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老莊之生命意識與治療
作者:羅美溱
作者(外文):LUO, MEI-J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趙中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老莊生命意識生命治療現象學意義治療Laozi and ZhuangziLife AwarenessLife TherapyPhenomenologyLogotherap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以老子、莊子為主軸的道家思想,緣於生命的憂患,提出回應之道。「道」是道家的核心思想,道生萬物,道是人所依歸的生生之源。「夫唯道,善貸且成」,人法道,亦是「常善救人」,生命關懷乃老莊之核心價值。此核心價值歷久彌新,或可供現代生命治療之參照。
經典的現代詮釋是繼往而開來的,與現代視域融合而開出新意。是以本文期許藉由現代的、跨文化、跨科際的參照,以呈現老莊生命治療之超越時空大用。此外,既名為治療,則嘗試尋索相應的社會科學治療法──意義治療,以為現代接受老莊生命治療之參照。研究取徑以老莊為主軸,輔以現象學系譜,包括胡塞爾、海德格、沙特、乃至受現象學啟發之存在心理分析等。論述要點兼及本體與實踐之道,論老莊對生命的覺察,生命有何憂患,如何治療,以及可供參照之醫學治療法。
論述脈絡上,欲論老莊之生命治療,先論生命意識,釐清生命觀以及包含現實與非現實之整體存在的生命形態,進而論生命有何憂患以對治之。生命憂患包括生存的威脅,以及本真隱蔽乃至「喪己於物,失性於俗」之危機。雖有生命憂患,生命具有超越之可能,生命治療的超越根源與歸處皆在「道」。「道常無為」,「道法自然」,道樞環中,提供中介的時空,使萬物自明、自化。生命治療的處方,是超越世俗而回歸道本,開顯自然自是之本真。「唯道集虛」,故「虛」以回歸道,體道之虛靜淡漠,虛而待物。對治生命的憂患,所開顯出的理想境界,不論處世或解脫,皆有賴於本真之解蔽與開顯。
老莊所提示的生命治療之大用,「緣而葆真,清而容物」,既處世又不失本真。分解的說包括照之於天的處世之道,以及超越的解脫之道。就處世而論,「天之道利而不害」,效法天道之善,亦是常善救人,常善救物,救治之道乃歸道之無為,理想之境乃若相忘於江湖,自立、自足、自由、不相傷,寧靜而安。而解脫之道,除了夢與想像之暫時方便法,終究要超越轉化而歸於道,歸於道之理想境界的開展乃若超越時空的「死而不亡者壽」的境界,進而達如「神人」般不生不死之境界。
若欲將歸於「道」之生命治療應用於現代社會,由於道體恍惚而不可言說,則傅朗克意義治療或可為老莊生命治療之參照。藉由意義治療的發展背景,以及現象學、存在主義思想背景等,論述意義治療法最關鍵的「意義」的內涵,相應於「無為」之「道」。意義是傾聽生命內在而超越的使命,非外在的某種價值賦予,意義是自明而獨特的,人非為實現某種目的的工具,但無為而無不為,成就現實與超現實的價值。是以藉由意義治療法以為老莊生命治療之道於現代社會應用之治療法參照,實踐老莊生命關懷之核心價值。
Laozi and Zhuangzi are the main members of Taoist. Taoist was developed by life solicitude. Taoist tried to provide the way of transcending life worries. ‘Tao’ is the core of Taoist. All were born from ‘Tao’. ‘Tao’ is the origin of life. ‘Tao’ give and complete the world. Human being follow the ‘Tao’, will always save people. The core value of Laozi and Zhuangzi is life solicitude. The life solicitude of Laozi and Zhuangzi can still be applied in the modern times.
The character of modern interpretation in classic text is inherited and innovative, innovating in modern vision. The main proposal of the thesis is to reveal the value of Laozi and Zhuangzi’s life solicitude by modern, cross-culture and cross-subject visions. 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the subject of therapy, the thesis take the Logotherapy for reference. The main research way is the philosophy of Laozi and Zhuangzi, another way is Phenomenology, the theory of Edmund Husserl, Martin Heidegger, Jean-Paul Sartre, Viktor Emil Frankl are invole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thesis includes the life awareness, solicitude, healing and therapy.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e life awareness of Laozi and Zhuangzi, if we want to research the life solicitude of Laozi and Zhuangzi,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view of life and the actual and virtual aspects in life, and then we can consider how to deal with the worries. The crises of life include the threatening of living and hiding of ‘Truth’. If the ‘Truth’ was hidden, man will lost himself in substance and the world. Although there are life worries, the life still has the possibilities to transcend worries. ‘Tao’is the source of life for transcendence. ‘WU-WEI’ is the character of ‘Tao’. ‘Tao’ follow the Nature. The key of ‘Tao’ looks like the space in the ring, it just offer the space for being to complete itself. The way of life solicitude is to transcende the world, return to ‘Tao’ and reveal the ‘Truth’ with ‘Tao’. ‘Vacant’ is the symbolic of ‘Tao’. The way of life transcendence is to return ‘Tao’ by ‘Vacant’. Follow the features of ‘Tao’, which includes being vacant, silent, dull, innocent. To deal with everything by the attitude of ‘Vacant’. The life therapy of Laozi and Zhuangzi includes bothe living and relief. If we try to get living and relief, we have to reveal the ‘Truth’ with ‘Tao’
According to the therapy of Laozi and Zhuangzi, one can keep the ‘Tao’ and also live in the world. In other words, one can achieve the ideal of living in the world and also keep the ‘Truth’. The way of liviing in the world is to follow the ‘Tao’. The ‘Tao’ of heaven is beneficial, harmless. Man follow the kindness of ‘Tao’, will always save everyone by the way of ‘WU-WEI’. In the ideal world, everyone forget each other, they are independent, self-satisfied, free, harmless, calm and peace. The way of relief, besides by the ways of dream and image, the ultimate way is to return ‘Tao’, in order to achive the ideal state which is eternal.
Because of the ‘Tao’ seems to be chaos and can’t be expressed. If we try to realize the therapy in ‘Tao’, we can refer to Logotherapy. By researching the background of Logotherapy, including development, Phenomenology and Existenialism in Logotherapy, we can find the ‘Logos’ is similar to ‘Tao’ in some aspects. The ‘Meaning of Life’ is to listen the sound in life, and it will help man to transcend the life. The ‘Meaning’ is not be decided, it’s self-evident and particular, it can’t be practiced by purpose. But the values of Logotherapy and Taoism are unlimited, including both actual and virtual aspects of life therapy. So we can realize the core value of Laozi and Zhuangzi’s life solicitude in modern times by realizing Logotherapy.
一、傳統文獻
〔周〕墨翟:《墨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周〕韓非:《韓非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司馬遷:《史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經韵樓臧版),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7月。
〔魏〕王弼著:《老子道德經注》,收錄於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8月。
〔唐〕《三十六部真經》,臺北:自由出版公司,1999年。
〔宋〕朱熹集註,蔣伯潛廣解:《孟子》,《新刊廣解四書讀本》,臺北:商周出版,2011年5月。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3月臺景印一版。
〔清〕陳廷敬等編:《康熙字典》,臺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6月。
二、近人論著
(一)中文專書
方述鑫等編著:《甲骨金文字典》,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11月。
任繼愈:《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7年3月。new window
余德慧:《詮釋現象心理學》,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new window
余德慧:《宗教療癒與生命超越經驗》,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9月。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8月。
李幸玲:《中國中古時期《法華經》注本研究──以授記主題為中心》,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8月。new window
李增:《老子道之哲學》,臺北:唐山出版社,2010年10月。
杜小真:《存在和自由的重負──解讀薩特《存在與虛無》》,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臺北:文海學術思想研究發展文教基金會,1996年4月。new window
洪漢鼎:《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臺北:世新大學,2008年7月。
胡孚琛主編,邱金和副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5月。
倪梁康等編著:《中國現象學與哲學評論‧第五輯‧現象學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第一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涂成林:《現象學的使命──從胡塞爾、海德格爾到薩特》,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9月。
陳鼓應、白奚:《老子評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7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0月。
陳榮華:《高達美詮釋學:《真理與方法》導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8月。new window
傅偉勳:《批判的繼承與創造的發展》,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6年6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7月。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与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6月。new window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
黃俊傑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6年2月。
黃錦鋐註譯:《新譯莊子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3月。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9月。
鄔昆如:《存在主義真象》,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12月。
劉笑敢:《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修訂版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劉笑敢:《莊子哲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6月。new window
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11月。
潘德榮:《詮釋學導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8月。
潘德榮:《西方詮釋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1月。
賴賢宗:《道家禪宗與海德格的交涉》,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7月。new window
鍾振宇:《道家的氣化現象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6年1月。new window
嚴靈峰:《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2008年3月。
(二)外文譯著
〔加拿大〕李安德(André Lefebvre)著,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11月。
〔匈牙利〕費倫齊(Sándor Ferenczi)、〔奧〕巒克(Otto Rank)著,吳阿瑾、吳阿城譯:《精神分析的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Analysis),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
〔法〕François Jullien(余蓮)著,林志明譯:《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
〔法〕弗朗索瓦‧于連著,杜小真譯:《迂回與進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2月。
〔法〕沙特著,陳宣良等譯,杜小真校閱:《存在與虛無》,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
〔法〕保羅‧利科爾著,陶遠華、袁耀東、馮俊、郝祥等譯:《解釋學與人文科學》,河北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
〔法〕雅克‧德里達著,汪堂家譯:《論文字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5月。
〔法〕德希達著,劉北成等譯:《言語與現象》,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1月。
〔法〕德希達著,楊恆達、劉北成等譯:《立場》,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2月。
〔法〕薩特著,李一鳴譯:《想像心理學》,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年6月。
〔法〕讓‧保羅‧薩特著,杜小真譯:《自我的超越性──一種現象學描述初探》,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1月。
〔法〕讓‧保羅‧薩特著,周煦良、湯永寬譯:《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6月。
〔美〕喬治‧福斯特(George M. Foster)、芭芭拉‧加勒廷‧安德森(Barbara Gallatin Anderson),陳華、黃新美譯:《醫學人類學》(Medical Anthropology),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
〔美〕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的意識型態研究》,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3月。
〔美〕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廖婉如譯:《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
〔美〕羅伯‧索科羅斯基(Robert Sokolowski),李維倫譯:《現象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3月。
〔美〕羅洛‧梅(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8月。
〔奧〕弗蘭克(Victor E. Frankl)著,黃宗仁譯:《從存在主義到精神分析》,臺北:杏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年8月。
〔奧〕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趙可式、沈錦惠合譯,《活出意義來──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臺北:光啟文化事業,2015年8月。
〔奧〕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 M.D.)著,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與心靈對話的意義治療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7月。
〔奧〕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臺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4月。
〔奧〕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李雪媛、柯乃瑜、呂以榮譯:《向生命說Yes!──一位心理醫師在集中營的歷劫記》,臺北:啟示出版,2015年7月。
〔瑞士〕J. M. 鮑亨斯基著,童世駿、邵春林、李福安譯:《當代思維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
〔德〕卡爾‧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著,李雪濤主譯:《大哲學家》(Die grossen Philosophen),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2月。
〔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著,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通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new window
〔德〕胡塞爾著,倪梁康譯:《哲學作為嚴格的科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3月。
〔德〕馬丁‧海德格著,王慶節、陳嘉映譯:《存在與時間》,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
〔德〕海德格爾著,孫周興選編:《海德格爾選集(下)》,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12月。
〔德〕漢斯-格奧爾格‧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I──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1月。
艾柯等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4月。
德穆‧莫倫(Dermot Moran)著,蔡錚雲譯:《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9月。
Joseph J. Kockelmans著,郭慰萱譯:《胡塞爾現象學的心理學》,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11月。
(三)外文著作
〔奧〕Viktor E. Frankl, part one translated by Ilse Lasch: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an introduction to logotherapy, Boston: BEACON PRESS, 2006.
〔奧〕Viktor E. Frankl,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g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86.
〔奧〕Viktor Frankl, Psychotherapy and Existentialism: Selected Papers on Logotherapy, Victoria, Australia: Penguin Books Ltd., 1978.
三、期刊及專書論文
(一)期刊論文
洪漢鼎:〈伽達默爾的前理解學說(上)〉,河北學刊第28卷第1期,2008年1月,頁53-62。
洪漢鼎:〈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問題〉,《政大中文學報》第十九期,2013年6月),頁1-28。new window
孫周興:〈老子對海德格的特殊影響〉,《哲學與文化》二十卷第十二期,1993年12月,頁1163-1167。new window
孫雲平:〈海德格之自由觀的類型及其意涵〉,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十八期,2007 年7 月,頁29-74。new window
張根湖:〈輔成治療及另類療法於癌症之運用〉,臺北:《北市醫學雜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出版,第三卷,第一期,2006年1月,頁82-91。
許朝陽:〈老子的道與語言觀〉,《輔仁國文學報》第二十一期,2005年7月,頁53-72。new window
陳鷗帆:〈文本解讀中的效果歷史意識〉,《文史哲》2007年第2期(總第299期),頁112-117。
黃俊傑:〈從中日比較思想史的視野論經典詮釋的「脈絡性轉換」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2004年12月,頁381-402。new window
楊儒賓:〈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第一期(總第十一期),2008年6月,頁79-110。new window
蕭裕民:〈《莊子》內外雜篇新論──從思想的一致性來觀察〉,《興大人文學報》第36期,2006年3月,頁159-186。new window
鍾振宇:〈莊子的氣化現象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四十二期,2013 年3月,頁109-148。new window
Joseph B. Fabry, “Logotherapy and Eastern Religions”,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New York, Human Sciences Press, Vol.14,No.4,1975,pp.271-276.
(二)專書論文
黃俊傑:〈東亞文化交流史中的「去脈絡化」與「再脈絡化」現象及其研究方法論問題〉,鄭文惠主編:《東亞觀念史集刊》第二期,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6月,頁55-77。new window
(三)學位論文
李瑋皓:《陽明實踐與傅朗克之互相參照──以道德生命之受挫與復原為核心展開》,臺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林秀玲:《試論莊子哲學中的意義治療》,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柳秀英:《先秦道家老莊生命思想研究》,高雄: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6月。new window
胡得士:《唐君毅之人生體驗及其意義治療》,花蓮: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高淑惠:《莊子思想中的意義治療學》,花蓮: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6年。
黃立森:《孟子義理所蘊涵的身心治療學與傅朗克意義治療學之探討與會通》,臺北:華梵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黃源典:《先秦道家意義治療意蘊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new window
楊智惠:《莊子的生命哲學及其生命教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16年。new window
簡汝恩:《從煩惱到解脫──《唯識三十誦》心所與意義治療的對話》,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15年。
蘇金谷:《試論老子哲學對意義治療的啟示》,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四、其他
老子大學:http://www.laoziedu.com/laozi
行政院國情簡介:http://www.ey.gov.tw/state/News_Content3.aspx?n=186F65C3242E46A 1&s=D83565891D38386A
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統計分析:http://tspc.health.gov.tw/research.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