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臺灣文學典範的建構與挑戰:從魯迅到于右任--兼論新/舊文學地位的消長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黃美娥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Mei-e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2:4
頁次:頁123-166
主題關鍵詞:于右任魯迅曾今可戰後臺灣文學南社Yu Yu-jenLu XunTseng Jin-koPost-war Taiwan literatureNan She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6)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24
  • 點閱點閱:58
有關戰後臺灣文學,一個為人所知悉的現象是魯迅風潮的出現,但是除此之外,革命元老于右任與臺灣文學實亦具有密切關係。為了深究于氏在臺文學角色,本文首先說明曾與魯迅發生筆戰的曾今可,如何協助于氏成為詩人典範;次而闡述因之牽涉的左/右翼文學典範更迭,及其與臺灣舊詩、古典文學地位升降的關連性;最後則是介紹于氏在臺倡議的詩學主張內容與文學史意義。大抵,本文藉由掘發于右任在戰後臺灣詩壇的地位,進以彰顯其為戰後臺灣文學新秩序的重構所帶來的刺激與影響作用,期盼有助深刻掌握戰後臺灣文學的生態樣貌與深層結構。其中,由曾今可與于右任兩位南社成員對於戰後臺灣詩壇的介入與經營,則或可視為中國革命著名文學團體「南社」在臺灣的精神延續的一個側面,值得細加玩味。
A well-known phenomenon of post-war Taiwan literature is the predominance of Lu Xun. In contrast, Yu Yu-jen, a revolutionary veteran who also had lots of influence on Taiwan literature, did not get due attention. This article first traces how Yu became a paragon of poetry in post-war Taiwan with the help of Tseng Jin-ko who had polemics with Lu. It also explores how the alternate emergence of modern left/right-wing literary models was related to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Taiwan. Finally, the article elucidates Yu’s perspectives on poetry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Re-evaluating the importance of Yu on the poetry scene in post-war Taiwan highlighted the stimulation and impact he had brought to Taiwan literature, which was being reformed in that era. Moreover, it offers insight into the deep structure and ecology of post-war Taiwan literature. Furthermore, as members of the famous Chinese revolutionary literary group “Nan Sheh”, Tseng and Yu’s involvement and engagement in the post-war Taiwan poetry arena can be viewed as a continuation of the “Nan Sheh” spirit in Taiwan.
期刊論文
1.孫吉志(20111200)。1949年來臺古典詩人對古典詩發展的憂慮與倡導。高雄師大學報.人文與藝術類,31,93-1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美娥(20121200)。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東亞觀念史集刊,3,223-2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黃美娥(2011)。從「詞的解放」到「詩的橋樑」:曾今可與戰後臺灣文學的關係。海峽兩岸百年中華文學發展演變學術研討會,四川大學文學與新 聞學院、四川大學現代中國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中國現代文學學會、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主辦 (會議日期: 4月16-17日)。成都:四川大學文學院。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紀陽(2012)。“魯迅風潮”的消退與“反魯論述”的泛起:1949年前後的《民聲日報》、《天南日報》、《民族報》、《臺灣新生報》及其他。臺灣文學研究‧兩岸青年論壇學術研討會,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文學所、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7月5日)。廈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中島利郎(2000)。臺灣新文學與魯迅。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建忠(2007)。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曾今可(1989)。于右任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今可(1948)。亂世吟草。臺北:臺灣詩壇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萬益、陳千武、林至潔、葉笛(2006)。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6冊:詩‧劇本‧隨筆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小妍(2001)。楊逵全集‧第 10 卷:詩文卷。臺南:國立文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萬益、陳千武、林至潔、葉笛(2006)。龍瑛宗全集‧中文卷第5冊:評論集。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于故院長治喪委員會組織編輯委員會(19670721)。于右任先生紀念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雲家(1958)。于右任傳。臺北:中外通訊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健(1994)。半哭半笑樓主:于右任傳。臺北:近代中國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于右任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1978)。于右任先生文集。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于右任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1978)。于右任先生年譜。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三井、許雪姬、楊明哲(1992)。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徐秀慧(20070000)。戰後初期(1945-1949)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臺北: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惠禎(20090000)。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O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曾今可(1953)。臺灣詩選。中國詩壇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培豐(20130000)。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美娥(2012)。日、臺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臺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辛亥前後的文人、文學、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美娥(2011)。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新秩序的生成與重構:「光復元年」--以本省人士在臺出版的數種雜誌為觀察對象。光復初期臺灣的社會與文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美娥(2008)。戰後初期的臺灣古典詩壇(1945-1949)。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