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生番到熟漢--番語漢化與漢語番化的文學考察
書刊名: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
作者:孫大川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7
卷期:2
頁次:頁27-45
主題關鍵詞:熟漢漢語番化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4)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6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
  • 點閱點閱:48
以往我們對「台灣人是誰」、「台灣文化和歷史是什麼」等這一類問題的慣性思維,始終是單向的。一部台灣史,其實就是漢人的移墾史;而台灣文化的展開,乃是台灣土著文化被漢族徹底「同化」(漢化)的歷程。 這當然不是事實!過去的台灣史觀顯然完全忽視了台灣原住民這一個側面,並對原住民在台灣歷史、文化所可能引發的主動性能量,嚴重估計不足。本論文的興趣,即嘗試從近十幾年來「平埔族」復振運動和台灣原住民「漢語文學」創作中的若干語言現象,考察這隱而未發的歷史、文化真相。 本論文的第一個大段落,直接檢討漢族社會中以男性父系為中心的意識形態,我們認為它造成的結果是:逼使中國史或台灣史,成為一個切斷自己母系記憶的扭曲歷史。「平埔族」運動中所謂「返來做番」,揭露了台灣歷史的「母親」─原住民─重新返回歷史舞台的可能性。「熟漢」意識,即是承認並欣然接受自己血緣和文化的混雜性的「新台灣人」意識。 如果上述的檢討可以成立,那麼我們顯然必需尋找另一種新的「語言」、新的「表達方式」,來充分反映我們對台灣史、台灣文化的新理解。這就是所謂「漢語番化」的問題!照我們的看法,「漢語」和「漢族」之間並不存在「本質性」的關連,「漢語的番化」因而是台灣語言革命的重要面向之一。 最後,我們引證了台灣原住民文學創作中語言實踐的若干例子,藉此說明台灣原住民族文學所隱含的顛覆性能量。
期刊論文
1.洪敏麟(2005)。台灣地名沿革。講義彙編,94: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詹素娟(20040600)。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以宜蘭平埔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1(1),43-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大川(20051000)。用筆來唱歌--臺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95-2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芷凡(2005)。原住民文學數位化的語言観察:以明日新聞台原住民新生代寫手巴代、乜寇為例。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2005青年文學會議,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文訊雜誌社承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芷凡。台灣輿地匯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孫大川(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台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大川(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台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原(1984)。書林漫步。北京: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莫言(2004)。小說在寫我:莫言演講集。台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李祖基。2005台灣歷史研究。北京:台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尹士俍。台灣志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郁永河。台灣輿地匯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郁永河。裨海紀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孫大川(2003)。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兵防志]總論。諸羅縣志.兵防志。台北:臺灣銀行研究經濟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大為(2003)。百朗森林裡的文字獵人--試讀台灣原住民的漢文書寫。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台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阿道.巴辣夫(2003)。肛門說:我們才是愛幣力君啊!--紀雅美勇士們,在立法院。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台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孫大川。文獻,做為一種英雄的事業--楊南郡《台灣百年曙光:學術開創時代調查實錄》序。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散文卷。台北:印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