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孟子字義疏證》的著書成因及內容剖析戴東原晚年思想
書刊名:語文學報
作者:吳宛蓉
出版日期:2007
卷期:14
頁次:頁43-72
主題關鍵詞:戴東原孟子字義疏證血氣心知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95
  • 點閱點閱:35
期刊論文
1.吳宣德(20010500)。戴震「理欲」說對宋明理學的繼承與改造。哲學與文化,28(5)=324,440-456+4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昌佳(20050600)。戴震《孟子字義疏證》詮釋上的問題及其所涵蘊的價值。逢甲人文社會學報,10,49-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岑溢成(19980600)。戴震一本論的淵源和特點。鵝湖學誌,20,7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簡良如(20050500)。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對人性及人群問題的反省:以《孟子》相關思想為參照。臺大文史哲學報,62,183-185+187-2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陶清(20060900)。戴震哲學思想研究--以《孟子字義疏證》為個案。鵝湖,32(3)=375,3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路新生撰(1992)。錢穆戴震學研究平議-兼與余英時先生商榷。孔孟學報,9 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杜保瑞撰(2005)。戴震重建儒學概念的理解與評價。哲學與文化,11 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櫻芬(2006)。從「自然」歸向「必然」的人性論-談戴東原的人性觀。鵝湖學誌,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鮑國順(2002)。清代學術思想論集。復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啟超(200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東方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慶彰、張壽安(2003)。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江藩、鍾哲(1998)。國朝漢學師承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鮑國順(2002)。儒學研究集。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章學誠、葉瑛(2004)。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鮑國順(1997)。戴震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岱年(1995)。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韋政通(2001)。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兆茂(1997)。戴震哲學新探。安徽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余英時(1996)。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侯外廬(2004)。中國思想史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仁厚(19840000)。孔孟荀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錢穆(1997)。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戴震、何文光(1961)。孟子字義疏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 清〕 袁枚撰(1960)。(隨園詩話》 上冊。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 清〕 段玉裁編纂、趙玉新點校。《 戴震文集》 附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 清〕 戴震撰(1950)。戴震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 明〕 黃宗羲撰、吳光主編(2002)。黃宗羲全集。杭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馮友蘭撰(2006)。中國哲學史。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