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研究
作者:陳玫玲
作者(外文):CHEN, MEI-LING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慶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佚文獻考證Yen Ke-JunArticles in Three Generations of Ancient Times: QinHanand Three Kingdoms Periodthe gathering of scattered writingsbibliographyevidential researc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簡稱《全文》)是部輯佚典範之作,由於該書部帙大,牽涉面向極廣,近代學者僅能針對幾個層面泛說,少有獨創新義。究其原因,未能審閱原典出處,僅憑《全文‧凡例》說明而評析蠡測,迫使研究成果與文本有些許的差異。因此,本論以文本架構為主軸,探討作者小傳、篇文綴合、案語內容等相關議題,從而突破前人之研究。
  嚴可均為乾嘉考證學風下之鉅子,其學貫通《六經》,浩博無涯名重一時。在進行研究時,有幾個發現:其一,《全文》如何繼承梅鼎祚《歷代文紀》、張溥《百三家集》二書,以及與彭兆孫《全上古三代附全秦文》、《南北朝文》兩者間之關係。其二,論文主要核心分三,首先,針對作者部分,分別以目次編列、作者考證為討論範圍。其排列次序的義涵,具有史家筆法;仿效《四庫全書總目》先釋家類後列道家之編次原則;創設新的類目「國初群雄」。取材出處注明有義例可尋,通常以史傳具載則不注明居多。對於篇文輯錄問題之探討,主在二個要項:第一輯錄篇文方式:(一)內容輯錄某處,全無增刪;(二)是內容有所增刪、改寫、合併;(三)是輯錄之篇文,凡出自同書,不同段落,內容有增刪、改寫、合併;(四)是輯錄篇文,出自多家文獻,有增刪、改寫、合併。透過本文研究,讓今人研治輯佚者了解,《全文》並非僅停留在抄書層面,從文獻取資觀點視之,確有其極高的學術價值。第二《全文》文體編次以根源五經原則,以及探討其分類異同之連結為研究面向。最末《全文》案語部分,在檢閱過程從而發現嚴可均利用其形式,表達自己的觀點、陳述稽考資料的歷程,提出合理解釋與成果。其中,尤以採酌史傳資料比例甚高,用意在於交代事件原委始末,兼及考校文字、相關人物。
  統而言之,當代學術風氣以「通經明道」治學宗旨,借助文字、訓詁、音韻的方法來研治經學,考證範圍兼擅天文、地理、出土文獻。意謂《全文》編纂如此縝密,堪稱輯佚典範,是有其時代淵源。嚴氏一生用力於此,後人難以並駕齊驅。
關鍵詞: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佚、文
  Articles in Three Generations of Ancient T imes: Qin, Han, and Three Kingdoms Period (hereafter referred to as “Articles of Ancient Times”) is a gathering of classic scattered writings. Scholars in modern times were only able to give vague interpretations in some aspects but rarely find out new meanings since it contains large numbers and it concerns a great deal of dimensions. The key reason is that they did not verify the text but analyzed shallowly the explanation of Notes on using “Articles of Ancient Times”. In order to avoid the obstacles which the predecessors faced, this thesis explores mainly the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writings and discusses the brief biography of the author, the composition of the writings, author’s remarks, etc.
  As a master of the evidential research during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Eras, Yen Ke-Jun was familiar with the whole Six Classics and was extremely prestigious at that time. While approaching this subject, some perspectives were discovered. First, in Articles of Ancient Times, Yen sought to succeed Writings of the Past Dynasties of Mei Ding-Zuo and Collection of 103 Writers of Zhang Pu and look for the connections with Articles in Three Generations of Ancient Times and Qin Dynasty and Articles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of Peng Zhao-Sun. Second, the are three main components in this study.
1. The first one expounds the arrangement of the catalog and the evidential research which the author made. The order he made shows a historical style. He imitated the editing principles of Annotated Catalog of the Complete Imperial Library . For example, he put the category Buddhism before the category Daoism and also created a new category “Warlords who created empires”. He studied and arranged carefully the materials which include various bibliographies such as classic works, ancient commentaries and inscriptions. He noted the reference in remarks but casted no reference for historic biographies.
2. The discussion about compiling the articles focuses on two points:
(1) The ways of compiling:
i. a complete section without additions and deletions.
ii. a section with some additions, deletions, revisions and combinations.
iii. sections from the same book but different paragraphs with additions, deletions, revisions and combinations.
iv. sections from different documents with additions, deletions, revisions and combinations.
  This research aims to show that Articles in Ancient Times not only transcribes the writings but also possess a lot of academic values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compiling and bibliography to others who studied the gathering of scattered writings.
(2) The order of the writing styles in Articles of Ancient Times applied the principles which sourced from Five Classics and this study tried to discuss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of sorting.
3. The procedure of reviewing the author’s remarks helped trace that Yen employed the remarks to express his own points of view, the records of stating the documents and then brought up reasonable explanations and results. Among these, the historical resources were applied much more than other kinds of genres and it means to expla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very events. Furthermore he studied and corrected the written words and related personages.
  Overall, the academic studies in the Qing Dynasty concerned much about classical studies which were based on classics, histories and phonologies and also on astronomy, geography and excavation. All these pushed him to edit such a great model of gathering scattering writings and his efforts go far beyond those of the successors.
Keywords: Yen Ke-Jun, Articles in Three Generations of Ancient Times: Qin, Han, and Three Kingdoms Period, the gathering of scattered writings, bibliography, evidential
一、傳統文獻(依《四庫總目》分類)
(一)經部
尚書正義 〔漢〕孔安國撰;〔唐〕孔穎達正義;黃懷信整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
尚書今古文注疏 〔清〕孫星衍撰;陳抗、盛冬鈴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1986年
禮記纂言 〔元〕吳澄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冊 1983年
日講禮記解義 〔清〕汪由敦、鄂爾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冊 1983年
大戴禮紀 〔漢〕戴德撰;〔北周〕盧辯註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冊 1983年
禮記集解 〔清〕孫希旦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90年
春秋穀梁傳注疏 〔晉〕范甯集解,〔唐〕陸德明音義、〔唐〕楊士勛疏 臺北世界書局 收入《四庫全書薈要》第33冊 1984年
古微書 〔明〕孫瑴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4冊 1983年
論語集解 〔魏〕何晏;中華書局編 北京 中華書局 收入《漢魏古注十三經》下冊 1998年
日講四書解義 〔清〕喇沙里;陳廷敬奉敕編 臺北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08冊 1983年
唐石經校文 〔清〕嚴可均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84冊 2002年
說文校議 〔清〕嚴可均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213冊 2002年
說文解字句讀 〔清〕王筠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219冊 1995年
說文聲類 〔清〕嚴可均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247冊 2002年
經義考 〔清〕朱彝尊;林慶彰、蔣秋華、馮曉庭主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7冊 2011年
(二)史部
漢書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年
後漢書 〔劉宋〕范曄 北京 中華書局 1965年
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北京 中華書局 1971年
陳書 〔唐〕姚思廉 北京 中華書局 1972年
北齊書 〔唐〕李百藥 北京 中華書局 1972年
梁書 〔唐〕姚思廉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年
隋書 〔唐〕魏徵、令狐德棻 北京 中華書局 1973年
明史 〔清〕張廷玉等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年
魏書 〔唐〕魏收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年
宋書 〔梁〕沈約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年
晉書 〔唐〕房玄齡等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年
南史 〔唐〕李延壽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年
新校本新五代史 楊家駱編 臺北 鼎文書局 1994年
清史稿 趙爾巽等撰 北京 中華書局 1998年
二十二史考異 〔清〕錢大昕 臺北 中文出版社 1980年
三國志 〔晉〕陳壽 北京 中華書局 1982年
漢書補注 〔清〕王先謙 上海 上海古籍無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268冊 2002年
後漢紀 〔晉〕袁宏 臺北 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3冊 1983年
石匱書 〔明〕張岱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320冊 2002年
資治通鑑 〔宋〕 司馬光撰;〔元〕 胡三省音註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07冊 1983年
通鑑胡注表微 陳垣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收入《陳源全集》第21冊 2009年
通志 〔宋〕鄭樵 臺北 世界書局 收入《四庫全書薈要》第213;214;220;221冊 1984年
繹史 〔清〕馬驌纂;劉曉東等點校 濟南 齊魯書社 2001年6月
路史 〔宋〕羅泌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 1983年
郝氏續後漢書 〔元〕郝經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5冊 1983年
歷代名臣奏議 〔明〕楊士奇等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39冊 1983年
明儒學案 〔清〕黃宗羲 臺北 里仁書局 收入《黃宗羲全集》第7冊 1987年
清儒學案 徐世昌;陳祖武點校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8年
十六國春秋 〔魏〕崔鴻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3冊 1983年
續碑傳集 〔清〕 繆荃孫纂錄 臺北 明文書局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19冊 1985年
碑傳集補 閔爾昌纂錄 臺北 明文書局 收入《清代傳記叢刊》第121冊 1985年
疇人傳 〔清〕阮元;〔清〕羅士琳續補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516冊 1995年
孫淵如年譜 〔清〕張紹南撰;〔清〕 王福德續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收入《叢書集成初編》第259冊 1989年
彭湘涵先生年譜 〔清〕繆朝荃著;陳祖武編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 收入《乾嘉名儒年譜》第12冊 2006年
太平寰宇記 〔宋〕樂史 臺北 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70冊 1983年
欽定大清一統志 〔清〕和珅等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82冊 1983年
咸淳臨安志 〔宋〕潛說友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0第冊 1983年
吳興備志 〔明〕董斯張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4冊 1983年
雍正浙江通志 〔清〕稽曾筠等監修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19第冊 1983年
水經注 〔後魏〕酈道元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73冊 1983年
江西攷古錄 〔清〕王謨編 臺北 成文出版社 收入《中國方志叢書》第97號 1970年
通典 〔唐〕杜佑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04冊 1983年
文獻通考 〔元〕馬端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13冊 1983年
經義考 〔清〕朱彝尊;林慶章、蔣秋華、馮曉庭主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第7冊 2011年
集古錄 〔宋〕歐陽修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81冊 1983年
史通 〔唐〕劉知幾;趙呂甫校注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90年
申鑒 〔漢〕荀悅;〔明〕黃省曾註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6冊 1983年
職官分紀 〔宋〕孫逢吉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3冊 1983年
直齋書錄解題 〔宋〕陳振孫;徐小蠻點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四庫全書總目 〔清〕永瑢 北京 中華書局 1997年
書林清話 〔清〕葉德輝 北京 燕山出版社 1999年
目錄學 〔清〕劉咸炘著;段渝主編 上海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 2008年
儀顧堂書目題跋彙編 〔清〕陸心源著;馮惠民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年
金石文字記 〔清〕顧炎武 上海 上海古籍無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683冊 2002年
平津館金石萃編 〔清〕嚴可均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893冊 1995年
平津讀碑記 〔清〕洪頤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905冊 1995年
京畿金石考 〔清〕孫星衍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906冊 2002年
吳興金石記 〔清〕陸心源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911冊 2002年
漢書藝文志拾補 〔清〕姚振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914冊 2002年
隋書經籍志 〔清〕姚振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915冊 2002年
隋書經籍志考證 〔清〕姚振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916冊 1995年
書目答問補訂 〔清〕張之洞;范希曾補;徐揚杰訂 武漢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年
史記會注考證 〔日〕瀧川龜太郎 臺北 洪氏出版社 1986年
纂修四庫全書檔案 〔清〕乾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收入《清代檔案史料》冊上 1997年
文史通義校注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年
十七史商榷 〔清〕王鳴盛 上海 上海書店 2005年
(三)子部
說苑 〔漢〕劉向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96冊 1983年
老子道德經 〔魏〕王弼注;王雲五主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收入《叢書集成簡編》第34冊 1965年
六韜 〔周〕呂望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26冊 1983年
唐開元占經 〔唐〕瞿曇悉達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7冊 1983年
墨池編 〔宋〕朱長文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12冊 1983年
六藝之一錄 〔清〕倪濤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36冊 1983年
文房四譜 〔宋〕蘇易簡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3冊 1983年
硯箋 〔宋〕高似孫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3冊 1983年
愛日吟廬書畫錄 〔清〕葛金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088冊 1995年
呂氏春秋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註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 1983年
淮南鴻烈解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8冊 1983年
容齋續筆 〔宋〕洪邁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1冊 1983年
緯略 〔宋〕高似孫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2冊 1983年
丹鉛餘錄 〔明〕梁佐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5冊 1983年
日知錄 〔清〕顧炎武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8冊 1983年
論衡 〔漢〕王充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2冊 1983年
巖下放言 〔宋〕葉夢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3冊 1983年
澗泉日記 〔宋〕韓淲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64冊 1983年
說郛 〔明〕陶宗儀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7冊 1983年
編珠 〔清〕徐學乾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87冊 1983年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
初學記 〔唐〕徐堅等著 北京 中華書局 1962年
北堂書鈔 〔唐〕虞世南編纂;董治安等編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收入《唐代四大類書》 2003年
太平御覽 〔宋〕李昉等奉敕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7年
冊府元龜 〔宋〕王欽若等編 臺北 臺灣中華書局 影印據明刻初印本 1967年
事物紀原 〔宋〕高承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20冊 1983年
玉海 〔明〕胡應麟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46冊 1983年
萬姓統譜 〔明〕凌迪知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57冊 1983年
御定淵鑑類函 〔清〕王士禎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87冊 1983年
佩文韻府 〔清〕陳廷敬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 《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14冊 1983年
顏氏家訓 〔北齊〕顏之推;梁明、余正平譯注 廣州 廣州出版社 2001年7月
述學補遺 〔清〕汪中著;李金松校箋 北京 中華書局 收入《述學校箋》下冊 2014年7月
西京雜記 〔漢〕劉歆撰 ;〔晉〕葛洪輯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5冊 1983年
文子 〔周〕辛鈃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58冊 1983年
援鶉堂筆記 〔清〕姚範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149冊 2002年
十駕齋養新錄 〔清〕錢大昕;楊勇君整理 上海 上海世紀出版社 2011年
癸巳存稿 〔清〕俞正夑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160冊 2002年
霞外攟屑 〔清〕平步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163冊 2002年
純常子枝語 〔清〕文廷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165冊 1995年
高郵王氏遺書 〔清〕王念孫 臺北 文海出版社 收入《國學集要》第8冊 1967年
偃曝餘談 〔明〕陳繼儒 臺北 廣文書局 收入《陳眉公四種》 1968年
升菴外集 〔明〕楊慎撰;〔明〕焦竑編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71年
古書讀法略例 〔清〕孫德謙 北京 中國書店 1984年
越縵堂讀書記 〔清〕 李慈銘;由雲龍輯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9 月
世載堂雜憶 劉禺生撰;錢實甫點校 北京 新華書店 收入《清代史料筆記叢刊》第21冊 1997年
百川書志 〔明〕高儒編纂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3冊 1989年
漢魏遺書鈔 〔清〕王謨 北京 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收入《古籍叢殘彙編》第3冊 2001年
古逸叢書 〔清〕梨庶昌輯 揚州 江蘇廣陵出版社 據光緒十年甲申遵義 東京使署刊本第2冊 1994年
增訂漢魏叢書 〔清〕王謨編 臺北 大化書局據〔清〕乾隆五十六年 金溪王氏刻八十六種 1983年
通德遺書所見錄 〔清〕孔廣林輯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收入《山東文獻集成》第1輯第1冊 2006年
廣弘明集 〔唐〕釋道宣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48冊 1983年
(四)集部
全上古三代文附全秦文 〔清〕彭兆蓀編纂 上海圖書館清稿本
南北朝文鈔 〔清〕彭兆蓀編纂 上海圖書館藏
卷盦書跋 〔清〕葉景葵撰;顧廷龍編 上海 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7年
王廷相哲學選集 〔明〕王廷相 臺北 河洛出版社 1974年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 〔明〕張溥著;殷孟倫輯注 臺北 木鐸出版社 1982年
曹子建集 〔魏〕曹植 臺北 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3冊 1983年
升菴集 〔明〕楊慎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70冊 1983年
弇州四部稿 〔明〕王世貞撰: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81冊 1983年
少室山房集 〔明〕胡應麟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90冊 1983年
世說新語校箋 徐震堮 北京 中華書局 1984年4月
五松園文稿 〔清〕孫星衍 臺北 新文豐出版社 影印《叢書集成新編》第77冊 1985年
小謨觴館文集註 〔清〕彭兆蓀 臺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影印《叢書集成續編》第192冊 1988年
唐裘石室集 〔明〕梅鼎祚 北京 北經出版社 收入《四庫禁毀書叢刊》第58冊 1997年
小倉山房(續)文集 〔清〕袁枚著;王英志校點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收入《袁枚全集》 1997年
鮚埼亭集外編 〔清〕全祖望;朱鑄禹彙校集注 收入《全祖望集彙校集注》冊上 2000年
七錄齋詩文合集 〔明〕張溥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387冊 2002年
南雷文定 〔清〕黃宗羲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397冊 2002年
笴河文集 〔清〕朱筠 上海 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397冊 2002年
抱經堂文集 〔清〕盧文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432冊 2002年
揅經堂三集 〔清〕阮元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479冊 2002年
謨觴館詩文集 〔清〕彭兆蓀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492冊 2002年
左海文集 〔清〕陳壽祺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496冊 2002年
頤道堂詩外集 〔清〕陳文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505冊 2002年
小石渠閣文集 〔清〕林昌彝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505冊 2002年
儀顧堂集 〔清〕陸心源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560冊
戴震文集 〔清〕戴震;趙玉新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
札迻 〔清〕孫詒讓著;梁運華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2006年
春在堂雜文 〔清〕俞樾 南京 鳳凰出版社 收入《春在堂全書》第4冊 2010年
江北詩話 〔清〕洪亮吉著;劉德權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收入《洪亮吉集》第5冊 2011年
文選補遺 〔宋〕陳子仁輯 臺北 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0冊 1983年
三國志文類 〔宋〕無名氏 臺北 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61冊 1983年
四六法海 〔明〕王志堅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4冊 1983年
歷代文紀 〔明〕梅鼎祚編纂 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96-1402冊 1983年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明〕張溥編纂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12-1416冊 1983年
御訂歷代賦彙 〔清〕陳元龍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0冊 1983年
全唐詩 〔清〕彭定求等編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23冊 1983年
文選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社 1990年12月
全五代詩 〔清〕李調元編;何光清點校 成都 巴蜀書社 1992年4月
書記洞詮 〔明〕梅鼎祚輯 臺南 莊嚴出版社據萬曆二十年間 汝南郡刻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371冊 1997年6月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清〕嚴可均;陳廷嘉等校點主編 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10月
全唐文新編 〔清〕董誥等編;周紹良主編 長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0年
七十二家集 〔明〕張燮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583冊 2002年
吳興藝文補 〔清〕董斯張輯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第1678冊 2002年
重編文苑英華 〔宋〕李昉等編 臺北 大化書局 明閩本重編影印 2008年
嚴可均集 〔清〕嚴可均;孫寶點校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3年
流通古書約 〔清〕曹溶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收入《澹生堂藏書約》(外八種)2005年
古文辭類纂注 〔清〕姚鼐;世界書局編輯部注 臺北 世界書局 2010年
文心雕龍注 〔梁〕劉勰撰;〔清〕黃叔琳注;〔清〕紀昀評 臺北世界書局 2011年
文章辨體序說 〔明〕吳納 臺北 長安出版社 1978年
文體明辨序說 〔明〕徐師曾 臺北 長安出版社 1978年
二、今人專著(依出版年月先後順序)
文體論纂要 蔣伯潛 臺北 正中書局 1959年7月
荷香館瑣言 丁國鈞 臺北 藝文印書館 《叢書集成三編》影印《丙子叢編》第37冊 1974年
中國文體通論 張榮輝 高雄 高職叢書出版社 1977年7月
明人傳記資料索引 國立中央圖書館編輯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1月
古今典籍聚散考 陳登原 臺北 河洛圖書出版社 1979年5月
檢論 章炳麟 臺北 世界書局 收入《章氏叢書》冊上 1982年4月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 李宗鄴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8月
史學概論 白壽彝主編 寧夏 寧夏人民出版社 1983年
明代考據學研究 林慶彰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1983年7月new window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張舜徽 臺北 學生書局 1983年8月
中國古典文獻學 吳楓 臺北 木鐸出版社 1983年9月
胡適文存 胡適 臺北 遠東圖書公司 1985年11月
古書通例 余嘉錫 臺北 丹青圖書公司 1986年5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錢穆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7年3月
司馬遷與其史學 周虎林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1987年7月
古史辨 顧頡剛編 臺北 藍燈文化事業公司 1987年11月
明代文學批評研究 簡錦松 臺北 學生書局 1989年
圖書文獻學研究論集 林慶章 文津出版社 1900年1月
類書簡說 劉葉秋 臺北 國文天地雜誌社 1990年3月
管錐編 錢鍾書 臺北 書林出版社 第3冊 1990年8月
中國古代文體概論 褚斌杰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0年10月new window
古籍叢書述論 李春光 瀋陽 遼寧書社 1991年
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 林保淳 臺北 文津出版社1991年12月
中國圖書館史 吳仲強 長沙 湖南出版社 1991年12 月
中國文獻學新探 洪湛侯著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2年9月
越縵堂讀書簡端記 王利器纂輯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3年3月
晚明曲家年譜 徐朔方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3年12月
文獻學 洪湛侯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4年3月
〔清〕嚴可均事蹟著述編年 陳韻珊 臺北 藝文印書館 1995年12月new window
古籍異文研究 王彥坤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1996年12月
校讎廣義(校勘篇) 程千帆、徐有富著 濟南 齊魯書社 1998年4月
唐詩雜論 聞一多撰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12月
中國古籍輯佚學論稿 曹書杰 長春 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年9月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收入《魯迅自編文集》第2冊 1999年2月
清代義理學新貌 張麗珠 臺北 里仁書局 1999年5月new window
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 蔣秋華主編 臺北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0年 8月
清代考據學研究 郭康松 武漢 崇文書局 2001年8月
無邪堂問答 朱一新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年
中國目錄學 劉兆祐 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社 2002年3月new window
無邪堂答問 朱一新 北京 中華書局 2002年
文獻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第二屆中國文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周彥文主編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02年3月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5月new window
中國文獻學 張舜徽 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收入《張舜徽集》第1輯 2004年3月
清代學術概論 梁啟超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4年9月new window
清代揚州學記 張舜徽 揚州 江蘇廣陵出版社 2004年12月
論戴震與章學誠 余英時 北京 三聯書局 2005年1月
文苑英華研究 凌朝棟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4月
中國類書 趙含坤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5年5月
中國古代文體學論稿 郭英德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年9月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研究 莊清輝 北京 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年12月
中國古文獻學 孫欽善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5月
簡明儒學史 李申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6年6月
兩晉南北朝《爾雅》著述佚籍輯考 王書輝 北京 花木蘭出版社 2006年9月
乾嘉學術十論 劉墨 北京 三聯書店 2006年11月
類書淵源與體例形成之研究 孫永忠 北京 花木蘭出版社 2007年3月
明代蘇州藏書家—藏書家的藏書活動與藏書生活 陳冠至 臺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7年3月new window
唐代類書與文學 唐光榮 成都 巴蜀書社 2008年3月
古典文獻學基礎 董洪利主編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7月
中國古代文學史 馬積高、黃鈞主編 臺北 萬卷樓圖書公司 2008年8月
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理論與方法 郭英德、于雪棠編著 北京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8月
輯佚大家—嚴可均傳 李士彪;吳雨晴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年11月
中國文化通史—政治篇 胡世慶 臺北 三民書局 2009年9月
清代學問的門徑 胡適等;王學群編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年11月
成德齋學術論文集 高雄市 宏冠出版社 2010年4月
清代輯佚研究 喻春龍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6月
魏晉南北朝十二講 周一良 北京 中華書局 2010年7月
余嘉錫古籍論叢 余嘉錫 北京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0年10月
中國文獻學理論 周彥文 臺北 臺灣學生書局 2011年6月new window
古典目錄與國學源流 王錦民 北京 中華書局 2012年7月
全三國兩晉南朝文補遺 韓理洲 西安 陝西出版集團;三秦出版社
2013年3月
古籍整理釋例 許逸民著 北京 中華書局 2014 年 7月
三、學位論文(依論文年月先後順序)
〔清〕嚴可均之說文研究 陳韻珊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6年1月
嚴可均《說文校議》研究 陳茂松 臺中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碩士論文 1998年6月
梅鼎祚《青泥蓮花記》研究 陳慧芬 高雄 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03年6月
嚴可均《全後周文》編年考 張鵬 西安 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4年9月
嚴可均《全北齊文》編年考》 魏宏利 西安 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4年9月
嚴可均《全齊文》編年考 張衛宏 西安 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4年9月
嚴可均《全三國文》編年補正 張爭光 西安 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8年7月
嚴可均《全宋文》編年補正 谷海林 西安 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8年7月
嚴可均 《全後魏文》編年補正 胡全銀 西安 西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 2008年7月
晚明學者經學的輯佚活動 陳亦伶 新北市 國立臺北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2009年6月
彭兆蓀生平交游著述考 羅軍撰 廣州 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2010年6月四、單篇論文(依出刊年月先後順序)
讀輯高誘文 王利器 《經世日報》 1946年第5期 1946年9月
讀嚴可均輯晉湣帝文 王利器 《經世日報》 1946 年第7期 1946 年 9月 25日
讀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陳啟雲 《新亞生活》1958年第3期 1958年6月2日 頁 22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編次得失平議 張嚴 《大陸雜誌》第21卷第8期 頁8-11 1970年10月31日
嚴鐵橋《全齊梁文》補遺 小尾郊一撰;邱棨鐊譯 《華學月刊》 1974年第32期 1974年8月 頁23-34
烏程嚴可均著書輯書考略 洪煥椿 收入《浙江文獻叢考》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 頁236-240
清代前期的圖書事業 來新夏 《社會科學戰線》 1986年第3期 1986年3月 頁59
嚴可均輯佚方法初探 徐德明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87年第1期 1987年4月 頁40-47
嚴可均輯佚方法初探 徐德明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87年第4期 1989年1月 頁56-59
談古書輯佚 朱建亮、吳杰 《圖書館學研究》 1991年第3期 1991年3月 頁65-67
《四庫全書》輯佚成就述評 李春光 1991年第4期總75期 1991年4月頁85-89
東晉輯佚家楊方及其逸著輯存 曹書杰 《東疆學刊哲學社會學版》1992年第3期 1992年3月 頁49-54
黃奭及其輯佚活動始末考 曹書杰 《東北師大學報》 1992年第5期 1992年5月 頁59-62
六朝文學專科目錄輯考 朱迎平 《上海財經大學》 1993年第2期1993年2月 頁17-24
對清代輯佚的兩點認識 張升 《文獻》 1994年第1期 1994年1月 頁1-2
清代吳地書院的演進與學術思潮 徐啟彬 《蘇州學報》 1994年第2期1994年2月 頁86
淺論戴震的重要佚著《經雅》 胡錦賢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94年第3期1994年3月 頁1-6
嚴可均的貢獻與我們的工作 陳廷嘉、王同策、左振坤等 《長春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 1994年3月 頁28-36
魯迅輯佚小說探微 葉樹聲 《津圖學刊》 1994年第4期 1994年4月 頁66-68
論清代輯佚興盛的原因 張升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1994年第5期 1994年5月 頁28-29
嚴可均著述考 徐德明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1995年第5期 1995年5月頁94-96
嚴可均的著述考略 (上) 陳韻珊 《大陸雜誌》 第91卷第3期 頁133-140 1995年9月
嚴可均的著述考略(下) 陳韻珊 《大陸雜誌》 第91卷第4期 頁154-164 1995年10月
學海之大觀藝林寶籍-嚴可均編輯思想與成就論 閻現章、楊規划等《河南大學學報》 第35卷第6期 頁82-88 1995年11月
試論嚴可均對文獻輯佚的貢獻 陳華 《杭州大學學報》 第26卷第1期頁81-84 1996年3月
論嚴可均治《說文》的方法 陳韻珊 《中國文學研究》 1996年第10期1996年6月 頁1-22new window
嚴可均對《說文》體例的認釋 陳韻珊 《中國文字》 1996年新21期 1996年12月 頁109-133new window
評陳廷嘉、王同策、左振坤校點《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嚴可均輯新版
橫排本 王君夫 《東方文化雜誌》 第37卷 第1期 頁51-53 1999年6月
嚴可均輯佚學的成績 中嶋隆藏 《清代學術論叢》第2輯 臺北 文津出版社 2001 年11月 頁255-264
嚴可均《全晉宋文補遺》 森野繁夫、陳鴻森譯 《書目季刊》 第36卷第3期 頁71-87 2002年12月
論嚴可均《全上古三代文》之失與《全秦文》的編輯體例 趙逵夫 《西北師大學報》 第41卷第5期 頁1-5 2004年9月
論張舜徽在考證、辨偽、、輯佚諸領域的理論建設 韋順莉 《廣西社會科學》第5期總第89期 2002年5月 頁177-179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所收誄文補遺 趙厚均 2005年第4期 2005年4月 頁72-75
嚴可均之輯佚學初探 林曉筠撰 《有鳳初鳴年刊》 2005年第2期2005年7月 頁187-198
從《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看張溥的文學思想 李江峰 《唐都學刊》 頁4-6 2006年1月
嚴可均《王逸集》輯佚補正 蔣方 《文學遺產》 2006年第6期 2006年6月 頁87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隱涵體例發微 王京州 《書目季刊》第40卷3期 頁39-45 2006年12月
嚴可均輯桓潭《新論》佚文商議 王菱 《文史札記》 2007年第4期 2006年12月 頁31
嚴可鈞《全漢文》、《全後漢文》輯錄漢賦之闕誤 踪凡 《文學遺產》2007年第6期 2007年6月 頁128-130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三曹文考證 張爭光 《平原大學學報》第24卷第6期 頁44-46 2007年12 月
20世紀以來梅鼎祚研究綜述 陳晨 《遼寧師範大學學報》 第31卷第1期 頁98-101 2008年1月
嚴輯《全北齊文》、《全後周文》辨正 魏宏利、張鵬撰 《西北大學學報》 第38卷第2期 頁43-46 2008年3月
嚴可均詩初探 李士彪 《魯東大學學報》 第25卷第6期 頁50-51 2008年11月
明末清初的實學 何佑森 《清代學術思潮》 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社 2009年 頁86new window
論張舜徽先生的輯佚思想 臧期猛 《大學圖書情報學刊》 第27卷第2期 頁82-85 2009年4月
《張溥年譜》補正 張余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 第 25卷第 3期 頁103-104 2009年5月
梅鼎祚著作編年考述 陳晨 《 書目季刊》 第45卷第1期 頁87-99 2011年6月
百年來張溥研究綜述 陸岩軍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 第 24卷第 3期
頁106-110 2012 年3月
「天如之名滿天下」:復社主盟張溥晚明之影響探微 陸岩軍 《蘭州學刊》2014年10月 頁49-53
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論者」考釋 王京州 《文史新探》 2015年總第93期 頁37-40五
明清所編總集造成的漢魏六朝文本變異—拼接插入的處理手法及其方法論反省林曉光 《漢學研究》 總84期第34期第1卷 頁309-335 2016年3月
五、古籍檢索系統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瀚典全文檢索系統(http//hanji.sinica.edu.tw)
中國基本古籍庫 北京 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 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1999年
續修四庫全書增補版 (雕龍中日古籍全文資料庫) 2014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