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研究
作者:鄭漢吾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an Wu, Che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學系
指導教授:闕月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訓練過程模式Middle school badminton coacheffective coachingcoaching process mode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4
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研究
指導教授:闕月清 博士
研究生 :鄭漢吾
摘 要
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在經由紮根理論方法,深入探討我國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訓練過程之內涵與關係、影響因素與因應策略,再經由理論的生成,而嘗試建立一個適於我國之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模式的理論架構,以增加我們對於運動訓練領域的瞭解。參與研究對象以立意抽樣方式選擇具代表性且分佈於北中南區的10名中學羽球教練,進行實地的研究,採取半結構式訪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調查等方法進行研究,並以訪談大綱、實地筆記、研究日誌等工具蒐集資料,再以紮根理論的編碼程序與方法進行各項資料分析歸納。結果得到:一、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因素分由診斷、招募、計劃、目標、訓練、調整、比賽、評鑑等8項組成,其項下並由21項次要因素及94項子因素組成,充分顯現訓練過程組成因素的系統與結構化。二、有效訓練過程的8項因素間具有交織互動的關係,可化約為初始、訓練、比賽與評鑑四個分期,足以展現訓練過程演化的特性。三、影響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因素有42項,說明了訓練具有易受相關變數影響的特性。四、研擬出因應影響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過程的策略計有47項,可看出影響與因應間的相互關係。五、最後依據實證資料提出有效訓練過程的因素內涵、連結其間關係,進而將其間的因素關係概念化為五心圓的模式圖,據以代表中學羽球教練的有效訓練過程模式之理論架構及模式,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數項建議,以供將來研究、教練培育與訓練實務參考。
關鍵詞:中學羽球教練、有效訓練、訓練過程模式
The Study of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ss Model for Middle School Badminton Coach
Doctoral Dissertation, Jan. 2010
Advisor: Keh Nyit Chin, Ph.D.
Student: Cheng Han Wu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components, relationships,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 grounded theory approach applied by the badminton coaches in middle schools. An appropriate theory frame for the effective coaching understanding of sport coaching fields was then constructed. The 10 participants of this research were badminton coaches using purposeful sampling from representative schools located in northern, middle, and southern areas respectively.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documentary analysis and journal. These qualitative data were analyzed inductively by the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1) There were 8 components in the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ss: Diagnosis, recruit, planning, goal setting, training, regulation, competition, and evaluation. Twenty-one sub-components and 94 sub-factors were found within the 8 components. (2) There were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the 8 components. (3) Forty-two factors showed impacts on the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ss.
(4) There were 47coping strategies found to have influence on the effective coaching process. (5) A theoretical frame and a coaching process model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were constructed accordingly.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provided some suggestions used as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coaching education, and co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badminton coach, effective coaching, coaching process model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收於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質的研究方法(1-23頁)。高雄市:麗文。new window
王瑤芬(2005)。國際觀光旅館餐飲部門高階主管人員職涯發展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舜儀、吳國銑(2006)。國小運動代表隊組訓影響因素之探討。大專體育,95,頁140-147。new window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與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第18(3),頁16-19。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檢討杜哈亞運展望北京奧運。國民體育季刊,36(1),頁4-6。
全國體育院校教材委員會(2000)。運動訓練學。人民出版社。
李佑峰(2009)。從「看不見」到「看見」─教練實踐知識的圖像化。運動文化研究,11,頁35-63。new window
李明潔(2001)。體育實習教師對「有效體育教學」知識結構變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建興(2007)。臺灣教練的明日與明日的臺灣教練-價值鏈策略觀點,國民體育季刊,36(4),頁38-44。
李儁麟(2004)。我國參加2004年第28借雅典奧運會選手培訓工作。國民體育季刊,33(2),頁40-49。
沈啟賓(2000)。運動員競技能力狀態診斷與目標設定科學化探索。載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協會印行,運動訓練法,頁65-88,北縣:博創印藝。
余憶鳳(2002)。網駐e世情—網路戀情發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理論建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何文堂(2007)。教練。台北縣:中國生產力。
周 何(1990)。國語活用辭典。頁1657,北縣:五南。
周宏室(1992)。我國學校專任教練的養成及未來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1(2),頁26-34。
周宏室(1992)。體育教師、教練與代表隊之關係‧大專體育, 3(2),頁25-27。new window
林信亨(2004)。國中體育教師實務知識之個案研究-以國三籃球及游泳課程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靜萍(2002)。體育師資生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海助(2008)。有效體育教學與有效運動指導行為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new window
吳國輝(2000)。柔道教練領導行為、選手知覺動機氣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洪嘉文(2005)。學校體育經營管理策略與實務。台北:書苑。new window
洪聰敏(2008)。強化羽球教練的心理素養。載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8年優秀教練國內培訓研習營研習手冊,頁127-132。高雄:國家運動選手訓練中心。
施登堯(2006)。建構主義應用在高中武術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new window
徐宗國(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南號(1994)。有效教學因素之分析(中國教育學會編)。有效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局。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載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紀世清(1996)。羽球選手專項體能測驗項目之研究。體育學院論叢,6(2),頁63-81。new window
紀世清(1996)。羽球。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紀世清(2002)羽球運動技術測驗專題硏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紀世清(2006)。羽球男子選手專項步法爆發力測驗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2),57-69。new window
紀世清、姚漢禱、王榮照(2006)。2004年奧運羽球選手訓練過程與運動成績表現之關聯性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7(2),93-102。new window
馬君萍(1999)。女子排球運動園知覺教練領導行為、知覺動機氣候、滿意度和內在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翁志成(1998)。運動訓練管理‧台北:師大書苑。
柳麗玲(2000)。一九九八我國亞運代表對運動教練參與行為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翁志成(2008)。運動競賽。台北:師大書苑。
許仕青(2009)。國中體育教師教學/訓練角色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許義雄、黃月嬋譯(2001)。體育教學策略。台北:藝軒。
高三福、簡曜輝與莊仲仁(2002)。運動團隊文化的建構與內容:質化研究的途徑。大專體育學刊,7(1),頁23~33。new window
高雲卿(2009)。高中男子手球教練訓練行為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6)。94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7)。95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96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9)。97年學校體育統計年報。台北市:作者。
許振明(1997)。大學院校組訓運動代表隊考量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許樹淵(2001)。運動訓練智略。台北:師大書苑。
郭子元(2000)。我國優秀女子田徑運動員訓練歷程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張天津(1989)。學校體育與校內外競賽。國民體育季刊,18(3),頁20-24。
張兆緯(2001)。國小羽球運動代表隊之訓練及經營策略。研習資訊,18(2),頁78-86。
黃永任、方進隆 (1994)。大專羽球選手運動傷害的調查研究。大專院校83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553-566。
黃月嬋(1992)。有效體育教學的教師行為分析。國立臺灣師大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new window
黃昆明、陳艷麗(1996)。不同方式等張重量訓練法對羽球運動員的肌力、專項體能、下之耐力之效果研究。體育學院論叢,7(1),頁73-98。new window
黃瑞琴(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程嘉彥(1990)。影響我國羽球運動發展因素之研究。台北:中華羽球雜誌社。
陳全壽等(2000)。我國優秀運動員訓練的科學監控─以1998年第十三屆曼谷亞運為例。載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體育協會印行,運動訓練法,頁 239-256,北縣:博創印藝。
陳建興(1989)。論目前國中運動代表隊組訓問題與對策。國民體育季刊,18(3),頁106-114。
陳龍雄(1989)。運動選手培訓的觀念與作法。國民體育季刊,18(3),頁44-51。
蔡崇濱、劉立宇、林政東、吳忠芳譯(2003)。運動訓練法。台北:藝軒。
蔡虔祿、黃長福、紀世清(1997)。我國甲組羽球選手四種正拍高手擊球動作之三度空間生物力學分析。體育學報,第23輯,頁189-200。new window
蔣永誼(1995)。優秀羽毛球運動員的訓練特點與訓練安排。收於王文教(主編)。羽毛球(頁476-487)。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張英陣(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過家興(1994)。運動訓練過程的一般模式。收於北京體育科學學會(編)。教練訓練指南。台北:文史哲。
廖世雄(1994)。奧運雪梨前五強國家準備參加雅典奧運會之體育政策與措施。國民體育季刊,33(2),頁114-121。
廖焜福(2002)。羽球運動。國立體育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
費陪弟(2009)。教育局主管科體育業務工作報告。高雄市國民中小學體育促進會98年度體育組長暨非專長體育教師增能研習研習手冊,頁12-14,高雄市後勁國小。
葉憲清(1997)。建立學校運動教練芻議‧國民體育季刊,26(4),頁36-43。
葉憲清(2003)。運動訓練法。台北:師大書苑。
鄭志富(1997)。運動教練領導行為研究取向。中華體育季刊,11(1),頁22-31。new window
劉佳蕙(2003)。打造音樂家的夢—提琴學習者的特質與學習生涯之探討。國立臺灣師大學特殊學系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new window
劉建興(1995)。國小運動代表隊經營。學校體育雙月刊,5(2),頁21-25。
劉秋琴(2000)。我國學校運動教練專業能力分析與課程發展。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敏雄(1992)。大專院校練領導行為與運動員滿足感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大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鄭漢吾(2003a)。優秀國中羽球教練訓練行為與訓練信念之個案研究。台中:天明。new window
鄭漢吾(2003b)。優秀國中羽球教練訓練行與訓練知覺之個案研究。體育學報,35,頁233-244。new window
鄭漢吾、闕月清(2000a)。優秀學校手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中華民國大專院校89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頁347- 351。new window
鄭漢吾、闕月清(2000b)。教練訓練行為之相關文獻回顧。體育學報,29,頁47-57。new window
鄭漢吾、闕月清(2000c)。優秀學校羽球教練之訓練行為研究。2000年國際大專運動教練科學研討會。new window
鄭漢吾(2000)。大專院校羽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大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new window
鄭漢吾、闕月清(2001)。大專院校羽球教練訓練行為之研究。體育學報,30,頁365-375。new window
鄭漢吾(2005)。賦權式訓練可行對策探討。2005羅漢門傳統技藝.觀光與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海報發表,高雄縣。
顏貝珊(2004)。專長與非專長體操教師之學科教學知識與學生學習成就。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new window
蕭秋祺(1997)。有效體育教學因素之分析。國立臺灣師大體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闕月清(2000)。刺激回憶訪談法。收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編)。學校體育教學研究法。台北:師大體研中心。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收於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蘇榮立、洪得明、紀世清(1995)。羽球殺球動作之定性分析。國立體育學院論叢,5(2),頁173-183。new window
顧瑜君(1998)。質性研究寫作。台北:五南。
鄭志富等(2000)。運動行銷學,頁110,台北市:華泰。
歐宗明(2008)。Teaching與Coaching概念內涵比較。南大體育學報,3,頁1-20。new window
戴遐齡(2008)。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施政重點報告。載於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編)。2008年優秀教練國內培訓研習營研習手冊,頁1-6,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魏香明(2008)。台灣競技運動選、訓、賽策略之研究。大專體育學刊,10(4),頁1-15。new window


二、西文部份
Abraham, A., Collins, D., Smethurst, C., & Collins, C. (1997). The use of coach behavioral assessment and associated problems.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15, 70.
Bloom, G. A., Bush, N. D., Schinke, R.J. & Salmela, J. H. (1997). The importance of mentor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aches and athletes. Int. J. Sport Psychol., 29, 267-281.
Brown, E. W. (1992). Sample practice plan, supplement 18-2~4. in Seefeldt, V. Program for athletic coacher’s education (PACE). Dubuque: Brown & Benchmark.
Cassidy, T., Jones, R. & Potrac, P. (2004). Understanding sports coaching. London: Routledge.
Cote, J., Salmela, J., Trudel, P., Baria, A., & Russell, S. (1995). The coaching model : a grounded assessment of expert gymnastic coaches’knowledg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7, 1-17.
Crisfield, P., Cabral, P. & Carpenter, F. (1996). The successful coach guidelines for coaching practice. The National Coaching Foundation, UK, Headingly
Darst, P. W., Zakrajsek, D. B. & Mancini, V. H. (Eds.) (1989). Analyz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instruction (2nd ed.).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Doudge, B., & Hastie, P. (1993). Coach effectiveness. Sport Science Review, 2 (2), 14-29.
Eccles, D. W., Walsh, S.E. & Ingledew, D. K. (2002). A grounded theory of expert cognition in orienteering. Journal of Sports & Exercise Psychology ,24, 68-88.
French, K. I., Werner, P. H., Taylor, K., & Hussey, K., & Jones, Hastie, P. A. (1992). Towards a pedagogy of sports coaching: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 1990’s. Sports Science Review, 3(2). 28-40.
Hastie, P. A. (1992). Towards a pedagogy of sports coaching: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the 1990’s. Sports Science Review, 3(2)28-40.
Jones, B. J., Wells, L. J., Peters, R. E. & Johnson, D. J. (1993). Guide to effective coach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Dubuque: Brown & Benchmark.
Kidman, L. (2001). Developing decision makers: An empowerment approach to coaching. New Zealand: Innovative print communication Ltd.
Lee, M. (2002).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with children. Lee, M. Coaching children in sport. p.163-178. London : Routledge.
Light, R. (2005). Making sense of chaos: Australian coaches talk about game sense. In L. Griffin, & J. Butler, (Eds.),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pp. 169-181).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Leonard, R. (2005). The administrative side of coaching: A handbook for applying business concepts to coaching athletics. Morgantown: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ocke, E., & Bryan, J. (1967). Performance goals as determinants of level of performance and boredom,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51: 120-130.
Lyle, L. (1986). Theme discussion paper (paradigm paper) Coach education: preparation for a profession. Proceedings of the 13 Commonwealth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port Phisical Education, Dance, Recreation and Health. 1-23, London: Cambridge.
Lyle, L. (2002). Sports coaching concepts - A framework for coacher’s behavior. N. Y., : Routledge.
Matsakis, M. H. (2002). Exploring the coaching process in football practi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ansas State Universuty.
Newman, D. (1992). Teacher effectiveness and coaching behavior. JOPERD, April, 5-7.
Oslin, J. L. (2005). The role of assessment in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L. Griffin, & J. Butler (eds.),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pp. 125-135).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Samela, J. H. (1995). Learn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 Coaches’, Coaching and Sport Science Journal, 2(2): 3-13.
Samela, J. H. (1994). Expert coaches and deliberate practic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June (16), P. S4.
Schempp, P. G. (1985). Becoming a better: an analysis of the student teach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4, 158-166.
Siedentop, D. (1991). Development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3rd). Palo Alto, CA: Mayfield.
Silverman, D. (1991). Research on teaching in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62(4), 352-364.
Strauss, A. & Corbin, J. (1998).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 (2nd ed.). Thousands Oaks, CA: Sage.
Thelwell, R. C., Weston, N. J. V., Greenlees, I. A. & Hutchings, N.V. (2008).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ical-skills use in coache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22, 38-5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