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時期「報」觀念初探--以《搜神記》為例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許彙敏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4
頁次:頁1-32
主題關鍵詞:搜神記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13
  • 點閱點閱:56
魏晉時期,政局紛擾,人心難定。傳統文化思想之鬼神、巫術之說興盛,佛教因果輪迴說也逐漸發酵,其中儒家報應觀、道教承負說與佛教輪迴觀在民間逐漸融會,使「報」觀念在原有報恩、報仇、還報、報應的基礎上,增加了因果輪迴的業報。干寶《搜神記》為魏晉志怪小說代表,收錄許多反映時代觀念之作,本文以《搜神記》為文本,探究《搜神記》中之「報」觀念,自「天道還報」與「報恩與復仇」的角度分析,期待解析《搜神記》之「報」觀念,並對魏晉時期之「報」觀念作一初步認識。
期刊論文
1.謝明勳(19910600)。從干寶著作談《搜神記》之著述緣由。中國書目季刊,25(1),85-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更禎(2009)。《搜神記》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8(4),105-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磊(2007)。論六朝时代"妖怪"概念之變遷--從《搜神記》中之妖怪故事談起。南海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5(6),669-6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彥紅(2009)。論《搜神記》的史書性質。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8(1),113-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丹丹、王玉潔(2011)。搜神記「動物報恩」故事來源與演變。柳州師專學報,26(3),14-16+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道勝、凌桂萍(2010)。明清徽州分家鬮書與民間繼承關係。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8(2),188-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文忠(2002)。神判起源考論。思想戰線,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振國、李紅麗(2010)。巫術與神明裁判。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韋書覺(2009)。論神判的價值。吉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傳江(2007)。唐前志怪故事中擬人化蛇意象的文化闡釋。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6),33-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惠卿(2007)。佛經文學與六朝小說動物報恩母題。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5),151-1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梁玉金(2011)。中國古代靈異報恩小說的文化學分析。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33(1),99-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苑如(20060900)。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9,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薛惠琪(1993)。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碩士論文)。文化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平(1992)。太平經研究(博士論文)。北京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紀芳(2006)。『夜譚隨錄』、『螢窗異草』報恩主題作品的文化闡釋(碩士論文)。遼寧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瞿同祖(2008)。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北京: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徵(2008)。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覃光廣(1988)。中國少數民族宗教概覽。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萬建中(2009)。中國民間散文敘事文學的主題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義(1993)。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金榮華(2005)。中國民間故事集成類型索引。臺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魯迅(1990)。中國小說史略。台北:風雲時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胡從經(1999)。中國小說史學史長編。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平(1995)。《太平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凌諾斯基、夏建中(1994)。原始社會的犯罪與習俗。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苗壯(1998)。筆記小說史。浙江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明(1997)。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尚書。台中:藍燈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周易。台中:藍燈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老子、朱嫌之(1985)。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禮記。台中:藍燈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詩經.衛風.木瓜。台中:藍燈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詩經.小雅.蓼莪。台中:藍燈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候忠義(2005)。漢魏六朝小說簡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萬國鼎(2007)。中國歷史紀年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慧皎、湯用彤、湯一介(1996)。高僧傳。北京:新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于凌波(2002)。改變歷史的佛教高僧。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范曄(2007)。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劍國(2008)。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劍國、陳洪(2007)。中國小說通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金榮華(2008)。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分類索引。台北:中國口傳文學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沈約(2010)。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弗雷澤、汪培基(1991)。金枝。台北:久大文化: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孫隆基(2007)。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花千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王根林(2011)。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馬凌諾斯基、朱岑樓(2013)。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叢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司馬遷、楊家駱(1991)。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二種。臺北: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顏之推、蔡宗陽(2002)。新編顏世家訓.後娶篇。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長孫無忌(2005)。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向、黃清泉、陳滿銘(2008)。新譯列女傳。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趙鳳喈、鮑家麟(1993)。中國婦女在法律上之地位:附補篇。台北:稻香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左傳。台中:藍燈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王立、劉衛英(2011)。傳統復仇文學主體的文化闡釋及中外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余嘉錫(1989)。四庫題要辯證。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脫脫(200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國良(1988)。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薛惠琪(1995)。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韓秋白、顧青(1995)。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湯用彤(199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干寶、汪兆楹(1982)。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班固、顏師古(2007)。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陳壽、裴松之(2009)。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李百藥(2003)。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李延壽(2003)。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劉昫(2007)。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歐陽修、宋祁(2006)。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王充、張宗祥、鄭紹昌(2010)。論衡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張仁青(19780000)。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區結成(1987)。慧遠。臺北:東大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周次吉(1990)。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詹石窗(1992)。道教文學史。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吳禮權(1995)。中國筆記小說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尤雅姿(1998)。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王文進(1999)。仕隱與中國文學.六朝篇。臺北:臺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詹鄞鑫(2000)。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謝明勳(20030000)。六朝小說本事考索。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吳功正、許伯卿(2003)。六朝文學。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湯一介(1991)。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Eliade, Mircea、楊素娥、胡國楨(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勒內.吉拉爾、馮壽農(2004)。替罪羊。臉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房玄齡(2008)。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任繼愈(1991)。中國道教史。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孫詒讓、孫以楷、墨翟(1987)。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河南博物館。郭巨埋兒畫像磚,http://www.chnmus.net/big5/dcip/node_9041.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國語.晉語,http://ctext.org/guo-vu/iin-vu-liu/zh?searchu=0/oE50/oA40/oA90/oE9%81%93%E7%84%A1%E8%A6%AA%E5%94%AF%E5%BE%B7%E6%98%AF&searchmode=showall#result。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豐楙(1996)。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薩孟武(1977)。南北朝佛教流行的原因。中國佛教史論集(一)漢晉兩魏南北朝篇。台北:大乘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江文通(1983)。別賦。文選。台北縣:漢京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慧遠(1991)。三報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鄭志明(2005)。《搜神記》的神話與鬼神崇拜。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台北:大元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宏一(1985)。六朝鬼神怪異小說與時代背景的關係。小說之部。台北:巨流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康韻梅(1990)。試由「變化論」略論《搜神記》的成書立意和篇目體例。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鄭志明(2005)。《搜神記》的生命觀。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台北:大元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聯陞、段昌國(1992)。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文崇一(1993)。報恩與復仇:交換行為的分析。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韋政通(1995)。報的概念古今談。中國人的世間遊戲--人情與世故。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國樞(1993)。中國人孝道的概念分析。中國人的心理。臺北:桂冠圖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馮爾康(2007)。古人的分家。趣味考據。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祥林(2010)。「郭巨埋兒」故事的文化人類學透視。孝道文化新探。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孫綽。喻道論。弘明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鄭雅如(2009)。中古時期的母子關係--性別與漢唐之間的家庭史研究。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