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暴力美學的宗教探微--《受難記-最後的激情》的美感經驗與終極關懷
書刊名:宗教哲學
作者:劉秋固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0
卷期:51
頁次:頁147-177
主題關鍵詞:暴力美學美感經驗淨化救贖終極關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53
  • 點閱點閱:43
期刊論文
1.謝金蓉(2004)。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血讓眼睛受難。新新聞,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肖信東(200701)。歲末看《耶穌受難記》。世界電影之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Niewiadomski, Jozef(20050400)。The Drama of Viloence--A Religious Studies and Theological Perspective。哲學與文化,32(4)=371,43-60。  new window
4.潘玲娟(20061200)。影像暴力相關問題之研析。復興崗學報,88,57-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小元(2005)。影像暴力潛入我們的生活。奧海風,200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宮寶榮(199704)。奇異的種子 遲放的花朵--「殘酷戲劇」理論之傳播。戲劇,1997(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宏(200405)。論阿爾托「殘酷戲劇」理論中的三個關鍵詞。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0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韻琳(20040600)。電影「受難記--最後的激情」暴力血腥的背後。獨者,6,183-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蔡錚雲(20020500)。視覺藝術的認知模式--梅洛龐蒂的現象學美學觀。視覺藝術,5,71-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花亦芬(20070400)。視覺感知.宗教經驗.性別言說--從宗教改革前後德意志視覺圖像對「耶穌寶血」的表達談起。文資學報,3,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瑞霖(19990700)。從對比情境到存有論美學--以晚期海德格的藝術觀為摹本。揭諦,2,111+113-1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漁亭(19970900)。耶穌基督與佛陀及終極關懷。哲學與文化,24(9)=280,827-8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千美(20050400)。宗教圖像藝術之美學意義探微。哲學與文化,32(4)=371,73-8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厲永平、譚東廠(200612)。「耶穌受難」與基督教的「生命倫理學」--兼論「終極關懷」問題。吉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秋固(20010400)。從超個人心理學看瀕死經驗及其靈性、佛性對臨終者的宗教心理輔導。研究與動態,3/4,58-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郝建。「暴力美學」的形式感營造及其心理機制和社會認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關永中(20080800)。默觀在神祕修行前提下所蘊含的煉淨與結合--聖十字若望的提示。輔仁宗教研究,17,109-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潘小雪(20060500)。當代美學中梅洛龐蒂的身體知覺理論之研究。現代美術學報,11,47-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關永中(19970600)。死亡的一剎那--一個超驗法的探索。哲學與文化,24(6/7)=277/278,510-554+7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曾肅良(20030600)。解構「暴力美學」。造形藝術學刊,29-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Kubm, Wolfgang、周文萍(200201)。受難的重要性以及痛苦理論。第二屆聖經與中國國際研討會--聖經與中國文化。台北縣: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Merleau-Ponty, Maurice、Dreyfus, Hubert L.、Dreyfus, Patricia Allen(1964)。The Film and the New Psychology Sense and Non-Sense。Evanston: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Dupré, Louis、傅佩榮(1968)。人的宗教向度。台北: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穆宏志(200703)。新約中的耶穌畫像。台北市:光啟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溫保祿、李秀華(1993)。原罪新論。台北市:光啟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文裕(1988)。天主教基本靈修學。台北市:光啟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述卓(199808)。宗教藝術論。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Maslow, Abraham H.、劉千美(1988)。存有心理學探微:自我實現與人格成熟。台北:光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Maslow, A. H.(1968)。Toward a psychology of being。New York, NY:Van Nostrand Reinhold:Wiley & Sons。  new window
9.Jung, Carl Gustav、馮川、蘇克(1994)。心理學與文學。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Merleau-Ponty, Maurice、Smith, Colin(1962)。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11.Kant, Immanuel、宗白華、韋卓民(1964)。判斷力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朱光潛(2003)。談美。臺北縣:名田文化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鄭金川(19930000)。梅洛--龐蒂的美學。臺北:遠流出版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千美(20010000)。差異與實踐:當代藝術哲學研究。臺北:立緖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光潛(1995)。文藝心理學。大夏。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龔卓軍(20060000)。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臺北:心靈工坊。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Tillich, Paul、魯燕萍(1994)。信仰的動力。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余德慧、石佳儀(20030000)。生死學十四講。臺北:心靈工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梅爾‧吉勃遜(2004)。受難記--最後的激情,福斯影片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家同。上主,求祢垂憐!,http://www.csie.ncnu.edu.tw/~rctlee/article/931026.htm。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