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鄉史補記》敢是大河小說?--臺語文學史的觀點佮定位
書刊名:臺灣風物
作者:陳金順
出版日期:2010
卷期:60:2
頁次:頁87-118
主題關鍵詞:鄉史補記大河小說臺語文學陳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2
  • 點閱點閱:26
期刊論文
1.羅秀菊(19980800)。大河小說在臺灣的發展--兼談李喬的「寒夜三部曲」。臺灣文藝,163/164,49-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褚昱志(20050700)。臺灣大河小說之先驅--試論李榮春的《祖國與同胞》。臺灣文學評論,5(3),84-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建忠(20090400)。詮釋權爭奪下的文學傳統:臺灣「大河小說」的命名、詮釋與葉石濤的文學評論。文學臺灣,70,307-3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金順(20090300)。走揣Siraya沈匿兩百冬的屈勢--逐家來讀陳雷的《鄉史補記》。海翁台語文教學季刊,3,122-1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勤岸(20070500)。平埔族主體性論述ê重現:以陳雷ê長篇小說《鄉史補記》做例。海翁臺語文學,65,4-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鄭雅怡(20090400)。《鄉史補記》中Siraya婦女去漢及去父權的多元邊緣戰鬥。臺灣文學研究學報,8,121-1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洪麗完(2009)。平埔集體意識與認同再現:從「還我原住民身份權、熟男熟女站出來」說起。中央研究院週報,122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金順(2008)。台語小說的路觀牌--專訪陳雷。台文戰線,11,7-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鄭雅怡(2007)。百合、尾iáh kap十字架--《鄉史補記》tùi苦難重頭生ê去殖民精神。2007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雅怡(2005)。《鄉史補記》去殖民及去漢的歷史詮釋。2005台語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素蘭(2006)。我的母親--李喬《寒夜三部曲》裡孤兒意識的消解與故鄉意象的浮現。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藍建春(2006)。在台灣土地上書寫台灣人歷史--論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的典律化過程。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三木直大、陳玫君(2006)。試論《孤燈》--李喬小說的歷史敘述與文學虛構。台灣大河小說家作品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鄭雅怡(2008)。陳雷台語作品e去殖民精神-用《鄉史補記》做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耀乾(2008)。Ui邊緣kau多元中心:台語文學e主體建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郁永河、楊龢之(2008)。遇見300年前的台灣--稗海紀遊。台北:圓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歐宗智(2005)。多少英雄浪淘盡--《浪淘沙》研究與賞析。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喬(2001)。《寒夜三部曲》序。台北:遠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宋澤萊(1987)。抗暴个打貓市--一個臺灣半山政治家族个故事。弱小民族。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石濤(2008)。台灣人命運的史詩。浪淘沙。台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雷(2008)。《鄉史補記》是teh寫啥?。鄉史補記。台南:開朗雜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貴芬(2007)。「發現臺灣」--建構臺灣後殖民論述。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