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越南阮朝明命時期(1820-1840)海軍與對外貿易
作者:李貴民
作者(外文):Kuei-minLee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鄭永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越南阮朝明命帝海軍海防對外貿易商船稅VietnamNguyen DynastyEmperor Minh Mangnavycoastal defenseforeign trademerchant tax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3
本文主要是透過越南阮朝明命皇帝時期海軍的增建與強化,以及當時對外貿易政策的改善與管制,來反應十九世紀初期明命(Minh Mang)皇帝在面對西方勢力所展現的想法與觀念。1802年越南阮朝建立之際,深受法國勢力的影響,故嘉隆(Gia Long)皇帝對於西方勢力採取較為開放的態度。但是明命皇帝繼位之後,由於其本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加上對於北方清朝遭受西方勢力侵擾的情形已有所瞭解,為了預防越南阮朝未來可能遭受西方勢力的挑戰,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理想藍圖。
他認為想要阻止西方勢力對於越南的影響,首先要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尤其是海軍的增建與強化。因為當時西方勢力所倚仗的就是強大的海軍力量,若是越南阮朝本身可以擁有可與之匹敵的實力,就不會害怕受到西方勢力的欺凌。故明命皇帝上任之後,積極的擴建中央與地方的官方船艦,並且對於海軍官兵的能力透過西方新式器具與訓練予以強化。另一方面,為了讓海軍力量得以發揮,也進一步強化海岸防衛能力,除了在戰略據點增築沿海砲臺之外,也建立新的通信系統強化訊息的傳遞,形成立體化的防衛體系。在平時也建立一套巡洋制度,防範沿海盜匪的侵擾,並且可以讓海軍獲得訓練與實際作為。
其次,就是在對外貿易政策上進行改善與管制,讓稅制可以較為合理,並限制西方商人在越南阮朝的對外貿易規定下進行貿易。如此一來,西方勢力對於越南阮朝的影響就會減低,但是越南阮朝就會難以獲得所需的西方物資,故必須派遣官方船艦前往外地貿易,以取得所需物品。而海外航行的過程,除了可以對於海軍進行訓練之外,還能順道偵察外國情勢,並展示國威,讓西方勢力知難而退,可以說是一舉數得。
然而,明命皇帝這樣的理想規劃,與實際上仍然有所差距,國內也為了想要強化中央控制,取消總鎮制導致地方勢力反叛,造成長期動亂,加上對於天主教的禁教問題,受到傳教士的反抗與敵視,導致後來西方勢力藉口干預越南。
明命皇帝是一位積極作為、力圖強國的越南阮朝君主,雖受到國內外不斷變化的情勢挑戰,但是仍有自己的判斷與主張,提出應對的方針,但是他的能力還是有限,也無法將越南阮朝進行全盤的改造,加上後繼皇帝沒有餘力延續其改革政策,故十九世紀後期仍無法避免越南阮朝遭受法國殖民的下場。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Vietnam Nguyen Dynasty during the Minh Mang reign. The Minh Mang emperor was focusing on the enlarge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ir Nav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regulations. This was his response to the challenge from the Western force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From here we can understand his thoughts and ideas. In 1802 the Nguyen dynasty was established due to the impact of French forces. The Gia Long emperor for Western forces had to take a more open attitude when dealing with the western world. During the first part of emperor Minh Mang’s reign, he wa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a Confucian perspective. Secondly, In the North, the Qing Dynasty was constantly subjected to harassment from the Western powers. After Minh Mang emperor ascended to the throne, he changed his perspective. The Minh Mang Dynasty was trying to prevent Western powers from influencing their foreign policy and they were also trying to construct their own ideal policy.
The emperor believed that the Western powers wanted to control Vietnam through a biased trade policy. As a result of this negative influence, the emperor established a stronger national defense force with a focal point of strengthening the navy due to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Western world dominated the seas. Therefore, after taking office, Emperor Minh Mang actively expanded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fleets and improved the training of its sailors based on the Western training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West from bullying the Vietnamese on trade policies. The emperor also enhanced the coastal defense capabilities by building stronger more strategic forts along the coast to help shift the balance of power to their favor.
The emperor was also keenly aware of the fact that technology would play a crucial factor in determining the outcome of any hostile action taken by the West. Therefore, he also established a new communication system to strengthen and secure the delivery of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These steps brought about the creation of the thee-dimensional defense system that also include the re-design of their cruiser-fleet to prevent the intrusion of coastal bandits and to allow the navy to train their sailors in a practical manner.
Secondly, the emperor improved the foreign trade policy and regulations to better reflect the Vietnamese interest. He also regulated the tax system in order to make it more reasonable for the Vietnamese people, and to prevent or limit the Western businessmen in Vietnam from taking action that was not considered conducive with the Vietnamese policy. The emperor was aware of the fact the Western influences in Vietnam were trying to impede the government through unfair trade policies. The emperor realized that in order to secure the raw materials needed to improve their navy, they would have to send ships abroad in order to obtain the required items. The need to send ships abroad would also give the Vietnamese government the opportunity to show their capabilities and prestige to the western forces, improve the training of their sailors and to scout the foreign situation.
Although the Emperor Minh Mang had a solid plan to confront the Western ideology, there were still significant gaps in his plan that did not address key problems. When the Emperor tried to strengthen the central command of his empire, he did not foresee the infighting that would occur in his country.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different rebel groups that opposed the central command and power restructuring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that brought turmoil to the country, coupled with the excommunication of Catholic missionary guest which ultimately led to an excuse for Western forced to intervene in Vietnam.
Emperor Minh Mang had a positive effect on his country and he tried to deal with the continuously changing reality that confronted his leadership. Unfortunately for the emperor, his abilit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faced by his administration was in fact limited. He was therefore unable to avoid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French colonization of Vietnam.
一、古籍、史料
同慶地輿誌編輯組,《同慶地輿誌》,越南:同慶地輿誌編輯組,2002年10月。
宋福玩、楊文珠輯,陳荊和(整理),《暹羅國路程集錄》,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研究所,1966年10月。
吳士連等纂修,《大越史記全書》,陳荊和校合本,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1986年印行。
李文馥著,《西行見聞紀略》,漢喃研究院藏,書號A243,A 2150。
佚名,《大南官制》,越南國家圖書館藏,書號R.1900。
阮文超著,《方亭隨筆錄》,漢喃研究院藏,書號VHv 22/4。new window
阮文誠等奉勅撰,《皇越律例》,漢喃研究院藏,書號A2280/3。
阮廌著,《抑齋遺集》,漢喃研究院藏,書號A131。
阮朝國史館編纂,《欽定大南會典事例》,漢喃研究院藏,書號VHv.1680/1-94。
阮朝國史館編纂,《欽定大南會典事例續編》,漢喃研究院藏,書號VHv.2793/1-30。
周凱總纂,《廈門志》(道光十二年版本),臺灣文獻叢刊第95種,臺北縣永和市:大通書局,1977。
高春育領銜纂修,松本信廣編輯,《大南一統志》,日本印度支那研究會,1941年印行。
高春育等輯,《國朝正編撮要》,越南國家圖書館藏,書號R349。
黃高啟著,《越史要》,漢喃研究院藏,書號VHv 130/1-3。
盛慶紱著,《越南地輿圖說》(光緒九年版本),收入《小方壺齋輿地叢鈔》50,臺北:廣文書局,1962。
張登桂等纂修,《大南實錄》,東京:日本慶應義塾大學,1962年印行。
張燮著,謝方點校,《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潘淸簡等奉敕撰,《欽定越史通鑒綱目》,越南國家圖書館藏,書號R.591。
楊文安著,《烏州近錄》,漢喃研究院藏,書號A236。
潘輝注著,《皇越地輿志》,越南國家圖書館藏,書號R.2212。
潘叔直著,《國史遺編》,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研究所,1965年。
黎光定著,《皇朝一統輿地志》,越南國家圖書館藏,書號R.1684。
黎貴惇著,《撫邊雜錄》,南越古籍譯述委員會,1972年。(國家圖書館影印本)
黎貴惇著,《見聞小錄》,漢喃研究院藏,書號A32, VHv1156。
黎貴惇著,《雲苔類語》,漢喃研究院藏,書號A141, VHv1169/1-4。
黎貴惇著,《北使通錄》,漢喃研究院藏,書號A179。
黎貴惇著,《大越通史》,南越古籍譯述委員會,1973年。
蔡廷蘭著,《海南雜著》,道光十七年(1837)鬱園刊本。
謝清高口述,楊炳南筆錄,安京校釋,《海錄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魏源著,《海國圖志》,淸同治七年陳善圻重刻古微堂本。
釋大汕著,余思黎(謝方)點校,《海外紀事》,臺北:廣文書局,1969年。
二、中文專書:
于向東、譚志詞著,《越南——革新開放中漸趨崛起》,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5年。
于向東主編,《東方著名哲學家評傳•越南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尼古拉斯‧塔林主編,賀聖達等譯,《劍橋東南亞史》,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金明、廖大珂著,《中國古代海外貿易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塔娜著,李亞舒、杜耀文譯,《越南阮氏王朝社會經濟史》,北京:文津出版社2000年。
呂士朋著,《北屬時期的越南》,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1月再版。
明錚著,范宏科、呂谷譯,《越南史略》(初稿),北京:三聯書店,1958年11月。
孫宏年著,《清代中越宗藩關係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陶維英著,劉統文譯:《越南古代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年。
陶維英著,戴可來譯:《越南歷代疆域》,北京:商務印書館,1973年。
陳重金著,戴可來譯:《越南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
陳荊和著,《阮朝硃本目錄》第一集(嘉隆朝),越南順化:順化大學,1960年。
陳荊和著,《阮朝硃本目錄》第二集(明命朝),越南順化:順化大學,1962年。
陳荊和著,《鄭懷德〈艮齋詩集〉》〔東南亞研究專刊之一〕,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硏究所,1962年。
陳荊和著,《承天明鄉社陳氏正譜》〔東南亞研究專刊之四〕,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硏究所,1964年。
陳荊和著,《國史遺編》〔東南亞史料專刊之一〕,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硏究所,1965年。
陳荊和著,《嗣德聖製字學解義歌譯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1年。
陳荊和著,《阮述〈往津日記〉》(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史料叢刊之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0年。
陳荊和著,《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上、中、下冊,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東洋學文獻センター,1984年。
陳荊和著,《校合本‧大越史略》〔創価大學アジア硏究所叢刊 第1輯〕,東京都:創価大學アジア硏究所,1987年。
陳希育著,《中國帆船與海外貿易》,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
陳益源著,《中越漢文小說研究》,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7年。
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劉玉珺著,《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年。
鄭瑞明著,《清代越南的華僑》,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5月。new window
戴可來、楊保筠校點,《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戴可來、于向東著,《越南歷史與現狀研究》,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
戴可來、于向東主編,《越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羅長山著,《越南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三、外文專書
岩村成允著,《安南通史》,東京市:富山房,1941年8月。
Bousquet, Gisèle Luce and Pierre Brocheux. Viêt Nam Exposé: French Scholarship on Twentieth-Century Vietnamese Society,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2.
Buttinger, Joseph. The Smaller Dragon : A Political History of Vietnam, New York : F.A. Praeger, 1958.
Chapuis, Oscar. A History of Vietnam: From Hong Bang to Tu Duc,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1995.
Cooke, Nola and Li Tana edited, Water frontier : commerce and the Chinese in the Lower Mekong Region, 1750-1880, Singapore :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 Lanham, MD : Rowman & Littlefield, 2004.
Crawfurd, John(1783-1868). Journal of an Embassy to the Courts of Siam and Cochin-China, London : H. Colburn and R. Bentley, 1830.
FitzGerald, Frances. Vietnam:spirits of the earth, Boston: Brown and Bulfinch Press Company(Inc.), 2001.
Hoàng, Anh Tûán, Silk for silver: Dutch-Vietnamese relations, 1637-1700, Leiden ; Boston : Brill, 2007.
McLeod, Mark W. The Vietnamese response to French intervention, 1862-1874, New York : Praeger, 1991.
Reid, Anthony. Southeast Asia in the Age of Commerce 1450-1680, Volume Two, New Have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8-1993.
Taylor, Keith Weller. The Birth of Vietnam,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Vu Trung Tang, The Eastern Sea: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anoi: The gioi publishers, 2001.
Wook, Choi Byung.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reign of Minh Mạng (1820–1841): central policies and local response, Ithaca, N.Y. : Southeast Asia Program Publications, South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2004.
四、期刊論文
1、中文new window
于向東著,〈《撫邊雜錄》的內容及其史料價值〉,《中國東南亞研究會通訊》,1988年第1-2期合刊,頁4-24。
于向東著,〈《撫邊雜錄》的成書、體例及抄本流傳〉,《東南亞學刊》試刊號,1989年。
于向東著,〈試論《撫邊雜錄》與幾種史籍之間的因襲關系〉,《東南亞縱橫》,1988年第4期,頁22-24。
于向東著,〈試論18世紀越南學者黎貴惇的世界觀〉,《哲學研究》2009年第11期,頁113-118。
李春霞著,〈從衝突到融合:天主教在越南的本土化過程〉,《東南亞研究》2012年第四期,頁39-45。
李塔娜著,于向東、楊朝欽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越南的船舶和造船業〉,《中國東南亞研究會通訊》,2003年第1期。
李慶新著,〈鄚玖與河仙政權(港口國)〉,《南方華裔研究雜誌》第四卷,2010年,頁176-188。
李慶新著,〈鄚玖、鄚天賜與河仙政權(港口國)〉,「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0史學——第三屆近代中國與世界暨紀念近代史所成立6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1日,頁148-172。
李慶新著,〈越南明鄉與明鄉社〉,《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十輯,南開大學中國社會歷史研究中心主辦,2009年,頁1-20。
林洋著,「會安的興衰及其歷史地位」,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孫小迎著,〈海洋強國夢——越南海洋戰略析評〉,《亞太參考》,第35期,1996年。http://www.defence.org.cn/article-12-17038.html。
孫建黨著,「越南阮朝明命時期的對外關係」,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年。
孫建黨著,〈19世紀前期越南阮朝對外貿易關係探析〉,《歷史教學》第14期,2009年,頁60-64。
梁志明著,〈阮初經濟恢復與中越經貿文化關係的發展(1802-1847)〉,《南洋問題研究》2009年第2期,頁75-84。
陳鈺祥著,「清代粵洋與越南的海盜問題研究」,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論文,2005年12月。
陳荊和著,〈交趾名稱考〉,《文史哲學報》第4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52年,頁79-130。new window
陳荊和著,〈安南譯語考釋〉上、下,《文史哲學報》第5期,台北,1954年,頁1-92;第6期,頁161-227。
陳荊和著,〈河僊鎮葉鎮鄚氏家譜注釋〉,《文史哲學報》第7期,台北,1956年,頁78-139。new window
陳荊和著,〈鄭懷特撰《嘉定通志》城池志注釋〉,《南洋學報》第12卷第2輯,新加坡,1957年,頁1-3。
陳荊和著,〈十七、十八世紀之會安唐人街及其商業〉,《新亞學報》第3卷第1期,香港,1957年,頁271-332。new window
陳荊和著,〈十七世紀之暹羅對外貿易與華僑〉,《中泰文化論集》,台北,1958年,頁147-188。
陳荊和著,〈清初華舶之長崎貿易及日南航運〉,《南洋學報》第13卷第1輯,新加坡,1958年,頁1-57。
陳荊和著,〈承天明鄉社與清河庸〉,《新亞學報》第4卷第1期,香港,1959年,頁305-328。
陳荊和著,〈清初鄭成功殘部之移殖南圻〉上、下,《新亞學報》第5卷第1期(香港,1960年),頁433-459;第8卷第2期(香港:1968年),頁418-485。new window
陳荊和著,〈十七、八世紀越南之南北對立〉,《南洋大學學報》第2期,新加坡,1968年,頁160-164。
陳荊和著,〈河仙鄚氏世系考〉,《華岡學報》第5期,台北,1969年,頁179-218。
陳荊和著,〈越南文明開化之步驟──阮長祚與陳仲金〉,《南洋與中國──南洋學會四十五周年記念論文集》,1987年,頁99-116。
陳益源著,〈越南漢文學中的東南亞新世界——以1830年代初期為考察對象〉,《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第27卷第1期,2010年1月,頁119-125。
陳益源著,〈清代越南北使詩文蠡探——以李文馥和他的作品為例〉,【東亞文化意象之行塑】系列演講,2008年4月28日。http://proj3.sinica.edu.tw/~eaart/upload/zhtw/activity_file/activity_file_1.pdf。
陳益源著,〈中國明清小說在越南的流傳與影響〉,《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09年1月,頁81-86。
湯熙勇著,〈船難與海外歷險經驗——以蔡廷蘭漂流越南為中心〉,《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10年9月,頁467-499。new window
楊國楨、張雅娟著,〈海盜與海洋社會權力——以19世紀初「大海盜」蔡牽為中心的考察〉,《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3期,2011年5月,頁1-8。
鄭永常著,〈論明成祖出兵安南及郡縣其地的問題〉,《成大歷史學報》第十九號,1993年12月,頁143-178。new window
鄭永常著,〈論清乾隆安南之役:現實與道義之間〉,《成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二號,1996年12月,頁209-241。new window
鄭永常著,〈越法〈壬戌和約〉簽訂與修約談判,1860-1867〉,《成大歷史學報》,第二十七期,2003年6月,頁99-128。new window
鄭永常著,〈越南阮朝嗣德帝的外交困境,1868-1880〉,《成大歷史學報》第二十八期,2004年6月,頁49-88。new window
鄭永常著,〈十七世紀基督教在北圻的發展與挫折:勒魯瓦耶(Abraham le Royer)神父在東京(Tonkin)之見證〉,《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五號,2008年12月,頁157-201。new window
鄭永常著,〈血紅的桂冠:東京Kesat基督教區布夏萊利(Buccharelli)神父之死〉,第七屆文化交流史暨輔仁大學在台復校50週年:「遷徙與重生」國際學術研討會,2011年11月。
鄭永常著,〈從寬鬆到緊縮:1802—1840越南阮朝基督教政策研究〉,《東西方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頁157-201。
劉志強著,〈越南的民間信仰〉,《東南亞縱橫》,2005年第6期,頁45-47。
劉志強著,〈有關越南歷史文化的漢文史籍〉,《學術論壇》2007年第12期,2007年12月,頁170-175。
戴可來著,〈關於《嶺南摭怪》的編者、版本和內容——評介越南的一部古籍〉,《鄭州大學學報》,1983年第4期,頁43-50。
戴可來、于向東著,〈關於法國入侵越南的專題史料《洋事始末》〉,《東南亞縱橫》,1998年第1期,頁34-40。
2、外文
西村昌也、上田新也譯,〈阮朝期ベトナム(1802~1883年段階)の造船業と船舶〉,《周縁の文化交渉学シリーズ》5,吹田:関西大学文化交渉学教育研究拠点,2012年1月,頁64-88。
松浦章著,〈16‒19世紀中国Junkによるベトナム・フエとの海上貿易〉,西村昌也編,《周縁の文化交渉学シリーズ》7,吹田:関西大学文化交渉学教育研究拠点,2012年3月,頁507-518。
陳荊和著,〈咬口留吧總論〉,《史學》第22卷第1號,東京,1943年,頁73-94。
陳荊和著,〈越南東京(Tonkin)地方的特稱‘Ke’〉,《文史哲學報》第1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50年,頁201-235。
陳荊和著,大澤一雄譯,〈十七、八世紀ベトナムにおける南北對立の歷史とその分析〉,《史學》第38卷第4號,東京,1966年,頁515-528。
陳荊和著,〈河仙鄚氏の文學活動、特に河仙十詠に就て〉,《史學》第40卷第2-3號,東京,1967年,頁311-378。
陳荊和著,〈會安明香社に関する諸問題について〉,《アジア經濟》第11卷第5號,東京,1970年,頁79-92。
陳荊和著,〈十七世紀に於ける河內(Ké Cho')の樣相と性格について〉,《史學》第43卷第3號,東京,1970年,頁395-410。
陳荊和著,〈陳仲金著《風塵のさなかに——見聞錄》〉1-4,《創大アジア研究》第1號,東京,1980年,頁147-182;第2號,1981年,頁175-217;第3號(1982年),頁133-167;第4號(1983年),頁185-24。
陳荊和著,〈《大越史略》-その內容と編者〉,《山本達郎博士古稀記念論文集:東南アジア・インドの社會と文化》下,東京,1980年,頁143-155。
陳荊和著,〈《大南寔錄》と阮朝硃本について〉,《稻‧舟‧祭──松本信廣先生追悼論文集》,東京,1982年,頁567-604。
陳荊和著,〈《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の刊行とその体裁‧凡例について〉,《創大アジア研究》第8號,東京,1987年,頁225-266。
陳荊和著,〈西沙群島と南沙群島—歷史的回顧〉,《創大アジア研究》第10號,東京,1989年,頁49-72。
陳荊和著,〈阮朝初期の「下洲公務」に就いて〉,《創大アジア研究》第11號,東京,1989年,頁63-83。
陳荊和著,〈嗣德時代ベトナムの近代化志向と香港〉,《創大アジア研究》第12號,東京,1991年,頁45-74。
Chen ching-ho, “The Imperial Archives of the Nguyen Dynasty,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 History, Vol. I.III, No. 2(Singapore, 1962).
Chen ching-ho, “On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Duong-thuong Hoi-quan’ of Faifo(Hoi-an), Central Vietnam, Paper presented to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sian History, 5-10 August 1968 at University of Malaya, Kuala Lumpur, Southeast Asian Archives, Vol. II(Kuala Lumpur, 1969).
Chen Ching-ho, ‘Les « missions officielles dans les Hạ châu » ou « Contrées méridionales» de la première période des Nguyễn’, Bulletin de l'E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Vol. 81, 1994, pp. 101-124.
Frédéric Mantienne, ‘The Transfer of Western Military Technology to Vietnam in the Late Eighteenth and Early Nineteenth Centuries: The Case of the Nguyễn’,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34,Issue 03,October 2003, pp.519-53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