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胡撇仔及其歷史源由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謝筱玫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eh, Hsiao-mei
出版日期:2002
卷期:31:1=361
頁次:頁157-174
主題關鍵詞:胡撇仔歌仔戲表演劇情劇目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8
  • 點閱點閱:95
     「胡撇仔」由日語(ルドよ)羅馬字「opera」的讀音而來,作為一種演出形式,在歌仔戲中已行之多時,而且有其歷史演變的脈絡可循。本文首先將釐清胡撇仔的意義,就其內外的特質,分為綜藝的效果、寫實的表演、意象的劇場、通俗的劇情等四方面說明;其次,根據其所殘留的殖民色彩,探討胡撇仔的歷史源由,以及相關新編劇目的發展過程。
會議論文
1.邱坤良(1999)。內臺戲的戲本創作與演出一以拱樂社為例。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南芳(1999)。臺灣野臺歌仔戲演出類型及其發展途徑。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鶴宜(1999)。臺北地區野臺歌仔戲之劇團經營與演出活動。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戲劇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南芳(1988)。由拱樂社看台灣歌仔戲之發展與轉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筱玫(2000)。臺北地區外臺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雅蓉(1995)。野臺歌仔戲演出風格之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秋華(2000)。外臺歌仔戲演員表演概念之探討:九○年代末期台北地區的圈內觀點(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紀慧玲(1999)。廖瓊枝:凍水牡丹。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天祿、曾郁雯(1991)。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紹蜜、王佩迪(1999)。蕭守梨生命史。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永義(19880000)。臺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嵩山(1997)。扮仙與作戲:臺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坤良(19920000)。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崇稜(1994)。日本文學概論。臺北:水牛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