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易經》領導思維應用於國民小學組織領導之研究
作者:毛金素
作者(外文):Mao,Chin-Su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柯金虎
謝傳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易經周易組織領導領導思維國民小學I ChingZhou Yi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leadership thoughtelementary schoo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3
《易經》冠為群經之首,不但具有卜筮的性質,又有哲學的屬性。因其所蘊含之深奧哲學思維,是古代先哲們深沈智慧與偉大實踐的結晶與產物,具有強烈之指導作用,且適應範圍也相當廣泛,更是一部提供歷代領導者思維之書。
本研究旨在探究《易經》哲學之領導思維,透過時空轉換,期能建構一套符合我國文化背景的國民小學組織領導思維模式,為現今國民小學校長提供解決目前在國民小學組織領導上的困境之策略。本研究先採文獻探討法、觀念分析法探析《易經》領導思維中的四大面向-太極整體思維、陰陽轉化思維、變易創新思維及人文圓融思維作為本研究之立論基礎,再以深度訪談法訪談九位受訪者,期能與國小學校組織領導現況相互驗證。
本研究之結論有二:一是依我國文化背景建構國民小學組織領導思維模式,即國小校長應先以《易經》領導思維之「鑰」-和諧圓融思維去「開啓」組織成員的「心門」,以自身人文的修養及信念去圓融與學校組織成員間的關係;再則,校長應以剛柔並濟、尚中求和及陰陽辨證思考的方式去轉化危機成轉機,此即《易經》領導思維之「道」-陰陽轉化思維;因為只有從經營「人」開始,如此才能蓄積能量依時位變化而施展權變領導,是為《易經》領導思維之「用」-變易創新思維;而位居學校領導者更需具備宏觀全局、預見未來、整合內外資源的整體思維能力,才能發揮強大的組織力量,達成學校教育目標。亦即隨時不忘依循天理,回歸天地人的本源-太極,是為《易經》領導思維之「本」-太極整體思維。二是針對國民小學組織領導上的困境,提供八項解決策略:校長應具《易經》人文信念及修養、校長必須成為可被信任的溝通者、具有接納多元的開放態度、轉化對立衝突的危機成為轉機、審慎評估變革的適宜性、建立組織成員間的對話平台、使學校組織成為動態有機的生命系統、組織內外和諧達成雙贏局面。
最後,希冀本研究能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並做為後續相關研究之參考。
“I Ching”, at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Chinese canons, is attributed to being both divining and philosophical. Because of the profound philosophical thought originated in the wisdom and the practices of the ancient sages, it is strongly instructive and widely practical. It was even a book that offered the thought to the leaders of all the past dynasties.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philosophy of the leadership thought in “I Ching” and tries to construct a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thinking mode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ve cultural surrounding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so as to propose a strategy for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to solve their current dilemma of leadership thought. To set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this study adopts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ceptual Analysis first to analyze and ascertain the four respects of the leadership thought in “I Ching” --- the holistic thought of Tai-chi, the transformative thought of Yin and Yang, the innovative thought of alteration, and the harmonious thought of humanity, and then makes use of In-depth Interview, among nine interviewees, to mutually verify the actual status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is research comes to two conclusions. The first one is to construct an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thinking model according to the native cultural surrounding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at is to say a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should unlock the “door of the heart” of the members in the organization with the “Key” of leadership thought in “I Ching”, which is the thinking of harmony, and build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mbers through his or her humanistic self-cultivation and faith. Besides, a principal ought to transform the crisis into a turning point with a manner of both firmness and softness, the way of moderation and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of Yin and Yang. It is what we call the “Way” of the leadership thought in “I Ching” --- the transformative thinking of Yin and Yang. Principals can only accumulate the energy and manipulate the leadership tactically by starting with managing “people”. That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eadership thought in “I Ching” ---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of alteration. As the leader of a school, a principal should have the foresight, the comprehensive view of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capa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so to br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ength into full play and achieve the education goal. In another word, he or she should never forget to follow the justice of nature and return to the origin of Heaven, Earth and Human at any time, which is the “Root” of the leadership thought in “I Ching” --- the holistic thinking of Tai-chi. The other conclusion is eight problem-solving strategies proposed in light of the predicament of the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confronted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They are principals should have humanistic faith and self-cultivation of“I Ching”, principals have to become dependable communicators, principals need to have an open attitude to diverse opinions, to convert the crisis of the conflicts into a favorable turn, to cautiously estimate the appropriateness of reforms, to establish a dialogue platform among the staff, to make the school organization a dynamic and organic life system, and to attain a harmonious and win-win situation around the organization.
Finally, while utilizing the classical ways to cop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writer hope this research could make a meaningful contribution and offer some reference to the related follow-up studies.
參考文獻

壹、書籍部分(以下依朝代先後順序排列)
一、古籍
秦.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司馬遷,民國.楊家駱新校,《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市:世界書局,1983年。  
漢.司馬遷,《史記》,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漢.京房,《京氏易傳》,上海市: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漢.劉向,《戰國策》,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9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出版公司,1994年。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魏.王弼、晉.韓康伯、宋.朱熹注,《周易二種》,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年。
魏.王弼、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
  年。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89年。
晉.郭象注,《莊子》,新北市:藝文印書館,2000年。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97年。
唐.孔穎達、魏.王弼注,《周易注疏及補正》,臺北市:世界書局,1963年。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臺北市:世界書局,2000年。
宋.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宋.張載,《橫渠易說》,臺北市:大通書局,1972年。
宋.張載撰,宋.朱熹注釋,《張子全書》,上海市:商務印書館.1935年。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臺北市:里仁書局,1982年。
宋.程頤,《伊川易傳》,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
宋.程頤,《易程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87年。
宋.楊萬里,《誠齋易傳》,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
宋.朱熹,《周易本義》,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9年。
宋.朱熹,《易學啟蒙》,臺北市:廣學社,1975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6年。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長沙市:岳麓書社,1997年。
明.來知德撰,明.沈際飛訂補,《周易來註》,出版年:明崇禎。
清.王夫之,《周易內傳》,臺北市:河洛出版社,1974年。
清.王夫之,《思問錄》,臺北市:世界書局,1959年。
清.王夫之撰,王孝魚點校,《周易外傳》,北京市:中華書局,1962年。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臺中市:瑞成書局,1998年。
清.惠棟,《易漢學》,北京市:商務印書館, 2006年。
清.紀昀總纂,《四庫全書總目》,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市:華世出版社,1980年。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市:中華書局,2004年。
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焦循,《易學三書》,臺北市:廣文書局,1970年。
清.丁壽昌,《易經會通》,鄭州市: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93年。
清.成蓉鏡,《周易釋爻例》,臺北市:廣文書局,1974年。
民國.尚秉和,《周易注釋》,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二、現代著述
丁潤生,《管理之道:周易太極管理思維學》,臺北市:頂淵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
上田惇生編,齊思賢譯,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原著,《變革的哲學》,臺北
市:商周出版社,2005年。
王又如譯,理查.塔那斯(Richard Tarnas)原著,《西方心靈的激情》,臺北市:正中書局,  1995年。
王大方《玻璃天花板:管理女性VS.女性領導》,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
王文俊,《人文主義與教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3年。new window
王文科,《質的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2000年。new window
王仲堯,《易學與中國管理藝術》,北京市:中國書店,2001年。
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市:中國書店,2001年。
方東美,《生生之德》,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79年。
方東美,《科學哲學與人生》,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方東美,《東美全集─生生之德》,臺北市:黎明文化事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方東美著、孫智燊譯,《中國哲學之精神及其發展》,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2004年。
牛涵錚、姜永淞,《管理學》,新北市: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成中英,《世紀之交的抉擇-論中西哲學的會通與融合》,上海市:知識出版社,1991年。
成中英,《C理論-易經管理哲學》,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朱伯崑,《易學漫步》,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朱伯崑,《燕園耕耘錄-朱伯崑學術論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
朱伯崑、李申、王德有等著,《周易通釋》,北京市:昆侖出版社,2004年。
朱伯崑,《易學哲學史》,北京市:昆崙出版社,2005年。
朱高正,《周易白話例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朱維煥,《周周易傳象義闡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
朱謙之,《老子校釋》,臺北市:明倫出版社,1971 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
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8年。
辛 子,《易學時間之門》,臺北市:大展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余敦康,《中國哲學論集》,瀋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
余敦康,《易學今昔》,上海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申、郭彧編纂,《周易圖說總匯》,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煥明,《周易的生命哲學》,臺北市: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年。
李滌生,《荀子集釋》,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李榮堂,《全人教育至善論》,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
李學勤,《周周易傳溯源》,臺北市: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李霖生,《神話與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李霖生,《周易密碼解密》,臺北市: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社,1980年。
沈君山編,《人文學概論》,臺北市:正中書局,1995年。
但昭偉主編,《教師的教育哲學》,臺北市: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吳 怡,《中國哲學發展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吳清山,《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1998年。
吳瓊恩、陳秋杏、張世杰譯,Michael M. Harmon原著,《公共行政的行動理論》,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吳瓊恩,《行政學》,臺北市:三民書局,1996年。
屈萬里,《漢石經周易殘字集證》,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林中鵬主編,《中華氣功學》,北京市: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89年。
林文欽,《周易時義研究》,臺北市:國立編譯館,2002年。new window
林明地,《學校領導:理念與校長專業生涯》,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林思伶譯,瑪格利特.惠特理(Margaret J. Wheatley)原著,《領導與新科學》
  (Leardership and the New Science),臺北市:梅霖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經學研究論著目錄》,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2013年。
林麗冠譯,Jack Trou & Steve Rivkin原著,《管理,意想不到地簡單》(The Power of
  Simplicity),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
范熾文,《學校經營與管理-概念、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2008年。
南懷瑾,《易繫辭傳別講》,臺北市:老古出版社,1995年。
胡幼慧,《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 》,臺北市:巨流出版社,1996
年。
胡自逢,《先秦諸子易說通考》,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洪鎌德,《人文思想與現代社會》,臺北市:揚智文化,2000年。new window
姚為民,《杜魯克管理學新詮》,臺北市:經濟日報社,1980年。
祖 行,《圖解周易》,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2007年。
高 亨,《周易古經今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82年。
高 亨,《周易雜論》,濟南市:齊魯書社,1988年。
高 亨,《周易古經通說》,臺北市: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5年。
高 亨,《周易大傳今注》,濟南市:齊魯書社,2006年。
高敬文,《質化研究方法論》,臺北市:師大書苑,1999年。
高鴻縉,《中國字例》,臺北市:三民書局,1992年。
高懷民,《先秦易學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
高懷民,《兩漢易學史》,臺北市: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3年。
高懷民,《大易哲學論》,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88年。
高懷民,《偉大的孕育》,(臺北市:高懷民自印),1999年。
高懷民,《宋元明易學史》,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市:正中書局,1975年。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
唐君毅,《唐君毅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晁岳佩選編,《民國期刊資料分類彙編.經史關係》,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
徐道一,《周易與二十一世紀》,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張吉良,《周易哲學和古代社會思想》,濟南市:齊魯書社,1998年。
張延生,《心易》,北京市:華夏出版社有限公司,1994年。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臺北市:藍燈書局,1992年。
張其成,《易學大辭典》,臺北市:建宏出版社,1996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1998年。
張高評編,《宋詩綜論叢編》,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
張淑譽譯,James Gleick原著,《混沌:開創新科學》,上海市: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
張善文,《周易初階》,臺北市: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張凱元,《人文主義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市:心理出版社,2003年。
張潤書,《行政學》,臺北市:三民書局,2009年。
張德銳,《教育行政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new window
郭為藩,《科技時代的人文教育》,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年。new window
郭為藩,《人文主義的教育信念》,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2年。
陳千玉譯,E.H.Schein原著,《組織文化與領導》,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
年。
陳木金,《國民小學校長校務經營敏銳度對其營造學習型組織之影響研究》,臺北市
  :高等教育總經銷,2004年。
陳迺臣,《教育哲學》,臺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7年。
陳曉林,《壯歲旌旗》,臺北市:時報文化,1990年。
陳睿宏,《義理、象數與圖書之兼綜-朱震易學研究》,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11
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黃乃熒等譯,Tony Bush、David Middlewood原著,《教育領導與管理》,臺北市:華騰文化
  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黃永堂,《國語》,臺北市:臺灣古藉出版社,1997年。
黃沛榮,《易學乾坤》,臺北市:大安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黃忠天,《周易程傳註評》,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6年。
黃英忠,《管理學》,新北市: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2013年。
黃瑞琴,《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市:心理出版社,1997年。
黃瑞祺,《批判理論與現代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黃壽祺、張善文編,《周易研究論文集》,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曾仕強,《現代化的中國式管理》,臺北市:經濟日報社,1987年。
曾仕強,《周易中的管理智慧》,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1年。
曾春海,《周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
曾春海,《周易的哲學原理》,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3年。
程石泉,《易學新論》,臺北市:文景書局,1996年。
程石泉,《易學新探》,臺北市:文景書局,1999年。
程振清、何成正,《周易與現代管理》,臺北市:中天出版社,1999年。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1981年。
勞思光,《現代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市:三民書局,2011年。
項退結,《人生哲學》,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2
  年。
葉淑儀譯,Linda Lambert原著,《教育領導-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桂冠圖書出版社,
  2001年。
楊成寅,《太極哲學》,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3年。
楊振昇,《教育組織變革與學校發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   司,2005年。new window
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書局,1988   年。new window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89年。
楊慶中,《周易經傳研究》,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5年。
楊儒賓、黃俊傑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市:正中書局,   1996年。new window
裘學賢,《人文主義哲學及其在教育上的意義》,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鄒理民譯,彼得.柏格Peter L.Berger,湯姆斯.樂格曼Thomas  
  Luckmann原著,《社會實體的建構》,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1991年。
蒙培元,《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杭州市: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
蒙培元,《中國哲學主體思維》,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7年。
趙韞如編次,《大易類聚初集》,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83年。
熊十力,《原儒》,臺北市:史地教育出版社,1974年。
熊十力,《乾坤衍》,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
熊十力,《讀經示要》,臺北市:廣文書局,1991年。
廖名春、康學偉、梁書弦,《周易研究史》,長沙市:湖南出版社,
  1991年。
廖春文,《二十一世紀教育行政領導理念》,臺北市:師大書苑,1995
  年。
蔡伸章譯,Frifjof Capra原著,《轉捩點》,臺北市:牛頓出版社,
  1986年。
蔡培村,《學校經營與管理》,臺北市:麗文文化公司,1998年。
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市:華正書局,1992年。
劉玉平,《易學思維與人生價值論》,濟南市:齊魯書社,2006年。
劉玉平,《易學思維及其文化價值》,濟南市:山東大學出版社,2011
  年。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  版社,2006年。
潘家寅譯,Frifjof Capra原著,《物理之道》,臺北市:科技圖書公  司,1989年。
龍應臺,《百年思索》,臺北市:時報出版社,1999年。
錢穆,《中國文化叢談》,(臺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
謝文全,《學校行政》,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謝文全,《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謝建全,《教育問題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1997年。
謝傳崇譯,Sharon F. Rallis, Ellen B. Goldring著,《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應用》,臺
  北市:心理出版社,2011年。
謝傳崇譯,Sarah Lewis原著,《職場正向心理學》,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
  年。
蕭武桐,《行政倫理》,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1995年。
戴文年譯,Gareth Morgan原著,《組織意象》,臺北市 : 五南圖書
  出版公司,1994年。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鍾聖校,《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new window
  公司,2000年。
韓文正譯,Rudolph W.Giulfani原著,《決策時刻》,臺北市:大
  塊文化出版社,2002年。
顏國明,《易傳與儒道關係論衡》,臺北市:里仁書局,2006年。
羅虞村,《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出版社,1986年。
羅鳳珠編,《人文學導論》,臺北市:正中書局,1995年。
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新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顧文炳,《《易》道新論》,上海市: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6年
  。

貳、論文部分(以下依作者姓氏筆劃先後順序排列)
一、學位論文
(一)博士學位論文
仲秀蓮,《臺灣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對學校創新經營效
  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博士論文,
  2011年。
李菁菁,《高級中學校長正向領導、教師職場希望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博士論文,2014年。
林合懋,《國民小學校長的成就目標、終身學習經驗、轉型領導與其多元智慧學校經營理念之關new window
  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0年。
周甘逢,《周易的教育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5年。
陳睿宏,《惠棟易學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年。
黃麗鴻,《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健康、教師心理資本與組織承諾之影響關係:階層線性模式
  的驗證》,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趙中偉,《周易「變」的思想研究》,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1993年。
蔡文杰,《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組織特性發展與學校效能展現關係之
  研究-以有機化組織觀點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
  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
鄭詩釧,《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與教師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new window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2005年。

(二)碩士學位論文
宋 筱,《《周易》的思維方式與中國圓的審美觀念》,黑龍江大學碩士
  論文,2011年。
李淑子,《周易之「時中」思想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
吳國榮,《《易傳》內聖外王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年。
吳嘉欽,《易經管理哲學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
  文,1997年。
何柏崧,《《周易》變革管理思想之應用探討》,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
  系碩士論文,2007年。
邱錦娥,《運用「太極思維」輔導方案對幼兒教師輔導知能專業成長之探
  究》,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林文欽,《易傳之變易思想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4 年。
林妙璘,《周易的教育思想》,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年。
林松,《學校經營的知與行─我在朝山國小的1155個日子 》國立新竹師
  範學院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俐君,《新北市卓越學校校長領導作為之研究-以一所完全中學為
  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010年。
林振春,《人文領導的理論體系及其在我國社會教育機構的應用》,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林超群,《周易之宇宙論及其人生哲學》,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年。
胡軒豪,《人文領導者價值觀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范貴蟬,《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情緒勞務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教育行政碩士論文,2013年。
徐振邦,《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混沌現象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徐敏芳,《《周易》成語之物質文明、人文思想與精神文化義蘊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張佳芬,《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張媁雯,《莊子之管理哲學》,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
  1996年。
郭展宏,《以「易經」作為管理預測模式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4年。
陳人瑋,《人文領導特質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8年。
陳志霞,《周易之「象」的文化內涵及審美意義》,河南大學碩士論文,
  2005年。
陳怡靜,《太極身體觀-從太極思維與太極拳看身體》,國立臺灣體育學
  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怡靜,《《周易》管理思想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
  文,2007年。
陳明義,《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組織衝突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
  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2012年。
陳郁環,《《周易》管理思維向度及其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中文回流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年。
陳淑萍,《教育領導人專業發展與培育之研究-以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
  展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年。
陳偉國,《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文化與教師學術樂觀關係之研
  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陳薇萱,《臺北縣市國民小學領導卓越校長學校經營管理策略之研究》,
  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年。
曹佩吉,《公民媒體與傳統媒體影響之解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學系在
  職專班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黃素怡,《《易經》管理哲學》,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8年。
黃振崇,《《易經》教育思想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8年。
黃輝聲,《《周易》自然生成觀所體現中和思想之研究》,華梵大學東方
  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楊文琪,《老莊思想與學校行政領導》,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1999年。
楊陽光,《易經憂患意識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1986年。
董建華,《非線性動力系統觀點下的心物問題:本體論與認識論》,國立
  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管意凱,《國中校長正向領導、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
  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論文,2013年。
蔡文杰,《國民小學學校經營混沌現象敏銳度及組織權力關係重建之相關
  研究》,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雅惠,《《周易》變通思想之研究─以〈繫辭傳〉為中心》,南華大學
  哲學系碩士論文 ,2007年。
劉慧珍,《周易人文精神》,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9 年。
劉馨潔,《《易傳》陰陽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
  論文,1999年。
鄭志宏,《周易原理領導思想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
  士論文,1992 年。
蕭浩志,《周易管理哲學研究》,香港能仁學院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
謝佩鴛,《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
  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謝智偉,《組織變遷邏輯之探討:易經哲學的觀點》,國立政治大學公共
  行政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鍾芷芬,《多元文化學校經營理念與實踐--一位女性行政主管的敘事探
  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顏婉玲,《周易心理思想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班碩
  士班碩士論文,2002年。

二、單篇論文
王汝華,〈二用存乎一心--「蒙」、「坤」益讀〉,《孔孟月刊》,第  38卷,第4期,1999年12月,頁1-4。
王汝華,〈《周易》尚和思想六探〉,《台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  第5期,2006年5月,頁26-49。
王汝華,〈周易「名」源彙觀〉,《孔孟月刊》,第50卷,第3期, 
  2011年12月,頁5-11。
王汐朋,〈周易、周易書名辨正〉,《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第9期,2011年,頁58-61。
王金凌,〈論「易傳」中乾坤的意義〉,《輔仁國文學報》,第12期,  1996年8月,頁147-166。new window
王慰,〈從〈乾〉〈坤〉兩卦論中國傳統的處世哲學〉,《邯鄲職業技術  學院學報》,第15卷,第3期,2002年9月,頁23-26。
朱伯崑,〈易經的憂患意識與民族精神〉,《北京大學學報》,第1期,  1997年1月,頁96-102。
朱高正,〈易學思維的跨時代價值〉,《鵝湖》,第30卷,第11期,   2005年5月,頁41-43。new window
成中英,〈「易經」的方法思維〉,《國文天地》,第6卷,第11期,   1991年4月,頁24-29。
成中英,〈論易之原始及其未來發展〉,《中華易學》,第12卷,第12  期,1992年2月,頁10-15。
成中英,〈論易之五義與易的本體世界〉,《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1  期,2006年7月,頁1-32。new window
余永梁,〈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  刊》第一本,1971年1月,頁45-50。new window
李少惠、朱嵐,〈《周易》管理思想及其文化生態根源〉,《周易研  
  究》,第4期,1996年4月,頁73-80。
李景林,〈論《周易》對「道」的表達方式〉,《哲學與文化》,第33  卷,第1期,2006年1月,頁113-122。new window
李鄉瀏,〈《周易》現代課題-「科學易」〉,《全國新書資訊月刊》,  第88期,2006年4月,頁54-56。
李賢中,〈人在周易思想中的價值〉,《哲學與文化》,第20卷,第10  期,1993年10月,頁982-987。
李璐楠,〈《周易》的管理思想〉,《東莞理工學院學報》,第18卷,  第6期,2011年12月,頁25-29。
李憲堂,〈中國傳統時空觀及其文化意蘊〉,《東方論壇》,第3期, 
  2001年3月,頁7-9。
吳建明,〈《易傳》「天人合德」思想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人  文與藝術類),第22期,2007年6月,頁57-75。
呂元馨,〈易學之體用〉,《國際易學大會台北年會論文集》,臺北市:  社團法人中華國易經學會編印,2011年,頁277-283。
呂雄,〈《易經》研習對全人教育及生命教育的意義〉,《人文及管理學  報》,第5期,2008年11月,頁111-171。new window
沈樹圭,〈從天地人看易經之現代實用價值〉,《國際易學大會台北年會  論文集》,臺北市:社團法人中華國易經學會編印,2011年,頁
  257-262。
邱雙成,〈論《易傳》變易思想及其現代意義〉,《泰山學院學報》,第  28卷,第5期,2006年9月。頁27-30。
林明地,〈我國學校領導研究的現況與未來發展重點〉,《學校行政雙月  刊》,2004年9月,頁1-9。
林明地,〈校長思考:教育領導新興的議題〉,《臺灣教育》,第635   期,2005年10月,頁13-19。
林明地,〈組織學習與學校再造〉,《教育研究月刊》,第144期,  new window
  2006年4月,頁104-115。
林明地,〈提升學校領導動力〉,《師友月刊》,第538期,2012年4 
  月,頁9-13。
周林根,〈易的釋義與變化〉,《孔孟學報》,第41期,1981年4月,
  頁37-56。
周策縱,〈《易經》的「修辭立其誠」辨〉,《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3期,1993年3月,頁27-53。
范愛理,〈憂患人生的指路明燈—乾卦的人生哲理解讀〉,《傳承》,第  4期,2008年,頁90-91。
徐芹庭,〈易經的教育思想與易經蒙卦詳解〉,《孔孟月刊》,第21 
  卷,第10期,1984年6月,頁3-7。
孫劍秋,〈研讀「周易」的現代意義〉,《國文天地》,第19第12期,  2004年5月,頁4-12。new window
張志傑,〈從「乾」、「坤」之本字論《易經》的哲學內涵〉,《儒教文  化研究》,第9期,2008年2月,頁107-131。
張明輝,〈卓越校長的關鍵能力〉,《社教雙月刊》,2003年4月,第  114期,頁15-19。
張明輝,〈幾項領導新議題對學校領導的啓示〉,《教育研究月刊》,第  119期,2004年3月,頁26-34。new window
張明輝,〈創新管理與學校經營〉,《教育研究月刊》,第145期,  new window
  2006年5月,頁27-35。
張明輝,〈學校經營的新議題〉,《教育研究月刊》,第165期,2008  年1月,頁40-52。new window
張明輝,〈領導新議題在學校經營的應用〉,《教師天地》,第152期,  2008年2月,頁41-49。new window
張明輝,〈學校經營的軟實力〉,《教育研究月刊》,第188期,2009  年2月,頁27-35。new window
張書豪,〈從「剛柔」到「陰陽」--《易傳》解經術語的發展〉,《輔  仁國文學報》,第29期,2009年10月,頁19-39。new window
張學智,〈王夫之的《周易》詮釋與明清學術嬗變〉,《儒教文化研  
  究》,第7期,2007年2月,頁71-88。
張鴻愷,〈「一陰一陽之謂道」--試論《易傳》中的儒道互補思想〉,  《中華人文社會學報》,第8期,2008年3月,頁184-203。new window
張濤,〈秦代易學思想探微〉,《漢學研究》,第18卷,第2期,2000  年12月,頁35-55。new window
陳文章、劉曼麗、黃莫愁,〈《周易》作為人文教育之架構思維〉,《人  文與社會學報》,第3卷,第3期,2009年9月,頁1-19。new window
陳永華,〈比較易傳、中庸二書對「中」的把握〉,《語文教育研究集 
  刊》,第5期,1886年5月,頁1-12。
陳郁夫,〈完成「元亨利貞」的生命─周易的人生哲學〉,《國文天  
  地》,第6卷,第11期,1991年4月,頁30-34。
陳郁夫,〈「周易」是「超級概念系統」論〉,《國文學報》,第21new window
  期,1992年6月,頁215-228。
陳洪波,〈《周易》的思維方式與哲學思想〉,《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
  報》,第26卷,第11期,2009年11月,頁1-5。
陳恩林,〈論《易傳》的和合思想〉,《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 
  1 期,2004年1月,頁109-116。
陳榮波,〈周易的基本法則與人生應用〉,《中國文化月刊》,第105
  期,1988年7月,頁42-51。
陳榮波,〈周易的管理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109期,1988年
  11月,頁40-45。
許爾忠,〈《周易》的管理哲學智慧〉,《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39卷,第1期,2011年1月,頁103-108。
梁韋弦,〈讀船山先生《周易大象解》〉,《周易研究》,第2期,總第
  40期,1999年2月,頁21-24。
傅佩榮,〈易傳的基本思想〉,《中國文化月刊》,第70期,1885年8
  月,頁29-47。
傅佩榮,〈「易傳」中的天人關係〉,《中華易學》,第5卷,第11期,
  1985年1月,頁6-13。
黃文昌,〈內聖外王與《易經》〉,《2013世界易經大會論文集》,新  北市:聖環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頁451-456。
黃沛榮,〈周易乾坤卦義證〉,《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學報》,第29  期,1980年12月,頁235-278。new window
黃沛榮,〈《易經》形式結構中所蘊涵之義理〉,《漢學研究》,第19  卷,第1期,2001年6月,頁1-22。new window
黃志傑,〈「易經.蒙卦」本義試探〉,《孔孟月刊》,第41卷,第6   期,2003年2月,頁17-30。new window
黃慶萱,〈「一陰一陽之謂道」析議〉,《鵝湖》,第29卷,第3期, 
  2003年9月,頁17-19。
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哲學與文化》,第new window
  36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9-31。
彭戰果,〈從《易傳》「神」對「陰陽」的超越看其德性領域開啟的必然
  性〉,《周易研究》,2008年1月,頁8-13。
程石泉,〈周易的人生哲學〉,《孔孟月刊》,第25卷,第12期,1987
  年8月,頁17-19。
楊昌勇,〈周易的道德教育思想探微〉,《周易研究》,第2期,總第20
  期,1994年2月,頁57-62。
楊政河,〈易學人性論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12期,
  1989年1月,頁37-53。
楊振寧,〈二十世紀的物理學〉,《二十一世紀》,1990年,創刊號,new window
  頁67-78。
楊綱凱,〈無序、耗散與時間箭頭〉,《二十一世紀》,第4期,1991new window
  年4月,頁65-78。
葉慶東,〈試據周易「大象傳」論其成德之教〉,《孔孟月刊》,第20
  卷,第3期,1981年11月,頁13-18。
蒙培元,〈周易的天人哲學〉,《中國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6
  月,頁48-62。
蒙培元,〈天.地.人-談《易傳》的生態哲學〉,《第四屆海峽兩岸周
  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頁48-49。
趙中偉,〈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周易》「天」之思想的創造性詮釋
  〉,《哲學與文化》,第34卷,第10期,2007年10月,頁21- 
  43。
趙雅博,〈從乾坤兩卦看周易與易傳的關係-3〉,《中華易學》,第10new window
  卷,第7期,1989年9月,頁17-19。
趙雅博,〈周易與易傳的思想-4〉,《孔孟月刊》,第30卷,第1期,  1991年9月,頁3-10。
廖名春,〈二二相耦,相反為義--「周易」卦義新論〉,《哲學與文 
  化》,第31卷,第10期,2004年10月,頁15-28。
蔡仁厚,〈心性理與才情氣──儒家生命觀之省察〉,《鵝湖學誌》,第
  11期,1993年12月,頁1-16。
穆佩芬,〈現象學研究法〉,《護理雜誌》,第4卷,第2期,1996年,new window
  頁195-201。
戴璉璋,〈「易傳」關於天人之際的論述〉,《鵝湖》,第15卷,第8期new window
  ,1990年2月,頁12-24。
顏國明,〈「易傳」的圓融精神〉,《鵝湖》,第21卷,第5期,1995new window
  年11月,頁39-43。
鄭沛瑩,〈《周易》「知幾」思想探析〉,《中國語文》,第105卷,第
  4期,2009年10月,頁59-71。
熊怡雯,〈析論《易傳》的時中觀〉,《宗教哲學》,第64期,2013年new window
  6月,頁103-118。
謝傳崇,〈校長變革領導下-看見學校傳奇〉,《師友月刊》,第514
  期,2010年4月,頁14-19。
謝傳崇,〈國際卓越的校長領導:學習關鍵的領導行為〉,《教育研究月new window
  刊》,第191期,2010年,頁28-38。
謝傳崇,〈正向領導對學校領導者的啟示〉,《竹縣文教》,第41期,
  2011年3月,頁9-12。
謝傳崇,〈校長正向領導激發學校超越表現〉,《師友月刊》,第525
  期,2011年7月,頁51-55。
謝傳崇,〈校長發展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肯定式探詢的應用〉,《教育研new window
  究月刊》,第211期,2011年11月,頁52-65。
謝傳崇,〈從正向領導觀點看國際的卓越校長〉,《師友月刊》,第538
  期,2012年4月,頁25-29。
謝傳崇、呂浚瑀、曾文鑑,〈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
  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第14期,
  2012年12月,頁29-57。
謝傳崇,〈從正向領導到超越表現〉,《師友月刊》,第554期,2013
  年8月,頁35-39。
謝傳崇、許文薇,〈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與教師希望感關
  係之研究〉,《教育研究學報》,第48卷,第1期,2014年4月,頁  67-86。
謝傳崇,〈校長跨界領導的理念與實踐〉,《師友月刊》,第566期,
  2014年8月,頁12-16。
賴貴三,〈孔子的《易》教(11)─《周易.大象傳》「自然之道」與 
  「人文之德」義理條釋〉,《孔孟月刊》,第41卷,第3期,2002
  年11月,頁3-7。
薄喬萍、劉廷揚、楊秀燕,〈周易的管理實務應用模式〉,《人文與社會new window
  學報》,第3卷,第1期,2012年12月,頁23-39。
顏秀如、張明輝,〈學校競爭優勢的理念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new window
  第167期,2008年3月,頁81-92。
鍾祖榮,〈《易經》乾卦的過程思想與教師發展階段理論〉,北京市: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11年6月,頁23-26。
魏元珪,〈周易的生命哲學與生存發展論─兼論西方知識形上學之轉
  向〉,《東海哲學研究集刊》,第9輯,2004年5月,頁73-84。
魏清光,〈《易傳》對《易經》的理性重建及原因分析〉,《泰山學院學
  報》,第32卷,第2期,2010年2月,頁11-16。
蘇木田,〈《易經》哲學之應用〉,《2013世界易經大會論文集》,新
  北市:聖環圖書出版社,2013年8月,頁312-32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