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船山乾坤並建理論研究
作者:吳龍川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研究所
指導教授:岑溢成先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王夫之純雜體用錯綜隱顯太極神妙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6)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3
論 文 提 要
船山晚年總括其《易》學,直言〈乾〉〈坤〉並建乃《易》學綱宗。綱宗也者,即根本、總要義。總括雖短,詳細分析,明確可見〈乾〉〈坤〉並建涵蓋之廣;故說卦爻,敘天道,立聖學,駁異端,一依並建之旨。凡論船山《易》學,必及〈乾〉〈坤〉並建;然談論方式,多從太極之氣化兼及〈乾〉〈坤〉並建,對船山以卦爻演示並建,論述較少。船山既以並建為綱宗,卦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是本文進路。是以在卦爻層次上分析〈乾〉〈坤〉並建,固力求精細正確,亦探深拓廣,擴充基礎,作為後續論述的助力。因此,本文表面似以卦爻為主論述〈乾〉〈坤〉並建──實際目的乃在談論並建的通貫之理,那就是「隱顯」。〈乾〉〈坤〉並建說的是隱顯之理,由隱顯才能展現《易》之神妙、不測。
不管如何理解〈乾〉〈坤〉並建,大致都承認船山《易學》的關懷是道德。本文主力卻不在此,轉而談論船山如何以卦爻整理出一套模式,說明道德實踐之所以可能的緣故。換言之,文中談的是從《易》學角度詮明「為何」道德實踐是可能的,而不是談論「如何」實踐道德。
道德實踐之所以可能的基礎,就是「隱」的存在。「隱」,表示人無法完全「掌握」世界──他以「神妙」「不測」等語概括這種情況──是以知憂知懼;而知憂知懼,正是君子實踐道德的基礎。文中「掌握」一詞的使用,基本上概括了「認知」與「體知」(實踐之知)兩種型態。
他認為邵雍、京房等之《易》學,只有「顯」而無「隱」,神妙不存在,顯示世界是可被完全掌握的。人們不是變成肆無忌憚的小人,就是認為一切都是注定。若是如此,道德的實踐就失去基礎,努力成為徒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船山《易》學經由並建之隱顯,要強調神妙存在的必然,它是區別成為君子或淪為小人的關鍵。
〈乾〉〈坤〉並建展示的隱顯之理,從最高的角度概括,就是「太極」。任一物都有太極,乃因任一物不管大小──大至天地,小至秋毫──都有可為人掌握的部分(顯),也有不能(尚未能)掌握的方面(隱)。因此,物物一太極,不是物天生具有太極,而是人去掌握才有太極,隱顯合一是它最基本的性質。這與學者大多從氣論、或認為太極即氣不同。本文指出,太極不僅是氣,氣只是太極其中一種面貌。若此論成立,或許對僅視太極為氣者進一解。
人永遠無法完全掌握世界,不是否定仁心當幾朗現、物非全顯,而是船山更要求顯之持恆。從其知識與道德兩行的立場看,聖人只是心性通體透明,並非對世界亦然,以是不能自外於隱所造成的神妙、不測。君子之學惟有效法健順之不息,因為成聖不存在一可達臻的終點,而是恆在一無止境的實踐之途。於是,太極(隱顯)永在,神妙恆存,《易》乃成其為《易》。
文章的開展,是由第二章開始。首論〈乾〉〈坤〉之所以必須「並建」,以及為何是「〈乾〉〈坤〉」而非他卦並建之由。〈乾〉〈坤〉在德、象、數三方面,都表現出純陰、純陽的特質,方成並建之兩卦。接下來比較複雜的第三章,談論如何在卦爻上表現〈乾〉〈坤〉並建的問題,是開展後面幾章重要的轉捩點。過程中,同時鋪陳並建理論如何展現其涵蓋範圍之廣大。此外,對〈乾〉〈坤〉並建的理論合理性,亦提出質疑,並由此確定,隱顯方是船山論說並建的鵠的,因隱顯與神妙有密切聯繫。
第四、五章由船山卦變,論神妙如何藉卦變表現;這是初步涉及神妙問題。第六章專談錯綜與神妙的關聯。以錯綜為專章論述,乃因錯綜亦船山《易》學最重要觀念之一。從中方瞭解,神妙乃因隱之存在之故。從體用言,體即錯卦,用即綜卦;有體之全,才有用之神妙。
第七章才處理一般把太極視為氣的看法。由於它常與絪縕、太虛、太和混淆,故先由此辨析其異同,進一步確定了太極「陰陽均衡,一隱一顯」的性質──實即〈乾〉〈坤〉並建表現在卦爻的情況。其後第八章即闡明:卦爻如何可以展示掌握事物無窮盡之理。同時詳細說明一般人與聖人掌握隱顯方式的差異。最後則強調,不管掌握能力之高低,無損太極永遠存在、事事物物皆有太極的事實,由是通達物物一太極之真義,即在:神妙永在,而人之實踐恆無止境。
關鍵詞:王夫之  純雜  體用  錯綜  隱顯  太極  神妙
參 考 資 料
(一) 船山原典
據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8初版二刷),下引標注全書冊數,確實參考者方列入,餘不贅。
《船山全書》(一):1《周易內傳附發例》2《周易大象解》3《周易稗疏附考異》4《周易外傳》
《船山全書》(二):1《尚書稗疏》2《尚書引義》
《船山全書》(三):1《詩廣傳》
《船山全書》(六):1《讀四書大全說》
《船山全書》(十二):1《張子正蒙注》2《思問錄》3《俟解》4《黃書》5《噩夢》
《船山全書》(十五):1《薑齋文集》2《薑齋詩集》3《薑齋詞集》
《船山全書》(十六):1《傳記》2《年譜》3《雜錄》
《周易外傳鏡詮》(二冊),陳玉森.陳憲猷。北京:中華書局,2000
(二) 船山研究相關著作
(甲)易學部分(專著、學位及單篇論文)
《易學哲學史》(四)(第九章船山部分,共230頁),朱伯崑。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王船山易學闡微》,曾春海。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8
《船山易學研究》,蕭漢明。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汪學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杜保瑞。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new window
《船山易學研究》,林文彬。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new window
《論船山易學之乾坤並建說》,金納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船山易學的原理與方法──《周易內傳發例》的解析〉,邱黃海。台北:《鵝湖學誌》28期,2002
〈王船山論陰陽與太極的關係〉,陳祺助。台北:《哲學與文化》,2002.8new window
(乙)年譜、資料及船山相關研究
《王船山學譜》,張西堂。台北:商務印書館,1972
《船山學譜》,王孝魚編。台北:廣文書局,1975
《王夫之學行繫年》,劉春建。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王船山著作叢考》,劉志盛.劉萍。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王船山形上學思想》(《羅光全書》冊18),羅光。台北:學生書局,1996
《王船山哲學》,曾昭旭。台北:遠景出版社,1983new window
《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林安梧。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new window
《王船山的致知論》,許冠三。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
《王船山學術論叢》,嵇文甫。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
《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張立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陳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的闡釋》,陳贇。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王夫之評傳》,蕭萐父、許蘇民。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王船山辯証法思想研究》,方克。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王夫之辯証法思想引論》,蕭箑父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
《船山佛道思想研究》,吳立民、徐蓀銘。長沙:湖南出版社,1992
《王船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輔仁大學學術交流室編輯。新莊: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
〈王船山的宇宙本體觀〉,鄧輝。台北:《鵝湖月刊》,2002.2new window
(三) 易學類文獻及相關著作
(甲)民國以前文獻
《周易正義》,〔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
《周易集解》〔唐〕李鼎祚,李一忻點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周易集解纂疏》,〔清〕李道平纂疏,潘雨田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8初版二刷
《王弼集》,〔魏〕王弼,樓宇烈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2
《易程傳》,〔宋〕程頤。台北:世界書局,1983
《張載集》,〔宋〕張載。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3
《易本義》,〔宋〕朱熹。台北:世界書局,1983
《周易三極圖貫》,〔清〕馮道立,孫國中校理。北京:北京師大出版社,1992
《周易折中》,〔清〕李光地纂,劉大鈞整理。成都:巴蜀書社,1998
《易漢學》(《皇清經解續編》),〔清〕惠棟。台北:漢京文化事業,1980。
(乙)近、當代論著
(一)《周易》經傳注釋、匯輯
《周易古經今注》,高亨。濟南:齊魯書社,2000
《周易大傳今注》,高亨。濟南:齊魯書社,2000
《周易全解》,金景芳.呂紹綱。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
《周易.繫辭傳新編詳解》,金景芳。沈陽:遼海出版社,1998
《周易今註今譯》,南懷瑾.徐芹庭。台北:商務印書館,1988四版
《周易大傳新注》,徐志銳。濟南:齊魯書社,1989初版四刷
《周易譯注》,黃壽祺.張善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初版八刷
《周易注譯與研究》,陳鼓應.趙建偉。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
《周易帛書今注今譯》,張立文。台北:學生書局,1991
《帛書周易校釋》(增訂本),鄧球柏。長沙:湖南出版社,1996二版三刷
《出土簡帛周易疏証》,趙建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
《周易古經白話解》,劉大鈞.林忠軍。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初版六刷
《易經繫辭傳解義》,吳怡。台北:三民書局,1993再版new window
《周易表解》,潘雨廷。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乾坤傳識》,林漢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否泰輯真》,林漢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易傳評估》,林漢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易傳綜理》,林漢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二)易學史類(通史與斷代史)
《易學哲學史》,朱伯崑。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
《象數易學發展史》(一),林忠軍。濟南:齊魯出版社,1994
《易學源流》,徐芹庭。台北:國立編譯館,1987
《先秦易學史》,高懷民。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90三版
《兩漢易學史》,高懷民。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3
(三)易圖、占筮
《周易八卦圖解》,施維。成都:巴蜀書社,2003
《易學圖解》,鄒學熹主編。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易經圖書大觀》,趙中偉。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
《洛書.宇宙模式圖論》,王介南。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中華太極圖與太極文化》,束景南。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4
《易圖新解》,歐陽紅。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初版二刷
《易圖探秘》,張其成。北京:中國書店,2001
《易經圖解》,劉平。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初版二刷
《周易占筮學》,章秋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初版二刷
《納甲筮法》,劉大鈞。濟南:齊魯書社,1995
《易的占筮與義理》,〔日〕金谷治著.于時化譯。濟南:齊魯書社,1992初版二刷
(四)通論及其他
《實用易學辭典》,李樹政、周錫輹編著。海口:三環出版社,1993附〈易學現存書目,研究論文索引,外文論著選目〉
《周易辭典》,張善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初版三刷
《易經應用大百科》,張其成主編。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4
《周易尚氏學》,尚秉和。北京:中華書局,1998初版七刷
《周易古經通說》,高亨。台北:樂天出版社,1972
《周易探源》,李鏡池。北京:中華書局,1978
《學易四種》,金景芳。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讀易三種》,屈萬里。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
《談易》,戴君仁。台北:開明書店,1980
《周易的自然哲學道德函義》,牟宗三。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初版二刷。
《周易哲學演講錄》,牟宗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易學新探》,程石泉。台北:文行出版社,1979
《易辭新詮》,程石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易學新論》,嚴靈峰。台北:正中書局,1971二版
《周易讀本》,黃慶萱。台北:三民書局,1992增訂初版
《周易縱橫談》,黃慶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戴璉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初版二刷new window
《周易經傳溯源》,李學勤。高雄:麗文出版社,1995
《周易知識通覽》,朱伯崑主編。濟南:齊魯出版社,1993
《周易概論》,劉大鈞。濟南:齊魯書社,1988
《易學乾坤》,黃沛榮。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new window
《周易彖象傳義理探微》,黃沛榮。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new window
《易學論著選集》,黃沛榮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1
《周易闡微》,呂紹綱。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0
《周易陰陽八卦說解》,徐志銳。台北:里仁書局,2000
《漢易闡微》,徐芹庭。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new window
《兩漢十六家易注闡微》,徐芹庭。台北:五洲出版社,1975new window
《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劉玉建。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7初版二刷
《象數與義理》,張善文。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
《易傳道德的形上學》,范良光。台北:商務印書館,1982new window
《易經的哲學與原理》,曾春海。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new window
《易圖象與易詮釋》,鄭吉雄。台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new window
《周易新探》,李大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大衍新解》,王贛。濟南:濟南出版社,1992
《周易繫辭傳研究》,王新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
《周易的思維邏輯》,李廉。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周易六十四卦新探》,穆野。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
《帛書周易研究》,邢文。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初版二刷
《周易:商周之交史事錄》,黃凡。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5
《易經指南》,孫國中。北京:團結出版社,1992
《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詹石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
《易學啟門鍵》,張漢。哈爾濱:北京文藝出版社,1993
《象數易學》,張其成。北京:中國書店,2003
《易與人類思維》,張祥平。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初版二刷
《周易──古代中國的世界圖式》,烏恩溥。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易學新探》,林政華。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易學精要》,鄒學熹。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易經新探》,呂嘉戈。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4
《周易與中華文化》,王樹森。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3
《大道之源──周易與中國文化》,郭樹森等主編。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易學新探》,蒙傳銘。香港:廣華書店,1978
《周易研究論文集》(1∼5輯),黃壽祺、張善文編。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周易的數學原理》,歐陽維城。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周易非易》,劉坤生。台北:中天出版社,1998
《周易時義研究》,林文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
《周易著述考》,黃尚信編。台北:國立編譯館,2002
《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廖名春。濟南:齊魯書社,2001
《周易符號思維模型論》,楊樹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四) 其他相關論著
《清代學術概論》,梁啟超。台北:中華書局。1987台十一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梁啟超。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錢穆。台北:商務印書館,1995
《心體與性體》,牟宗三。台北:中正書局,1981new window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唐君毅。台北:學生書局,1989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唐君毅。台北:學生書局,1977
《中國思想史》,侯外盧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羅光。台北:學生書局,1981new window
《中國哲學史》,勞思光。台北:三民書局,1981
《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展》,馮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論),張立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中國哲學範疇史》,葛榮晉。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
《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葛榮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 
《哲學範疇史》,童浩主編。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中國系統思維》,劉長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初版二刷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方立天。北京:中華書局,1990new window
《明遺民九大家哲學思想研究》,陶清。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明清啟蒙學術流變》,蕭萐父、許蘇民。瀋陽:遼寧出版社,1995
《清代哲學》,王茂.蔣國保.余秉頤.陶清。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第四屆清代學術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編印。高雄,1995
《中國近現代思想觀念史論》,林安梧。台北:學生書局,1995new window
《道德與道德實踐》,曾昭旭。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new window
《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之思維與實踐》,曾昭旭。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new window
《存在感與歷史感──論儒學的實踐面相》,曾昭旭。台北:商務印書館,2003
《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張亨。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new window
《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杜維明新儒學論著輯要》,杜維明。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一陽來復》,杜維明。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初版二刷
《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黃俊傑編。台北:學生書局,2002
《經學今注初編》。瀋陽:遼寧出版社,2000
《本體論研究》,俞宣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實在與過程:本體論哲學的探索與反思》,張華夏。番禺: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
《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張世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氣論與傳統思維方式》,李志林。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
《中國氣論哲學研究》,曾振宇。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初版二刷
《儒學與儒學史研究》,郭齊勇。台北:學生書局,2002
《道旨論》,王德有。濟南:齊魯書社,1987
《張載思想研究》,朱建民。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new window
《張載哲學與關學學派》,陳俊民。台北:學生書局,1990new window
《張載評傳》,龔杰。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京房評傳》,盧英。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邵雍評傳》,唐明邦。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五)學位及單篇論文
《易爻義例之研──以下卦各爻為例》,楊百菁。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由春秋時期的筮策占斷論易經之詮釋與應用》,李國璽。中壢: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88
〈明末清初關於格物致知的一些問題〉,林安梧。台北:《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5期,1999
〈周易釋象〉,劉慧珍。花蓮:《國際人文年刊》第5期,1996
〈周易本經論象〉,劉慧珍。花蓮:《國際人文年刊》第6期,1997
〈談卦爻辭中的動物及象徵意義〉,黃忠天。台北:《中華學苑》52,1999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