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
作者:邱正略
作者(外文):Chiu Cheng-Lueh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許雪姬
康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殖民統治地方史研究日本人人口數發展史簡歷表角度埔里人口統計戶口調查簿地方菁英colonial governancelocal historical researchcomputerfamilydataPulidemographic sourceshousehold registerslocal elit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6)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5)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9
本文以日治時期埔里地區的發展做為主題,探討殖民統治時期埔里的人口變遷、產業發展、交通建設、改善生活機能措施等各方面的改變。一方面從「地」的角度,考察埔里地區在殖民統治期間展現出怎樣重要的地理位置,環境對於地方產業的發展又產生怎樣的限制。另一方面則是從「人」的角度,探討此期間埔里地區的官民互動、族群互動關係,以及地方菁英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除了整理出完整的人口統計資料,也以烏牛欄庄為例,分析該庄婚姻、收養關係的地域網絡、族群網絡。
研究地方菁英與地方發展的關係,本文除了以「文化網絡」與「公共領域」等概念來探討地方菁英的公共參與,也分別建立了「埔里地方菁英簡歷表」與「埔里地區日本人菁英簡歷表」,對於地方菁英進行量化分析,賦予「聲望」評等,並且討論「世代交替」關係,把日本人菁英納入討論,是本文的特色之一。
在研究方法上,運用「比較」的方式,不僅敘述埔里諸如水道、電燈會社、公設當舖、生魚市場、市街改正等各項新措施的設立或執行過程,也探討埔里與臺灣整體的時代脈動關係。人口研究方面,以埔里的人口數據與較上層的全臺灣數據、下一層的烏牛欄庄數據做比較,說明埔里的人口變遷與族群結構特別之處。運用電腦軟體將戶口調查簿中所有的烏牛欄庄民資料建檔整理分析,是本文最特別的部分。本文利用多元的史料、新的研究方法來建構埔里地區的發展史,嘗試為臺灣地方史研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路徑。
This thesis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li area (Nantou County, central Taiwan) during the period of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ance over Taiwan. It does so by considering a number of key changes that took place at that time, including population grow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and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On the one hand, my research focuses on Pul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lace”, with special emphasis plac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and limitations imposed by the local environment.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stresses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 especially the key roles played by local elites. In addition to treating the totality of Puli’s demographic sources, this thesis draws on a case study of the village of Wu-niu-lan to analyze this locale’s patterns of marriage and adoption, and well as local network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and sub-ethnic groups.
In terms of the links between elites and local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utilizes concepts such as the cultural nexus of power and the public sphere to analyze the ways in which elite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aspects of local life. Considerable data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are also provided in detailed biographical tables of Puli’s local elites, including both Taiwanese and Japanese individuals, which shed new light on issues of status, reputation, and family continuity.
The thesis also adopts a clear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part from presenting thorough descriptions of the manifold aspects of Puli’s development, it attempts to view these phenomena from the larger perspective of Taiwan’s history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governance. In terms of historical demography, I stress Puli’s uniqueness by comparing its demographic sources to those from other parts of Taiwan, while also undertaking a case study of Wu-niu-lan based on a computer database of this village’s household registers. By utilizing a wide range of new primary sources, as well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methodology, this thesis points the way towards new approaches in the field of Taiwanese local historical research.
參考文獻
◎中、日文部份
1、基本史料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大通書局,1987。
千草默仙,《會社銀行商工業者名鑑》(昭和7年、昭和9-18年),臺北:圖南協會,1932、1934-1943。
文華堂管理委員會撰編,《文華堂沿革》,無頁數。
不著撰人,《寺廟調查書 南投廳》,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圖書館典藏手稿影本,1915。
不著撰人,《詩報》,基隆:吟稿合刊詩報社,1930-1944。
不著撰人,《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不著撰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檔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典藏。
不著撰人,《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北:大通書局,1987。
不著撰人,《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大通書局,1987。
不著撰人,《臺灣私法物權編》,臺北:大通書局,1987。
不著撰人,〈春分會簿〉手稿,參贊堂春分嘗會保存。
不著撰人,《埔里鄉情》雜誌。
王學新譯,《埔里社退城日誌暨總督府公文類纂相關史料彙編》,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伊能嘉矩手稿,微捲編號T0021/58,「28、埔里社に於ける學校(明治29年,埔里社支廳調查)」
,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典藏資料影本。
伊能嘉矩手稿,微捲編號T0021/58,「29、埔里社地方熟蕃雜事」,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典藏資料影本。
伊能嘉矩手稿,微捲編號T0021/58,「30、埔里社支廳管內熟蕃社戶口表」,臺北: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典藏資料影本。
伊能嘉矩著、劉枝萬譯,〈埔里社林圯埔地方誌〉,《南投文獻叢輯》(一),臺北:臺灣風物雜社,1954,頁43-54。
吳贊誠,《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北:大通書局,1987。
洪敏麟主編,《日本據臺初期重要檔案》,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78。
南投廳,《南投廳行政事務並管內概況報告書》大正7年分,臺北:成文,1985。
南投廳,《大正七年南投廳第一統計書》,臺北:南投廳,1920。
南投廳,《南投廳報》,明治34年至大正9年,先後附錄於「臺中每日新聞」、「中部臺灣日報」、「臺灣新聞」等報。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收藏家譜微巻(與埔里有關者約72筆)。
施丹梯手稿,施儀東手抄,〈施家之沿革〉,年代不詳。
能高郡役所,《能高郡管內概況》昭和7年、11年版,臺北:成文,1985。
埔里戶政事務所保管,《日治時期戶口調查簿》,共計278冊(清單暫略)。
黃火山,〈先祖父 敦仁公紀念集〉,1966年撰,手稿本。
郭嘉雄,《日據初期警察及監獄制度檔案(全一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基督教長老教會出版,《臺灣府城教會報》,1885年7月至1942年4月,此報先後更名為《臺南府教會報》、《臺灣教會報》、…、《臺灣教會公報》等名稱。
國立故宮博物院,《宮中檔雍正朝奏摺》第七輯,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篇》(Ⅱ,上、下冊),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臺中州,《臺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共13冊,臺北:成文,1985。
臺中州,《昭和十六年臺中州統計書》,臺中:臺中州,1943。
臺中州,《臺中州報》大正9年至昭和18年,「臺灣新聞」附錄。
臺中縣知事官房,《臺中縣職員錄(明治31年9月現在)》,臺中:臺中縣知事官房,1899。
臺中廳,《臺中廳行政事務並ニ管內概況報告書》共13冊,臺北:成文,1985。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5。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臺灣省政府主計處,《臺灣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表》,南投:台灣省政府主計處,1953。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產管理局,《埔里事業區—埔里事業區施業計劃基本案實施前伐採豫定地域變更ニ關スル件》,南投: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產管理局,1950。
臺灣省林務局,《埔里事業區經營計劃(民國59年度第四次檢訂案)》,南投:臺灣省林務局,1970。
臺灣教會公報社,《臺灣教會公報全覽》,臺北:臺灣教會公報社,2004。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及所屬官署職員錄》(明治35年至昭和17年、昭和19年),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02-1942、1944。
臺灣統督府編,《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一)》,臺北:成文,1999。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臺灣埤圳統計》,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1916。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臺灣產業組合要覽》,第3-12、14-21次,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財務局,1916-1933。
臺灣總督府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戶口調查部,1918。
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第一回臺灣國勢調查(第三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記述報文》,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4。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國勢調查結果表 州廳編(昭和5年)》,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3。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大正十四年國勢調查結果表》,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2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理蕃誌稿》(全四冊),臺北:南天,1995。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明治40年12月31日《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1年(1908)刊行。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昭和13年末《臺灣常住人口統計》,昭和14年(1939)刊行。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大正6年(1917)刊行。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28。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陳金田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調查第三回報告書臺灣私法第二卷》,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
潘樵文化工作室,《舊情綿綿—埔里地區舊照片選輯(甲冊)》,南投:埔里鎮公所,1997。
簡史朗、曾品滄主編,《【水沙連】埔社古文書選輯》,臺北:國史館,2002。
簡史朗,《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南投:南投縣政府,2005。

2、專書
「むつみ」特集号編集委員會,《異鄕の街 ポーレーシア》,日本:台湾埔里尋常高等小學校睦会,1982。
小池駒吉、五十嵐石松,《霧社事件實記》,臺北:臺灣經世新報社埔里支局,1931。
小林小太郎,《臺灣開發誌》,臺北:臺北印刷株式會社,1915。
小林英夫,《日本人の海外活動に関する歷史的調查 第六巻~第十巻 台湾篇 1~5》,東京都:株式會社ゆまに書房,2002。
大園市藏,《臺灣裏面史》,臺北:日本植民地批判社,1936。
大園市藏,《臺灣人事態勢と事業界》,臺北:新時代社臺灣支社,1942。
不著撰者,《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
井出季和太,《台湾治績志》,臺北:南天,1997。
巴克萊(Dr. George W. Barclay)《臺灣人口研究報告》,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5。
王世慶,《臺灣史料論文集》上、下冊,臺北:稻鄉,2004。
王泰升,《臺灣日治時期的法律改革》,臺北:聯經,1999。new window
王灝,《南壇釆風》,南投:埔里鎮庚辰年祈安三獻清醮南壇醮務委員會,2001。
日本順益台湾原住民研究会編,《台湾原住民研究概覽 日本からの視点》,東京:風響社,2005。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帕米爾書店,1985。
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著、許雅琦/陳珮馨譯,《福爾摩莎素描》,臺北:前衛,2005。
末光欣也,《日本統治時代の臺灣》,臺北:致良出版社,2004。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北:大立出版社,1985。
片倉佳史著、姚巧梅譯,《臺灣日治時代遺跡》,臺北:玉山社,2002。
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0。
伊能嘉矩,《臺灣蕃政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1904。
伊能嘉矩編,《臺灣舊地名辭書》,東京市:富山房,1909。
江燦騰、王見川主編,《臺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臺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1994。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6。
吉川精馬,《臺灣經濟年鑑》,臺北:實業之臺灣社,1925。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上)》,臺北:遠流,1996。
向山寬夫著、楊鴻儒等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民族運動史》(上)(下),臺北:福祿壽,1999。
竹中信子著、蔡龍保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明治篇1895-1911)》,臺北:時報文化,2007。
竹中信子著、曾淑卿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大正篇1912-1925)》,臺北:時報文化,2007。
佐佐英彥,《臺灣之產業と其取引》,臺北:臺南新報社臺北印刷所,1928。
佐伯迪編,《臺灣地方自治》,高雄:中垣傳四郎,1935。
近藤正己,《総力戰と台灣 日本植民地崩壞の研究》,東京都:刀水書房,1996。
李力庸,《日治時期臺中地區的農會與米作(1902-1945)》,臺北:稻鄉,2004。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1997。new window
李國祁總纂,《臺灣近代史 社會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教育史》,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new window
李園會,《日據時期臺灣初等教育制度》,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
李理,《日據臺灣時期警察制度研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7。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在臺「華僑」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1。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new window
吳三連,蔡培火,《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71。new window
杉目妙光,《臺中州鄉土地誌》,臺北:成文,1985。
東鄉實、佐藤四郎共著,《台湾植民發達史》,臺北:南天,1996。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1998。new window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new window
巫永福 ,《巫永福全集》共24冊,臺北:傳神福音,1995-2003。
何楨祥編,《思往事覓舊情》,南投:尋根之旅工作室,1998。
何楨祥編,《古早人鄉土情》,南投,尋根之旅工作室,1997。
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
岩佐鉚三郎,《始政三十年臺灣紀念名鑑》,臺北:臺灣刊行會,1926。
育化堂編輯委員會,《昭平宮育化堂簡史》,南投:財團法人昭平宮育化堂董事會,2001。
林進發編著,《臺灣人物評》,臺北:赤陽社,1929。
林進發編著,《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2。
林繼文,《日本據臺末期(1930-1945)戰爭動員體係之研究》,臺北:稻鄉,1996。
林玉茹、李毓中合撰,《戰後以來臺灣地區臺灣史研究的回顧(1945-2000)》,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2004。
周憲文,《日據時代臺灣經濟史(第一、二冊)》,臺北:臺灣銀行,1958。
周宗賢總編纂,《二水鄉志》,彰化:彰化縣二水鄉公所,2002。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2002。new window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北:大通,1984。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臺北:臺灣銀行,1959。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洪汝茂,《日治時期戶籍登記法律及用語編譯》,臺中:臺中縣政府,2001。
洪麗完,《熟番社會網絡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北:聯經,2009。
持地六三郎,《台湾殖民政策》,臺北:南天書局,1998。
泉風浪編,《臺中州大觀》,臺北:成文,1985。
屋部仲榮編,《新臺灣の事業界》,臺北:成文,1999。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2000。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
柯志明,《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群學,2003。
美哉埔中校刊社,《美哉埔中》第44期,南投:美哉埔中校刊社,2006。
柴山愛藏,《臺灣交通研究》,臺北:柴山愛藏,1925。
原幹洲,《臺灣地方自治法制自治要求運動》,臺灣:勤勞と富源社,1932。
笹森儀助,《臺灣視察日記、臺灣視察結論(全一冊)》,臺北:共榮會,1934。
能高郡役所,《能高案內》,臺北:能高郡役所,1934。
埔里公學校,《埔里鄉土調查》,南投:埔里公學校,1931。
埔里街役場,《臺中州能高郡埔里街街政一班 (昭和3年12月末現在)》,南投:埔里街役場,1929。
埔里街役場,《臺中州能高郡埔里街街勢要覽》,南投:埔里街役場,1934。
埔里郵局,《埔里地區郵政服務百年回顧與展望(1896-1995)》,南投:埔里郵局,1995。
埔里育化堂,《破迷針》,南投:埔里育化堂,1947。
財團法人台灣省埔里醒靈寺編印,《醒靈寺專刊》,南投:財團法人台灣省埔里醒靈寺,1978。
宮崎直勝,《寺廟神昇天—台湾寺廟整理覚書》,東京都:東都書局,1942。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における台灣寺廟整理問題》,日本奈良:天理教道友社,1988。
馬克•布洛克(Marc Bloch)著、周婉窈譯,《史家的技藝》,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
馬偕,《馬偕博士日記》,臺南:人光出版社,1996。
涂照彥著、李明峻譯,《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1。new window
徐子為、潘公昭,《今日的臺灣》(下冊),上海:中國科學圖書儀器公司,1946。
曹士桂,《宦海日記》,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頁171。
鹿野忠雄著、楊南郡譯註,《山、雲與蕃人—臺灣高山紀行》,臺北:玉山社,2000。
常夏之臺灣社,《常夏之臺灣》,臺北:常夏之臺灣社,1928(1985年成文出版社)。
許介鱗,《日本殖民統治讚美論總批判》,臺北:文英堂,2006。
章子惠,《臺灣時人誌(第一集)》,臺北:國光出版社,1947。
梁志輝、鍾幼蘭,《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中臺灣平埔族群史》,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new window
梁坤明,《埔里鎮手抄紙業田野調查》,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2。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編,《日據時代之臺灣財政》,臺北:聯經,1987。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自由時代,1989。new window
黃武達,《日治時代臺灣都市計畫歷程之建構(1895-1945)》,臺北:南天,2000。
黃武達編著,《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臺北:南天,2006。
黃秀政,《臺灣史志論叢》,臺北:五南,1999。new window
黃秀政,《臺中縣海線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黃靜嘉,《春帆樓下晚濤急—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及其影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2。new window
黃慧貞,《日治時期臺灣「上流階層」興趣之探討—以《臺灣人士鑑》為分析樣本》,臺北:稻鄉,2007。
菅浩二,《日本統治下の海外神社—朝鮮神宮•台湾神社と祭神》,日本東京都:弘文堂,2004。
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探險臺灣》,臺北:遠流,1996。
陳正祥、段紀憲,《臺灣之人口》,臺北:臺灣銀行金融研究室,1951。new window
陳靜庵編,《懷善》,南投:懷善堂,1972。
陳松明主編,《宣平宮醒覺堂誌》,南投:宣平宮醒覺堂管理委員會,2004。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new window
陳秀淳,《日據時期臺灣山地水田作的展開》,臺北:稻鄉,1998。
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1992。new window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2。
陳俊傑,《埔里平埔族現況調查報告書》,南投:財團法人南投縣立文化基金會,1997。
陳俊傑,《山城古厝—南投縣傳統民宅調查》,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2000。
陳哲三總編纂,《集集鎮志》,南投:南投縣集集鎮公所,1998。
陳哲三總編纂,《南投農田水利會志》,南投:南投農田水利會,2008。
陳哲三,《古文書與臺灣史研究》,臺北:文史哲,2009。
陳春麟,《大埔城的故事—埔里鎮史》,南投:作者自刊,2000。
梁坤明,《埔里鎮手抄紙業田野調查》,南投:南投縣文化局,200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編印,《臺灣總督府檔案之認識與利用入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
張勝彥,《南投開拓史》,南投:南投縣政府,1984。
張崑振,《台灣的老齋堂》,臺北:遠足文化,2003。
張素玢,《臺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5-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臺北:國史館,2001。
張素玢,《苗栗鯉魚潭巴宰族史暨古文書彙編》,苗栗:苗栗縣文化局,2007。
張人傑,《臺灣社會生活史:休閒遊憩、日常生活與現代性》,臺北:稻鄉,2006。new window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九)、(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縣文化局,2004。
曾保明主編,《麒麟閣導化堂簡史》,南投:麒麟閣導化堂管理委員會,2006。
鄧鏗揚、賴敏修主編,《埔里區寺廟弘道協會紀念特刊》,南投:埔里區寺廟弘道協會,2006。
程大學編譯,《臺灣前期武裝抗日運動有關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7。
辜顏碧霞著、邱振瑞譯,《流》,臺北:草根,1999。
新高新報社編,《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鈴木常良,《臺灣商工便覽》,臺中:臺灣新聞社,1918。
鈴木滿男,《「漢蕃」合成家族の形成と展開:近代初期における臺灣邊疆の政治人類學的研究》,日本:山口大學人文學部,1988。
鈴木滿男著、蔡恩林譯,《日本人在台灣做了什麼》,臺北:前衛,2002。
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
詹素娟、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
趙祐志,《日據時期臺灣商工會的發展(1895-1937)》,臺北:稻鄉,1998。
廖正宏,《人口遷移》,臺北:三民書局,1985。
鄧傳安,《蠡測彙鈔》,臺北:大通,1987。
鄧相揚,《霧社事件》,臺北:玉山社,1998。
鄧相揚,《尋覓埔里客家桃花園—南投縣埔里鎮客家資源調查期末報告》,南投:南投縣政府,2004。
鄧相揚,《臺灣心電圖》,南投:交通部觀光局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管理處,2002。
鄧相揚,《臺灣的心臟》,南投:日月潭風景管理處,2002。
鄧鏗揚、賴敏修主編,《埔里區寺廟弘道協會紀念特刊》,南投:埔里區寺廟弘道協會,2006。
臺中廳蕃務課,《臺中廳理蕃史》,臺中:臺中廳蕃務課,1914。
臺中州水利課,《臺中州水利梗概》,臺中:臺中州水利課,1927。
臺中市役所,昭和4年版《台中州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臺北:成文,1985。
臺中州,《臺中州水利梗概》,臺中:臺中州,1939。
臺中州,《臺中州水利梗概》,臺中:臺中州,1942。
臺北廣友會編,《臺灣自治名鑑》,臺北:臺北廣友會,1936。
臺灣神社社務所編,《臺灣神社志》,臺北:臺灣神社社務所,1935。
臺灣通訊社,《臺灣年鑑》,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臺灣新民報社,《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印,《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南投:臺灣省政府主計處重印,199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史》,臺北:眾文,1990。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臺灣教育會,《臺灣教育沿革志》,臺北:南天,1995。
臺灣經濟年報刊行會,《臺灣經濟年報》(全四輯),臺北:南天書局,1996。
臺灣總督府,《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6。
臺灣總督府,《臺灣事情》,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臺灣總督府,《臺灣現勢要覽》,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民政事務成績提要》,臺北:成文出版社,1989。
臺灣總督府,《臺灣統治概要》,臺北:南天,1997。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臺灣に於ける神社及宗教》,臺北: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34。
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編纂,《臺灣戶口制度要論》,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1925。
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臺中州電話帖》,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遞信部,1937。
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總督府行政區域便覽》,臺北:成文,1999。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張北等10人譯,《台灣抗日運動史(四)》,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0。
蔡錦川,《參贊碎錦集》,南投:埔里參贊堂,1972。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台湾の宗教政策》,東京都,同成社,1994。
潘祈賢編,《埔里瀛海城隍廟沿革》,南投:埔里城隍廟管理委員會,1996。
潘樵,《埔里祈安清醮一百年》,南投:潘樵文化工作室,2001。
劉枝萬,《臺灣埔里鄉土志稿》(巻一、二),油印本,作者自印,1952。
劉枝萬、石璋如等纂,《南投縣志稿》。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劉枝萬口述,林美容、丁世傑、林承毅訪問紀錄,《學海悠遊・劉枝萬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8。
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劉榮傑,《日治時期官制與戶籍綜析》,臺北:臺北市萬華區第一戶政事務所,1997。
劉澤民編著,《臺灣古文書常見字詞集》,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2007。
鄭彥棻,《國父孫中山先生》,臺北:正中,1987。
鄭世楠、葉永田、徐明同、辛在勤,《台灣十大災害地震圖集》,臺北:中華民國交通部中央氣象局,1999。
鄭順德譯,Réginald Kann原著,《福爾摩莎考察報告》,臺北: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2001。
橋本白水,《臺灣の事業界と人物》,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28。
衛惠林,《埔里巴宰七社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之27,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1。new window
賴貫一,《臺灣土龍傳奇》,南投: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2003。
賴貫一、程士毅,《阿霧安人的話語和腳蹤》,南投: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2006。
檜山幸夫等譯著,《臺灣總督府檔案之認識與利用入門》,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2。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臺北:聯經,1979。new window
戴國煇編著、魏廷朝翻譯,《臺灣霧社蜂起事件【研究與資料】上、下》,臺北:國史館,2002。
藤崎濟之助,《台灣の蕃族》,臺北:南天書局,1988。
藤井志津枝,《理蕃:日本治理臺灣的計策》,臺北:文英堂,1997。
戴嘉玲編譯,《Formosa原住民寫真&解說集》,臺北:前衛,2000。
羅美娥,《臺灣地名辭書》巻十,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

3、論文
丁姝嫣,〈光復以來的埔里產業〉,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
山路勝彥,〈文明との邂逅と平埔族の漢化〉,《台湾原住民研究》第1号,東京:風響社,1996.5,頁5-74。
王世慶,〈日據初期台灣之降筆會與戒煙運動〉,《台灣文獻》,第34卷,第4期(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6),頁111-151。new window
王世慶,〈日據初期臺灣撫墾署始末〉,《臺灣文獻》第38巻第1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3,頁203-243。new window
王志忠,〈一個跨文化聚落演化的歷史研究—以埔里盆地地區聚落為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王興安,〈殖民地統治與地方菁英:以新竹、苗栗為中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王學新,〈大正三年(1914)「討蕃」役夫的徵召情形〉,《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頁345-398。new window
王麗夙,〈日治時期臺灣電力設施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4。
ポール・バークレ(Paul D. Barclay),〈「生蕃近藤」の物語:中央山脈橫斷に命を懸けた日本人の小伝〉,《台湾原住民研究》第8号,東京:風響社,2004.3,頁105-151。
ポール・バークレ(Paul D. Barclay),〈蕃產交易所に於ける「蕃地」の商業化と秩序化〉,《台湾原住民研究》第9号,東京:風響社,2005.3,頁70-109。
江燦騰,〈日本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上)〉,《臺北文獻》直字第134期,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2000.12,頁257-304。new window
江燦騰,〈日本在臺殖民統治初期的宗教政策與法制化的確立(下)〉,《臺北文獻》直字第135期,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2001.3,頁121-172。new window
江佩津,〈日治時代臺灣的農業教育(1895-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芝原太次郎,〈昔埔裏社(上)〉,《民俗臺灣》第一巻第四號,臺北:古亭書屋,1941,頁34-36。
芝原太次郎,〈昔埔裏社(下)〉,《民俗臺灣》第一巻第五號,臺北:古亭書屋,1941,頁43-45。
李棟明,〈日治時期臺灣人口社會增加之研究〉,《臺灣文獻》第20卷第2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9,頁1-28。new window
吳乃德、陳明通,〈政權轉移和精英流動:臺灣地方政治精英的歷史形成〉,《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6,頁351-385。new window
吳密察,〈歷史研究的另一種嘗試:地域史〉《二○○四年彰化研究兩岸學術研討會—鹿港研究論文集》,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04,頁5-10。
吳念容,〈日治時期台中州青果同業組合之研究(1915-1941)〉,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聖欽,〈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內容及其史料價值:以玉里、池上為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23,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95,頁27-54。new window
林一宏、王惠君,〈從隘勇線到駐在所:日治時期李崠山地區理蕃設施之變遷〉,《臺灣史研究》第14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3,頁71-137。new window
林蘭芳,〈日據末期臺灣「皇民奉公」運動(1941-1945)〉,《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三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6。
林蘭芳,〈工業化的推手—日治時期臺灣的電力事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博士學位論文,2003。new window
林蘭芳,〈傳統士紳與新科技的對話—豐原張麗俊的近代化體驗(1906-1939)〉,「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2004年11月27-28日。(臺中縣政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地點:臺中港區藝術中心)
林美容、祖運輝,〈在家佛教:台灣彰化朝天堂所傳的龍華派齋教現況〉,《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首屆台灣齋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新文豐,1994,頁191-253。
林美容、祖運輝,〈臺灣地區齋堂的調查與研究〉,《臺灣文獻》第51卷第3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9,頁203-235。new window
松田吉郎,〈台湾總督府の產業組合について〉,《台湾史研究》14号,東京:台湾史研究會,1997.10,頁43-59。
阿部由理香,〈日治時期臺灣戶口制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1。
周婉窈、許佩賢,〈臺灣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總說〉,《臺灣風物》53巻4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03.12。new window
邱正略,〈清代臺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拓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邱正略,〈日治時期戶籍資料的史料特色與利用—以西來庵事件研究為例〉,《臺灣史料研究》第20號,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3,頁94-118。new window
邱正略、康豹(Paul Katz),〈武裝抗爭與地方社會—以西來庵事件對沙仔田等十五村庄人口結構的影響為例〉,《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頁170-243。new window
邱正略,〈《熟蕃戶口及沿革調查綴》譯註(南投廳埔里社堡部分)〉,《暨南史學》第八號,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2005.7,頁245-280。
邱正略,〈評述:簡史朗編著《水沙連眉社古文書研究專輯》〉,《暨南史學》第九號,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2006.7,頁117-143。new window
邱正略,〈從古文書看臺灣人的婚姻、收養關係〉,《臺灣古文書學會會訊》第2期,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2008.4,頁38-44。
邱正略,〈古文書與地方史研究—以埔里地區為例〉,《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逢甲大學出版社,2007,頁11-55。
邱正略,〈日治時期埔里地區人口變遷(1903-1943)—兼論烏牛欄庄人口結構特色〉《暨南史學》第十、十一合輯號,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2008.7,頁49-106。new window
邱正略,〈劉枝萬先生的平埔族研究〉,發表於2008年10月18-19日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舉辦的「2008年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劉枝萬先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1-19。
邱正略,〈重新解讀「道光3年岸西社等公議同立合約字」〉,《臺灣古文書學會會訊》第3期,南投:臺灣古文書學會,2008.10,頁1-12。
邱正略,〈臺灣民間婚姻、收養習俗—以古文書為討論中心〉,發表於2009年3月14日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舉辦的「第三屆台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
若林正丈撰、許佩賢譯,〈日本的臺灣殖民地支配史研究的成果〉,《當代》第87、88期,臺北:當代雜誌社,1993,頁10-12。
姚人多,〈認識臺灣—知識、權力與日本在臺之殖民治理性〉,《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2期,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01.6,頁119~182。new window
洪秋芬,〈日據初期臺灣的保甲制度(1895-190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6,頁437-471。new window
洪秋芬,〈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和地方宗教信仰中心關係之探討—豐原慈濟宮的個案研究〉,《思與言》第42巻第2期,臺北:思與言雜誌社,2004.6,頁1-41。new window
洪麗完,〈檔案利用與平埔研究:以日治時期之戶籍舊簿為中心〉,《臺灣文獻》第50卷第1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17-59。new window
洪麗完,〈從十九世紀大遷徙活動看臺灣中部「平埔熟番」意識之萌芽〉,《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臺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3,頁53-128。
洪慶麟,〈臺灣戶政制度之沿革〉,《臺灣文獻》第18卷第2期,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7,頁95-109。
高淑媛,〈日本統治臺灣初期之米價騰貴問題〉,《第四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頁503-529。
范雅慧,〈日治時期臺灣酒專賣事業中販賣權的指定與遞嬗〉,《臺灣風物》50巻1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2000.3。new window
翁佳音,〈日治時代平埔族的調查研究史〉,《異論臺灣史》,臺北:稻鄉,2001,頁23-49。new window
徐國章,〈臺灣日治時期「警察政治」體制之建立〉,《臺灣文獻史料整理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頁89-122。new window
梁華璜,〈「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之成立經過〉,《成功大學歷史學報》第6號,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1979,頁187-222。new window
黃瓊瑩,〈埔里酒香‧酒鄉埔里─埔里酒產業之發展(1917-2000)〉,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富三,〈日本領臺與霧峰林家之肆應──以林朝棟為中心〉,《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2,頁83-104。
黃士娟,〈日治時期臺灣宗教政策下之神社建築〉,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1998。
黃天祥,〈日治時期臺灣火災災害對建築與都市發展影響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7。
陳大元,〈日治時期臺灣教化輔助團體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1683-1895)〉,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陳世榮,〈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近代社會菁英的研究典範與未來的研究趨勢〉,《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頁129-168。new window
陳政三,〈甘為霖二訪泰雅族—眉原、眉溪社探險行〉,《歷史月刊》第223期,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2006.8.,頁47-63。
陳哲三,〈埔里的史料與歷史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臺北:國史館,1998,頁2211-2252。
陳哲三,〈清代台灣烏溪流域的移墾與水圳修築〉,《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3期,臺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06.12,頁205-223。new window
陳純瑩,〈日據時期臺灣的警察制度〉,《警專學報》1巻2期,臺北:警察專科學校,1989.6,頁171-192。new window
陳維林,〈埔里の平埔族〉,《民俗臺灣》第3巻第3號,臺北:古亭書屋,1943.3,頁36-37。
陳艷紅,〈後藤新平治臺政策理念之形成及其影響〉,《臺北文獻》直字99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92.3,頁131-174。
許雪姬,〈臺灣中華總會館成立前的「臺灣華僑」,1895-192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頁99-129。new window
許雪姬,〈臺灣中華總會館與日據時期的臺灣華僑(1927-1937)〉,《史聯雜誌》23,南投:史蹟研究中心,1993.6,頁67-94。
許雪姬,〈日治時期的臺灣華僑〉,《歷史月刊》第88期,臺北:歷史月刊雜誌社,1995.5,頁53-57。
許雪姬,〈日治時期的「臺灣華僑」,1937-1945〉,《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六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7,頁499-549。
許雪姬,〈戰後初期原「臺灣華僑」,1945-1947〉,《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頁101-124。
許雪姬,〈張麗俊先生「水竹居主人日記」的史料價值〉,《中縣文獻》第6期,臺中:臺中縣政府,1998.1,頁1-21。
許雪姬,〈臺灣家族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霧峰林家的研究為例〉,發表於中研院近史所、臺灣省文獻會合辦《臺灣史研究暨史料整理成果研討會》,1998年6月1日。new window
許雪姬,〈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產業經營初探〉,《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頁297-356。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6,頁167-211。new window
康豹(Paul R. Katz),〈台灣的呂洞賓信仰—以指南宮為例〉,《新史學》6卷4期,臺北:三民書局,1995.12,頁21-41。
康豹(Paul R. Katz),〈慈祐宮與清代新莊街地方社會之建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第53期,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7.6,頁71-77。
康豹(Paul R. Katz),〈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第64期,臺北:臺北縣文化局,2000.3,頁83-100。
康豹(Paul R. Katz)、邱正略,〈鸞務再興—戰後初期埔里地區鸞堂練乩、著書活動〉,發表於2008年10月18-19日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主辦「水沙連區域研究學術研討會:劉枝萬先生與水沙連區域研究」。
康豹((Paul R. Katz)、邱正略,〈日治時期烏牛欄庄的社會結構與族群關係〉,發表於2008年12月17-19日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舉辦的「歷史視野中的中國地方社會比較研究」學術研討會。
國分直一,〈台湾山地開發と隘勇隊(防衛線)〉,《台湾原住民研究》第3号,東京都:風響社,1998.12,頁3-14。
清水純,〈埔里盆地における最後の原住民:淺井惠倫、鳥居龍藏台湾映像資料の探求〉,《台湾原住民研究》第11号,東京都:風響社,2007.3,頁55-82。
莊樹華,〈中央研究院與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合作整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計畫概述〉,《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5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頁102-110。new window
張素玢,〈從二林蔗農事件到葡農事件—地域與社會力的形成〉,《臺灣史料研究》16,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頁2-21。new window
張子愚,〈埔里往魚池開山築路始祖黃萬固先生經過史〉,《南投文獻叢輯》第39輯,南投:南投縣政府,1994.6,頁45-49。
張家銘,〈臺灣近代社會階層史研究芻議〉,《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張環顯,〈清代「埔里」的開發〉,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2。
張隆志,〈歷史人類學與西文臺灣史研究的里程碑—評介邵著《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臺灣史研究》第1卷第2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頁150-155。
張隆志,〈重構殖民者的歷史圖像:後藤新平研究芻論〉,《曹永和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樂學書局,2001,頁121-143。new window
張隆志,〈後殖民觀點與臺灣史研究:關於臺灣本土史學的方法論反思〉,《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頁359-383。
張隆志,〈國家與社會研究的再思考:以臺灣近代史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4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6,頁107-128。new window
張珣,〈祭祀圈研究的反省與後祭祀圈時代的來臨〉,《臺大考古人類學刊》第58期,臺北: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2002.6,頁78-102。new window
張國興,〈日本殖民統治時代臺灣社會的變化(1895-1945)〉,《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6,頁55-76。
張家榮,〈「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分類層級的清查與編訂〉,《臺灣文獻》第54卷第4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頁341-375。new window
張倩容,〈日治時期臺灣的觀光旅遊活動〉,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梁志忠,〈日、台、原住民三民族的融合地—能高郡〉,《南投文獻叢輯》第42輯,南投:南投縣政府,1998.8,頁2-14。
溫振華,〈日治時期臺北市臺人移入地分析〉,《臺灣風物》第36卷第4期(1986.12),頁1-46。new window
溫振華,〈清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分析〉,《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0,頁27-37。new window
富田哲,〈1905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が語る臺灣社會—種族、言語、教育を中心に〉,《日本臺灣學會報》第5號,東京:日本臺灣學會,2003,頁87-106。
楊正寬,〈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檔案的管理與應用〉,《興大人文學報》第33期,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2003,頁921-959。new window
詹素娟,〈臺灣平埔族研究資料介紹〉,《臺灣史與臺灣史料》,臺北:自立晚報,1993,頁45-58。
詹素娟,〈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的「熟番」政策〉,《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4.6,頁43-78。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日治時期臺灣人物誌(二)〉,《臺北文獻》直字第150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4.12,頁364。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日治時期臺灣人物誌(三)〉,《臺北文獻》直字第150期,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5.03,頁399-407。
廖鎮誠,〈日治時期台灣近代建築設備發展之研究〉,桃園:中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7。
鄧相揚,〈眉社群與牛眠山的歷史演替〉,《百年的遺落與重現—2005南投縣平埔族群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5。
鄭政誠,〈日治初期臺灣舊慣調查事業的開展〉,《臺灣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師範大學歷史系,2000,頁225-263。
鄭梅淑,〈日據時期臺灣公學校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劉斌雄,〈埔里巴則海族親屬結構的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3。
劉翠溶,〈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臺灣環境變遷之起始〉,《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頁295-347。new window
劉翠溶,〈日治後期臺灣合作農倉功能試探〉,《臺灣史研究》第7巻第1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4,頁135-173。new window
劉澤民,〈埔里東螺社陣姓墓碑探尋〉,《臺灣文獻別冊》1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頁24-33。new window
劉澤民,〈石燈照古人—醒靈寺保存的能高神社殘蹟〉,《臺灣文獻》第56巻第3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5.9,頁297-330。new window
劉枝萬,〈臺灣民間信仰之調查與研究〉,《臺灣風物》第44卷第1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4.3,頁15-29。new window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第3期,1983,頁4-64。
蔡淵洯,〈清代臺灣基層政治體系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近代歷史上的臺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new window
蔡錦堂,〈日據時期臺灣之宗教政策〉,《臺灣風物》第42卷第4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2.12,頁107-136。new window
蔡慧玉,〈日治時代臺灣的保甲戶籍行政〉,《臺灣風物》第44卷第3期,臺北:臺灣風物雜誌社,1994.9,頁107-136。new window
蔡慧玉,〈日治時代臺灣保甲書記初探1911-1945〉,《臺灣史研究》1:2,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4.12,頁5-24。new window
蔡欣雁,〈日治後期臺中州國家神道之傳播及影響(1931-1945)〉,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潘繼道,〈二十世紀初東台灣最大的一場戰爭〉,《臺灣文獻》第55巻第4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12,頁59-105。
賴勝權,〈牛眠山—一個漢化的巴宰族村落〉,臺灣大學考古人類研究所碩士論文,1973。
謝繼昌,〈平埔族之漢化—臺灣埔里平原之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47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9。
謝國興,〈日治時期臺灣的陸上交通運輸業〉,《臺灣殖民地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頁14-47。new window
謝銘育,〈清代臺灣中部的市街與商業網路〉,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蕭富隆,〈日治時期檔案數位化的回顧與前瞻〉,《臺灣文獻》第54卷第1期,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3,頁337-366。new window
羅士傑,〈清代台灣的地方菁英與地方社會:以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為討論中心(1862-1868)〉,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藤井志津枝,〈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撫墾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6期,臺北:師範大學歷史學系,1988.6,頁221-254。new window
鍾幼蘭,〈平埔族群與埔里盆地—關於開發問題的探討〉,《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頁97-140。

◎西文部份
Chang Lung-chih 張隆志 “From Island Frontier to Imperial Colony: Qing and Japanese Sovereignty Debates and Territorial Projects in Taiwan, 1874-1906,” Ph. 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2003.
Chuang Ying-chang 莊英章 & Arthur P. Wolf. “Marriage in Taiwan, 1881-1905: An Example of Regional Diversit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4.3 (1995):781-796.
Duara, Prasenjit 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Katz, Paul R. “Social Structure and Marriage Patterns in East Have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收入游鑑明主編,《無聲之聲:近代中國的婦女與社會》,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
Katz, Paul R. When Valleys Turned Blood Red: The Ta-pa-ni Incident in Colonial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5.
Katz, Paul R. “Spirit-writing and Hakka Migration in Taiwan – A Case Study of the Canzan Tang 參贊堂 in Puli 埔里, Nantou 南投 County.”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Study of Ritual in Chinese Local Society (「中國地方社會儀式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Hong Kong, May 5-7, 2008.
Kerr, George H. 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1974.
Seaman, Gary. Temple Organization in a Chinese Village. Taipei: Chinese Association for Folklore, Orient Cultural Service, 1978.
Wolf, Arthur P. Sexual Attraction and Childhood Association. A Chinese Brief for Edward Westermarck.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口述訪問紀錄(訪問時間之後加註受訪者身份或曾擔任過的職務)
邱正略訪問,〈王正成口述紀錄〉,2006年12月26日。永井春惠外孫。
邱正略訪問,〈王世英口述紀錄〉,2008年9月11日。育化堂首任正乩王梓性之子。
邱正略、康豹訪問,〈白金章口述紀錄〉,2007年12月12日。前埔里鎮長、醒覺堂主委。
邱正略、康豹訪問,〈吳進春口述紀錄〉,2007年9月19日。懷善堂城隍廟主任委員。
邱正略、康豹訪問,〈林秋堂口述紀錄〉,2007年10月4日。地母廟董事長。
邱正略、康豹訪問,〈施儀東口述紀錄〉,2007年3月28日。施雲釵之孫。
邱正略訪問,〈高錦祥口述紀錄〉,2007年5月16日。高老囝之子、恒吉宮媽祖廟副董事長。
邱正略、康豹訪問,〈高錦祥口述紀錄〉,2007年11月11日。
邱正略訪問,〈翁深淵口述紀錄〉,2009年3月11日。通天堂主委。
邱正略訪問,〈黃大鏐口述紀錄〉,2006年5月10日。望麒麟外孫。
邱正略訪問,〈黃大鏐口述紀錄〉,2006年5月16日。
邱正略訪問,〈黃大鏐口述紀錄〉,2006年5月30日。
邱正略訪問,〈黃大鏐口述紀錄〉,2006年6月13日。
邱正略、康豹訪問,〈黃大鏐口述紀錄〉,2008年9月10日。
邱正略訪問,〈黃大鏐口述紀錄〉,2008年10月1日。
邱正略訪問,〈黃大鏐口述紀錄〉,2009年1月20日。
邱正略訪問,〈黃望幸三口述紀錄〉,2008年4月2日。望麒麟曾孫。
邱正略訪問,〈黃顯章口述紀錄〉,2009年3月12日。黃萬固長孫、黃連貴長男。
邱正略訪問,〈許百穀口述紀錄〉,2009年3月13日。許道南之孫、許秋之子。
邱正略、康豹訪問,〈張敬口述紀錄〉,2007年5月30日。醒靈寺副董事長。
邱正略訪問,〈潘進春口述紀錄〉,2009年3月16日。導化堂主任委員。
邱正略、康豹訪問,〈劉萬通口述紀錄〉,2008年2月27日。懷善堂城隍廟主任委員。
邱正略訪問,〈劉萬通口述紀錄〉,2008年3月19日。
邱正略訪問,〈劉萬通口述紀錄〉,2008年6月15日。
邱正略、康豹訪問,〈蔡茂亮口述紀錄〉,2008年1月24日。昭平宮育化堂(孔子廟)董事長。
邱正略訪問,〈蔡茂亮口述紀錄〉,2008年8月4日。
邱正略訪問,〈蘇建次口述紀錄〉,2009年3月10日。蘇樹發之子。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