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爭前期台灣文學場域的形成與發展──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1937-40)
作者:陳淑容
作者(外文):Shu-jung Ch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瑞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9
主題關鍵詞:報刊大眾傳媒文藝欄新銳中篇創作集novelsliterary columnsnewspapersmass medi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9
本論文以報紙文藝欄為中心,探討報紙漢文欄廢止後的戰爭前期(1937-40),台日文學者如何利用這個文學傳媒的公共空間,進行言說、對話與互動。本論文利用了日刊《台灣日日新報》、《台灣日報》、《台灣新聞》以及《台灣新民報》的文藝欄資料,分析四大報的立場、發行狀況、編輯策略與版面風格。並以《新民報》學藝欄編輯黃得時所推動的「新銳中篇創作集」為中心,討論翁鬧、王昶雄、龍瑛宗、呂赫若及張文環等五位作家所創造的中篇小説,如何引領讀者的想像,帶動《新民報》學藝欄的文運,以銜接1940年代以後台灣文學活動的另一波高峰。
本論文指出,「新銳中篇創作集」透過「圖畫」與「故事」的結合,經由新聞連載的小說敘事,創造出一個雅俗共賞的想像空間。這個由編輯黃得時與作者、畫家共同開創的想像空間,振奮了事件後低迷的台灣文學活動,也為龍瑛宗所謂的「文學之夜」帶來一線曙光。這些瑣碎、細節的討論,目的在對黃得時指出「沒有文學雜誌,也沒有文學活動」的「空白期」,或是龍瑛宗宣稱的「文學之夜」,提出一種新的詮釋的框架。不管是「空白期」或者「文學之夜」,文學者以及文學活動之中必仍存有著跌宕與起伏,本論文即通過報紙的文藝欄,以呈現此時期的變化,及其複雜多樣的面貌。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newspapers’ literary columns in wartime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ism, exploring how Taiwanese writers, writing in Japanese after Chinese was banned to appear in newspapers, used this space in the mass media to speak up and to make dialogues with a reading public in the making. This dissertation examines literary columns in four major newspapers including “Taiwan Nichinichi Shinpou”, “Taiwan Nippou” , “Taiwan Shinbunn”, “Taiwan Shin Minpou”, analyzing their political positions, conditions of distribution, editors’ strategies, and design styles. Among them, “Taiwan Shin Minpo”’s “collection of new-wave novellas” edited by Huang Deshi is closely scrutinized. This collection involved five novelists including Weng Nao, Wang Changxung, Lu Herou, and Zhang Wenhuan. This dissertation addresses how their novellas helped to create new readership and to mobilize a movement which was to make transition to another literary high point at a later time.
This dissertation indicates that this “collection of new-wave novellas” created an imagery space for both elite and popular readers through publications of novels serialized in installments and dedicated to bring together drawings and stories. This imagery space made possible by the editor, the novelists, and the painters re-energized colonial Taiwan’s literary circles temporarily deactivated due to the eruption of the war. This dissertation interprets the details of these original and artistic creations in a time of what Huang Deshi had called “literary blankness” or Long Ying-zong had called “the darkness of literature” in order to shed new light on the complexities of wartime literature in colonial Taiwan.
(一)文獻史料
報紙
《台灣日日新報》(1937-40年)
《台灣日報》(原《台南新報》,主要參考1937-40年)
《台灣新民報》(包含《日刊台灣新民報創始初期(1932.4/15∼5/31)電子書》,吳密察發行,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08年7月;《1933年台灣新民報光碟》,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發行;1938-40年《新民報》(中缺1938年6月))
《台灣新聞》(1938-40年,中缺1939年9月)

雜誌
《文藝台灣》
《台灣文藝》
《台灣公論》
《台灣新文學》
《台灣時報》
《台灣藝術》1、2、3、5期
《風月報》、《南方》
《日本學藝新聞》
《新聞と社會》(主要參考1936-38年。東京:『新聞と社會』社發行。見佐藤卓己編集•解說,東京:柏書房復刻版,2006年2月。)

(二)參考書目
下村作次郎,〈解題 陳垂映の『暖流寒流』について〉,《暖流寒流》。東京:ゆまに書房復刻,2001年。
──(2007),〈「外地」における大衆文学の可能性──台湾文学の視点から〉,神谷忠孝、木村一信編,《「外地」日本語文学論》。京都:世界思想社,2007年。
大原美智,《坂口れい子研究──日人作家的台灣經驗》。成大歷史所碩論。1997年。
小田切進,《日本近代文学年表》。東京:小学館。1993年。
山本武利,《近代日本の新聞読者層》。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2006年。
中島利郎、河原功、下村作次郎編,《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文芸評論集(全五冊)》。東京:綠蔭書房,2001年。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研究の問題点──台湾そう督府による漢文禁止と日本統治末期の台湾語禁止を例して〉。《岐阜聖德学園大学外国語学部中国語学科紀要5》,2002年。
──《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序說》。東京:綠蔭書房,2004年。
──《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小事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
井手勇,《決戰時期台灣的日人作家與皇民文學》。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1年。
方孝謙,《殖民地台灣的認同摸索──從善書到小說的敘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2001年。
王建國,《呂赫若小說研究與詮釋》。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2年。
王惠珍,〈龍瑛宗研究──台湾人日本語作家の軌跡〉。日本:関西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中国文学專攻博士論文,2004年。
──〈殖民地作家的文化素養問題──以龍瑛宗為例〉,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殖民地文本的光與影: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例〉。《台灣文學學報》13,2008年。
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台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台北:台灣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年。
永嶺重敏,《雑誌と読者の近代》。東京:日本エディタ─スク─ル出版部,2004年。
田中一二編輯,《台灣年鑑》。台北:台灣通信社,1924年起。
石原幸作編輯兼發行,《台灣日日三十年史》。台北:株式會社台灣日日新報社,1928 年。(見ゆまに書房復刻本,2004年)
石婉舜,〈「黑暗時期」顯影:「皇民化運動」下的台灣戲劇〉。吳密察策劃,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編,《帝國裡的「帝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9年。
向陽﹝林淇漾﹞,〈文學雜誌與台灣文學的發展──以日治時期台灣文學雜誌為觀察場域。《文訊》213,2003年。
有山輝雄,〈「民眾」の時代から「大眾」の時代へ──明治末期から大正期のメディア──〉,《メディア史を学ぶ人のために》。京都:世界思想社,2004年。
竹中信子作,熊凱弟譯,《日治台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台灣(昭和篇上、下)》。台北:時報文化,2009年。
羊子喬編輯,《郭水潭集》。南縣:南縣文化,1994年。
佐藤卓己,《キングの時代,大眾文化とマスメディア》。東京:岩波書店,1999 年。
吳密察,〈《民俗台灣》發刊的時代背景及其性質〉。收於吳密察策劃,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編,《帝國裡的「帝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9年。
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7-2008年。
呂赫若著,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上)(下)》。台北:印刻文學,2005年。
尾崎秀樹,《近代文学の傷痕──舊植民地文学論》。東京:岩波書店,2002年。
巫永福,《風雨中的長青樹》。台中:中央書局,1986年。
李文卿,〈共榮的想像──帝國日本與大東亞文學圈(1937-1945)〉。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李承機,〈デ─タにみる植民地台湾ジャ─ナリズムの發展〉。《アジア遊学》48, 2003年。
──〈殖民地台灣媒體使用語言的重層構造──「民族主義」與「近代性」的分裂〉,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播種者文化,2004a。
──〈台湾近代メディア史研究序說─植民地とメディア─〉。東京:東京大学総和文化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b。
──〈日刊•台灣新民報創始初期史料解讀〉,《日刊台灣新民報創始初期電子書》,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出版,2008年。
李泰德,〈文化變遷下的台灣傳統文人──黃得時評傳〉。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 文,1999年。
李敏忠,〈皇民的反抗:台灣人的新生苦旅──以王昶雄《淡水河的漣漪》、《奔流》以及《鏡》小説的考察為例〉。發表於中山醫學大學主辦,「第一屆台灣語文暨 文化研討會」,2006年。
李魁賢編,《望你永遠在我心內──王昶雄先生追思集》。北縣:北縣文化。2000年。
杉森藍,〈翁鬧及其新出土作品研究〉。成大台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里見脩,〈同盟通信社の「戦時報道体制」──戦時期における通信系メディアと国家〉,《「帝国」日本の学知第四卷──メディアのなかの「帝国」》。東京:岩波書店,2006年。
周作人著、止庵校訂,《周作人自編文學集:藝術與生活》。中國山東:河北教育,2002年。
周昌龍,〈中國近代新村運動及其與日本的關係〉,《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1995年。
周海波、楊慶東,《傳媒與現代文學之間》。北京:中國社科院,2004年。
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台灣史論集》。台北:允晨,2003年。new window
岸萬里編,《鳳凰木の並木──岸東人遺稿集》。日本:今井印刷株式会社,2007年。
岩淵宏子、長谷川啟監修,《「帝国」戦爭と文学》。東京:ゆまに書房,2004年。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學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成大台文所博士論文,2008年。
林梵﹝林瑞明﹞,《楊逵畫像》。台北:筆架山,1978年。
林淇瀁,〈副刊學的理論建構基礎──以台灣報紙副刊的文學傳播現象為場域〉,《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年。
林瑞明,《賴和與台灣新文學運動,台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研究論集》。台中:允晨,1993年。new window
松尾直太,〈《台灣日報》「學藝欄」及其主編岸東人〉。《台灣文學學報》8,2006年。
──《濱田隼雄研究──文學創作於台灣(1940-1945)》。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7年。
河原功作,黃英哲譯,〈戰前台灣的日本書籍流通(中)──以三省堂為中心〉,《文學台灣》2 8,1998年。
──、白川豊、杉野要吉等監修,《日本植民地文学精選集》。東京:ゆまに書房,2000-2001年。
──〈雑誌『台湾芸術』と江尚梅(附『台湾芸術』『新代衆』『芸華』総目次)〉。《城蹊論叢》39,2002年。。
──作,張文薰譯,〈不見天日十二年的〈送報伕〉──力搏台灣總督府言論統制之楊逵──〉。《台灣文學學報》7,2005年。new window
──作,松尾直太譯,〈一九三七年台灣文化、台灣新文學狀況──圍繞著廢止漢文欄與禁止中文創作的諸問題〉,《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2008﹝2002﹞)。
邱雅萍,〈從日刊報紙「漢文欄廢止」探究「台灣式白話文」的面貌〉。成大台文所碩士論文,2007年。
垂水千惠,《呂赫若研究──1943年までの分析を中心として》。東京:風間書房,2002年。
垂水千惠作、楊智景譯,〈台灣新文學中的日本普羅文學理論受容:從藝術大眾化到社會主義Realism〉,收於中研院文哲所主辦,《正典的生成:台灣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姚蔓嬪,〈王昶雄小說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2002年。
封德屏總編輯,《記憶裡的幽香:嘉義蘭記書局史料論文集》。台北:文訊雜誌出版,2007年。
施懿琳、鍾美芳、楊翠,《台中縣文學發展史:田野調查報告書》。豐原:中縣文化,1993年。
──、中島利郎、下村作次郎、黃英哲、黃武忠、應鳳凰、彭瑞金合著,《台灣文學百年顯影。台北:玉山社,2003年。
──〈決戰時期台灣漢詩壇的國策宣傳與異聲──以《南方》雜誌(1941-1944)為觀察對象〉,收於許俊雅主編,《講座FORMOSA:台灣古典文學評論合集》。台北:萬卷樓,2004年。
春山明哲編,《台湾島內情報•本島人の動向》。東京:不二出版,1990年。
春丞﹝黃春成﹞,〈日據時期之中文書局(上)(下)〉。《台北文物》3(2-3),1954年。
春原昭彥,《日本新聞通史》。東京:新泉社,2003年。
柳書琴,〈台灣分館館藏日據末期《台灣日日新報》文學資料及其利用〉,收於《慶祝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建館七十八週年暨改隸中央二十週年紀念館藏與台灣史研究論文發表研討會彙編》。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4a。
──〈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的台灣文學活動(1937.7-1945.8)〉。台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94b。
──〈荊棘的道路 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認同──以《福爾摩沙》系統作家為中心。清華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
──〈從部落到都會:進退失據的殖民地青年男女──從〈山茶花〉論張文環故鄉書寫的脈絡〉。《台灣文學學報》3,2002年。
──〈本土、現代、純文學、主體建構──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雜誌〉。《文訊》213,2003年。
──〈文化徵用與戰時良心:地方文化論述、台灣文化甦生及台北帝大文政學部教授們〉。發表於「東亞知識交流與歷史記憶」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
──〈誰的文學?誰的歷史?──日據末期台灣文壇主體與歷史詮釋之爭〉,收於吳密察策劃,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皇民化時期台灣文化狀況。台北:播種者,2009a。
──《荊棘之道:台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台北:聯經,2009b。
洪千鶴,〈畫家的左手:日治時期台灣創作版畫研究〉。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論,2004年。
狩野信行,《検証大東亜戦争史(上巻)》。東京:芙蓉書房,2009年。
翁鬧作,杉森藍譯,《有港口的街市》。台中:晨星,2009年。
高嘉謙,〈張文環的原鄉追尋〉,收於《多向的蛻變──第三屆全國大專學生文學獎得獎作品專集》。台北:行政院文建會,2000年。
張文薰,〈植民地プロレタリア青年の文芸再生─張文環を中心とした『フオルモサ』世代の台湾文学》。東京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由「現代」觀想「故鄉」──張文環〈山茶花〉作為文本的可能〉。《台灣文學研究學報》2,2006年。
──〈アカデミ─の文化参入─台北帝国大学と40年代台湾文壇•文学の成立〉。發表於日本台灣學會第11回大會,2009年。
張季琳,〈楊逵和入田春彥──台灣作家和總督府日本警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2,2003年。new window
張圍東,《走進日治台灣時代──總督府圖書館》。台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許俊雅、陳藻香編譯,《翁鬧作品選集》。彰化市:彰縣文化,1997年。
──《日據時期台灣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1999年。
──主編,《王昶雄全集》。台北:北縣文化,2002年。
許素蘭,〈最後的汽笛聲──〈有港口的街市〉在翁鬧創作歷程的位置與意義〉。發表於國立台灣文學館•明道大學主辦,「翁鬧的世界──翁鬧百歲冥誕紀念學術研討會」。2009年5月。
許雪姬、鍾淑敏等編輯,《灌園先生日記》。台北: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2000年起。
陳平原,《中國說敘述模事的轉變》。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
陳平原、山口守編,《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
陳平原主講,梅家玲編訂,《晚清文學教室》。台北:麥田,2005年。
陳芳明,〈左翼史觀的追求與塑造〉,《殖民地台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台北: 麥田,1998年。new window
陳垂映,《暖流寒流》。台灣文藝聯盟,1936年。(東京:ゆまに書房復刻,2001年)
陳垂映著,趙天儀、邱若山主編,邱若山、賴錦雀譯,《陳垂映集》。豐原:中縣文化,1999年。
陳建忠,〈鄉土即救贖:沈從文與張文環小說中的烏托邦寓意〉。《文學台灣》43-44,2002年。
──〈一個殖民地作家的自畫像:論張文環小說中的「成長」主題〉。收於《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3年。
陳映真等著,《呂赫若作品研究──台灣第一才子》。台北:文建會、聯合文學,1997年。
陳培豐,〈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收於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承辦《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識字•書寫•閱讀與認同──重新審視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邱貴芬、柳書琴主編,《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台北:文建會,2007a。
──〈由敘事、對話的文體分析裂現象來觀察鄉土文學〉,陳芳明主編,《台灣文學的東亞思考》。台北:文建會,2007b。
──〈日治時期台灣和文脈的漂游與想像:帝國漢文、殖民地漢文、中國白話文、台灣話文〉。《台灣史研究15:4》,2008。
陳淑容,《一九三○年代鄉土文學/台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4年。
──〈開眼看世界──張文環〈山茶花〉的認同之旅〉。發表於蔣經國基金會、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系、哈佛大學東亞系、蘇州大學海外教育學院主辦「文學行旅與世界想像」第三屆國際青年學者會議,2005年。
──〈戰爭前期的台灣文學傳播──一個文學史的考察(1937-40)〉,發表於北美台灣研究學會主辦「面對理論與實務的挑戰,迎向跨疆界、跨領域的台灣研究會議,加州大學Santa Cruz分校,2006年。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析論台灣小說第一篇「可怕的沉默」〉。《于無聲處聽驚雷:台灣文學論集》。台南:南市文化,1996a。
──〈一個殖民地少年的啟蒙之旅──析論張文環的小說〈重荷〉〉。《中央日報》6月29-30日,1996b。
──主編,《張文環全集》。台中:中縣文化,2002年。
──主編,《龍瑛宗全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年。
陳慕真,《台灣府城教會報》kap台語白話字文獻中e文明觀。台南:人光出版社,2007年。
彭小妍主編,《楊逵全集(一-十四卷)》。台南:文資中心籌備處,2001年。
游勝冠,〈轉向?還是反殖民立場的堅持?──論張文環〈父親的要求〉〉。收於《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2003年。
黃美娥,〈日治時期台灣詩社林立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47:3,1997年。
──《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台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台北:麥田,2004年。
黃英哲主編、王惠珍等譯,《日治時期台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年。
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2007年。
黃得時,〈日據時期台灣的報紙副刊──一個主編者的回憶〉。《文訊》21,1985年。
黃惠禎,《楊逵及其作品研究》。台北:麥田,1994年。new window
──,〈楊逵與日本警察入田春彥──兼及入田春彥仲介魯迅文學的相關問題〉。《台灣文學評論4(4),2004年。
黃琪惠,《台灣美術評論全集──吳天賞•陳春德卷》。台北:藝術家,1999年。
黃毓婷,〈東京郊外浪人街──翁鬧與一九三○年代的高圓寺界隈〉。《台灣文學學 報10,2007年。
新垣宏一作,張良澤、戴嘉玲編譯,《華麗島歲月》。台北:前衛,2002年。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台北:三民書局,1968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
葉芸芸主編,《葉榮鐘日記(上)》。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葉榮鐘,《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台中:晨星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廖炳惠,〈打開帝國藏書──文化記憶、殖民現代、感性知識〉,《台灣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匯流》。台北:聯經,2006年。new window
鳳氣至純平,〈中山侑研究──分析他的「灣生」身分及其文化活動〉。成功大學台文所碩論,2006年。
劉捷,《我的懺悔錄》。台北:九歌,1998年。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靜宜大學中文所碩論,2006年
蔡盛琦,〈日治時期台灣的中文圖書出版業〉。《國家圖書館館刊》91(2),2002 年。new window
──〈新高堂書店:日治時期台灣最大的書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館刊》9(4),2003年。
蔡鈺淩,〈文學的救贖──龍瑛宗與爵青小說比較研究(1932-1945)〉。清大台文所碩論,2006年。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年。new window
橋本恭子,〈島田謹二《華麗島文學誌》研究──以「外地文學論」為中心〉。清大中文所碩論,2003a。
──〈轉換期在台內地人文藝意識的改變(1937.7-1939.12)〉。收於文建會主辦《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2003b。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所。2008年。
謝里法,《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台北:藝術家,1995年。
簡炯仁,《台灣民眾黨》。台北:稻鄉,1991年。
豐田英雄編,《台灣新聞總覽》。台北:國勢新聞社台灣支局發行,1936年。
顏娟英譯註。《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雄獅美術,2001年。
藤井省三作,張季琳譯。〈「大東亞戰爭」時期的台灣皇民文學──讀書市場的成熟與台灣民族主義的形成〉,《台灣文學這一百年》。台北:麥田,2004年。
鶴見俊輔著,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台北:行人,2008﹝2001﹞年。
Asa Briggs and Peter Burke作,李明穎等譯,《大眾傳播史:從古騰堡到網際網路的時代》。台北:韋伯,2004年。
班納迪克•安德森作,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台北:時報,1999年。
侯伯•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0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