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多元鑲嵌的臺灣日治時期家族法—從日治法院判決探討國家法律對臺灣人之家及女性法律地位之改造—
作者:沈靜萍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in-Ping Shen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泰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家族法舊慣近代西方法日本法傳統中國法多元鑲嵌Family lawold customModern lawJapanese LawTraditional Chinese LawDiverse Embedde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4
日治時期臺灣人身分法規範於法制上係以所謂的「習慣/舊慣」作為內容,惟於近代西方法架構下,須經有權機關依法認定與承認,固有習慣始能取得國家法之效力,是日治時期臺灣人家族法的具體內容,須以總督府法院於判決先例中所實際確立之法規範為據。在此過程中,總督府法院確實將近代西方法及明治民法相關規範一併加入臺灣人家族法之內容,而與作為臺灣人固有習慣之傳統中國家族規範內涵同時存在,形成「不中、不西、不日」的多元鑲嵌模式。
總督府法院就臺灣人家之組成、延續及婚姻關係規範所從事的改造,主要集中於傳統家族主義作用之解構,以達成統治當局眼中的近代化意義。法院一方面注入明治民法上的家的元素,企圖在臺灣漢人社會複製出統御在戶主權之下的戶主—家屬關係,使臺灣人之家在規範上整編入國家法體系之中,朝向對臺統治政策由特殊統治主義邁向內地延長的政治正確發展,並落實殖民者對臺灣進行「文明化改革」的神聖任務;二方面也引進近代西方法所植基之個人主義與自由主義價值,強力改造以聘金為表徵之人身買賣,以及賦予妾充分而完整的離婚權利,從而完成真正一夫一妻制的改革。後者儘管為臺灣女性主體性及法律地位的提昇帶來新的發展,然而此一解放終究來自於國家的給予,因此在權利內涵上呈現出片段性與不完整性,故臺灣女性在國家法律中所身處的屈從與客體化地位並未有結構上的突破,甚至在殖民的情境中受到雙重壓迫與邊緣化的對待。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and describe the diverse embedded feature of Taiwan’s Family Law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in which Taiwanese old customs, modern Western legal concepts and Japanese Family and Succession Law in 1896 were blended by the colonial court judgments, the modern legal mechanism that possessed the power to interpret the law.
Though the judgments, the colonial court not only infused the Meiji civil law’s concept of family but also introduced the spirit of modern individualism and liberalism to fight against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image as an attempt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and japanization. While the court tried to duplicate the concept of the head of Japanese family into Taiwan, it also strived for transforming the old custom to buying wife and giving the concubine right to leave her husband. However, sinc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female legal status was forced by colonial court’s efforts, or state law, the old custom that treat woman as object still remained intact and Taiwanese female faced even much more harsh time under colonial era.
參考書目

原始資料
《日治法院檔案》
《後藤新平文書》(1857-1929,東京:雄松堂,數位版)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19011)
《臺法月報》(1905-1943;1905-1906原名《法院月報》)
《臺灣慣習記事》(1901-1907)
《覆審‧高等法院判例》(全12卷,1995年覆刻版)

中文文獻
Lawrence M. Friedman著,楊佳陵譯
2004 《美國法導論:美國法律與司法制度概述》,初版,臺北市:城邦文化
千葉正士著,強世功、王宇潔、范愉、董炯、彭冰、趙曉力譯
1997 《法律多元—&;#20174;日本法律文化&;#36808;向一般理&;#35770;》,北京市:中&;#22269;政法大&;#23398;出版社
山中永之佑等著,堯嘉寧、阿部有理香、王泰升、劉晏齊譯
2008 《新日本近代法論》,臺北市:五南
中川淳著、鄧學仁譯
1996 〈日本家族法制度之發展〉,《警大法學論叢》,創刊號
王泰升
2012 〈殖民現代性法學: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現代法學知識的發展(1895-1945)〉,《政大法學評論》,第130期
2012 《台灣法律史概論》,四版,臺北市:元照
2011 〈日治時期高山族原住民族的現代法制初體驗:以關於惡行的制裁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第40卷第1期
2010 《具有歷史思維的法學:結合台灣法律社會史與法律論證》,初版,臺北市:元照
2004 《台灣法的世紀變革》,初版,臺北市:元照
1999 《台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初版,臺北市:聯經
1997 《台灣法律史的建立》,初版,臺北市:自刊
王泰升主編
2009 《跨界的日治法院檔案研究》,初版,臺北市:臺大人社高研院
王&;#36291;生
2000 《十八世&;#32426;中&;#22269;婚姻家庭研究—建立在1781-1791年&;#20010;案基&;#30784;上的分析》,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司法行政部
1969 《臺灣民事習慣調查報告》,初版,臺北市:司法行政部
司法院大法官書記處編纂
2010 《司法院大法官解釋(二十三)》,初版,臺北市:司法院
寺田浩明著,王亞新譯
1998 〈日本的清代司法制度研究与&;#23545;“法”的理解〉、〈明清&;#26102;期法秩序中“&;#32422;”的性&;#36136;〉,王&;#20122;新、梁治平&;#32534;,《明清&;#26102;期的民事&;#23457;判与民&;#38388;契&;#32422;》,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吳密察
2006 〈明治國家體制與臺灣—六三法之政治的展開〉,《臺大歷史學報》,第37期
吳煜宗
2007 〈臺灣民事舊慣的法化過程—婚姻法制近代化筆記〉,《現代身分法之基礎理論—戴東雄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市:元照
吳豪人
2004 〈岡松參太郎論—殖民地法學者的近代性認識〉,《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臺北市:元照
李卓
2004 《中日家族制度比&;#36739;研究》,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林秀雄
2011 《親屬法講義》,初版,臺北市:元照
2010 〈日治時期之夫妻財產制〉,《萬國法律》,第170期
2006 《繼承法講義》,初版,臺北市:元照
1996 〈台灣百年來收養制度之變遷〉,《臺灣法制一百年論文集》,臺北市:臺灣法學會
1994 《家族法論集(三)》,初版,臺北市:漢興書局
邱純惠
1998 〈日治時期臺灣民商法施行問題初探〉,《臺灣風物》,48卷1期
&;#22985;&;#27503;松平
1991 《祭祀公業與臺灣特殊法律研究》(中譯本),臺北市:眾文
星野英一著,王闖譯
2004 《私法中的人》,北京市:中&;#22269;法制出版社
&;#27973;野豊美
2000 〈近代日本的「條約改正」與臺灣殖民地法制之初步建構〉,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市:播種者文化
張宏生、古春德主編
1993 《西洋法律思想史》,臺北市:漢興書局
張隆志
2002 〈後藤新平—生物學政治與臺灣殖民現代性的構築(1898-1906)〉,《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縣:國史館
2004 〈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市:播種者文化
梁治平
1996 《清代&;#20064;&;#24815;法:社&;#20250;与&;#22269;家》,北京市:中&;#22269;政法大&;#23398;出版社
郭松&;#20041;
2000 《&;#20262;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20851;系》,北京市:商&;#21153;印&;#20070;&;#39302;
陳其南
1990 《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初版,臺北市:聯經
1998 《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歷史與人類學的探索》,初版,臺北市:允晨文化
陳昭如
2009 〈在棄權與爭產之間—超越被害者與行動者二元對立的女兒繼承權實踐〉,《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38卷第4期
2008a 〈抗拒失憶—女性主義法律史的理論與方法初探〉,《2008法律思想與社會變遷》,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2008b 〈法律東方主義陰影下的近代化:試論臺灣繼承法史的性別政治〉,《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2期
2005 〈在法律中看見性別,在比較中發現權力:從比較法的性別政治談女性主義法學〉,《律師雜誌》,第313期
2002 〈創造性別平等,抑或與父權共謀?關於臺灣法律近代西方法化的女性主義考察〉,《思與言》,第40卷第1期
2000 〈日治時期臺灣女性離婚權的形成:權利、性別與殖民主義〉,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市:播種者文化
1997 《離婚的權利史:臺灣女性離婚權的建立及其意義》,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
陶希聖
1980 《婚姻與家族》,三版,臺北市:臺灣商務
曾文亮
2010 〈全新的「舊慣」:總督府法院對臺灣人家族習慣的改造(1989-1943)〉,《臺灣史研究》,第17卷第1期
2008 《日治時期台灣人家族法的殖民近代化與日本化—全新的舊慣—》,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博士論文
滋賀秀三著,范愉、王亞新譯
1998 〈中&;#22269;法文化的考察—以&;#35785;&;#35772;的型&;#24577;&;#20026;素材〉、〈清代&;#35785;&;#35772;制度之民事法源的概括性考察—情、理、法〉、〈清代&;#35785;&;#35772;制度之民事法源的考察—作&;#20026;法源的&;#20064;&;#24815;〉,王&;#20122;新、梁治平&;#32534;,《明清&;#26102;期的民事&;#23457;判与民&;#38388;契&;#32422;》,北京市:法律出版社
黃金麟、汪宏倫、黃崇憲編
2010 《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的考察》,一版,臺北市:群學
黃靜嘉
2002 《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市:臺灣商務
劉夏如
2000 〈法‧近代‧民族主義—1920年代臺灣祭祀公業改廢論爭〉,《臺灣風物》,50卷2期
鄭政誠
2005 《臺灣大調查—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之研究》,初版,臺北縣:博揚文化
鄧學仁
2010 〈民法繼承編施行法溯及效力之研究—評大法官釋字第六六八號解釋〉,《臺灣法學雜誌》,第159期
2009 《現代家族法之研究》,初版,臺北市:瑞興圖書
2004 〈日治時期夫與妾收養子女之效力—評最高行政法院九十一年度判字第五九八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
2003 〈臺灣日治時期之養女與養媳—評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台上字第一九四三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101期
1997 《親屬法之變革與展望》,初版,臺北市:月旦
駒&;#36796;武著,楊永彬譯
2004 〈臺灣的「殖民近代性」〉,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市:播種者文化
戴炎輝
1991 《中國法制史》,九版,臺北市:三民
1951 〈臺灣親屬繼承習慣〉,《法學雜誌》,第2卷第1期
1949 〈五十年來的臺灣法制〉,《臺灣文化》,第5卷第1期
戴炎輝、蔡章麟編纂
1955 《臺灣省通誌稿卷三政事志司法篇》,第一冊,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瞿同祖
1984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初版,臺北市:里仁
羅傑威爾著,結構群編譯
1991 《法律社會學導論》,臺北市:結構群
蘇永欽
2010 〈誰統一誰和誰的什麼?—從第668號解釋看大法官統一解釋制度的日薄崦嵫〉,《法令月刊》,第61卷第2期
&;#26472;&;#26195;&;#36745;
2009 《清朝中期&;#22919;女犯罪&;#38382;&;#39064;研究》,北京市:中&;#22269;政法大&;#23398;出版社

日文文獻
三好一八
1916 〈台&;#28286;&;#12395;於&;#12369;&;#12427;&;#26087;慣&;#12398;&;#22269;法上&;#12398;地位〉,《臺法月報》,第10卷第4號「寄書」
小林里平
1918 〈台&;#28286;&;#25144;籍法&;#12398;根本主義&;#12395;就&;#12390;〉,《臺法月報》,第12卷第8號「寄書」
山移定政
1914 〈土人法制定&;#12395;就&;#12390;〉,《臺法月報》,第8卷第1號「寄書」
川原義太郎
1912 〈人事&;#26087;慣&;#12395;就&;#12390;〉,《臺法月報》,第6卷第5號「寄書」
川島武宜
1957 《&;#12452;&;#12487;&;#12458;&;#12525;&;#12462;&;#12540;&;#12392;&;#12375;&;#12390;&;#12398;家族制度》,東京都:岩波書店
川島武宜‧來栖三郎‧磯田進
1955 《家族法講話》,二版,東京都:日本評論新社
仁井田陞
1955 《中國法制史》,一版,東京都:岩波書店
天沼香
1997 《家族》,東京都:東京堂
外務省條約局法規課
1966 《台&;#28286;&;#12491;施行&;#12473;&;#12504;&;#12461;法令&;#12491;&;#38306;&;#12473;&;#12523;法律(六三法‧三一法及&;#12403;法三&;#21495;)&;#12398;議事錄》(《外地法制誌》第三部附屬),東京都:&;#26465;約局法規課
平野義太郎
1934 〈家&;#12434;中心&;#12392;&;#12379;&;#12427;身分法&;#12398;成立史〉,《法律時報》,6卷5&;#21495;
田井輝雄(戴炎輝)
1945 〈臺灣&;#12398;家族制度&;#12392;祖先祭祀團體〉,《臺灣文化論叢》,第2輯
田村武七
1912 〈相&;#32154;&;#12398;&;#26087;慣&;#12395;就&;#12390;〉,《臺法月報》,第6卷第4號「寄書」
石村善助
1957 〈家族〉,收於潮見俊隆‧渡&;#36794;洋三等共著,《日本&;#12398;農村》,東京都:岩波書店
西村信雄
1978 《&;#25126;後日本家族&;#12398;民主化(上卷)》,京都市:法律文化社
青山道夫
1948《日本家族制度&;#12398;研究》,三版,東京都:嚴松堂
&;#22985;&;#27503;松平
1994 《本島人&;#12494;&;#12511;&;#12491;關&;#12473;&;#12523;親族法並相續法&;#12494;大要》,臺北二版,臺北市:南天
春山明哲
1988 〈台&;#28286;&;#26087;慣調&;#26619;&;#12392;立法構想—岡松參太郎&;#12395;&;#12424;&;#12427;調查&;#12392;立案&;#12434;中心&;#12395;—〉,《台&;#28286;近現代史研究》,第6&;#21495;(1993年復刻版)
1993 〈明治憲法体制&;#12392;台&;#28286;統冶〉,載大江志乃夫等編輯,《岩波講座 近代日本&;#12392;植民地4:統合&;#12392;支配&;#12398;理》,東京都:岩波書店
玲瓏&;#23398;人
1919 〈台&;#28286;&;#12395;於&;#12369;&;#12427;相&;#32154;主義&;#12398;立法&;#12395;就&;#12390;〉,《臺法月報》,第13卷第2號「寄書」
&;#31545;倉秀夫
2002 《法哲&;#23398;講義》,東京都:東京大&;#23398;出版&;#20250;
滋賀秀三
1967 《中&;#22269;家族法&;#12398;原理》,東京都:創文社
熊谷開作
1987 《日本&;#12398;近代化&;#12392;「家」制度》,京都市:法律文化社
臺灣總督府評議會
1921a 《第一回臺灣總督府評議會會議錄》
1921b 《第二回臺灣總督府評議會會議錄》
戴炎輝
1937 〈近世支那並臺灣&;#12398;養子法〉,《臺法月報》,第31卷第7號「研究」、第31卷第8號「研究」、第31卷第9號「研究」、第31卷第10號「研究」、第31卷第11號「研究」,
1938 〈招婿婚&;#12395;就&;#12390;〉,《臺法月報》,第32卷第3號「研究」、第32卷第4號「研究」、第32卷第5號「研究」、第32卷第6號「研究」
穗積重遠
1934 《親族法》,東京都:岩波書店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1910 《臺灣私法》,第一卷上,1910年,臺北:自刊
1910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第二卷上、下,臺北:自刊
1910 《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二卷下,臺北:自刊
藤井乾助
1913 〈台&;#28286;&;#12398;&;#26087;慣立法&;#12395;就&;#12390;〉,《臺法月報》,第7卷第6號「寄書」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