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科技與社會(STS)融入通識課程的規劃與教學實踐:以萬能科技大學「從本土環境保護意識解析科技發展下蛻變的環境價值」STS計畫為例
書刊名:通識教育學刊
作者:徐振雄
作者(外文):Hsu, Chen-hsiung
出版日期:2009
卷期:3
頁次:頁37-65
主題關鍵詞:科技與社會環境科技人文社會通識教育跨域對話STSEnvironmental technologyLiberal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General education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32
  • 點閱點閱:80
期刊論文
1.黃瑞祺、黃之棟(20070600)。環境正義理論的問題點。臺灣民主季刊,4(2),113-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桂霖(19960600)。從羅爾斯與諾錫克的正義理論看國家政策的走向。復興崗論文集,18,205-2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嘉苓、曾嬿芬(20060600)。SARS的風險治理:超越技術模型。臺灣社會學,11,57-10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崇熙(20001200)。從兩種文化到「科技與社會」。通識教育,7(4),39-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文典(19981100)。STS理念下之教學。臺灣教育,575,10-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璧純(20011200)。科學-科技-社會(STS)教育思潮及教學取向。教育研究,92,69-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余信達(20040700)。論基因技術之可專利性--以人本價值與思維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67,52-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雷祥麟(20020300)。劇變中的科技、民主與社會:STS(科技與社會研究)的挑戰。臺灣社會研究,45,12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雷文玫(20070900)。誰在塑造科技決策? 公眾在那裡?--評Sheila Jasanoff, 改造自然:歐洲與美國的科技民主。臺灣民主季刊,4(3),197-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吳嘉苓(2008)。〈科學知識的生產與民主化〉。《科學發展》,423,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淑卿(2008)。〈設計一門科技與社會的課—醫護教育的挑戰〉。《科學發展》,423期,頁36-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鄧志松(2000)。〈美國大學通識教育近年的變革:參考與借鏡〉。《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1,141-1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富昌等(2006)。〈以創造思考教學與STS教學模組提升技職校院學生學習成效〉。開南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俊秀(2001)。環境社會學的想像。台北: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aufmann, A.、米健(2001)。後現代法哲學:告別演講。台北: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雅斯培(1984)。《雅斯培論教育》。台北: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勞思光(1993)。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泰升(2004)。臺灣法律史概論。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Naisbitt, Nana、Philips, Douglas、尹萍(20000500)。高科技.高思維。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俊傑(1999)。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實踐。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Kuhn, Thomas Samuel(1970)。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10.陳惠馨(2006)。傳統個人、家庭、婚姻與國家--中國法制史的研究與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永展(2003)。《永續發展》。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金吾倫(1995)。《托馬斯·庫恩》。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金耀基(1996)。《大學之理念》。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振雄(2006)。《民主、法治與社會—從傳統到科技未來的法省思》。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鄭福祥(1997)。李歐塔。臺北市: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2004)。科技渴望社會。STS讀本。臺北:群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