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生命的破局與價值重建--紅樓夢在生死教育的思維與應用
書刊名:高醫通識教育學報
作者:李玲珠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
頁次:頁49-71
主題關鍵詞:生死學生命教育紅樓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8
  • 點閱點閱:46
生死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在於藉著正式死亡的存在,勘透存在時時包裹的各種障蔽,以死亡作為解蔽的基礎,活出更真實的存在。《紅樓夢》憑藉作者豐富的才學,涵融出文化的大觀,故事整體更建議在繁華與幻滅、真實與虛假、色空不二的生命領悟上,形成生、死相依的生命觀;在死亡底線上思索「破局」的意義,並企圖崩解群我的桎梏藩籬,以提振自我覺醒的力量,建立「自有我在」的價值觀,與生死教育的積極目標相應。從族群文化深入個體心靈的理解、逐層解開死亡的禁忌與恐懼,在從生到死的歷程間烙印存在的軌跡,希冀提供現代生死教育更豐富多元的研究面相。
期刊論文
1.李玲珠(2006)。生死困境的超越--哲學與文學雙映的生死教育。高醫通識學報,創刊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1961)。紅樓夢(甲戌本)。台北:宏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78)。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台北:宏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丁維忠(2002)。紅樓夢--歷史與美學的沈思。黑龍江:教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昆侖(2005)。紅樓夢人物論。北京: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國維、蔡元培(2004)。魯迅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國維、蔡元培(1995)。魯迅點評紅樓夢。台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德慧(2000)。觀山觀雲觀生死。台北:張老師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長之、李辰冬(2006)。李長之李辰冬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李霞生(2004)。死智慧--道家生命硏究。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汝昌(2004)。周汝昌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汝昌(1989)。紅樓夢與中華文化。台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汝昌(2004)。曹雪芹傳。天津:百花文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俞平伯(2005)。紅樓心解--讀《紅樓夢》隨筆。西安:陝西師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俞曉紅(2004)。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箋說。北京: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胡適(2004)。胡適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尉遲淦(2001)。生死學槪論。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張嘉真、楊廣學(2006)。文教學與敘事治療。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郭玉雯(1998)。紅樓夢人物硏究。台北: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陳詔(2005)。紅樓夢的飲食文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陳存仁、宋淇(2007)。紅樓夢人物醫事考。台北:世潮。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馮其庸(2004)。馮其庸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金明(2005)。漢魏晉南北朝諫碑文硏究。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蔡義江(2004)。紅樓夢詩詞曲賦鑑賞。北京:中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鄭慶山(2005)。紅樓夢的版本及其校勘。北京:北京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Wieland-Burston, Joanne、宋偉航(2004)。孤獨世紀末。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蘇衍麗(2004)。紅樓美食。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任明華(2004)。紅樓園林。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余德慧(2006)。臨終心理與陪伴硏究。台北:心靈工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吳世昌(2006)。吳世昌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軍均(2004)。紅樓服飾。台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李廣柏(1998)。曹雪芹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韋志成(2001)。語文教學情境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孫軼旻(2004)。紅樓收藏。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凱元(2003)。人本主義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劉再復(2006)。紅樓夢悟。北京: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詹丹(2004)。紅樓情榜。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饒道慶(2004)。紅樓夢的超前意識與現代闡釋。北京:北京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2001)。生死學。國立空中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Kübler-Ross, Elisabeth、李永平(2002)。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台北:天下遠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余秋雨(1994)。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陳戰國、強昱(2004)。超越生死: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死智慧。開封:河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陶在樸(2001)。理論生死學。台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曾煥棠(2005)。認識生死學--生死有涯。台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湯一介(1991)。儒釋道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傅偉勳(1996)。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尉遲淦(2000)。生死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Pojman, Louis P.、江麗美(1995)。生與死:現代道德困境的挑戰。臺北:桂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鄭曉江(1999)。善死與善終--中國人的死亡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余英時(1978)。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戴聖、孫希旦(1984)。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余英時、周策縱(1985)。曹雪芹與紅樓夢。里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俞平伯(2004)。俞平伯點評紅樓夢。北京:團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楊伯峻(1986)。論語譯注。台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陳華文(2007)。喪葬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余德慧(20060000)。臺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臺北:心靈工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傅偉勳(1993)。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從臨終精神醫學到現代生死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曹雪芹、高鶚、馮其庸(1984)。紅樓夢校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莊子、郭象、郭慶藩、王孝魚(1987)。莊子集釋。華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余德慧、石佳儀(20030000)。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老聃、王弼、樓宇烈(1983)。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