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記憶、權力、身體--觀看文昌信仰中的文化展演與社會意義
書刊名:新世紀宗教研究
作者:邱偉雲
作者(外文):Chiu, Wei Yun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3
頁次:頁154-196
主題關鍵詞:文昌帝君信仰文化記憶權力場域身體論述宗教社會學Faith of Wenchang spiritCultural memoryPower relationsBody discourseSociology of relig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3
  • 點閱點閱:49
期刊論文
1.王興平(2002)。文昌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和影響。中國道教,2002(3),4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澤洪(2005)。論道教的文昌帝君。中國文化研究,2005(秋),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唐代劍(1995)。試論梓潼神在宋代的發展。中國道教,1995(4),26-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蕭登福(20051200)。文昌帝君信仰與敬惜字紙。人文社會學報,4,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郭祝崧(20000700)。文昌帝君的故事。歷史月刊,150,81-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皆興(20050900)。六朝時期道教神仙思想系譜之建構與接合。新世紀宗教研究,4(1),148-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剛(1996)。《文昌帝君陰騭文》的論理觀淺析。中國道教,1996(4),10-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興平(1996)。文昌文化在國外。中華文化論壇,1996(1),105-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孔令宏(2006)。從文昌信仰看道教的文化哲學及其意義。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11-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承文(2008)。論中古時期道教「三清」神靈體系的形成--以敦煌本《靈寶真文度人本行妙經》為中心的考察。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2,34-59+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興平(2000)。文昌文化在日本的傳播與影響。中國道教,2000(2),5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興平(2001)。文昌文化在西方社會的傳播和研究。中國道教,2001(2),35-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桂紅(2002)。文昌帝君勸善思想探析。中國道教,2002(5),13-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范恩君(2004)。泰山神信仰探微。中國道教,2004(1),2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夏紅梅、朱亞輝(2005)。文昌信仰與孝道文化的完善。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1),95-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范恩君(2005)。倫理視域中的道教「承負說」。中國道教,2005(2),36-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卿希泰、姜生(1996)。文昌帝君的信仰及其神仙思想的道德決定論。江西社會科學,1996(6),44-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梁中杰(2007)。文昌文化與傳統精神及世俗關懷。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6(7),120-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踐(1996)。元代宗教政策的民族性。世界宗教研究,1996(4),66-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郭祝崧(2001)。文昌帝君何許人也?--中國「人造神」之著例之一。重慶師專學報,20(2),24-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旭升(2004)。文昌文化的儒學內核--孝友、仁德。天府新論,2004(5),103-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謝煥智(1994)。張亞子為何被追封為「文昌帝君」。四川文物,1994(2),17-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龍吟(1996)。文昌信仰源流與文昌文化。中華文化論壇,1996(2),52-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家裕(1988)。梓潼神歷史探微。中國道教,198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Strickmann, Michel、劉屹(2002)。最長的道經。法國漢學,7,188-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楊晉龍(20020900)。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293-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武宗(2008)。玄天上帝之思想意涵--形構、解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昭瑛(200804)。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慧皎(1987)。高僧傳。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牟鍾鑒(2005)。中國宗教與中國文化(第三卷)宗教.文藝.民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自牧(198402)。夢粱錄。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馬廷鸞(1983)。碧梧玩芳集。臺灣商務。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傳村(2001)。文昌帝君陰騭文。台南縣七股鄉:慈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Freud, Sigmund、楊韶剛、高申春(2000)。超越快樂原則。臺北市:知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曉朝(2004)。宗教學基礎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19720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Woodward, Kathryn、林文琪(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韋伯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孫尚揚(2001)。宗教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胡道靜、陳耀庭、段文桂、林萬清(1992)。藏外道書.性命圭旨。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蔡絛、沈錫麟、馮惠民(1983)。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呂宗力、欒保群(1991)。中國民間諸神。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毓生(1988)。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周慶華(20050000)。身體權力學。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慶堃、范麗珠(2006)。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及其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陳迪暉。俗民方法論、結構功能論、符號互動論與現象社會學論述立場之分野,http://society.nhu.edu.tw/e-j/16/16-3.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鍾敬文(2001)。禁忌與中國文化序。禁忌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