2005.8。
63.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成都:巴蜀書社,1995.3。
64.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12。
65.黃焯撰:《古今聲類通轉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初版。
66.黃德寬、何琳儀、徐在國合編:《新出楚簡文字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9。
67.黃慶萱:《乾坤經傳通釋》,台北:三民書局,2007.8。
68.廖名春:《周易經傳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
69.廖名春:《帛書《周易》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70.廖名春:《帛書《易傳》初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
71.趙建偉:《出土簡帛《周易》疏證》,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new window
72.趙超:《簡牘帛書發現與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6。
73.劉大鈞、林忠軍:《《周易》經傳白話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
74.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8。
75.劉大鈞主編:《簡帛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
76.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77.鄧球柏:《帛書周易校釋》,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6三版。
78.賴師貴三編:《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授業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01.4.8。
79.駢宇騫、段書安編著:《本世紀以來出土簡帛槪述(資料篇、論著目錄篇)》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
80.駢宇騫:《簡帛文獻槪述》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4。
81.濮茅左:《楚竹書〈周易〉研究—兼敘先秦兩漢出土與傳世易學文獻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1。
82.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83.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初步研究》,台北:河洛出版社,1976。
84嚴靈峰:《馬王堆帛書易經斠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三、期刊資料(依作者姓氏筆劃編排)
1.于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簡《周易》補釋〉,《北方論叢》2007年第1期,頁8-11。
2.于豪亮:〈帛書《周易》〉,《文物》1984年第3期,頁15-24。
3.王振復:〈上博館藏楚竹書《周易》初析〉,《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頁10-16。
4.王晶、胡海瓊:〈上博竹書(三) 《周易》「亡忘又疾,勿藥又菜」試析〉,《嘉應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頁112-113。
5.王新春:〈哲學視域中戰國楚竹書《周易》的文獻價值〉,《周易研究》2004年第5期,頁20-29。
6.王輝:〈王家台秦簡《歸藏》校釋(28則)〉,《江漢考古》2003年第1期,頁75-84
7.王輝:〈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校讀札記〉,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14輯,1986.6,頁281-293。
8.包山墓地竹簡整理小組:〈包山2號墓竹簡概述〉,《文物》,1988年第5期,頁23-28。  
9.史杰鵬:〈上博楚簡(三)注釋補正〉,《考古與文物》,2005年增刊《古文字論集(三)》2005.12,頁178-182。
10.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8期,頁12-31。
11.安徽省阜陽地區博物館,阜陽漢簡整理組:〈阜陽漢簡簡介〉,《文物》,1983年第2期,頁21-23。
12.朱冠華:〈《帛書》與今本《周易》之乾、坤二卦四題〉,《周易研究》2005年第6期,頁5-16。
13.何有祖:〈楚簡釋讀七則〉,《江漢考古》2006年第1期,頁91-93。
14.何琳儀、程燕、房振三:〈滬簡《周易》選釋(修訂)〉,《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頁3-6。
15.何琳儀:〈楚竹書《周易》校記(上)〉,安徽大學出版社《安大史學》2006年第2輯,頁1-21。
16.何琳儀:〈楚竹書《周易》校記〉,上海社會科學院編《傳統中國研究輯刊》第3輯,2007.11,頁22-57。
17.吳郁芳:〈包山楚簡卜禱簡帛釋譯〉,《考古與文物》1996年第2期。
18.吳新楚:〈楚竹書《周易》訓詁札記〉,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6輯,2006年第11期,頁320-324。
19.吳新楚:〈楚簡《周易》「不家而食」新解〉,《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頁14-16。
20.吳新楚:〈簡帛《周易》字詞拾零〉,《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21.與經典詮釋》,香港中文大學主辦,2003.10,頁412-427。
22.李天虹:〈包山楚簡釋文補正〉,《江漢考古》1993年第3期,頁5-9。 
23.李學勤:〈出土文物與《周易》研究〉,《齊魯學刊》,2002年第2期,頁22-57。
24.李學勤:〈由楚簡《周易》看馬王堆帛書《周易》經文〉,《湖南博物館館刊》,2004年第1輯,頁56-57。
25.林清源:〈釋參〉,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4輯,2002年第7輯,頁286-290。
26.杜霞:〈《周易‧艮卦》釋義〉,《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頁23-57。
27.孟蓬生:〈上博竹書《周易》字詞考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華學》,2006年第8輯。
28.房振三:〈竹書《周易》彩色符號初探〉,《周易研究》2005年第4期,頁22-24。
29.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駐馬店市文化局,新蔡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河南新蔡平夜君成墓的發掘〉《文物》,2002第8期,頁4-30。
30.侯敏:〈通行本、帛書、上博簡《周易》卦名辨異〉,《北方論叢》,2004年第6期。
31.胡文輝:〈《周易.睽》六三爻辭斷句補說〉,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中國早期方術與文獻叢考》,2006年第1輯,頁8-12。
32.胡平生:〈阜陽漢簡.《周易》概述〉,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簡帛研究》第三輯,1998.12,頁255-266。
33.胡志勇:〈《易經》卦爻辭中之「惕」字質疑〉,《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頁18-20。
34.胡志勇:〈戰國楚竹書《周易. 卦》 字考〉,《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頁7-9。
35.范長喜:〈簡帛《周易‧夬卦》喪字補說〉,《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
36.徐在國:〈上博竹書(三)札記二則〉,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第9輯,頁443-445。
37.徐富昌:〈上博楚竹書《周易》異體字簡考〉,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第9輯,頁455-463。
38.徐寶貴:〈楚墓竹簡文字考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頁73-76。
39.荊州地區博物館:〈江陵王家台15號秦墓〉,《文物》,1995第1期,頁37-43。
40.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釋文〉,《文物》1984年第3期,頁1-8。
41.張政烺:〈帛書《六十四卦》跋〉,《文物》1984年第3期,頁9-14。
42.張玉金:〈談今本《周易》的語料問題〉,《中國語文》,2007年第4期,頁371-377。
43.張桂光:〈楚竹書《周易》卦序略議〉,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論集》,2004.10,頁265-272。
44.張崇禮:〈上博簡《周易》字詞札記三則〉,《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頁33-34。
45.曹建國:〈楚竹書《周易.頤》卦新釋〉,《周易研究》2006年第1期,頁10-16。
46.曹福敬:〈談《周易》爻題的形成時間及相關諸問題〉,《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頁9-13。
47.曹錦炎:〈談上博館藏楚竹書札記二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編:《簡帛》第二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1。
48.梁韋弦:〈坤卦卦名說〉,《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頁21-25。
49.連劭名:〈帛書《周易》泰蓄與《逸周書‧大聚》〉,《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頁21-25。
50.郭德維:〈《包山楚簡初探》評介〉,《江漢考古》1997年第1期。 
51.陳仁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綜述〉,《周易研究》2005年第2期,頁16-27。
52.陳仁仁:〈從楚地出土易類文獻看《周易》文本早期形態〉,《周易研究》2007年第3期,頁3-16。
53.陳仁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文字考釋述要》,《考古與文物》,2005年第12期,頁151-154。
54.陳秉新、李立芳:〈包山楚簡新釋〉,《江漢考古》1998年第2期,頁75-81。
55.陳偉:〈望山楚簡所見的卜筮與禱神祠—與包山楚簡相對照〉,《江漢考古》1997年第2期,頁73-75。
56.陳偉:〈楚簡文字識小──「」與「社稷」〉,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2007.4,頁139 -143。
57.陳偉武:〈讀上博藏簡第三冊零札〉,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華學》2004年第7輯,頁174-178。
58.陳斯鵬:〈上博館藏楚簡文字考釋四則〉,《江漢考古》2008年第2期,頁122-128。
59.陳雄根:〈《周易》零釋〉,安徽大學出版社《古文字論稿》,2008.4,頁447-461。
60.陳廖安:〈論《易.坤》之「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授業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01.4.8,頁5-30。
61.陳劍:〈上博竹書《周易》異文選釋六則〉,《文史》,2006年第4輯,頁5-20。
62.曾憲通:〈《周易‧睽》卦卦辭與六三爻辭新詮〉,北京:商務印書館編《中國語文學報》第9期,1999.6,頁301-305。
63.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文物》1966年第5期。
64.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墓地整理小組:〈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第5期。
65.程建功:〈《周易‧震》卦辭、爻辭正詁〉,《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頁17-22。
66.肅仁:〈新蔡葛陵楚墓簡介〉,《考古》2004年第2期,頁65。
67.馮勝君:〈釋戰國文字中的「怨」〉,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10,頁281 -285。
68.黃海嘯:〈《周易研究》之出土易學文獻研究綜述〉,《周易研究》2006年第4期,頁49-53。
69.楊澤生:〈竹書《周易》中的兩個異文〉,北京:華夏出版社編《經典與解釋》第5輯,2005.1,
頁181-185。
70.楊澤生:〈楚竹書《周易》札記〉,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2006.1,頁169-173。
71.裘錫圭:〈讀上博簡《容成氏》札記二則〉,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5輯,2004.10,頁314 -317。
72.賈連敏:〈新蔡葛陵楚簡中的祭禱文書〉,《華夏考古》2004年第3期。
73.廖名春:〈《周易》乾坤兩卦卦爻辭五考〉,《周易研究》1999年第1期,頁33-41。
74.廖名春:〈《周易‧說卦傳》錯簡新考〉,《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頁38-49。
75.廖名春:〈二二相耦,相反為義──《周易》卦義新論〉,《哲學與文化》,輔大:哲學系,2004年
第10期,頁1-9。
76.廖名春:〈上海博物館藏楚簡《周易》管窺〉,《周易研究》2003年第3期,頁21-31。
77.廖名春:〈楚簡《周易》遯卦六二爻辭新解〉,《周易研究》2005年第4期,頁3-9。
78.廖名春:〈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九卷第3期2004.6,頁33-37。
79.廖名春:〈楚簡《周易‧夬》卦九二爻辭新釋〉,《中華國學研究》創刊號,2008.10,頁54-62。
80.廖名春:〈楚簡《周易‧睽》卦新釋〉,《周易研究》2006年第8期,頁32-38。
81.廖名春:〈楚簡《周易‧蒙》卦新釋〉,《國際易學研究》,第10輯,2008.10,頁131-140。
82.廖名春:〈楚簡《周易‧豫》卦再釋〉,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第6輯,2004.12,
頁24-33。
83.廖名春:〈楚簡《周易‧頤》卦試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哲學與易學》,2004.4,頁403-411。
84.趙建偉:〈楚簡校記〉,湖北教育出版社《楚地簡帛思想研究(三)》,2007.4,頁179-191。
85.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疑難卦爻辭及今、古文辨析(二)〉,《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
頁3-13。
86.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疑難卦爻辭及今、古文辨析(三)〉,《周易研究》2005年第1期,
頁3-9。
87.劉大鈞:〈帛、今本《易經》今、古文字考(乾-履)—兼及帛、今本卦爻辭異文辨析〉,《周易研究》2003年第6期,頁3-17。
88.劉大鈞:〈帛書《易經》異文校釋(乾-履)〉,《周易研究》1994年第2期,頁1-5。
89.劉大鈞:〈帛書《易經》異文校釋〉,《周易研究》1994年第3期,頁30-33。
90.劉信芳:〈竹書《周易》文字試解三則〉,《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頁10-13。
91.劉保貞:〈從今、帛、竹書對比解《易經》「亨」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頁17-21。
82.潘雨廷:〈論《周易序卦》作者的思想結構〉,《易學史發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頁287-305。
93.潘雨廷:〈論馬王堆帛書《周易》的卦次〉,《易學史發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頁337-341。
94.鄭萬耕:〈《周易》釋讀八則—以楚竹書為參照〉,《周易研究》2005年第2期,頁9-15。
95.鄭萬耕:〈《周易》釋讀六則〉,《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第2期,頁46-50。
96.蕭從禮:〈讀簡帛《周易》札記五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簡帛研究2005》,2008.9,頁3-8。
97.蕭聖中:〈《周易》卦爻辭選釋四則〉,北京:中華書局《古文字研究》第27輯,2008年第9輯,
頁446-449。
98.蕭漢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豫、咸二卦〉,《周易研究》2007年第6期,頁3-9。
99.蕭漢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易經》釋卦二則〉,《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頁3-8。
100.蕭漢明:〈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易經》釋卦三則〉,北京三聯書店《儒家文化研究》第1輯,2007.6,頁235-253。
101.賴師貴三:〈《易經》《易傳》與《易學》背景知識簡介〉,賴貴三選編《「易學專題研究課程」討論論文集》,未刊本。
102.賴師貴三:〈清儒吳騫(1733-1813)《子夏易傳釋存》手稿二卷釋文〉,未刊稿。
103.賴師貴三:〈說《易》在上古形成流傳與詮釋〉,賴貴三選編《「易學專題研究課程」討論論文集》,未刊本。
104.禤健聰:〈新出楚簡零拾〉,廣州中山大學古文字研究所編《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2006.1,頁216-222。
105.謝向榮:〈《周易》"有孚"新論〉,《周易研究》2008年第2期,頁35-41。。
106.謝向榮:〈試論楚竹書《周易》紅黑符號對卦序與象數的統合意義〉,《周易研究》2005年第4期,頁10-21,32。
107.謝金良:〈上博楚竹書《周易》研究管窺〉,上海古籍出版社《簡帛考論》,2007.5,頁154-165。
108.簡博賢:〈王弼易學研究〉,《孔孟學報》第三十七期。new window

四、網站論文(依刊登時間先後排序)
1.陳偉:〈楚竹書《周易》文字試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4.18。
2.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簡六「朝三褫之」說〉,簡帛研究網站2004.4.18。
3.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簡23「何天之逵」說〉,簡帛研究網站2004.4.19。
4.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一)〉,簡帛研究網站2004.4.23。
5.廖名春:〈楚簡《周易》校釋記(二)〉,簡帛研究網站2004.4.23。
6.楊澤生:〈竹書《周易》劄記一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7.廖名春:〈楚簡《周易‧大畜》卦再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8.廖名春:〈楚簡《周易‧頤》卦試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9.徐在國:〈上博竹書(三):《周易》釋文補正〉,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10.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零釋七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4。
11.徐在國:〈上博竹書(三)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6。
12.楊澤生:〈竹書《周易》劄記(四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6。
13.陳爻:〈竹書《周易》需卦卦名之字試解〉,簡帛研究網站2004.4.29。
14.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劄記六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4.29。
15.楊澤生:〈上博竹書第三冊零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4.29。
16.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需卦說〉,簡帛研究網站2004.5.3。
17.蘇建洲:〈試論上博三:《周易》的「融」及相關的幾個字〉,簡帛研究網站2004.5.8。
18.禤健聰:〈上博簡(三)小劄〉,簡帛研究網站2004.5.16。
19.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簡26「欽其腓」說〉,簡帛研究網站2004.5.16。
20.楊澤生:〈周易中的二個異文〉,簡帛研究網站2004.5.29。
21.劉樂賢:〈讀楚簡札記二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5.29。
22.何有祖:〈竹書《周易》補正一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6.6。
23.周波:〈竹書《周易》考釋三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6.6。
24.黃錫全:〈讀上博《戰國楚竹書(三)》札記數則〉,簡帛研究網站2004.6.22。
25.季師旭昇:〈上博三《周易》比卦「有孚盈缶」「盈」字考〉,簡帛研究網站2004.8.15。
26.秦樺林:〈釋“”“”〉,簡帛研究網站2004.9.10。
27.蕭漢明:〈釋豐卦〉,簡帛研究網站2004.9.20。
28.蕭漢明:〈釋蠱卦〉,簡帛研究網站2004.11.14。
29.陳仁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綜述〉,簡帛研究網站2004.12.19。
30.陳耀森:〈《周易‧艮卦》經、傳義理的探討與新釋〉,簡帛研究網站2005.2.15。
31.陳仁仁:〈上博易特殊符號的意義與標識原則〉,簡帛研究網站2005.7.4。
32.蘇建洲:〈楚文字雜識〉,簡帛研究網站2005.10.30。
33.吳辛丑:〈《周易•大畜》“童”與“僮”再討論〉2007.7.22 。
34.鄭玉姍:〈《無妄》六二「菑」、「蓄」初探〉2007.10.6。
35.鄭玉姍:〈上博《周易》「勿藥有菜」試論〉2007.10.19。
36.張崇禮:〈上博簡《周易》字詞劄記三則〉2007.11.18。

五、會議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1.趙平安:〈釋及相關諸字〉,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屆中國語言文字國際學術研討會,2003。
2.鄒濬智:〈讀楚簡文獻偶得四題-包山簡「 」字再探;簡帛:《老子》臆解二則;《上博(三).周易》「 」字考;楚竹書〈恆先〉思想體系試構〉,第一屆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5.5.26。
3.鄒濬智:〈從楚竹書《周易》「亡」、「喪」二字談到包山簡的「喪客」與望山簡的「祭喪」〉,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十二屆系所友學術研討會,2005.5.21。
4.顧濤:〈重編新《經典釋文》纂例──竹書:《周易》異文構成分析(上)〉,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辦,東西方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7.10.5-7。
5.謝向榮:〈上博簡《周易》斷占辭考異〉,2008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生學術座談會,2008.3.15。
6.謝向榮:〈〈恆〉卦辭"利貞"、"无咎"考〉,2008香港大學中文學院研究生學術座談會,2008.3.15。
7.廖名春:〈《周易‧萃卦》初六爻辭新釋〉,2008國際易學論壇暨現代易學新發展論壇,2008.9.5-7。

六、學位論文(依論文發表時間先後排序)
1.陳嘉凌:《楚系簡帛字根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2。
2.鄒濬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緇衣》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
3.劉健海:《帛書:《易經》異文研究》,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4.張新俊:《上博楚簡文字研究》,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4。
5.陳仁仁:《《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研究-兼論早期易學相關問題》,武漢大學哲學院博士論文,2005. 5。
6.陳惠玲:《《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8。
7.申紅義:《出土簡帛與傳世典籍異文研究》,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論文,2006. 4。
8.曲冰:《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研究概況及文字編》,吉林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 4。
9.禤健聰:《戰國楚簡字詞研究》,廣州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4。
10.王鳳:《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的研究及文字整理》,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論文,2006.5。
11.房振三:《竹書《周易》彩色符號研究》,安徽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6. 5。
12.韓軍:《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周易》異文研究》,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論文,2006. 5。
13.黃志強:《楚簡《周易》句讀辨疑釋例》,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哲學碩士論文,2007.3。
14.李尚信:《今、帛、竹書《周易》卦序研究》,山東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7. 4。
15.李靜:《上博(三)《周易》集釋》,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07.5。
16.侯乃峰:《《周易》文字彙校集釋》,安徽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7. 5。
17.秦倞:《利用出土數據校讀《周易》經文》,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8. 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