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莊子與郭象「無情說」之比較--以《莊子》「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及其郭注為討論核心
書刊名:東華人文學報
作者:吳冠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u, Kuan-hung
出版日期:2000
卷期:2
頁次:頁83-102
主題關鍵詞:聖人無情自然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21
  • 點閱點閱:159
莊、郭之異一直是思想史與莊學史上的重要課題,但論者向來少有剋就「莊惠有情無情之辯」入手,本文特從此切入,期能透過正文與注文的闡析比對,以揭示莊、郭之「無情說」各自迥異的內涵及其承轉。對於莊子「無情說」的闡釋,本文除了從「不以好惡內傷其身」駁惠施的問難之外,並綰合「知魚之樂」來理解「常因自然而不益生」這一積極面向的旨趣,尤側重在「知魚之樂」於主客間互援共參之關係的揭示,使此「樂」之探不至於在主體境界的強調下,而忽略客體存在的支援角色,是以「無情說」不僅在「無人之情」,並由「知魚之樂」處彰顯出莊子與物逍遙的自然向度與人生理境。至於郭象注「有情無情之辯」,本文從三個面向來討論,發現郭象雖有別於惠施立足於名理認知的理解路數,而妙會於莊子自然無心的道境,但在其辨析之玄智性格的推演下,實已將「無情」一詞經由注說的形式轉成發揮他自生獨化之玄理的門徑。再則,本文並從「無情說」延伸至「聖人無情」之生命理型的揭示,莊子之聖人兼融「有情」(外)與「無情」(內),形成一天人不相勝的生命型態,而郭象則進一步從「跡冥論」的角度建構聖人內外相冥、跡冥圓融的內聖外王之道,此亦有別於何晏「賤有以貴無」之主張下的「聖人無情說」,是以經由莊、何、郭之「無情說」的檢視與比較,不僅分殊了道家與玄學於「修證實踐」及「思辨智解」之進路的差異,亦展現出由莊至郭之道家思想的演變之跡。
期刊論文
1.楊儒賓(19850100)。向郭莊子注的適性說與向郭支道林對於消遙義的爭辯。史學評論,9,9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戴璉璋(19950900)。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7,39-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崑陽(19870600)。從莊子「魚樂」論道家「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及其所關涉諸問題。鵝湖,12(12)=144,17-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冠宏(1997)。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莊子、郭象、郭慶藩、王孝魚(198304)。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湯一介(1983)。郭象與魏晉玄學。武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復觀(1984)。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隱。晉書。廣雅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高柏園(19920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湯用彤(1984)。謝靈運辯宗論書後。魏晉思想。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西漢)司馬遷。史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世說新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老子。老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錢穆(1997)。王弼、郭象注《易》、《老》、《莊》用「理」字條錄。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