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阮籍〈達莊論〉的義理結構
書刊名:孔孟學報
作者:黃偉倫
作者(外文):Huang, Wei-lun
出版日期:2004
卷期:82
頁次:頁237-262
主題關鍵詞:阮籍達莊論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57
  • 點閱點閱:44
     本文之撰寫旨在探討阮籍〈達莊論〉一文的義理內涵,並通過對原典的梳理,尋找其核感觀念群,釐清其承載意涵及相互間的層級關係,從而抉發出〈達莊論〉的內在理路並將之架構成邏輯推演一致的理論體系,以呈顯出〈達莊論〉的思想面貌及形態。至於本文在論述脈絡上,則先從老、莊的「自然觀」談起,用以對顯阮籍的「自然之道」在思想史上的脈絡意義,並標舉出此「自然之道」在理論」邏輯秩序」上的優位性。其次,則以此「自然之道」為基調,論述了阮籍對名教社會的批判,緣此提出「至人逍遙」作為消解人生困境的追求理想,及其達致此一理想的「工夫」操作與呈現此一理想的人格「境界」形態。因此,整個〈達莊論〉的義理間架可說是以「自然」作為其形上思維的內涵,及「至人境界」之所以為可能的依據;而「至人境界」又是主體經由「工夫」操作後,所獲致的成果;進而「工夫」則成為形上之道得以具體落實在人存有者的保證。
會議論文
1.黃偉倫(2002)。莊學氣論探析。臺北。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郭慶藩(1988)。莊子集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班固、顏師古(1973)。漢書藝文志。臺北:華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勞思光(1991)。中國哲學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杜保瑞(1999)。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鼓應(1994)。老子註譯及其評介。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任繼愈、孔繁(1998)。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高柏園(19920000)。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澤厚、劉綱紀(1987)。中國美學史。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湯一介(1987)。郭象與魏晉玄學。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仁青(19780000)。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方東美(199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阮籍、陳伯君(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1989)。魏晉玄學史。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勞思光(1996)。對如何理解中國哲學之探討及建議。思辨錄─思光近作集。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晉)陳壽(1984)。三國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王弼(1983)。莊子指略,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