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臺灣儒學之研究
作者:李建德
作者(外文):LI,CHIEN-TE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慎
彭維杰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清領時期臺灣儒學朱子學書院文昌信仰敬字亭旌表價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1
「臺灣儒學」一詞出現於學界,始於1983 年丁榕萍之〈清代教育與臺灣儒學〉一文。臺灣儒學之發展,亦即儒學在臺灣之形成、茁壯及演變。漢族先民有規模地遷入臺灣,始於鄭成功祖孫三代統治時期。當時,陳永華輔佐鄭經,曾規劃「建聖廟、設學校」及一系列培養人才之進程,促使「臺灣儒學」奠基。1895 年臺灣被割讓予日本後,不僅有數任總督為雅好儒風、通於漢詩者,臺灣民間社會亦陸續成立詩社、文社及鸞堂,賡續儒學與傳統漢文化之生命。1945 年二戰結束後,除中國各省碩學鴻儒渡海來臺,執教於諸多上庠文、哲學門外,民間詩社、鸞堂亦有存續、轉型發展者。那麼,在明鄭、日治間之清領時期,其212 年之儒學發展,便具備承先啟後之歷史地位與應給予重視之可貴價值。本研究即著眼於此,試圖透過文獻研究、現地調查、歸納、分析等方法,對臺灣在清領時期212 年之儒學發展,作一結構相對完整之考述與評析。
本論文共分六章,第一章言明研究動機、對前行研究成果加以述評,並就研究課題之時空斷限進行界定,進而陳述運用之研究方法;第二章先分析清廷諸帝頒佈之教育政策,並就臺灣在清領時期由官方先後建置之正式教育機構──儒學、輔助機構──書院之始末、學規、教學進程加以說明,進而臚列各行政區建置啟蒙機構──社學、義學之數量,評析官方對原住民「同化」之教育政策;第三章說明臺灣民間先後建置之書院始末、教學進程,討論各地之文昌祠祀,以及敬字亭、旌表事蹟所呈現之價值觀;第四章對獎掖臺灣儒學發展有功之治臺賢宦、教育官員、重要科第人物及地方儒林人物、助學仕紳行誼展開述評;第五章則分析治臺賢宦、教育官員、寓臺文士、本土儒者在碑誌、序跋、著述、詩文呈現之儒學思想與儒者情懷,並歸納清領時期臺灣儒學發展之七項特色;第六章就本研究之整體作總結,坦言本研究之局限與從事調查所發現之問題,並提出未來可持續從事之數項研究課題。
徵引文獻
一、 古籍(依朝代及姓氏筆畫排序)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春秋左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何休注,〔唐〕徐彥疏,浦衛忠整理:《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漢〕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9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6月)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盧光明、李申整理:《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晉〕干寶、陶潛撰,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5月)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8月)
〔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鄧洪波整理:《孝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唐〕劉長卿著,儲仲君箋注:《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唐〕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馬茂元整理:《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
〔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祐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3月)
〔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
〔宋〕朱震撰:《漢上易傳》,收入〔清〕永瑢、紀昀等纂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經部易類,第十一冊。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宋〕朱熹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收入朱傑人等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二十至廿五冊。
〔宋〕孟元老等著:《東京夢華錄(外四種)》(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11月)
〔明〕王景等奉敕編修,黃彰健校勘:《明太祖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5月)
〔明〕宋濂等撰:《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4月)
〔明〕林希元撰:《同安林次崖先生文集》,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7月),集部第七五冊。
〔明〕袁宗道著,錢伯城標點:《白蘇齋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
〔明〕張宇初等編纂:《正統道藏》(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聯合影印上海涵芬樓藏北京白雲觀所藏明刊本,1988年3月)
〔明〕陳第撰:《毛詩古音攷》,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第二三九冊。
〔明〕曹安撰:《讕言長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第八六七冊。
〔清〕丁宗洛編:《陳清端公年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11月)
〔清〕允祹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六一九冊。
〔清〕王必昌纂輯:《重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11月)
〔清〕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12月)
〔清〕王先謙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9月)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
〔清〕六十七撰:《使署閒情》,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二冊。
〔清〕世宗撰:《世宗憲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三○○冊。
〔清〕朱仕玠撰:《小琉球漫誌》(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12月)
〔清〕朱汝珍輯:《詞林輯略》(臺北:明文書局,1985年5月)
〔清〕李光地奉敕纂:《御纂性理精義》,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儒家類,第七一九冊。
〔清〕余文儀纂修:《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4月)
〔清〕吳子光撰:《一肚皮集》,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十至十四冊。
〔清〕沈茂蔭纂輯:《苗栗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12月)
〔清〕周元文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7月)
〔清〕周璽纂輯:《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11月)
〔清〕周鍾瑄編纂:《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12月)
〔清〕周凱撰:《內自訟齋文選》,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七冊。
〔清〕來保、李玉鳴等奉敕撰:《欽定大清通禮》,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六五五冊。
〔清〕林豪纂修:《澎湖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6月)
〔清〕林樹梅撰:《歗雲山人文鈔》,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八冊。
〔清〕郁永河撰:《裨海紀遊》,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一冊。
〔清〕胡建偉纂輯:《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7月)
〔清〕柯培元撰:《噶瑪蘭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1月)
〔清〕姚瑩撰:《東槎紀略》,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七冊。
〔清〕范咸纂輯:《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11月)
〔清〕胡建偉纂輯:《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7月)
〔清〕胡傳纂輯:《臺東州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5月)
〔清〕施瓊芳撰:《石蘭山館遺稿》,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九冊。
〔清〕高拱乾纂輯:《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7月)
〔清〕馬齊等奉敕修:《聖祖仁皇帝實錄(一)》,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第四冊。
〔清〕馬齊等奉敕修:《聖祖仁皇帝實錄(二)》,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第五冊。
〔清〕馬齊等奉敕修:《聖祖仁皇帝實錄(三)》,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9月),第六冊。
〔清〕徐宗幹撰:《斯未信齋文編》,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六冊。
〔清〕徐宗幹撰:《瀛洲校士錄》,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六冊。
〔清〕徐珂編撰:《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3月)
〔清〕唐贊袞撰:《臺陽見聞錄》,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八冊。
〔清〕倪贊元編纂:《雲林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2月)
〔清〕張伯行撰:《正誼堂文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6月,《叢書集成初編》本)
〔清〕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第三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二九九冊。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4月)
〔清〕崑岡等修,吳樹梅等纂:《欽定大清會典》,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史部政書類,第七九四冊。
〔清〕崑岡等修,劉啟瑞等纂:《欽定大清會典事例》,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七九八、第八○三冊、第八○四冊。
〔清〕陳璸撰:《陳清端公文集》,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一冊。
〔清〕陳文達編纂:《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6月)
〔清〕陳文達編纂:《鳳山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11月)
〔清〕陳淑均纂,李祺生續輯:《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3月)
〔清〕陳培桂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8月)
〔清〕陳朝龍撰:《新竹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陳朝龍撰,林文龍點校:《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1月)
〔清〕陳壽祺主修:《福建通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8月)
〔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臺北:華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68年10月)
〔清〕陳其元撰,楊璐點校:《庸閑齋筆記》(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4月)
〔清〕曹振鏞等奉敕修:《仁宗睿皇帝實錄(二)》,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第二十九冊。
〔清〕曹士桂撰,雲南省文物普查辦公室編:《宦海日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
〔清〕屠繼善纂輯:《恆春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5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7月)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世宗憲皇帝實錄(一)》,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第七冊。
〔清〕鄂爾泰等奉敕修:《世宗憲皇帝實錄(二)》,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1月),第八冊。
〔清〕嵇璜等奉敕編:《欽定皇朝文獻通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第六三三冊。
〔清〕黃叔璥撰:《臺海使槎錄》,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二冊
〔清〕黃逢昶撰:《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4月)
〔清〕章甫撰:《半崧集簡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5月)
〔清〕聖祖御製,張玉書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二九八冊。
〔清〕聖祖御製,允祿等奉敕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第四集》,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第一二九九冊。
〔清〕慶桂等奉敕修:《高宗純皇帝實錄(二)》,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2月),第十冊。
〔清〕慶桂等奉敕修:《高宗純皇帝實錄(十四)》,收入《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第二二冊。
〔清〕蔣毓英等撰修:《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5月)
〔清〕蔣毓英撰,陳碧笙校注:《臺灣府志校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5年11月)
〔清〕蔣鏞撰:《澎湖續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8月)
〔清〕蔣師轍撰:《臺游日記》,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四冊。
〔清〕劉良璧纂輯:《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3月)
〔清〕劉家謀撰:《海音詩》,收入《臺灣雜詠合刻》(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10月)
〔清〕劉璈撰:《巡臺退思錄》,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九冊。
〔清〕鄭用錫撰:《北郭園詩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5月)
〔清〕鄭用錫撰:《述穀堂制藝》,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四冊。
〔清〕鄭用鑒撰:《靜遠堂文鈔》,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四冊。
〔清〕鄧傳安撰:《蠡測彙鈔》,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六冊。
〔清〕錢大昕撰,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12月)
〔清〕盧德嘉纂輯:《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8月)
〔清〕錢儀吉纂錄,貴筑黃彭年編訂:《碑傳集》光緒十九年江蘇書局刻本。
〔清〕謝金鑾、鄭兼才合纂:《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6月)
〔清〕謝金鑾撰:《二勿齋文集》,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二冊。
〔清〕薛紹元總纂:《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5月)
〔清〕藍鼎元撰:《東征集》,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冊。
〔清〕藍鼎元撰:《平臺紀略》,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冊。
〔清〕懷蔭布、黃任、郭賡武纂修:《重修泉州府志》,收入上海書店出版社編:《乾隆泉州府志》(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10月)
〔清〕顧棟高輯,吳樹平、李解民點校:《春秋大事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6月)
吳德功纂輯:《彰化節孝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5月)
吳德功撰:《瑞桃齋文稿》,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十七冊。
吳德功撰:《觀光日記》,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五十四冊。
林百川、林學源合纂:《樹杞林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1月)
洪繻撰:《寄鶴齋古文集》,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十八、十九冊。
洪繻撰:《寄鶴齋駢文集》,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廿三冊。
連橫撰:《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2月)
連橫撰:《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2月)
黃臥松編:《崇文社文集》,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卅二至卅五冊。
臺灣總督府編:《揚文會策議文集》,收入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臺文》(臺中: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年7月),第卅、卅一冊。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學務課編:《臺灣教育志稿》(臺北:臺灣總督府,1918年8月,二版)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2月)
鄭鵬雲、曾逢辰纂修:《新竹縣志初稿》(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11月)
〔日〕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臺灣文化志(中譯本)》(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6月)
〔日〕相良吉哉編:《臺南州祠廟名鑑》(臺北縣永和市:臺灣大通書局,2002年3月,影印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1933年12月本)

二、 今人專書及專書論文(依姓氏筆畫及出版年份排序)
毛一波纂修:《彰化縣志稿》卷八《教育志》(彰化縣彰化市:彰化縣文獻委員會,1958年9月)
王省吾纂修:《宜蘭縣志》卷五《教育志上篇.教育制度沿革篇》(宜蘭縣宜蘭市: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61年12月)
王鎮華著:《書院教育與建築──臺灣書院實例之研究》(臺北:故鄉出版社,1986年7月)
王啟宗著:《臺灣的書院》(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7年6月)
王國璠編纂:《臺北市志》卷九《人物志.賢德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年9月)
王世慶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1年6月)
王時萍總編纂:《石岡鄉志》(臺中縣石岡鄉:臺中縣石岡鄉公所,2009年5月)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員林鎮志》(彰化縣員林鎮:彰化縣員林鎮公所,2010年12月)
江慶柏編著:《清朝進士題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何寧撰:《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4年12月)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高雄市.高雄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年6月)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屏東縣.臺東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5年12月)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雲林縣.南投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6年12月)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彰化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年5月)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中縣市.花蓮縣篇》(1997年12月)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北市.桃園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年3月)
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宜蘭縣.基隆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9年6月)
李汝和主修:《臺灣省通志》卷五《教育志.制度沿革篇》(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年6月)
李雄揮、程大學、司琦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學校教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4月)
李雄揮、程大學、陳清添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教育行政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李世偉著:《日據時代臺灣儒教結社與活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new window
李豐楙撰:〈王醮科儀與迎王祭典──臺南地區瘟神信仰與地方傳統的交流〉,收入黎志添主編:《香港及華南道教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05年4月),頁434-484。
李鎮岩著:《臺灣的書院》(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1月)
李建德撰:〈清儒劉沅《孝經直解》之民間經典詮釋觀探析〉,收入汪中文主編:《語文與文化教學論叢(三)》(新北市:新文京開發,2012年12月),頁33-57。
李建德撰:〈明代以降媽祖經典之人文思想探析──以本體、心性、工夫為觀察核心〉,收入江寶釵主編:《媽祖信仰文化暨在地人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雲林縣北港鎮:北港朝天宮,2013年8月),頁263-279。
李建德撰:〈《天上聖母經》對儒家、道教義理之接受及其教化功能析論〉,收入吳煬和主編:《慈心鳳德:阿猴媽祖論文集》(屏東:阿猴媽祖文教基金會,2014年6月),頁109-129。
李建德撰:〈臺灣道教閻羅信仰初探──以宮廟供祀及經懺文檢為探討範圍〉,收入趙欽桂執行編輯:《道教與民間宗教神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保生文化祭.2013》(臺北:臺北保安宮,2015年1月),頁13-35。
李建德撰:〈楊浚刊本鄭用錫詩作呈現之社會關懷〉,收入翁誌聰主編:《區域研究與臺灣文學:第十一屆全國臺灣文學研究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15年7月),頁1-31。
李建德撰:〈清代臺灣官方與民間之文昌信仰場域及其現況探析〉,收入梓潼旅遊文化研究中心編:《中華文昌文化──第二屆海峽兩岸學術研究論文集》(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16年12月),頁383-414。
李建德撰:〈清代全真道之瘟醮科儀及其聖班、文檢探析〉,收入王琛發主編:《靈顯與傳播:閩臺與南洋的王爺信仰》(檳城:馬來西亞道教學院:2016年7月),頁19-35。
李建德:〈淺述扶鸞與儒學的密切關聯〉,收入《2016丙申年第三屆全國扶鸞觀摩大會鸞文彙集 福建東山伏魔聖者聖駕巡禮影像紀實》(高雄:高雄意誠堂關帝廟,2017年4月),頁268-283。
宋鼎宗總編輯:《第一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7年6月)
吳文璋主編:《儒學與社會實踐:第三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3年2月)
吳振漢總編纂:《大溪鎮志》(桃園縣大溪鎮:桃園縣大溪鎮公所,2004年未題月份)
吳聲祥總編輯:《新豐鄉志》(新竹縣新豐鄉:新竹縣新豐鄉公所,2009年3月)
林衡道總編審:《臺灣古蹟全集》(臺北:戶外生活雜誌社,1980年5月)
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清領時期臺灣儒學參考文獻》(新北市板橋區:華藝學術出版,2013年11月)
林文龍編著:《臺灣史蹟叢論》(臺中:國彰出版社,1987年9月)
林文龍著:《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9月)
林文龍著:《彰化書院與科舉》(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2年2月)new window
林文龍、程大學、胡鍊輝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會教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胡道靜等主編:《藏外道書》(成都:巴蜀書社,1994年12月)
洪敏麟編著,潘敬蔚主編:《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6月)
范木沼總編輯:《新埔鎮誌》(新竹縣新埔鎮:新竹縣新埔鎮公所,1997年7月)
馬肇選著:《臺灣書院小史》(彰化:臺灣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1971年11月)
高啟進撰:〈金門舉人林豪與澎湖相關文獻初探〉,收入《澎湖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輯》(澎湖縣馬公市:澎湖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12月),頁41-73。
曹永和、王世慶總編纂:《臺灣文獻書目解題(一)》(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87年11月)
曹永和、王世慶總編纂:《臺灣文獻書目解題(二)》(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88年6月)
曹永和、王世慶總編纂:《臺灣文獻書目解題(三)》(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88年6月)
曹永和、王世慶總編纂:《臺灣文獻書目解題(四)》(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88年6月)
莊金德編著:《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4月)
郭輝等纂:《臺灣省新竹縣志》卷七《教育志》(新竹:新竹縣政府,1976年6月)
郭伶芬著:《清代臺灣知識份子社會參與之研究》(臺中:必中出版社,1993年10月)
陳其寅、龍運鈞編纂:《基隆市志.人物篇》(基隆:基隆市政府,1988年4月增印)
陳明終編纂:《臺北市志》卷七《教育志.教育行政與學校教育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年9月)
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一卷》(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6月)
陳炎正主編:《東勢鎮志》(臺中縣東勢鎮:臺中縣東勢鎮公所,1995年6月)
陳名實著:《閩臺儒學源流》(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
陳昭瑛著:《臺灣儒學──起源、發展與轉化》(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3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4月,再版)
張義清總編輯:《員林鎮志》(彰化縣員林鎮:彰化縣員林鎮公所,1990年2月)
張正昌主纂:《蘆竹鄉志》(桃園縣蘆竹鄉:桃園縣蘆竹鄉公所,1995年1月)
張建隆著:《尋找老淡水》(臺北縣板橋市: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年7月)
張溪南總編輯:《白河鎮志》(臺南縣白河鎮:臺南縣白河鎮公所,1998年2月)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合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
張子文、郭啟傳、林偉洲合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修訂版)》(臺北:國家圖書館,2006年12月)
張志遠著:《臺灣的敬字亭》(臺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5月)
張瑞和著:《維繫傳統文化的命脈──員林興賢書院與吟社》(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臺灣儒學與現代生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12月)
許錫專編:《登瀛書院的歷史》(南投縣草屯鎮:南投縣草屯鎮公所,2002年8月)
許書銘等作:《南瀛神明傳說誌》(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10年6月)
童裕昌編纂:《基隆市志》第十七種《教育篇》(基隆:基隆市政府,1987年5月增印)
黃得時編著:《臺灣的孔廟》(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1年9月)
黃開基纂修:《和美鎮志》(彰化縣和美鎮:彰化縣和美鎮公所,1990年3月)
黃鼎松總編輯:《苗栗市誌》(苗栗縣苗栗市:苗栗縣苗栗市公所,1998年2月)
黃典權、葉英、賴建銘纂修:《臺南市志》卷七《人物志》(臺南:臺南市政府,1979年2月)
黃典權等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人物傳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6月)
黃新憲著:《臺灣書院與鄉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02年11月)
彭瑞金總編纂:《重修清水鎮志》(臺中市清水區:臺中市清水區公所,2013年8月)
程大學總主編:《西螺鎮志》(雲林縣西螺鎮:雲林縣西螺鎮公所,2000年2月)
楊遠浪、詹德隆編纂:《臺北市志》卷八《文化志.勝蹟篇》(臺北:臺北市政府,1988年6月)
詹雅能著:《明志書院沿革志》(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年10月)
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編:《新莊市志》(臺北縣新莊市:臺北縣新莊市公所,1998年2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教育碑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7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8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管內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9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2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辛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12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9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3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譯編:《臺灣慣習記事(中譯本)第貳卷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6年6月)
臺灣省政府編印:《中華民國的書院》(南投:臺灣省政府,2014年4月)
彰化縣政府編印:《彰化孔廟簡介》(彰化:彰化縣政府,1978年9月)
廖漢臣、沈耀初纂修:《臺南縣志》卷八《人物志》(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1980年6月)
廖美玉主編:《第二屆臺灣儒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1999年12月)
廖瑞銘總編纂:《大甲鎮志》(臺中縣大甲鎮:臺中縣大甲鎮公所,2009年1月)
魯迅撰:《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2月,《魯迅全集》本)
鄧孔昭著:《臺灣通史辨誤(增訂本)》(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1年7月)
鄧洪波著:《中國書院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6月)
衛惠林、林衡立、余錦泉原修,洪敏麟整修:《臺灣省通志》卷八《同胄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年6月)
鄭喜夫編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文職表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6月)
鄭瑞明總編纂:《重修路竹鄉志》(高雄縣路竹鄉:高雄縣路竹鄉公所,2010年12月)
潘朝陽著:《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new window
潘朝陽著:《臺灣儒學的傳統與現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9月)
蔡相煇總編纂:《芬園鄉志》(彰化縣芬園鄉:彰化縣芬園鄉公所,1998年3月)
盧世標纂修:《宜蘭縣志》卷八《人物志》(宜蘭縣宜蘭市:宜蘭縣文獻委員會,1962年6月)
錢穆撰:《論語新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9月,《錢賓四先生全集》本)
賴志彰、魏德文、高傳棋著:《竹塹古地圖調查研究》(新竹:新竹市政府,2003年12月)
賴澤涵總編纂:《新修桃園縣志》(桃園縣桃園市:桃園縣政府,2010年9月)
樹林市志編審及諮詢委員會編:《樹林市志》(臺北縣樹林市:臺北縣樹林市公所,2001年7月)
樹林市志編審及諮詢委員會編:《樹林市志》(臺北縣樹林市:臺北縣樹林市公所,2010年10月)
戴文鋒著:《重修屏東縣志.民間信仰卷》(屏東縣屏東市:屏東縣政府,2014年11月)
謝宏昌、丘為君主筆:《鹽水鎮志》(臺南縣鹽水鎮:臺南縣鹽水鎮公所,1998年2月)
謝瑞隆、林德隆總編纂:《中壢市發展史》(桃園縣中壢市:桃園縣中壢市公所,2009年6月)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輯:《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

三、 期刊論文(依姓氏筆畫及出版年份排序)
丁榕萍:〈清代教育與臺灣儒學〉,《花蓮師專學報》14期(1983年10月),頁11-35。
王惠琛:〈清代臺灣府縣廳學的設立與發展〉,《南臺科技大學學報》26期(2002年3月),頁167-185。
王月華:〈清代宦臺謝金鑾的史學與文學作品〉,《臺灣文獻》56卷3期(2005年9月),頁243-263。new window
王幼華:〈清代竹塹流寓文人查元鼎考述〉,《聯大學報》11卷1期(2014年6月),頁27-49。
史貽輝:〈略談福州瘟神五靈公〉,《天道》6-7期(1974年4、5月),頁19-21。
田啟文:〈文章與人品並臻──鄭用鑑散文的道德理念與實踐〉,《興國學報》5期(2006年1月),頁279-295。new window
李南海、趙家慶:〈大肚趙氏家族之遷臺與磺溪書院的建立〉,《史聯雜誌》13期(1988年12月),頁43-47。
李芳如:〈雲林地區清代書院研究〉,《社會科教學研究》5期(1995年12月),頁44-84。
李祖基:〈冒籍:清代臺灣的科舉移民〉,《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1期,頁62-69。
李建德:〈清代全真道龍門派之瘟醮探析──以科儀、聖班、文檢為觀察核心(上)〉,《武廟宗教文化雜誌》10期(2016年10月),頁4-12。
李建德:〈清代全真道龍門派之瘟醮探析──以科儀、聖班、文檢為觀察核心(下)〉,《武廟宗教文化雜誌》11期(2017年4月),頁4-10。
汪毅夫:〈臺灣府城訪古記〉,《炎黃縱橫》2010年2期,頁6-8。
吳學明:〈北臺第一書院──泰山明志書院沿革之研究〉,《臺北文獻》直字86期(1988年12月),頁103-118。
吳進安:〈清領時期臺灣書院教育的儒學思想〉,《漢學研究集刊》1期(2005年12月),頁111-131。new window
吳進安:〈清朝臺灣儒學中的朱子學意涵與詮釋〉,《漢學研究集刊》8期(2009年6月),頁53-75。new window
吳煬和:〈敬字崇文--苗栗客家敬字風俗〉,《苗栗文獻》52期(2013年11月),頁59-87。
何培夫:〈楊廷理知府治臺風範〉,《高雄文獻》13期(1983年1月),頁63-97。何培夫:〈楊廷理開蘭治績及其風範〉,《臺灣文獻》34卷3期(1983年9月),頁93-114。new window
何振良:〈略論孔廟與閩臺文化交流〉,《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8卷1期(2010年1月),頁14-19。
金爍、吳振芝:〈清代臺灣地方科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報》5期(1978年7月),頁1-48。new window
周宗賢:〈清代臺灣節孝烈婦的旌表研究〉,《臺北文獻》35期(1976年3月),頁113-155。
周宗賢:〈龍潭聖蹟亭小史〉,《史化》23期(1994年6月),頁41-47。
林文龍:〈開臺翰林曾維楨與白沙坑福神〉,《臺灣文獻》27卷4期(1976年12月),頁103-106。new window
林文龍:〈記臺灣的敬惜字紙民俗〉,《臺灣風物》34卷2期(1984年6月),頁29-60。new window
林文龍:〈彰化白沙書院興廢考〉,《臺灣文獻》35卷3期(1984年9月),頁11-35。new window
林文龍:〈臺灣兩會魁--黃驤雲與許南英〉,《臺南文化》34期(1992年12月),頁1-17。
林文龍:〈周鍾瑄被誣案及其諸羅任內政績〉,《臺南文化》41期(1996年7月),頁1-25。
林朝成、盧其薇:〈從鰲峰書院到海東書院:論清代臺灣朱子學的二個向度〉,《東華漢學》9期(2009年6月),頁281-324。new window
林孟輝:〈從書院學規看清代臺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宗旨〉,《孔孟月刊》37卷6月(1999年2月),頁10-19。new window
林孟輝:〈清代臺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內涵試探〉,《中華文化月刊》233期(1999年8月),頁58-80。new window
林慶弧:〈臺灣儒學與書院的藏書:以清代方志為中心〉,《臺灣文獻》66卷2期(2015年6月),頁1-37。new window
林耀潾:〈陳璸的儒學思想與實踐──以臺灣縣及臺廈道任內為範圍的考察〉,《孔孟學報》75期(1998年3月),頁93-114。new window
林耀潾:〈清臺灣縣學教諭鄭兼才的儒學思想與實踐〉,《成大中文學報》6期(1998年5月),頁129-148。new window
林良哲、袁興言:〈清代以前歷史建築──未完成的省會臺灣府城計畫〉,《臺中文獻》6期(2003年3月),頁37-50。
林良哲、袁興言:〈日治時期歷史建築──「臺中」的正式登場與殖民者的現代化市區實驗〉,《臺中文獻》6期(2003年3月),頁51-148。
林淑慧:〈竹塹文人鄭用錫、鄭用鑑散文的文化意涵及其題材特色〉,《中國學術年刊》26期(2004年9月),頁173-204、頁238。new window
林淑慧:〈儒教與風俗--施瓊芳、施士洁散文所呈現的文化面向〉,《東華漢學》8期(2008年12月),頁141-173。new window
林美秀:〈清領時期吳德功儒學價值觀念的形成〉,《興大人文學報》44期(2010年6月),頁111-138。new window
卓克華:〈石頭營聖蹟亭與南部古道之歷史研究〉,《高市文獻》7卷3期(1995年3月),頁1-54。
卓克華:〈鹿谷聖蹟亭與古道碑碣的研究〉,《南投文獻叢輯》41期(1996年12月),頁2-21。
邱敏勇:〈大稻埕舉人陳霞林事蹟考〉,《臺北文獻》直字87期(1989年3月),頁189-204。
邱延洲:〈鳳山地區送書灰儀式的初步考察〉,《高雄文獻》3卷3期(2013年9月),頁111-126。new window
邱惠芬:〈胡承珙宦臺事蹟及書寫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5卷2期(2015年6月),頁23-56。new window
柯榮三:〈《全臺詩》蔡廷蘭〈請急賑歌〉之商榷──以版本及典故為主的考述〉,《臺灣研究集刊》2006年2期,頁89-96。
洪素香:〈試由碑記探論陳璸對清代臺灣府縣學與書院之貢獻及影響──以《臺灣教育碑記》、《臺灣南部碑文集成》為研究範圍〉,《人文社會學報》49卷1期(2015年4月),頁27-47。new window
施順生:〈臺灣地區敬字亭稱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5期(2007年10月),頁117-168。new window
施順生:〈臺灣宜蘭陳姓鑒湖堂及登瀛書院惜字亭〉,《閩臺文化交流》2010年2期,頁71-78。
施順生:〈臺北市的敬字亭及其恭送聖蹟之儀式〉,《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24期(2012年4月),頁63-98。new window
姜守誠:〈試論明清文獻中所見閩臺王醮儀式〉,《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1期,頁249-255。
烈:〈關西鎮文獻採訪錄〉,《新竹文獻會通訊》五號(1953年8月),頁4。
孫準植:〈清代臺灣之義學〉,《國史館館刊》15期(1993年12月),頁22-44。
張勝彥:〈清代臺灣書院制度初探(上)〉,《食貨月刊》6卷3期(1976年6月),頁95-107。
張勝彥:〈清代臺灣書院制度初探(下)〉,《食貨月刊》6卷4期(1976年7月),頁144-154。
張德南:〈學界山斗鄭用鑑〉,《臺北文獻》直字93號(1990年9月),頁131-140。
張靜茹:〈試論鄧傳安建構在臺儒學系譜的意圖──以倡建鹿港文開書院始末為例〉,《國文學報》41期(2007年6月),頁37-72。new window
張耀宗:〈晚清時期臺灣「番秀才」形成與功能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35期(2013年12月),頁91-104。new window
張耀宗:〈牡丹社事件後清代臺灣原住民義學的發展〉,《市北教育學刊》46期(2014年12月),頁79-96。new window
張清芳:〈儒家知識份子理想與政府官員職責的較完美結合--評陳璸的臺灣文教實踐活動對今人的啟示〉,《人文研究學報》49卷1期(2015年4月),頁19-26。new window
陳名實:〈臺南孔廟與儒學傳承〉,《福建史志》2010年4期,頁50-54。
陳昭瑛:〈臺灣書院學規中的朱子學〉,《孔學與人生》27期(2004年2月),頁57-63。
陳昭瑛:〈臺灣的文昌帝君信仰與儒家道統意識〉,《臺大文史哲學報》46期(1997年6月),頁173,175-197。new window
陳炎正:〈文英書院探源〉,《中縣文獻》10期(2004年6月),頁97-102。
陳運棟:〈山城文獻初祖--芸閣山人吳子光舉人〉,《苗栗文獻》1期(2001年3月),頁80-82。
郭嘉雄:〈清代臺灣書院沿革初稿〉,《臺灣文獻》38卷2期(1987年6月),頁165-216。new window
許惠玟:〈清代臺灣詩中儒學傳承與文昌信仰的關係〉,《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6卷(2007年7月),頁95-120。new window
黃傳心:〈虎尾沿革概略〉,《雲林文獻》2卷2期(1953年6月),頁94。
黃秀政:〈書院與臺灣社會〉,《臺灣文獻》31卷3期(1980年9月),頁10-18。new window
黃美娥:〈明志書院的教育家──鄭用鑑〉,《竹塹文獻》5期(1997年10月),頁53-74。
黃麗生:〈清代邊區儒學的發展與特質:臺灣書院與內蒙古書院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4期(2005年12月),頁97-135。new window
黃麗生:〈近代臺灣客家儒紳海洋意識的轉變:從吳子光到丘逢甲〉,《海洋文化學刊》2期(2006年12月),頁123-173。new window
黃新憲:〈清代臺灣「敬惜字紙」習俗探討〉,《東南學術》2009年5期,頁143-151。
黃淑清:〈談臺灣孔廟與清代儒學〉,《臺北文獻》直字91期(1990年3月),頁95-104。
單文經:〈一八九五年以前鹿港教育史初探〉,《教育研究集刊》40輯(1998年1月),頁113-142。new window
傅寶玉:〈文教與社會力:敬字亭與客家社會意象的建構〉,《思與言》43卷2期(2005年6月),頁77-118。new window
彭煥勝、吳正龍:〈清代彰化縣儒學的建置與組織〉,《教育研究集刊》49輯3期(2003年9月),頁113-141。new window
彭煥勝、吳正龍:〈清代彰化縣儒學的生員教育〉,《教育研究集刊》51輯3期(2005年9月),頁53-82。new window
湯熙勇:〈清代臺灣教育研究之一──巡臺御史對臺灣科舉教育的貢獻〉,《史聯雜誌》17期(1990年9月),頁99-117。
楊仁江:〈臺北市黃氏及周氏節孝坊之研究(上)〉,《臺北文獻》85期(1988年9月),頁1-62。
楊仁江:〈臺北市黃氏及周氏節孝坊之研究〉,《臺北文獻》86期(1988年12月),頁119-134。
楊護源:〈北市書院初探──以學海書院為中心〉,《臺北文獻》直字128期(1999年6月),頁87-106。
楊齊福:〈清代臺灣舉人之概論〉,《臺灣研究》2007年5期,頁60-64。
楊齊福:〈試論清代臺灣舉人之詩歌〉,《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5期,頁86-94。new window
詹德隆:〈臺灣知府蔣元樞政績述略〉,《臺灣文獻》42卷2期(1991年6月),頁225-240。new window
葉憲峻:〈清代臺灣儒學教育設施〉,《臺中師院學報》14期(1999年6月),頁187-203。new window
葉憲峻:〈清代臺灣的社學與義學〉,《臺中師院學報》18卷2期(2004年12月),頁45-69。new window
葉憲峻:〈清代臺灣儒學與孔廟之設置〉,《社會科教育研究》13期(2008年12月),頁185-206。new window
葉憲峻、吳俊瑯:〈清代北投堡登瀛書院之組織與經費〉,《社會科教育研究》13期(2008年12月),頁223-243。
潘亦江:〈玉峰書院與徐德欽〉,《嘉義市文獻》8期(1992年8月),頁69-70。
潘朝陽:〈書院:儒教在地方的傳播形式〉,《鵝湖》21卷5期(1995年11月),頁27-38。new window
潘朝陽:〈地方儒士興學設教的傳統及其意義──以臺灣為例的詮釋〉,《鵝湖學誌》17期(1996年12月),頁1-40。new window
潘朝陽:〈從儒家的雙元對峙性論清代臺灣儒家的性質〉,《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3卷1期(2006年6月),頁97-134。new window
劉曉東:〈「紫薇郎」探說--兼探述先賢陳維英生平〉,《臺北文獻》直字66期(1983年12月),頁57-76。
劉正一:〈清朝六堆貞節孝婦系列專題〉,《六堆風雲雜誌》44期(1993年2月),頁6-12。
劉振維:〈宜蘭仰山書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漢學研究》22卷1期(2004年6月),頁253-280。new window
劉振維:〈彰化鹿港文開書院儒學精神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卷2期(2005年12月),頁27-56。new window
劉振維:〈論臺北艋舺學海書院的儒學精神〉,《朝陽人文社會學刊》5卷2期(2007年12月),頁59-93。new window
劉振維:〈臺南海東書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卷1期(2008年6月),頁279-322。new window
劉振維:〈論清代臺灣書院學規的精神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哲學與文化》35卷9期(2008年9月),頁107-127。new window
劉振維:〈彰化白沙書院之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止善》6期(2009年6月),頁89-110。new window
劉振維:〈澎湖文石書院的始末及其基本精神〉,《止善》7期(2009年12月),頁71-98。new window
蔣素芝:〈康雍乾時期臺灣書院教育探究〉,《船山學刊》2010年1期,頁155-158。
蔣素芝:〈清代臺灣土番社學再探討〉,《樂山師範學院學報》22卷7期(2007年7月),頁83-85。
蔡志展:〈鹿港清代碑記及科名人物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1期(1996年12月),頁53-85。
謝碧連:〈府城臺南父子雙進士--施瓊芳、施士洁〉,《臺南文化》53期(2002年10月),頁43-63。
謝貴文:〈清代鳳山知縣宋永清的政績〉,《高市文獻》18卷1期(2005年3月),頁29-39。
謝聰輝:〈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與其道法析論〉,《民俗曲藝》184期(2014年6月),頁9-57。new window
戴淑珍:〈百年前鸞書《化民新新》之社會關懷與道德規範〉,《竹塹文獻雜誌》35期(2005年12月),頁85-100。
顧敏耀:〈臺灣清領時期經學發展考察〉,《興大中文學報》29期(2011年6月),頁193-212。new window
不題撰人:〈寺廟祭神一覽(二):臺北州之部(下)〉,《南瀛佛教》13卷3期(昭和十年〔1935〕3月),頁38-41。
〔美〕康豹(Paul Katz):〈屏東縣東港鎮的迎王祭典:臺灣瘟神與王爺信仰之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0期(1991年3月),頁95-211。new window

四、 學位論文(依姓氏筆畫及出版年份排序)
王惠琛:《清代臺灣科舉制度的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7月)
王上丘:《清代臺灣中部書院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史地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7月)
尤隨終:《明鄭至日治時期(1661-1945)臺灣儒學之研究》(臺北縣石碇鄉: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5月)
李朝凱:《清代至日治時期臺灣文昌信仰與地方社會》(臺中: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吳依倫:《清代臺灣地區文昌廟的調查研究》(臺北: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吳俊瑯:《草屯登瀛書院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吳煬和:《文教、信仰與文化傳播──臺灣六堆敬字風俗研究》(花蓮縣壽豐鄉: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年6月)
何治萱:《從書院教育到公學校教育:清末到日治時期苗栗地方社會的變遷(1889-1927)》(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林孟輝:《清代臺灣學校教育與儒學教化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6月)
林姵君:《板橋大觀書社之探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周民慧:《清代大觀義學》(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育學系教學碩士論文,2006年6月)
周惠豐:《清代在臺書院(1683-1895)之研究》(臺北縣石碇鄉:華梵大學東方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邱緗伶:《清代臺灣教化思維與施為──以《臺灣教育碑記》為中心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7月)
施玉柔:《臺灣的書院之社會功能及文化特色》(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洪素香:《清代臺灣儒學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6月)new window
徐婉翊:《臺南市文昌帝君信仰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張懷文:《清代竹塹儒學發展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張伊琮:《苗栗文昌祠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5月)
許世穎:《清代臺灣書院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許楓萱:《清代明志書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陳紫屏:《清代臺灣學海書院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6月)
陳照明:《清代噶瑪蘭儒學發展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陳瑞霞:《從書院到鸞堂:以苗栗西湖劉家的地方精英角色扮演為例(1752-1945)》(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社會與文化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陳露棻:《清領時期臺灣書院的儒學思想研究》(雲林縣斗六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1月)
曾蕙雯:《清代臺灣啟蒙教育研究(168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6月)
黃淑怡:《清代臺灣海東書院之研究》(嘉義縣民雄鄉: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黃琮禾:《北部臺灣文昌祠之研究》(臺北縣三峽鎮:國立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1月)
黃君名:《臺灣書院的功能性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葉憲峻:《清代臺灣教育之建置與發展》(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new window
楊秀靜:《由臺灣書院祭祀觀察儒學與民間祭拜之交涉》(雲林縣斗六市: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6月)
詹竣凱:《大甲溪流域文昌信仰暨寺廟踏查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6月)
廖堂智:《清代臺灣書院文化場域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7月)
廖錦梅:《犁頭店文昌祠信仰與文教活動研究》(臺中: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趙文君:《磺溪書院之研究》(彰化縣大村鄉: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潘豐慶:《清代臺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及其影響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6月)
蔡慧怡:《臺灣惜字風俗之研究──以南部六堆客家村為例》(臺南:國立臺南大學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6月)
蔡佳純:《現代書院的文化特色與社會功能──以員林鎮興賢書院為例》(彰化縣大村鄉:大葉大學設計暨藝術學院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3年6月)
蔣嫣娟:《臺灣文昌信仰與考試文化之研究──以新莊文昌祠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1月)
蘇純婉:《清代臺灣儒學中「氣類」意識的轉化與在地實踐──以鳳山縣為考察範圍》(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7月)

五、 多媒體及網路資料庫
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查詢資料庫(網址:http://archive.ihp.sinica.edu.tw/ttsweb/html_name/search.php,最後查詢日期:2017年4月19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址:http://law.moj.gov.tw/Index.aspx,最後查詢日期:2015年8月1日)
全臺詩.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網站(網址:http://140.133.9.112/twpx/b/b02.htm,最後查詢日期:2016年10月21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資料庫(網址:http://archives.hakka.gov.tw/category_list.php,最後查詢日期:2016年10月1日)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最後查詢日期:2015年8月1日)
臺灣日日新報資料庫(網址:http://120.107.160.17/,最後查詢日期:2016年12月30日)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淡新檔案」資料庫(網址:http://dtrap.lib.ntu.edu.tw/DTRAP/browse?corpus=%E6%B7%A1%E6%96%B0%E6%AA%94%E6%A1%88,最後查詢日期:2016年10月1日)
羅烈師:〈鸞法戒煙:痛苦的覺悟〉,《客響電子報》26期(2014年9月25日刊載)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