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分化中的統一--《詩經.巧言》的總體性隱喻閱讀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林增文
作者(外文):Lin, Tseng-wen
出版日期:2011
卷期:7
頁次:頁191-203
主題關鍵詞:總體性隱喻閱讀概念譬喻理論詩經巧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
  • 點閱點閱:58
Lakoff–Johnson 的譬喻理論告訴我們譬喻是人類的思考方式,而譬喻存在的目的就是以一個概念範疇去說明另一個概念範疇。只是,語言表述是複雜的,一句話或一個句子中往往含有不只一個概念譬喻。這些不同的概念譬喻卻可能為相同的目的服務。相同的,Lakoff-Turner提出的「總體性隱喻閱讀」之原則,相信文學作品中出現的不只一個的概念譬喻,也多朝向同一個目標,也就是為了說明或解釋相同的目標域。 本文嘗試以此「總體性隱喻閱讀」原則來綜觀《詩經.巧言》一首詩,藉由詩中主要概念譬喻的索隱,尋繹詩中是否具有共有的、最主要的概念譬喻,除希望貼近作者最原始的創作思惟外,並能探討整首詩中不同隱喻的整合。
學位論文
1.陳璦婷(2007)。概念隱喻理論(CMT)在小說的運用--以陳映真、宋澤萊、黃凡的政治小說為中心(博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鴻緒。詩經傳說彙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玄(1990)。毛詩鄭箋。台北:新興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增文(2008)。從當代譬喻理論解讀李清照。台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akoff, George、Mark, Johnson(1980)。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5.陳子展(1983)。詩經直解。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先謙、吳格(19881000)。詩三家義集疏。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Lakoff, George、Turner, Mark(1989)。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Chicago, Illino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8.屈萬里(1983)。詩經詮釋。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亨(1980)。詩經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唐莫堯、袁愈嫈(1996)。詩經(下)。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裴普賢(2006)。詩經評註讀本(上)。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詩經三百篇鑒賞辭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