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舜水學術思想及其對日本江戶時代文化之影響
作者:莊凱雯
作者(外文):Kai-Wen Chuang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江乾益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德川光圀德川光圀德川光圀德川光圀德川光圀德川光圀德川光圀Zhu Shun shuiAntou SeianTokugawa MitsukuniThe end of the Ming DynastyTokugawa PeriodMitoJapanese 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7
《朱舜水學術思想及其對日本江戶時代文化之影響》
摘要
明末遺民朱舜水(1600.11.12~1682.4.17)於1644年崇禎景山自縊,清兵入主中原之後,便連夜遠離家鄉,逃遁海外。因仍有「復明」之志,故積極前往安南、日本等地請求支援。初至安南,竟遭受到無禮對待,朱舜水身為明朝徵士,情願以死面對,也不肯辱己辱國,此類事蹟記載於〈安南供役紀事〉。在他往返各地,乞師期間,眼見南明政權腐敗、復明軍隊鬆散等情況,自陷於是否應該與這些人合作復明大業的矛盾裡,最後,決定轉而逃居日本。經由日本弟子安東省菴等人多次協助,1661年終獲得居留日本資格。水戶藩儒臣小宅處齋(即小宅生順)隨即前往拜會,因受其人格與學術感動,遂力邀朱舜水輔助德川光圀治理藩政一事,從此之後,連結起朱舜水與日本學術、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密切關係。
這些生命歷程,造就了朱舜水獨特學術思想,今人謂之「舜水學」。「舜水學」的形成,由反思明末政治環境得失,例如:虜人之禍、集黨結社、以利為導向發展的價值觀等等弊病,統整出以實學做為核心目標,中國學術思維和與日本文化交流情狀為其學術內涵。在政治實踐上,他提供居處江浙地區四十多年的農業政策經驗,同時,也談及中國傳統認知,興建學校及教化百姓間的相關性和必要性等內容;中日思想交流上,他將中國「天」、「神鬼」等概念來和日本「神道信仰」對話,藉由傳遞簡易「天人相應」說,輔助江戶幕府政權需求。此外,談中華文化「忠君」、「孝道」等觀念,用以對照日本傳統「忠孝一體」思維。朱舜水論述時還指出:「忠之時義亦大」的原則,這原則影響日本水戶學派之後在「大義名分」、「尊皇」等理念。最後,有關朱舜水提倡禮學,正巧又與日本「神道儀軌」、重視儀式等觀念相互應和。總之,上述諸多中日交流實例裡,仍隱約地透露出二國文化根基,那早已存有的原始差異。
故,本論文欲藉由對照手法,將朱舜水所關注的議題和當時各國情況,加以並列說明,採歸納、繫連方式,將與朱舜水相涉的言論、人物、環境等面向合觀。再進一步,分析、梳理朱舜水整體學術思維,定位其人在歷史脈絡的意義和價值。最後,期待此研究能在今日國際交流頻仍的環境裡,對於各國文化交流詮釋上有所助益。
“Zhu Shun Shui’s Academic Thought and Its Impact on Tokugawa Period of Japanese Culture”
Abstract
Ming Adherents Zhu Shun-shui(朱舜水) (1600.11.12~1682.4.17)bring the grief and indignation emotion to exile overseas. He still wanted "back to the Ming Dynasty", consequently, aggressive of go to Vietnam and Japan etc. place, the request supports. When he first time arrived in Vietnam, that officials didn''t courteously. They want to force Zhu Shun-Shui kneeling down to Vietnamese king. Zhu Shun-Shui would rather be killed, do not humiliated, these things are all recorded.(<annan gong yi ji shi>〈安南供役紀事〉)In 1661, Antou Seian(安東省菴) and others to help, and Zhu Shun-Shui finally achieved to be eligible for long-term stay in Japan. Oyake Shosai (小宅處齋) invited him to assist the Mito Tokugawa Mitsukuni (德川光圀) governance of state affairs. Since then, Zhu Shun-shui and Japanese acade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have close relationships.
His unique life experiences to form his thinking, and now people have called it "Shunshui xue".(「舜水學」) "Shunshui xue"of the formation, from the late Ming politics reflect ,then the " Practical Learning " become his core of idea.
Chinese culture like "loyalty,"(忠) "filial piety,"(孝) " Tian,"(天) " gui shen,"
(鬼神)and any others about thinking method,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the Japanese culture. Therefore, we will by contrast, induction, analysis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Japanese cultural exchanges.
〈參考書目〉
一、文本及專書
1.明/朱之瑜《朱舜水集》漢京文化事業,2003年1月。
2.明/朱之瑜《朱氏舜水談綺》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3.德川光國等著; 高須芳次郎編《水戶義公.烈公集 : 附朱舜水篇》日東書院, 昭和8年(1933年)。
4.明/朱之瑜《朱舜水文選》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9月。
5.明/朱之瑜《舜水遺書》進學出版社,1969年。
6.徐興慶《新訂朱舜水集補遺》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11月。
7.《朱舜水》朱舜水記念會,1912年6月。
8.雨谷毅《朱舜水記事纂錄》彰考館編刊,日本國會圖書館藏,1913年。
9.《朱舜水記事纂錄》吉川弘文館,1914年(大正三年)6月。
10.雨谷毅《義公と朱舜水との關係資料》彰考館,1928年。
11.梁啟超《朱舜水先生年譜》收錄於《飲冰室全集》97,1936年。(1937年中華書局以單行本出版)
12.宋越倫《朱舜水傳》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年12月。
13.王進祥《朱舜水評傳》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 年。
14.朱力行《朱舜水的一生》世界書局,1982年6月。
15.王瑞生《朱舜水學記》臺北:漢京文化公司,1987 年
16.石原道博《朱舜水》吉川弘文館,1989年(平成元年)12月。
17.李甦平《轉機與革新——論中國畸儒朱之瑜》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18.李甦平《朱舜水》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19.《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朱舜水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20.李甦平《朱舜水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21.《朱舜水與日本文化》町田三郎、潘富恩主編,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22.覃啟勛《朱舜水東瀛授業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23.林俊宏《朱舜水在日本的活動及其貢獻研究》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24.錢明《勝國賓師──朱舜水》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
25.徐興慶《朱舜水與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11月。
26.《認識朱舜水》,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年12月。
二、相關文本
1.《周禮》《四部叢刊》初編,商務印書,1922年。
2.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1999年12月。
3.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黎明文化事業,1996年9月。
4.唐/杜佑《通典》
5.《晉書》《四部文明 [3] 魏晉南北朝文明卷 5》陝西人民, 2007年。
6.《宋史》
7.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中華書局,1999年6月。
8.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中華書局,2002年5月。
9.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中華書局,2002年5月。
10.王燕均、王光照校點《朱子全集.家禮》
11.明/王陽明《傳習錄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12.明/徐光啟《農政全書》清光绪癸卯重刊本。
13.明/呂坤《實政錄》《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書目文獻出版社, 2003年。
14.明/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嶽麓書社出版,1991年12月。
15.明/王夫之《宋論》中華書局,2003年11月。
16.明/徐孚遠《交行摘稿》藝文印書館,1958年。
17.明/費信《星槎勝覽》《明清筆記史料叢刊》中國書店,2000年。
18.明/孫能傳《剡溪漫筆》中國書店出版, 1987年。
19.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藝文印書館,1967年。
20.明/俞汝楫《禮部志稿》臺灣商務,1983年。
21.明/朱長祚《玉鏡新譚》中華書局,1997年11月。
22.清/黃宗羲著/陳乃乾編《黃梨洲文集》中華書局,2009年。
23.清/黃遵憲《日本雜事詩》岳麓書社,1985年5月。
24.清/顧炎武《日知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10月。
25.清/張廷玉等撰《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4月。
26.清/胡蘊玉《髮史》《滿清野史 第十種》文橋出版社,1972年。
27.清/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商務印書,1937年12月。
28.清/夏燮《明通鑑》中華書局,1980年7月。
29.清/計六奇《明季北略》中華書局,1984年6月。
30.《餘姚縣志》,(清)邵友濂修; (清)孫德祖等纂,成文出版社,1983年。
31.(清)邵友濂修; (清)孫德祖等纂《餘姚縣誌》,1899年。
32.人見竹洞《人見竹洞詩文集》汲古書院,1991年(平成三年),5月。
33.小宅生順《西遊手錄》收錄於《朱舜水記事纂錄》附錄,吉川弘文館,1914年(大正三年)6月。
34.山鹿素行《謫居童問》 博文館,1913 (大正2)年。
35.安東省菴《安東省菴集影印編1 柳川文化資料集成第二集》,柳川市史編輯委員會,2001年3月。
36.伊藤仁齋《語孟字義》鳳出版,1978年(昭和53年)
37.伊藤仁齋《古學先生詩文集》收錄於《近世儒學家文集集成 第一卷》(天理圖書館古義堂文庫藏),三宅正彦編集、解說, ぺりかん社,1985 年(昭和60年)。
38.新井白石《新井白石全集》第五冊,吉川半七, 1906年(明治39年)。
三、專書(依姓名筆劃排序)
1.Dore, R.P,” Education in Tokugawa Japan”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5.
2.Julia Ching”A Chinese Confuician Scholar in Tokugawa Japan” , “Monumenta Nipponica” Vol.30,No.2,Published by: Sophia University,1975.
3.James L. McClain, ”Japan: A modern History” ,W.W. orton&Company,Inc,2002.
4.Ku, Helena Pui-king”Chu Shun-shui:His Life and Influence”Doctoral dissertation,St. John’s University,1972
5.Lynn A. Struve”The southern ming, 1644-1662” Yale University Press, c1984。
6.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
7.大庭 脩《江戶時代における唐船持渡書の研究》関西大學出版部,1981年3月。
8.大石慎三郎《江戶時代》中央公論社,1993年9月。
9.丸山真男著/區建英譯《福澤諭吉與日本近代化》出林出版社,1992年10月
10.丸山真男/江中江譯《日本政治思想史》三聯書局,2000年1月。
11.山本達郎《安南史研究1》第二編,山川出版社,1995年6月。
12.子安宣邦《東亞儒學:批判與方法》喜瑪拉雅基金會發行,2003年7月。
13.子安宣邦《伊藤仁齋-人倫的世界の思想》東京大學出版會,1982年5月
14.王雲五《明清教學思想》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5月。
15.王力《王力文集》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年。
16.王茂、莊國保、余秉頣、陶清著《清代哲學》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1月。
17.王家驊《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化》淑馨出版社,1994年。
18.王曉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話》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9月。
19.王中田《江戶時代日本儒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1994年12月。
20.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復旦大學出版,2004年12月。
21.井上光貞,笠原一男,兒玉幸多《要說日本史 (改訂版)教授資料》,山川出版社,1978年3月。
22.井上光貞等人著《詳說日本史》山川出版社, 1984年。
23.司徒琳著/李榮慶等譯《南明史1644-1662》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24.古清美《慧菴存稿(二)》大安出版社,2004年7月。
25.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學生書局,1994年8月。
26.圭室諦成《日本の佛教》大蔵出版株式伝社,1958年(昭和三十三年)9月。
27.朱天順等人編《媽祖研究論文集》鷺江出版社,1989年7月。
28.朱歧祥《殷墟甲骨文字通釋稿》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2月。
29.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揚智文化,1998年。
30.吉田俊純《水戶光圀の時代》校倉書房株式会社,2000年4月。
31.辻本雅史/張崑將、田世民譯《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與媒體》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32.吳士連等撰/引田利章句讀,《大越史記全書》 (日)埴山堂翻刻本,1884年。
33.吳文星、許雪姬編著《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臺灣地區戒嚴時期政治案件──五0~七0年代文獻專輯》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12月。
34.村上重良/聶長振譯《國家神道》商務印書館,1992年3月。
35.坂本賞三、福田豐彥監修《新編日本史圖表》第一学習社,1997年5月。
36.坂本太郎《日本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6月。
37.呂玉新“Confucius, Zhu Shun Shui, and the Original of Japanese Statebuilding in The Tokugawa Era: 1650-1700,” Doctoral dissertation, St. John’s University, 1998.
38.呂玉新《古代東亞政治環境中天皇與日本國的產生》香港中文大學,2006年
39.杜維明《儒家思想──以創造轉化為自我認同》東大圖書,1997年11月。
40.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三聯書店,2000年6月。
41.余英時《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4年4月。
42.何冠環《宋初朋黨與太平興國三年進士》中華書局,1994年10月。
43.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南開大學出版,2003年1月。
44.何弓盈、張猛、胡雙寶編《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1996年。
45.沈文倬《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浙江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46.岑大利《中國歷代鄉紳史話》沈陽出版社,2007年2月。
47.青木美智男《百姓一揆の時代》校倉書房,1999年1月。
48.春山作樹《江戸時代の教育》岩波書店,1935(昭和10)年。
49.周志文《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大安出版社,1999年3月。
50.河合敦/黃秋鳳譯《早わかり江戸時代》城邦文化,2009年5月。
51.胡吉勛《「大禮議」與明廷人事變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7年8月。
52.郭沫若《金文叢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6月。
53.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年5月。
54.許倬云《求古編》聯經,2003年9月。
55.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里仁書局,1995年2月。
56.高須芳次郎《水戶學派の尊皇及び經綸》雄山閣, 1936年(昭和11年)。
57.高須芳次郎《水戶學徒列傳》誠文堂新光社,1941年6月。
58.高須芳次郎《水戶義公.烈公集》日東書院,1933年(昭和8年)。
59.高尾一彥《近世の日本》東京都:講談社,1976年。
60. (越)陳重金著/戴可來譯《越南通史》,1992年12月。
61.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民書局,1997年10月。
62.黃俊傑《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臺灣大學出版,2007年10月。
63.馮賢亮《明清江南地區的環境變動與社會控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
64.源了圓著/郭連友、漆紅譯《日本文化與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3月。
65.Ruth Benedict(潘乃德)著/黃道琳譯《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桂冠出版,2002年10月。
66.謝國楨《明末清初的學風》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1月。
67.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
68.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中華書局,2005年5月。
69.張崑將《德川日本「忠」「孝」概念的形成與發展──以兵學與陽明學為中心》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70.張寶三、徐興慶合編《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71.張寶三、徐興慶編《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72.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
73.喬治忠《中國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北京固書館出版社,2008年5月。
74.新渡戶稻造/林水福譯《武士道》聯合文學出版,2008年。
75.趙園《明清之際的思想與言說》三聯書店,2008年。
76.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77.劉述先《理一分殊》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1月。
78.劉萍《津田左右吉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
79.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6月。
80.錢婉約《從漢學到中國學》中華書局,2007年3月。
81.錢玄《三禮通論》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0月。
82.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廣學社印書館,1982年12月
83.韓東育《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硏究》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
84.韓東育《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1月。
85.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史學走向社會深層──明代史學〉北京出版社,1999年12月。
86.嚴紹璗《日本的中國學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
87.越南社會科學委員會編著《越南歷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88.《江戶の思想家たち(上下)》東京研究出版社,1979年11月。
89.《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經部四書類一,第七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31年4月。
四、單篇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序)
1.稻葉君山〈朱舜水建聖廟の意見〉《日本と日本人》531,1910年。
2.稻葉君山〈長崎における朱舜水〉《日本と日本人》583,1912年。
3.稻葉君山〈朱舜水考〉《日本と日本人》475-485,1912年。
4.李大釗〈朱舜水之海天鴻爪〉《言治月刊》第1期,1913年。(1988年並收在《舜水朱氏談綺》附錄中)
5.李大釗〈東瀛人士關於舜水事蹟之爭訟〉《言治月刊》第1期,1913年。(1988年並收在《舜水朱氏談綺》附錄中)
6.李大釗〈覆景學鈐君〉《言治月刊》第1期,1913年。(1988年並收在《舜水朱氏談綺》附錄中)
7.安積覺〈朱氏略譜〉《朱舜水記事纂錄》彰考館編刊,1913年。
8.雨谷毅錄〈舜水先生略年譜──始自先生至水府前年〉《朱舜水記事纂錄》彰考館編刊,1913年。
9.稻葉君山,〈日支關係〉《太陽》第二十五卷十一號,1919年(大正八)年9月1日。
10.稻葉君山,〈對支國論を警む〉《太陽》第二十六卷十一號,1920年(大正九)年10月1日。
11.稻葉君山,〈現代支那的內面觀察〉《太陽》第二十八卷五號,1922年(大正十一)年5月1日。
12.梁啟超〈黃黎洲、朱舜水乞師日本辯〉《東方雜誌》第20卷第6號,1923年。
13.梁啟超〈朱舜水之學術思想〉《史地學報》第3卷第2期,1924年。收入於《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七章。
14.許嘯天〈朱舜水思想的研究〉《國故學討論集》,群學社,1927年1月。
15.石原道博〈朱舜水〉《東洋歷史大辭典》4卷,1937年。
16.石原道博〈朱舜水と向陵〉《一高同窗會會報》35,1937年
17.石原道博〈向陵朱舜水碑の筆者について〉《一高同窗會會報》37,1937年。
18.中山久四郎:〈朱舜水と文化交流溝通〉《支那》第三十五卷第五號,1944年。
19.石原道博〈朱舜水の思想と生涯〉《教育と社會》第4卷第7期,1949年。
20.石原道博〈朱舜水の經世濟民〉《いばらき》學藝欄,1952年。
21.梁若容〈讀梁任公著《朱舜水年譜》〉《大陸雜誌》第7卷第9期,1953年。
22.郭敏行〈迎日本漢學家〉《聯合報》1953年10月21日。
23.梁若容〈朱舜水與日本文化〉《大陸雜誌》第8卷第4期,1954年。
24.中山久四郎〈朱舜水と日本文化〉《東京支那學報》第三號,1957年。
25.中山久四郎〈朱舜水と日本文化〉《東京支那學報》第三號,1959年。
26.梁容若〈迎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博士〉《聯合報》1960年11月2日。
27.〈陳和銑赴日 將謁朱舜水墓〉《聯合報》,1961年9月2日。
28.稻葉君山著/傅仲濤譯〈論中國社會結構──家族制度〉 (原刊於《支那近世史講話》)《外國資產階級是怎樣看待中國歷史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動學者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論著選譯》第1卷,中國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資料編譯組編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
29.崔萬秋〈東京見聞記〉《聯合報》1964年10月。
30.石原道博〈朱舜水関係史料補說〉《茨城縣史研究》,1965年(昭和年)3月25日。
31.藤澤誠〈朱舜水の古學思想と我が古學派との關係〉《東京友那學報》第十二號,1966年。
32.〈蔣部長離大阪 歡送場面盛大──行前接見華僑領袖指出 光復大陸使命終必完成〉《聯合報》,1967年12月3日。
33.李嘉〈朱舜水與明治維新〉《聯合報》,1968年3月22日。
34.李嘉〈朱舜水的孤忠與孤獨〉《中華日報》、《臺灣新生報》、《聯合報》,1968年3月29日。
35.李嘉〈明末日本乞師記〉《聯合報》,1968年4月5日。
36.李嘉〈三百年前中日間的師弟愛〉《聯合報》,1968年4月10日。
37.李嘉〈老死日本的朱舜水〉《聯合報》,1968年4月12日。
38.李嘉〈梅都水戶祭明儒〉《聯合報》,1968年4月19日。
39.李嘉〈朱舜水先生的學問思想〉《聯合報》,1969年4月18.19日。
40.李嘉〈朱舜水與鄭成功〉《聯合報》,1968年5月9日。
41.何佑森〈黃梨洲與浙東學派〉《書目季刊》7-4,1974年3月。
42.劉紀曜〈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天道與人道》黃俊傑主編、劉岱總主編,聯經出版,1982年。
43.久野勝弥〈竹軒 酒泉弘〉《水戶史學》第十八號,1983年(昭和58年)4月23日。
44.白砥民〈黃宗羲與朱之瑜〉《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2 期,1984年。
45.郭紹虞〈明代文人集團〉,收錄於《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丹青圖書,1985年10月。
46.錢明〈黃梨洲朱舜水關係辨──兼與白砥民先生商榷〉《杭州大學學報》,1986年第4期。
47.王森汎〈清初講經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八本,第三分,1987年9月。
48.李大釗〈東瀛人士關於舜水事蹟之爭訟〉收錄於《朱氏舜水談綺》附錄,頁14~19,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8月。
49.朱鴻林〈明太祖的孔子崇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本,第二分,1989年6月。
50.朱金明〈談媽祖信仰的初期傳播〉《媽祖研究論文集》朱天順等人編,鷺江出版社,1989年7月。
51.嚴紹璗《日本中國學史 第一卷 世紀年代─世紀年代中期》〈白鳥庫吉史學與堯舜禹抹急論──中國史學的奠基性成果〉江西人民出版社刊,1991年。
52.子安宣邦/陳靜慧譯〈伊藤仁齋與「人文時代」的《論語》解──以「知天命」說為主軸〉《人文學報》,中央大學文學院,第二十四期,1991年12月。
53.木下英明〈朱舜水と彰考館の史臣達〉水戶史學會《水戶史學38卷》,1993年5月。
54.德田武〈人見竹洞.朱舜水往復書牘年時考証〉《明治大學教養論集》通卷259號,1993年。
55.鄭永常〈論明成祖出兵安南及郡縣其地的問題〉《成大歷史學報》,第十九期,1993年12月。
56.呂士朋〈明代制度文化對越南黎朝的影響〉《史學集刊》第一期,1994年。
57.呂玉新〈有關朱舜水研究文獻目錄〉《漢學研究通訊》,1994年11月。
58.鄭永常〈論明宣宗棄守安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20 期,1994年12月。
59.木下英明〈朱舜水と大日本史編纂について〉茨城縣立歷史館《茨城縣立歷史館報》第 22 號,1995年3月。
60.山本達郎〈第一章明初に於ける安南との關係〉《安南史研究1》第二編,山川出版社,1995年6月。
61.錢明〈朱舜水事蹟在故國的早期傳播〉《浙江學刊》,1995年第5期。
62.郭佐唐〈張國維年譜〉《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期,1995年。
63.趙子富〈明代府州縣儒學的教育經費(上)(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第三期,1995年。
64.淺野裕一〈儒教の形成(VI)─《孝經》の著作意図〉《東北大学大学院国際文化研究科 アジア文化論講座》第三號1995年12月。
65.疋田啟佑〈朱舜水と安東省庵その思想上の影響の一端〉《文藝と思想》福岡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第60號,1996年2月。
66.賴振南〈日本漢學研究的歷史背景概述〉《漢學研究通訊》總97期,1996年2月。
67.李喜所〈甲午戰後五十年間留日學生的日本觀及其影響〉《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1月。
68.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25 期,1997年3月。
69.諸煥灿〈黃宗羲與朱之瑜關係考察〉《黃梨洲三百年祭》吳光等編,當代中國出版社,1997年12月。
70.阿部隆一、大沼晴暉〈孝經類簡明目錄〉《斯道文庫論集14》1977年12月。
71.江宜樺〈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25 期,1997年3月。
72.錢明〈朱舜水事跡回傳故國考──清末民初的朱舜水熱〉張立文、町田三郎主編《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朱舜水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73.李鳳金整理〈補正二則──據方行先生提供資料〉,《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朱舜水研究》張立文/町田三郎主編,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74.姚建平〈松江的人文環境與朱舜水的學問人格〉,收錄於《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朱舜水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75.李甦平〈舜水學與省庵學〉《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朱舜水研究》張立文、町田三郎主編,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76.張立文〈論舜水學的意蘊──為紀念朱舜水誕辰395周年而作〉《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朱舜水研究》張立文、町田三郎主編,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77.唐政〈魯迅與日本學者三題〉《魯迅研究月刊》1999年3月。
78.木下英明〈加賀と朱舜水〉《茨城縣立歷史館報》,1999年3月。
79.周志文〈明代笑話書中的士子〉《晚明學術與知識分子論叢》,大安出版社,1999年3月。
80.張兆裕〈明代萬曆時期災荒中的蠲免〉《中國經濟史研究》第三期,1999年。
81.許邦權、許邦官〈盛唐學校教育繁榮原因探析〉《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六期,1999年。
82.張立文〈論「大禮議」與朱熹王陽明思想的衝突〉《南昌大學學報》第30卷第2期,1999年6月。
83.陳東有〈明清時期東南商人的神靈崇拜〉《中國文化研究》(總第28期)2000年。
84.董郁奎〈試論明中葉的財政危機與浙江的賦稅制度改革〉《浙江學刊》第四期,2000年。
85.羅麗馨〈明代災荒時期之民生──以長江中下游為中心〉《史學集刊》第一期,2000年2月。
86.余英時〈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論戴震與章學誠》,三聯書店,2000年6月。
87.郭齊〈朱熹《四書》次序考論〉《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六期,2000年。
88.吉田俊純〈『大日本史』編纂の歷史観──北朝正統論をめぐって〉《水戶光圀の時代》校倉書房株式会社,2000年4月。
89.田曉紅、高春平〈明代的學校制度及其警示〉《滄桑》,2000年5月。
90.趙建民〈朱舜水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浙江學刊》,第2期,2001年。
91.方健〈宋代的相見、待客與交游風俗〉《浙江學刊》第四期,2001年。
92.牛軍凱〈南明與安南關係初探〉《南洋問題研究》第二期,2001年。
93.黃宇雁〈「孝」書籍與孝觀念在日本的流傳〉《浙江教育學院學報》總49期,2001年。
94.何冠彪〈清朝官方的「明亡於萬曆」說〉《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八卷第一期,2001年11月。
95.李樹華〈明末儒將朱舜水的園林花木趣味及他對東京小石川後樂園的貢獻〉《中國園林》,2002年。
96.林安梧〈中日儒學與現代化的哲學省察︰「情實理性、氣的感通」與「儀式理性、神道儀軌」--------由李澤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較試說略稿>一文引發的檢討〉《哲學評論》武漢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97.蔣為文〈語言、階級、與民族主義:越南語言文字演變之探討〉第四屆「2002年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4月26-27日,中山大學,高雄。
98.徐杰令〈朝覲禮考〉《求是學刊》第三期,2002年5月。
99.陳瑋芬在〈「道」、「王道」、「皇道」概念在近代日本的詮釋〉《中山人文學報》,2002年9月。
100.張維屏〈從《四戲全書總目》〈史部 史評類〉對於所錄明代著作的評述分析明人的史評論著〉《政大史粹》第四期,2002年7月。
101.解學詩〈從史學博士白鳥庫吉到右翼狂人大川周明──滿鐵的「滿鮮」歷史地理調查和「滿蒙狂」煽動〉《社會科學戰線》(東北歷史與文化) 第三期,2003年。
102.山谷〈乘桴浮於海──關於朱舜水〉,《書屋》,2003年第十二期。
103.今井弘濟、安積覺撰〈朱舜水行實〉,收錄於《朱舜水集》,漢京文化事業,2003年1月。
104.何宗美〈張居正改革對晚明黨爭及文人結社的影響〉,《社會科學輯刊》,2003年第4期。
105.甘懷真〈中國古代君臣間的敬禮及其經典詮釋〉《台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一期2003年6月。
106.久信田喜一在〈水戶的朱舜水研究現狀〉,町田三郎、潘富恩主編《朱舜水與日本文化》,2003年7月。
107.鄭紅〈舜水學的「古學」傾向與儒學的過濾〉《朱舜水與日本文化》町田三郎、潘富恩主編,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108.錢明〈朱舜水事跡回傳故國考之二──家鄉親友的朱舜水情節〉收錄在町田三郎/潘富恩主編《朱舜水與日本文化》2003年7月。
109.金子正道〈朱舜水與安東省庵的相識──陳明德(穎川入德)其人〉《朱舜水與日本文化》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110.巫仁恕〈晚明旅遊活動與消費文化─以江南為討論中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9月。
111.陳來〈林羅山理學思想研究〉《哲學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112.渡邊告〈儒學史異同的解釋:「朱子學」以後的中國與日本〉《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 張寶三,徐興慶編,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4年。
113.李雲泉〈賓禮的演變與明清朝貢禮儀〉《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一期,2004年1月。
114.余英時〈士商互動與儒學轉向──明清社會史與思想史之一面相〉《儒家倫理與商人精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4年4月。
115.余英時〈戴東原與伊藤仁齋〉《中國知識人之史的考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116.邱仲麟〈明代北京的瘟疫與帝國醫療體系的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七十五本,第二分,2004年6月。
117.本鄉隆盛〈藤田幽谷〈正名論〉的歷史地位:水戶學研究的現況〉《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臺灣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118.杜保瑞〈從朱熹鬼神觀談三教辨正問題的儒學理論建構〉《東吳哲學學報》第10期,2004年8月。
119.王汎森〈清初士人的悔罪心態與消極行為──不入城、不赴講會、不結社〉《晚明清初思想十論》,復旦大學出版,2004年12月。
120.周振鶴〈從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風氣及其與地理學的關係〉《復旦學報》第一期,2005年。
121.吳德壽〈漢字對現在越南文化的影響〉《漢字與全球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市文化局,2005年。
122.韓碧琴〈儀禮覲禮儀節研究〉《興大中文學報》第十七期,2005年6月。
123.何莊〈從古代詔敕制度的演變看明清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檔案學通訊》第五期,2005年。
124.謝必震,陳碩炫〈琉球天妃信仰狀況及其嬗變〉《莆田學院學報》2005年6月。
125.辻本雅史/張崑將、田世民譯〈文字社會的成立與出版媒體〉《日本德川時代的教育思想與媒體》,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126.高權德〈試論明代的教育及其管理制度〉《山西大學學報》第二十八卷第六期,2005年11月。
127.佐藤貢悅〈重評福澤論吉的儒學觀與「脫亞論」〉《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3期,2006年。
128.李濟〈跪坐蹲居與箕踞──殷墟石刻研究之一〉《李濟文集卷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9.加加美光行〈日中關係的曲折演進:一種宏觀歷史的角度〉《世界經濟與政治》第二期,2006年。
130.王曉秋〈中國留學日本110年歷史的回顧與啟示〉《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2卷第4期,2006年7月。
131.陳瑋芬〈日本關於「東亞」的思考〉《思想:天下、東亞、台灣》第三期,2006年12月。
132.黃俊傑〈論中國經典中「中國」概念的涵義及其在近世日本與現代台灣的轉化〉《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2006年12月。
133.李慶〈關於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論」〉《學術月刊》第三十八卷,2006年10月。
134.辻本雅史/田世民譯〈談日本儒學的「制度化」以十七到十九世紀為中心〉《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三卷第一期,2006年6月。
135.閆孟祥、賈明杰〈宋代太學教育〉《河北大學學報》第三十二卷第一百三十六期,2007年。
136.魏向東〈明間禁忌與旅游空間──晚明旅游時間分析與研究〉《歷史學研究》第三期,2007年。
137.張筱兌〈宋代太學論証與文官集團的重組──宋代文官集團研究系列之一〉《甘肅高師學報》第十二卷第四期,2007年。
138.林安梧〈旅日手札〉《人間福報》2007年1月。
139.內山宗昭〈山鹿素行の教育内容論に関する考察 : 構成と内容の分析を中心に〉頁129-119,Kogakuin University bulletin. General education 44(2), 2007年2月26日
140.李圭之〈在傳統中發現近代:京都學派學者內藤湖南的東洋意識〉《國家發展研究》第7卷第1期,2007年12月。
141.黃俊傑〈「東亞儒學」如何可能?〉〈在傳統中發現近代:京都學派學者內藤湖南的東洋意識〉《國家發展研究》第7卷第1期,2007年12月。
142.周邦君〈明末湖州稻作與災害防治問題──以沈氏《農書》為基礎的考察〉《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七卷第一期,2007年3月。
143.陳文源〈明朝士大夫的安南觀〉《史林》,2008年4月。
144.張利〈嘉靖年間明朝對安南危機的處置〉頁73,《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四期2008年4月。
145.何培齊〈內藤湖南的歷史發展觀及期時代〉《史學集刊》第四期,2008年7月。
146.宇野精一〈宋越倫先生與我〉《宋越倫所長古稀紀念文集》,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2008?)年。
147.島田正郎〈恭頌宋越倫先生古稀華誕〉《宋越倫所長古稀紀念文集》,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2008?)年。
148.吳震〈「証人社」與明季江南士紳的思想動向〉《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1月。
149.本鄉隆盛著/陳文松譯〈藤田幽谷《正名論》的歷史地位:水戶學研究的碧況〉《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張寶三、徐興慶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2008年1月。
150.李永剛〈劉宗周與証人社〉《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4期2008年7月。
151.楊自平〈曹端與薛瑄理學思想之比較研究〉《明代學術論集》,萬卷樓,2008年2月。
152.張德建〈春秋學與明代學術的歷史變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六十一卷第三期,2008年5月。
153.蘇嘉〈徐光啟和《農政全書》〉《出版史料》第四期,2009年。
154.劉志剛〈晚明士大夫與旅游資源評價〉《社會科學家》2009年9月。
155.章景明〈〈曲禮〉「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解釋〉《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台大中文系,2009年12月。
156.張海英、張松輝〈二程之鬼神觀探析〉《齊魯學刊》第2期,2009年。
157.吳迪〈明成祖安南政策的雙重性〉《忻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9年6月。
158.聶鑫〈傳統中國的土地產權分立制度探析〉《浙江社會科學》第九期,2009年9月。
159.霍有明〈黃遵憲《日本雜事詩》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意義〉《安康學院學報》,第21卷第5期,2009年10月。
160.王海娜〈中國大陸地區朱舜水研究述評〉錢明、葉樹望主編《舜水學探微──中日舜水學研討會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
161.何為民〈《脫亞論》解讀過程中的誤區〉《日本學刊》第4期,2009年。
162.羅以民〈歸化、儒化與文化堅守─朱舜水亡命日本的文化心態剖析〉,錢明、葉樹望主編《舜水學探微──中日舜水學研討會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
163.韓志平〈崔萬秋其人其事〉《春秋》,2009年6月。
164.谷川道雄〈戰後日本中國史研究的動態與特點〉《歷史學》2009年8月。
165.楊際開〈朱舜水研究的雙峰──評1、徐興慶著《朱舜水與東亞文化傳播的世界》2、錢明著《勝國賓師─朱舜水傳》〉《二十一世紀》,2009年6月。
166.荒木龍太郎在〈朱舜水與明末思想〉《杭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期,2009年7月。
167.鄭麗航〈清代國家祭祀體系中的天后考述〉《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月。
168.吾妻重二〈江戶初期における学塾の発展と中国.朝鮮──藤原惺窩、姜沆、松永尺五、堀束庵、林羅山、林鵞峰らをめぐって〉東アジア文化交渉研究第2号,2009年。
169.曾健民〈台灣「日本情結」的歷史諸相: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視角〉《思想14:台灣的日本症候群》,聯經出版,2010年1月。
170.楊麗敏、唐瑩〈《孝經》的版本及流傳〉《語文學刊》2010年1月
171.徐向東〈論西周時代國家控制土地方式的特點〉《內江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五卷第五期,2010年。
172.佐藤貢悅〈江戶儒學思想史における朱舜水の位置〉「朱舜水與東亞文明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年11月6日。
173.代安〈「舜水學」的現實意義──專訪錢明〉《東方養生》2010年,10期。
174.何宗美〈明代文人結社現象批判之辨析〉《文藝研究》2010年第5期。
175.Wang Xin〈東亞歷史上的儒學共同體─以日本古派同志會為中心〉頁117-128,Journal of East Asian cultural interaction studies 4, 2011年3月31日
176.
五、碩博士論文(依時間先後排序)
1.王瑞生《朱舜水學記》文化大學中文所博論,1984年3月。
2.子安宣邦《伊藤仁齋研究》東京大學博論,1987年。
3.徐興慶《近世中日文化交流史の研究》九州大學博士論文,1992年。
4.阮進立《漢字與喃字形體結構比較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論,1999年7月。
5.林冠宏《冷戰後「中」日安全戰略關係:認知、政策與影響》,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2006年6月。
6.遠藤美幸《伊藤仁齋《語孟字義》之研究》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論,2007年6月。
7.邵軒磊《戰後日本之中國研究系譜》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8.毛德傳〈愛國抗日文化人崔萬秋──並非領導藍苹張春橋的大特務〉http://www.chinalzs.com/web/?action-viewnews-itemid-18100,2009年2月。
9.〈朱舜水記念館修復のために写真を贈呈〉http://www.pref.ibaraki.jp/bukyoku/seikan/kokuko/shanghai/topics/98/tp9812.htm日本茨城県上海事務所網頁。
10.小石川後樂園:可參考http://teien.tokyo-park.or.jp/contents/map030.html。
11.湊川神社http://www.minatogawajinja.or.jp/history/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