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生死困境的超越--哲學與文學雙映的生死教育
書刊名:高醫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李玲珠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6
卷期:1
頁次:頁63-88
主題關鍵詞:生死學道家生死觀文學情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8
  • 點閱點閱:55
死亡雖為共性問題,卻可能因不同國族間的風土人情差異,產生不同的面對方式與內涵,或因此造成陷落的生死困境;如何建立更本土性的生死學研究,是筆者所關心的課題。先秦道家從宇宙自然建立的生命倫理,視死生為一體、無生無死的圓形性哲學模式,與一般將生、死劃分為起點、終點兩端的線性模式迥異,可以幫助填補傳統死亡觀造成的陷落;文學提供虛擬情境,可以幫助生命經驗不足的年輕學生,將生死教育學理進一步深化,透過感知激盪理知,落實實踐動力,建立更莊嚴的生命態度,是值得推動的教學策略。如何接續傳統道家哲學智慧,融入文學情境,建立更具人文色彩的生死教育,應是新世紀生死學可以努力的方向。
期刊論文
1.李玲珠(20030700)。電影「活著」在生死學教育上的思維與運用。輔英通識教育年刊,2,67-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心運(20060200)。身體與處境--赫曼.許密茲(Hermann Schmitz)的新現象學簡介。哲學與文化,33(2)=381,83-9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李玲珠(2004)。現代文學在生死學教育的應用。高雄醫學大學「現代文學、通識教育與醫學人文」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余德慧(1995)。觀山觀雲觀生死--生涯白皮書。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嘉真、楊廣學(2006)。作文教學與敘事治療。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韋志成(2001)。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凱元(2003)。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Wieland-Burston, Joanne、宋偉航(1999)。孤獨世紀末。台北:立緒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炳強(2000)。電影中的醫學世界。臺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2001)。生死學。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歐文•亞隆、易之新(2005)。叔本華的眼淚。台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淑真(2002)。抱朴子。台北: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馬瑞諾夫、吳四明(2002)。柏拉圖的哲學靈丹。台北:方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成紀(2002)。物象美學--自然的再發現。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岱、陳萬益(1986)。陶庵夢憶。臺北:金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義祿(19920600)。從聖賢人格到全面發展--中國理想人格探討。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艾爾.艾佛瑞茲、王慶蘋、華字(2005)。野蠻的上帝:自殺的人文研究。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Kübler-Ross, Elisabeth、李永平(2002)。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余秋雨(1994)。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吳重慶(1993)。儒道互補--中國人的心靈建構。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余德慧(2006)。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尉遲涂(2001)。生死學概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戰國、強昱(2004)。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開封:河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陶在樸(2001)。理論生死學。台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曾煥棠(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台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湯一介(1991)。儒釋道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黃金明(2005)。漢魏晉南北朝誄碑文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李文初(1996)。中國山水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Pojman, Louis P.、江麗美(1995)。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臺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鄭曉江(1999)。善死與善終--中國人的死亡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戴聖、孫希旦(1984)。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伯峻(1986)。論語譯注。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霞(2004)。生死智慧--道家生命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余德慧(20060000)。臺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臺北:心靈工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曹雪芹、高鶚、馮其庸(1984)。紅樓夢校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莊子、郭象、郭慶藩、王孝魚(1987)。莊子集釋。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嵇康、載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余德慧、石佳儀(20030000)。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老聃、王弼、樓宇烈(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陶淵明、袁行霈(2003)。陶淵明集箋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