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朱熹論「樂」哲學之研究
作者:柯玉雪
作者(外文):Ke, Yuh-Hsueh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系
指導教授:張永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朱熹樂道統戲劇北宋五子雅樂Zhu XiYue -OrthodoxyLitheatersFive Scholar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Gagak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朱熹論「樂」哲學之研究
摘要
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1130-1200),在閩南一帶發揚儒學,吸引很多學生而形成閩學,影響當朝與後世甚鉅。朱熹晚年對樂的整理研究,繼承漢唐、上溯夏商周,為後代之「樂」教化斷層間相互作用的可能機制,提供一個理想的機會。
本文探討朱熹「樂」的理論,在朱熹的年代「樂」有多重涵義,其中也談論禮、音樂、戲劇、娛樂、舞蹈和各種古代聚會遊戲。簡言之,是討論朱熹所繼承的「樂」道統。
筆者透過朱熹論「樂」理論文本的分析,對比北宋五子之樂理論的異同,呈現朱熹樂理論的特殊性。
提供對儒家「論樂」正確的認識,說明以悅樂的人生觀,強調合乎中道之「樂」的人生,以及節制悅樂的儒學情操。
使「樂」的「生機」在混亂社會,而人心逐漸失去盼望的病態中,發揮「針藥」的功效。  
  同時,本文也討論朱熹「禁戲」與樂的關係,總結朱熹論樂之創見與對後世之影響。 
An Interpretations of Philosophy in Zhu Xi’s Theory of “Yue”
Ke, Yuh-Hsueh
Philosophy Doctoral student,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famous Confucian scholar Zhu Xi (1130-1200)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developed Confucianism in the Min Nan area and attracted a hug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formed Min School, greatly affecting that era and later generations. Zhu Xi’s research of “Yue” in his later years focused on Han and Tang Dynasties first and then on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providing an ideal opportunity to enlighten the younger generations on “Yue”.
  This paper is an exploration of Zhu Xi’s theory of “Yu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modern musicians, Zhu Xi’s “Yue” contains many layers of meanings, referring not only to music theory but also to Li, theaters, entertainment, dances, and many kinds of ancient gathering games. In short, it is discuss Zhu Xi inherited of Confucian Lok -Orthodoxy.
  Through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Zhu Xi’s texts of “Lok,” I made an attempt to contras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five scholars’ theories of “Yue” to show the particularities of Zhu Xi’s theory of “Yue”. 
  The purpose of the paper is to provide the readers with a correct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Yue” so that they may develop a cheerful philosophy of life living a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iddle way emphasized in “Yue” to show the virtue of Confucianism in restrained entertainment and delight.
  It is hoped that the “organic Yue” may function as a medicine for the depressed people living in a chaotic society.
  This paper also includes a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u Xi’s “forbidden play” and “Yue”. It ends with Zhu Xi’s creative thought on “Yu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本論文參考資料
一、古籍文獻
唐‧吳兢,《貞觀政要》,再版,(台北:宏業書局,1990)。
《宋史‧志第八十四樂六》,四庫,影印版、初版,(北京:文淵閣,清‧乾隆45年)。
宋‧朱熹、清四庫館臣編,《四庫全書‧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北京:六安涂氏求我齋仿嘉靖壬辰本校刊,清同治十二年1873)。
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四庫全書》,影印版、初版,(北京:文淵閣,清‧乾隆45年)。
宋‧朱熹,《朱子全書》全二冊,初版,(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7)。
宋‧朱熹及其弟子、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縮印本,(日本東京:株式會社中文出版社,1979)。
宋‧朱熹及其弟子、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初版,(台北:正中書局,1970)。
宋‧朱熹及其弟子、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31(台北:文津出版社,1986)。
宋‧朱熹及其弟子,《朱子語類》卷86-87、92〈樂〉,《四庫全書》。
宋‧朱熹編、張伯行集解,《近思錄》,臺一版12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
宋‧朱熹,《四書集註》,再版,(台北:學海出版社,1991)。
宋‧朱熹,《周易本義》,(北京:中國書店,1987)。
朱熹原著,安平編譯,《朱子近思錄新解》,初版一刷,(臺北:正展出版社,2000)。
宋‧周敦頤撰、王雲五編,《周子全書上、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宋‧程顥、程頤著、朱熹編,《河南程氏遺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 。
宋‧陳亮,《陳亮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台一版,(臺北:古亭書屋,1975)。 
元‧脫脫等撰,《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傳第一百八十八‧道學三‧朱熹張栻。
明‧王守仁,《陽明全集》《四部備要•子部》,據明謝氏刻本校刊(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年)。
明‧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初版,(台北:廣文書局,1970)。
明‧李之藻撰,《頖宮禮樂疏》,影印版,(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0)。
蔡元定(宋)著、羅登選(清)撰,《律呂新書箋義》影印版,(北京:四庫全書,乾隆20年)。
MOTZE . "THE WORK of MOTZE." Tai頁ei: Confucius 頁ublishing Co. , 1983.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台北:中華書局出版社,1988)。
清‧戴震,《戴震全書》第二冊,(安徽:黃山書社,1994)。
孔穎達監修,《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樂記》,(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
孔穎達監修,《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舜典》,初版,(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
孔穎達監修,《十三經注疏‧詩經‧周頌》,(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樂書》普及版,(台北:中新書局,1982)。
墨子,高晉生撰,楊家駱主編《墨經校詮》,(台北:世界書局,1984)。
呂氏門客撰,林品石註譯,《呂氏舂秋今註今譯》,二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
宋‧沈括著、許汝紘編,《圖解夢溪筆談》一版,(台北:佳赫文化行銷有限公司,2013)。
宋‧朱熹、清‧程川編,《朱子五經語類》,四庫,影印版,(北京:文淵閣,清‧乾隆45年)。
宋‧朱熹著,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編,《朱子全書》全27冊,初版,(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宋‧歐陽修,《歐陽修全集》卷十七,〈本論〉,第3 冊,《居士外集》卷10。
梁‧劉勰著、牟世金編《文心雕龍選譯》,(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1963),上冊第七篇。
馬烈光、張湖德編《白話黃帝內經》,(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5),頁1。

二、近人專書
方彥壽,《朱熹書院門人考》,初版,(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王靜芝,《經學通論》,(上冊),(台北:國立編譯館,1972)。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重印初版,(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論》,初版一刷,(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
白惇仁,《詩經音樂文學考》,初版一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江文也,《上代支那正樂考─孔子的音樂論》,(東京:三省堂,1942)new window
李美燕,《中國古代樂教思想--先秦兩漢篇》,初版一刷,(臺北:麗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初版一刷,(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new window
東方明,《千古遺音》,初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2003) 。
束景南,《朱子大傳》初版二刷,(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范壽康,《朱子及其哲學》,(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64 )。
栗原圭介,《中國古代樂論之研究》(日文)。
韋政通,《中國哲學辭典》,(台北:水牛書局,1991),頁85-89。
許常惠等著,朱榮智主編《兩岸文化交流面面觀》,(台北:海峽交流基金會,1993)。
陳榮捷,《朱子門人》,初版,(臺北:臺灣學書局,1982)。
陳來,《朱熹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陳來,《朱子書信編年考證》,初版,(北京:三聯書店,2007)。
陳昭瑛,《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初版,(臺北:正中書局,2000)。
潘立勇,《朱子理學美學》,初版,(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
黃友棣,《中國音樂思想批判》,初版一刷,(臺北:樂友書局,1965)。
孫中原,《中國邏輯學》,初版二刷,(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
程碧英,《朱子語類》詞彙研究,(四川: 巴蜀書社,2012)。
梁啟雄,《荀子柬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初版,(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
蔡方鹿,《程顥程頤與中國文化》,(北京: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張援著,《中國古代的樂舞》,初版,(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
潘富恩、徐余慶著,《程顥、程頤理學思想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8)。
劉永濟輯錄,《宋代歌舞劇曲錄要》(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再版,(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劉翔南 、周觀武著,《中華姓氏譜:蔡》,初版,(北京:現代出版社,2002)。
錢穆,《朱子新學案》卷一至五,初版,(臺北:三民書局,1971)。
錢穆,《莊子纂箋》,六版五刷,(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
錢穆,《朱子學提綱》,再版,(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蕭裕民,《「樂」的智慧一王陽明「樂」思想研究》,初版,(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2)。
鄭俊暉,《朱熹音樂著述及思想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鄭振鐸,《中國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78)。
韓偉,《宋代樂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三、單篇論文
李哲賢,〈荀子名學研究在美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04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冊1(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2005),1:442-449。
吳文璋,《荀子〈樂論〉之研究》,(台師大碩士論文,1992)。
何俊,〈葉適論道學與道統〉,(中山大學學報49卷,217期2009.1,頁110)。
杜保瑞,〈葉水心事功進路的儒學建構之批判〉,(《鵝湖學誌》,2006.12),37:35-76。new window
杜保瑞,〈對牟宗三談宋明儒學之所以為新儒學意見的方法論反省〉,杜保瑞的中國哲學教室,2009年5月4日。
杜保瑞,《中國哲學方法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汪潤鋒,〈先秦儒家樂論的倫理美學思想〉,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周益忠,〈從子產不毀鄉校到尋孔顏樂處-兼談孔門對話精神對後世教改的啟示〉 ,(台北:國文學誌;6期 (2002 / 12 / 01) ,頁29 – 52。new window
高柏園〈孟子的修養論與治療學〉,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第三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42。new window
張永儁,〈宋儒之道統觀及其文化意識〉,《文史哲學報》第38期,1990 年12月 。new window
張亨, 〈朱子的志業──建立道統意義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第 5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張曉芬,〈試論唐君毅先生與牟宗三先生「道德內在論」的異同〉,( 鵝湖月刊 413期 (2009/11),頁20-40)。new window
康雲山,〈朱熹詩歌的山水審美體驗之樂,國立臺南大學 「人文與社會研究學報」第47卷第2期; 47卷2期 (2013 / 10 / 01),頁39 – 61。new window
陳守一,〈從荀子《樂論》篇與《樂記》探討儒家樂教思想〉,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許宗興、李光泰,〈朱子哲學之定位〉,《華梵人文學報》第 16 期。new window
許宗興、李光泰,〈朱子哲學之批判〉,第九屆「生命實踐學術研討會」論文。
傅佩榮,〈朱注《論語》的商榷〉,哲學與文化;28卷 7 期 (2001 / 07 / 01)。new window
歐陽蘊萱,李贄「原心妙化」之音樂美學觀研究,(台南:成大中文系,2015)。new window
蔡仁厚,〈荀子與朱子-荀朱二家心性論之比較及其在儒學中的地位〉,(鵝湖學誌 ; 1 期 (1988 / 05 / 01) , 頁33 - 53)。new window
潘志峰,〈魏裔介的道統論〉,《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 年第3 期,卷28,頁101-103。
蕭鷹,〈中國音樂美學的背反原則:樂與非樂〉,《中國音樂學》季刊2001年01期。
謝仁真,〈朱熹集新儒學之大成〉,《朱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頁1–35。
馮兵,〈予「敬」予「和」:朱熹的禮樂價值論〉,《江漢論壇》,(湖北: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2年05期),頁88 http://qh.qikan.com/reader/1003-854X/2012/05.html#
蔣義斌,〈朱熹的樂論〉,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1993),頁1463-1480。
韓偉,〈朱熹樂論之雅俗觀考釋〉,《船山學刊》期刊,(湖南:南京大學中文系210093,2009年第4期),頁5。
鄭俊暉,〈朱熹「禁戲」辨〉,《上海音樂學院學報》期刊,(上海:上海音樂學院 福建350007,2005年第3期),頁1-3。
黃信二,〈從朱子與陽明論蒯聵與衛輒比較朱王之「禮」論〉,哲學與文化; 18 2012.07。new window
陳雅謙、謝英,〈朱熹理學思想與精神對閩南梨園戲發展的制約〉,《閩江學院學報》期刊,(福建省福州市:閩江學院 福建350007,2011年第4期),頁1-3。
陳逢源,〈宋儒聖賢系譜論述之分析──朱熹道統觀淵源考察〉,政大中文學報第十三期.,2010 年06 月,頁75-116。new window
楊曉靄,《試論禮樂文學的文化傳承價值——以宋代為範例的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
校內參考書目:
曾春海,先秦哲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
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出版社。new window
曾春海,《朱熹哲學論叢》,台北文津出版社。
曾春海,《朱熹易學析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蔡龍九,《《朱子晚年定論》與朱陸異同》(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1)。
校內參考論文:
曾春海,〈朱子德性修養論中的格物致知教〉,《哲學與文化》。
蔡龍九,〈朱熹與王陽明論「知行」之對比及其可融通處〉,《哲學與文化》,朱王對比專輯。new window
蔡龍九,「朱陸異同爭論史」中的保守調和模式--李紱《朱子晚年全論》評析,東吳哲學學報。
蔡龍九,「性有定體」的理論回歸點:評析顧憲成對「朱陸異同」與「朱王異同」的調和策略,《哲學與文化》,中國哲學「心性」論專題。
蔡龍九,〈論《述朱質疑》對「朱陸異同」的評析效力〉,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