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兩岸締結協議監督機制之研究~第九屆立法院六個提案版本的比較分析
作者:楊喜慧
作者(外文):Shi-Huei Y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明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權力分立權力共享Act Governing Relations between Peoples of the Taiwan Area and the Mainland AreaCross-strait agreementsOversight MechanismsSeparation of PowersPower-shar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本論文探討建立兩岸締結協議監督機制的法理基礎。研究目的在探討兩岸締結協議監督機制如何達到有效監督?如何達到權力分立的衡平性?兩岸協商監督機制是否有監督高政治議題談判的制度設計?
筆者首先將我國中央政府體制定位為總統制,站在總統制的基礎上,行政與立法就是一種權力分立的關係,而不是內閣制行政與立法合一的「國會主治」。權力分立與制衡理論最主要是為了防止專權腐化,但是權力分立理論不應只是為了避免專權暴政,尚有追求效率,因為在不同的政府部門間進行分工,可提高政府效率。不同部門行使「共享權力的原則」就顯得非常重要,如此才能在權力分立與制衡理論下,仍保有整個中央政府的運作效率。
在權力分立但共享以提升兩岸締結協議效率的理念下,本論文試從談判時程及監督密度兩個面向,建立整個比較架構。就談判的時程而言,兩岸協商簽署協議的監督機制,可分為談判前、談判中、談判後三個階段;就監督的密度而言,高、中、低三種類型。比較目前在立法院審議包括時代力量等六個版本的兩岸締結協議監督條例法案後,發現這些版本中有些規範是符合法理且現實可行,有些則否,因此在綜合各家版本後,本論文進一步提出比較可行的建議版本。
This study shed light on the legal principle of Cross-Strait Agreement Supervisory Mechanism. The aims of the study are to discuss how to efficiently oversight Cross-Strait Agreement Supervisory Mechanism, how to reach its check and balance in separation of power, and to design a system to supervised the high political issues, which might change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of Taiwan.
The researcher consider the government of Taiwan as a presidential system not a parliamentary system, the former is a separation of power for both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and the latter is the unity of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The main purpose for separation of power and theory of check and balance is to avoid power collapse. However, the separation of power theory is not only for the purpose of avoiding authoritarian tyranny, but also seeking for the executive efficiency. Cooperation among separated branches within government would increase the government efficiency. In this case, the principle of separated branches exercising shared powers seems to be very important, for that the exercise of the entire Taiwan government could remain efficient under the footing of separation of power and check and balance power.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efficiency of Cross-Strait Agreement under the separation of power to reaching a stage where powers are shared, this study focus on two aspects to established a comparison framework, which are timing of negotiation and oversight density. For timing of negotiation, Cross-Strait Agreement Supervisory Mechan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is before-negotiation, between-negotiation, and after-negotiation. For oversight density on the other hand is divided into high, medium, and low. After comparing the 6 versions of Cross-Strait Agreement Supervisory Mechanism,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some of the regulations in these 6 versions are considered to be legally practicable, but some are not. Henc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urther comparing and integrating these 6 versions to come up with a better version of Cross-Strait Agreement Supervisory Mechanism.
壹、中文
一、專書
Derek Roebuck著、吳源、陳錫康譯(1993)。〈過去是另一個國度:作為比較法的法制史〉,載:沈宗靈、王晨光編,《比較法學的新動向:國際比較法學會議論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23-39。
Mauro Cappelletti著、王宏林譯(1993)。〈比較法教學與研究:方法與目的〉,載:沈宗靈、王晨光編,《比較法學的新動向:國際比較法學會議論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3-22。
丁渝洲主編(2005)。《臺灣安全戰略評估(2004-05) 》,臺北:遠景基金會出版。
丘宏達(2012)。《現代國際法》,修訂三版,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辜汪會談」四項協議全文〉,《大陸工作手冊》,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頁275-28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8)。〈「辜汪會談」背景說明〉,《大陸工作手冊》,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頁269-27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受託處理大陸事務財團法人監督條例〉(草案),《大陸工作法規彙編》,修訂四版,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頁貳-81-84)。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訂定協議處理條例〉(草案),《大陸工作法規彙編》,修訂四版,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頁貳-95-98)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4)。《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暨相關許可辦法》,修訂八版,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出版。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從前蘇聯看臺灣與大陸間的關係》,臺北:正中書局。
吳庚(2015)。《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增訂十三版,臺北:三民書局出版。new window
李建良(2013)。《行政法基本十講》,修訂四版,臺北:元照出版社。
沈宗靈(1993)。〈比較法學的一些理論問題:國際比較法學會議述評〉,載:沈宗靈、王晨光編,《比較法學的新動向:國際比較法學會議論文集》,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12。
周萬來(2008)。《議案審議:立法院運作實況》,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子儀(1993)。《權力分立與憲政發展》。臺北:月旦出版社。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臺北:五南出版社。
姜皇池(2013)。《國際公法導論》,修訂三版,臺北:新學林出版社。new window
晏山農等著(2015)。《這不是太陽花學運:318運動全記錄》,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許慶雄、李明峻(2009)。《國際法概論》,臺南:泉泰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湯德宗(2005)。《權力分立新論》。增訂三版,臺北:元照出版社。new window
臺灣安全研究小組陳明通等著(2005)。《民主化臺灣新國家安全觀》,臺北:先覺出版社。
二、期刊論文
李建良(2006)。〈行政法:第十講依法行政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月旦法學教室》,頁45-54.
李建良(2014)。〈論國際條約的國內法效力與法位階定序:國際條約與憲法解釋之關係的基礎課題〉,《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八輯,廖福特主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專書(18),頁175-275。new window
邱文聰(2014)。〈再訪兩岸簽署書面協定的權力分立課題 —以晚近美國法制與理論的發展為比較觀察的起點〉,《臺灣法學》,第254期,頁97-110。
翁岳生(2003)。〈比較法學之理念與實踐〉,《月旦法學雜誌》,98期,2003年7月,頁8-9。
許志雄(1996)。〈國會調查權〉,《月旦法學雜誌》,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9: 51-52。
許劍英(1995)。〈當前憲政上有關立法院問題續探(二)立法院文件調閱權〉,《立法院院聞》,臺北:立法院國會月刊社。23(2): 36-47
許耀明(2012)。〈未內國法化之國際條約與協定在我國法院之地位〉,《司法新聲》,第104期,臺北: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出版,頁20-27。
陳怡凱(2012)。〈國際法於我國內國法院之實踐〉,《司法新聲》,第104期,臺北:法務部司法官訓練所出版,頁28-43。
陳明通(2009)。〈當前北京對台策略剖析〉,《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二期,臺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出版,2009.07,頁127-202。new window
陳明通、楊喜慧(2015)。〈兩岸政治談判協商主體與身分研究:一項紅藍綠三方專家學者的訪問調查〉,《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58(3):73-122。new window
陳清雲(2007)。〈我國條約案之國會監督機制〉,《國立中正大學法學集刊》,23:1-64。new window
黃舒芃(2004)。〈法律保留原則在德國法秩序下的意涵與特徵〉,《中原財經法學》,13:1-45。new window
黃舒芃(2005)。〈比較法作為法學方法:以憲法領域之法比較為例〉,《月旦法學雜誌》,臺北:元照出版公司,120期,2005年5月,頁183-198。new window
楊喜慧、鄭龍水、陳明通(2016)。〈「馬習會」對兩岸政治談判的民意衝擊~一項臺灣民眾的民意調查分析〉,《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出版,59(3):1-38。new window
廖元豪(2014)。〈行政立法兩全拉距中的對外協議:從台灣與美國憲法政府體制談起〉,《臺灣法學》,第244期,頁7-15。
羅傳賢(1993)。〈如何行使立法調閱權初探英國立法調查與監察調查二制並行之借鏡〉,《立法院院聞》,臺北:立法院國會月刊社。21(8): 28-31
三、專書專章
城仲摸(1988)。〈論法國及德國行政法之特徵〉,《行政法之基礎理論》,三民書局,頁19-68。
許宗力(1993)。〈論法律保留原則〉,《法與國家權力》,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叢書(71),頁117-213new window
四、編著論文
行政院硏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1994)。《政策諮詢制度之建立與運用 》,臺北市 : 行政院硏考會發行 : 政府出版品展售中心展售。
陳明通(2011)。〈政府兩岸協商的解析〉,吳釗燮主編,《台海兩岸關係與中國國際戰略》,頁51-86。臺北:新臺灣國策智庫有限公司出版。
陳錫藩、鄭安國主編(2011)。《「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出版。
黃桂興(1999)。〈淺論行政法上的人性尊嚴理念〉,城仲模主編,《行政法之一般法律原則(一)》,頁1-26。臺北:三民書局。
蔡茂寅(2002)。〈行政委託相關問題之研究〉,翁岳生教授祝壽論文編輯委員會主編,《當代公法新論(中)─翁岳生教授七秩誕辰祝壽論文集》,頁611-631。臺北:元照出版社。
五、學位論文
陳蒿堯(2015)。《南韓推動FTA之研究(2003-2014)─從政治系統理論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葉寧(1995)。《條約與行政協定之國會監督:從美國法觀察的比較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頃士論文,未出版。
廖祥順(2010)。《國際條約與兩岸協議之國會審議程序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六、研討會論文
陳月卿、廖達琪、林佩慧(2014)。〈半總統制下的國會對「非典型外交事務」之監督 - 臺灣立法院、法國國民議會與羅馬尼亞國會之比較〉,臺灣政治學會主辦「102年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東方政治學?--臺灣經驗、中國崛起及國際流變』」國際學術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2013年11月30日-12月1日。
陳明通(2009)。〈臺灣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風險管理〉,「2009臺灣政治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新竹市:玄奘大學主辦,2009年11月21日-22日。
吳介民、廖美(2015)。〈統獨意願與預期差距與世代效應〉,「太陽花運動與中國效應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舉辦,2015年10月16日。
董思齊(2014)。〈韓國FTA政策轉變的政治分析〉,「各國 FTA」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國際研究學會主辦,2014年4月13日。new window
七、官方出版品
行政院(2013)。〈行政院,2014,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問答集〉,臺北:行政院出版。
院會紀錄(2013)。〈立法院第8屆第3會期第1次臨時會第2次會議紀錄〉,《立法院公報》,102(46):1-3。
廖達琪(2012)。《兩岸協議推動過程:行政與立法機關權限及角色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廖福特(2009)。〈國際公約內國法化的實踐〉。法務部委託研究報告,MOJ-LAC-9801。
八、報紙雜誌
《商業周刊》(2014)。〈服貿15大爭議點,正反方大辯論〉。http://archive.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Index?StrId=54003。檢索日期:2017/05/15。
李鴻禧(1993)。〈明辨立法院調查權之真義〉,《民眾日報》,09月26日,第三版。
周思宇(2017)。〈張小月:兩岸協議 不是國際協定〉,《中國時報》,03月24日。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324000417-260118。檢索日期:2017/05/15。
劉麗榮(2017)。〈洪秀柱:簽和平協議 創造兩岸和平條件〉,《中央通訊社》,06月17日。http://www.cna.com.tw/news/aipl/201706170296-1.aspx。檢索日期:2017/06/19。
羅致政(2005)。〈美國有羅根 台灣有連戰〉,《自由時報》,05月02日。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6300。檢索日期:2017/05/15。
九、網路資料
王兆國(2005)。〈關於《反分裂國家法(草案)》的說明〉,《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網站》,http://www.gwytb.gov.cn/speech/speech/201101/t20110123_1723787.htm。檢索日期:2017/05/15。
外交部(1988)。《中華民國政府與史瓦濟蘭王國政府間引渡條約》,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s://goo.gl/WP8G8y。檢索日期:2017/05/15。https://goo.gl/WP8G8y。檢索日期:2017/05/15。
外交部(1994)。《中華民國與聖露西亞友好條約》,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s://goo.gl/WP8G8y。檢索日期:2017/05/15。
外交部(2011)。《中華民國政府與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政府間引渡條約》,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s://goo.gl/WP8G8y。檢索日期:2017/05/15。
外交部(2015)。《條約締結法》,全國法規資料庫網站,https://goo.gl/xlbX3w。檢索日期:2017/05/15。
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2005)。〈反分裂國家法〉,《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網站》, http://goo.gl/jVUImK,檢索日期:2016/1/17。
黃國昌(2014)。〈台海協議的民主審議缺失:由美國法看服貿協議的反民主性格〉。http://www.slideshare.net/swpave/ss-32527361。檢索日期:2017/05/15。
詹鎮榮(2003)。〈立法院文件調閱權之權限〉。http://blog.roodo.com/focus6597/0743d03f.pdf。檢索日期:2017/05/15。
鄭秀玲(2013)。〈兩岸服貿協議對我國的衝擊分析〉。http://homepage.ntu.edu.tw/~ntuperc/conference-1-files/20130725_3_1.pdf。檢索日期:2017/05/15。
總統府新聞稿(2004)。〈總統中外記者會答問實錄〉,《總統府網站》,https://goo.gl/p374qN。檢索日期:2017/05/15。檢索日期:2017/05/15。
總統府新聞稿(2008)。〈中華民國第12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就職演說〉,《總統府網站》,https://goo.gl/YxyNQA。檢索日期:2017/05/15。
總統府新聞稿(2015)。〈總統出席「兩岸領導人會面」致詞全文〉,《總統府網站》, http://goo.gl/HapgxG,檢索日期:2016/1/17。
顏慧欣(2014)。〈對外經貿談判程序法制化之簡評〉,臺北: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http://web.wtocenter.org.tw/Page.aspx?nid=126&pid=249025。檢索日期:2017/05/15。
十、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文件
陳明通主編(2015)。《兩岸協議處理及監督機制立法學者專家座談會議紀錄》,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大陸研究中心,未出版。
經濟部(2009)。〈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構想及推動重點〉,立法院第7屆第3會期經濟委員會第8次全體委員會議報告。
經濟部經貿談判代表辦公室(2013)。〈我國洽簽條約、協定之國內程序與國際法問題〉。https://www.moea.gov.tw/Mns/otn/content/wHandMenuFile.ashx?file_id=2253。檢索日期:2017/05/15。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外交部,曾韻霜(譯)(2015)。《通商條約締結程序暨履行之相關法律》,駐韓國臺北代表處,未出版。
貳、英文
一、專書
Destler, Irving M. (2005). American Trade Politics, 4th ed.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evereaux, Charan, Robert Z. Lawrence, and Michael D. Watkins (2006). Case Studies in U.S. Trade Negotiation, Volume I: Making the Rules.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eutsch, Karl W. (1968).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Genovese, Michael A. ed. (2009). The Federalist Paper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Jennings, Robert and Arthur Watts eds. (1992). Oppenheim’s International Law. Volume 1, Peace. London : Longmans
Jones, Charles O. (1984).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Policy.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Oppenheim, Lassa Francis Lawrence, and Sir Hersch Lauterpacht (1955). International Law, Edited by Hersch Lauterpacht.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mpany.
Pastor, Robert A. (1980).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U.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1929-1976.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tarke, Joseph Gabriel (1989). An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law. Vol. 10. London: Butterworths.
Waltz, Kenneth N. (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A Theoretical Analysi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Craft, Jonathan, and Michael Howlett (2012). “Policy formulation, governance shifts and policy influence: Location and content in policy advisory systems.” Journal of Public Policy 32(02): 79-98.
Craft, Jonathan, and Michael Howlett (2013). “The dual dynamics of policy advisory systems: The impact of externalization and politicization on policy advice.” Policy and Society 32(3): 187-197.
Hathaway, Oona A. (2009). “Presidential Power over International Law: Restoring the Balanc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19, no.2, pp.140-268
Katzenstein, Peter J. (1976).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Domestic Structures: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30 (4): 1-45.
Putnam, Robert D. (1988). “Diplomacy and Domestic Politics: The Logic of Two-Level Gam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2(3): 427-460.
Spiro, Peter J. (2000). “Treaties, Executive Agreements, and Constitutional Method.” Texas Law Review 79(5): 961.
Yoo, John. C. (2001). “Laws as Treaties?: The Constitutionality of Congressional-Executive Agreements.” Michigan Law Review 99(4):757-852.
三、網路資料
Congressional-Executive Agreement,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1976294/congressional-executive-agreement. (Latest update:10/2/2015)
H.R.1314 - Trade Act of 2015(2015). https://www.congress.gov/bill/114th-congress/house-bill/1314(Latest update:10/2/2015)。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2017). “Press Briefing by Press Secretary Sean Spicer, 2/14/2017, #12,” The White House. https://goo.gl/GmHvPj . Latest update 2017/03/18.
United States v. Belmont, 301 U.S. 324 (1937). http://laws.findlaw.com/us/301/324.html. (Latest update:10/2/2015)。
United States v. Curtiss-Wright Export Corp. 299 U.S. 304 (1936). http://laws.findlaw.com/us/299/304.html(Latest update:10/2/2015)。
Youngstown Sheet & Tube Co. v. Sawyer, 343 U.S. 579 (1952). http://laws.findlaw.com/us/343/579.html(Latest update:10/2/2015)
四、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文件
Cooper, William H.(2014). “Trade Promotion Authority (TPA) and the role of Congress in trade policy” CRS Report for Congress, Cornell University ILR Schoo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