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失落的「新村」?楊逵、田中保男和入田春彥的文學交誼與思想實踐
書刊名:臺灣文學學報
作者:陳淑容
作者(外文):Chen, Shu-ju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18
頁次:頁91-115
主題關鍵詞:楊逵田中保男入田春彥武者小路實篤臺灣新聞文藝欄新村Yang KuiYasuo TanakaHaruhiko NyutaSaneatsu MushanokojiTaiwan Shimbun' literary columnsAtarashiki mur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0
  • 點閱點閱:64
本文探究楊逵的「首陽農園」與武者小路實篤「新村」運動之間的思想關聯。首先刊載於《台灣新聞》的武者小路之〈短文五則〉談起,檢視楊逵小說〈送報伕〉的刊行脈絡。通過這部批判資本主義的寫實主義小說,日本左翼文化人田中保男與入田春彥因而與楊逵結成知交。本文因此梳理了《台灣新聞》文藝欄的刊行狀況與田中保男的編輯風格,並追溯楊逵與日本警察入田春彥的情誼。\r 本文指出,楊逵的好友─宮崎縣出生的入田春彥之思想深受白樺派作家武者小路實篤的影響,他捐助楊逵創設「首陽農園」,與武者小路在日向地方推動的「新村」,兩者在強調互助與耕讀勞動的精神上有共通之處。然而隨著一九三七年日中戰爭的發生,武者小路實篤逐漸否定其非戰精神,入田春彥則通過自殺保全了自我。至於繼承入田遺產的楊逵,則透過「首陽農園」的遁守,維持個人生活與理想。但緊接著一九四一年大東亞戰爭的全面勃發,時局已經不允許楊逵這樣指標性的作家繼續沉默。農園自給自足之耕讀精神被轉化成「增產」/「勞動」等符碼,消極的田園生活被捲入戰爭翼贊的脈絡,楊逵因此在一九四四年宣告解除首陽農園。首陽農園雖然在大東亞戰爭的後期解除,但經由戰後「一陽農場」與「東海花園」的重建而延續。透過園丁及其田園生活的實踐而介入社會,耕讀勞動作為一種身體實踐的理想類型,從未消失在楊逵心中。
This article studies Yang Kui’s design and creation of Shouyang Farm. This project, this article argues, had intellectual connection with Saneatsu Mushanokoji “Atarashiki mura” (new village) movement. Beginning with the discussion of Saneatsu Mushanokoji’s “The Five Short Pieces of Writing” published on “Taiwan Shimbun” (Taiwan News)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ism, this article examines Yang Kui’s novel “Newspaper Boy”, and, especially, its circulation. Astounded by the story of Yasuo Tanaka, a leftist and editor in Taiwan News, and his friend Haruhiko Nyuta, a follower of Saneatsu Mushanokoji who was known for his “Atarashiki mura” campaign in prewar continent Japan, sought and established rapport with the author. Both causes emphasized mutual help and work/study in the farm. During the War, Yang Kui held on to his belief and ideal by practicing in Shouyang Farm while Saneatsu Mushanokoji abandoned his anti-war initiative and Haruhiko Nyuta committed suicide to let death keep his self. However, as the War further escalated, the practice and discourse of Shouyang Farm fell prey to the war propaganda for production and mobilization. Yang Kui closed the farm in 1944. After the War, Yang Kui rebuilt Yiyang Farm Donghai Garden to continue his prewar spirit of social involvement through farm life. His desire for an ideal life of work/study in the farm as body practice never disappeared throughout his lifetime.
期刊論文
1.德永直、張文薰(193410)。關於送報伕。文學評論,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德永直、涂翠花(193502)。關於形象化。台灣文藝,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35)。二言・三言。台灣文藝,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逵、涂翠花(193511)。台灣文學運動的現況。文學案内,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370420)。台灣文壇的--轉機。日本學藝新聞,2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370710)。台灣的新聞雜誌。日本學藝新聞,3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台灣藝術編輯部、葉蓁蓁(194005)。台灣文藝雜誌興亡史。台灣藝術,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河崎寬康、張文薰(193603)。關於台灣的文藝運動之若干問題。台灣新文學,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史民、葉笛(193605)。第二次文聯大會的回憶--文聯的人們。台灣文藝,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作人(191805)。讀武者小路君作《一個青年的夢》。新青年,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逵、涂翠花(194408)。勞動禮讚。台灣文藝,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楊逵、涂翠花(194406)。解除「首陽」記。台灣文藝,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惠禎(20041000)。楊逵與日本警察入田春彥--兼及入田春彥仲介魯迅文學的相關問題。臺灣文學評論,4(4),101-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培豐(20091000)。植民地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249-2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張季琳(20030300)。楊逵和入田春彥--臺灣作家和總督府日本警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2,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河原功、張文薰(20051200)。不見天日十二年的〈送報伕〉--力搏台灣總督府言論統制之楊逵。臺灣文學學報,7,129-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吳佩珍(201011)。殖民史?羅曼史?:殖民地台灣與武者小路實篤、真杉靜枝、中村地平的文學交涉。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新竹:清華大學。235-2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垂水千惠、楊智景(2004)。台灣新文學中的日本普羅文學理論受容:從藝術大眾化到社會主義Realism。台北:中研院文哲所。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德永直、何鳴心(1930)。沒有太陽的街。上海譯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崇棱、劉玫瑛(2006)。日本現代文學欣賞。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田中一二(1930)。臺灣年鑑。台北:台灣通信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作人、止庵(2002)。周作人自編文學集:藝術與生活。山東: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23)。現代日本小說集。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周作人、魯迅、止庵(2006)。現代日本小說集。北京:新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新榮日記全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郭水潭、羊子喬(1994)。郭水潭集。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新榮、張良澤(2007)。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彭小妍(2001)。楊逵全集。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捷(199810)。我的懺悔錄。臺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梵(1978)。楊逵畫像。臺北:筆架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惠禎(20090000)。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O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380504)。入田春彥預定搭乘6日由基隆出海的蓬萊九號離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逵,涂翠花(19380518)。入田君二三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逵,增田政廣(19380330)。首陽園雜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逵,增田政廣(19380401)。首陽園雜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逵,增田政廣(19380406)。首陽園雜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逵,增田政廣(19380408)。首陽園雜記。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邠芬(201002)。來去走春--春光照路,走找楊逵,http://www.deer.nchu.edu.tw/nchu-epaper/7p-8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逵,戴國煇,内村剛介,葉石濤(19830302)。一個台灣作家的七十七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逵、胡風(2001)。送報伕。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德永直、張文薰(2006)。關於送報伕。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德永直、涂翠花(2006)。關於形象化。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逵、涂翠花(2001)。台灣文學運動的現況。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豐田英雄。人物篇。台灣新聞總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台灣藝術編輯部、葉蓁蓁(2006)。台灣文藝雜誌興亡史。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001)。楊逵致河原功書信。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河崎寬康、張文薰(2006)。關於台灣的文藝運動之若干問題。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吳史民、葉笛(2006)。第二次文聯大會的回憶--文聯的人們。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昌龍(1995)。中國近代新村運動及其與日本的關係。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周作人(2002)。日本的新村。周作人自編文學集:藝術與生活。山東: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周作人(2002)。日本的理想與實際。周作人自編文學集:藝術與生活。山東: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周作人(2002)。訪日本新村記。周作人自編文學集:藝術與生活。山東: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橫地剛(2007)。有關曉風〈從胡風……〉 一文的注釋。學習楊逵精神。台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董炳月(2006)。「夢」與「肉彈」的文學史。「國民作家」的立場:中日現代文學關係研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楊逵、涂翠花(2001)。入田君二三事。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楊逵、增田政廣(2001)。首陽園雜記。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逵、增田政廣(2001)。首陽園雜記。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楊逵、增田政廣(2001)。首陽園雜記。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楊逵、增田政廣(2001)。首陽園雜記。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逵、戴國煇、內村剛介、葉石濤(2001)。一個台灣作家的七十七年。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楊逵、涂翠花(2001)。勞動禮讚。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逵、涂翠花(2001)。解除「首陽」記。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逵(2001)。「日據時代的台灣文學與抗日運動」座談會書面意見。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楊逵(2001)。默默的園丁。楊逵全集。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