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通俗文學和法律的更多對話--評介《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徐忠明著.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2002)]
書刊名:法制史研究
作者:簡齊儒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Jian, Qiru
出版日期:2004
卷期:5
頁次:頁327-346
主題關鍵詞:通俗文學法律包公中國法律文化公案小說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8
  • 點閱點閱:34
期刊論文
1.大塚秀高、張庸、晉崖(1988)。從公案話本到公案小說集--論”丙部小說之末流”在話本研究中所占之地位。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90-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巫仁恕(20011200)。明代的司法與社會--從明人文集中的判牘談起。法制史研究,2,6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阿部泰記、陳鐵繽(1991)。明代公案小說的編纂。綏化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4),39-5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濱島敦俊(1996)。明代的判牘。中國史研究,1996(1),111-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大木康(1988)。明末白話小說之作者與讀者。明清小說研究,198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謝明勳(2001)。(包公案〉之民間文學特性試論。2001海峽兩岸民間文學研討會。花蓮: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忠明(2000)。法學與文學之間。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岩柏(1991)。中國公案小說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清、陸有珣(1989)。折獄新語。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丁筆琴(2000)。俗文學中包公形象之探討。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宗智(1998)。民事審判與民間調解:清代的表達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戴炎輝(1987)。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端(20030000)。韋伯論中國傳統法律:韋伯比較社會學的批判。臺北: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大康(2000)。明代小說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萬川(2004)。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胡士瑩(1980)。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忠明(2000)。思考與批評:解讀中國法律文化。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滋賀秀三(1986)。中國法文化的考察。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滋賀秀三、范愉、王亞新、陳少峰(1998)。清代訴訟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瞿同祖(1998)。清律的雄承與變化。瞿同祖法學論著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振鐸(1959)。元代「公案劇」產生的原因及其特質。鄭振鐸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浦琳、李道英、岳寶泉(1992)。新建包公祠皮府大筵宴。清風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石玉昆、問竹主人(1979)。巧取供單郭槐受戮--明頒詔旨李后還宮。三俠五義。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溢嘉(1988)。包公案中的慾望與正義。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臺北:野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德烕、宋偉杰(2003)。虛張的正義--俠義公案小說。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