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80年代臺灣的社會反省 ---以《人間》雜誌為分析場域
作者:柯景棋
作者(外文):Ko, Ching-Chi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尹章義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1980年代臺灣社會社會反省社會運動臺灣左派陳映真人間雜誌1980sTaiwanese SocietyReflections on the SocietySocial MovementsLeft Wings in TaiwanChen Ying-Zhen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9
1980年代的臺灣是轉型的關鍵年代,政治的轉變,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全都逐步跳脫傳統的模式,在尋求新的出口,知識份子有先知卓見之明,細心發覺臺灣當時所面臨的社會問題,深入探討並提出反省之道,《人間》雜誌於1985年11月出刊,就是這種時代精神的代表。《人間》雜誌延續臺灣左派的傳統,站在勤勞民眾的立場去看人、歷史、社會、生活和自然環境,並書寫戰後四十年來臺灣社會發展的模式,對在冷戰結構下的臺灣及其對臺灣社會的影響提出強烈的批判。
本論文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歷史發展的脈絡,全面對《人間》雜誌共47期的內容整理與分析,釐清並反省1980年代臺灣的社會與社會運動的特質,試圖詮釋1980年代臺灣社會發展的瓶頸。
本論文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分別為研究緣由、動機、目的;文獻回顧與研究方法與理論。第二章1980年代蛻變的臺灣,從政治、經濟、文化三方面以歷史回顧的方式分析臺灣1980年代的現況。第三章臺灣的左派傳承,介紹左派與臺灣左派的知識份子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試圖詮釋其脈絡及傳承,推衍出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的目的。第四章《人間》雜誌的議題,本章為本論文的核心,以圖文並列的方式,透過對《人間》雜誌內容做全面性的分析與整理,以彌補之前研究者對《人間》雜誌研究的不足。第五章《人間》雜誌與1980年代臺灣社會運動,分析《人間》雜誌與1980年代臺灣社會運動的關係與影響。第六章《人間》雜誌的封面故事及其自我省思,探究《人間》雜誌隨著臺灣社會政治發生急劇的轉折,各期的封面故事成為回應1980年代臺灣社會問題演變的縮影。並分析《人間》雜誌從創刊、轉型到停刊的過程。第七章結論,對1980年代臺灣的社會反省提出結論,並檢討這些議題的發展及影響。
It was a crucial period for Taiwan of its transformation in the 1980s. It included the transitions of politics, the developments of economics and the changes of society, all of which devi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text. To find a new way out, the intellectuals penetrated into and gave illuminating insights to the underlying social problems beset Taiwan at that time. 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which was brought out in November 1985, typically presented the spirit of the time. 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kept the left wing tradition in Taiwan alive, taking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ard-working masses, probing into the problems of humanity, history, society, way of life, and environment. The magazine uncovered the pattern of soci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during the forty years after WWII, making an intense criticism of the Cold War structure in Taiwan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This dissertation sorts out and analysis comprehensively the articles in 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of which a total of 47 issues brought out, with the approaches of ‘textual analysi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exp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in the 1980s, attempting to interpret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aiwan in this period.
This dissertation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s, motives, purposes of the research; as well as to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s or theories the research adopted. By means of historical review, the second chapter ‘1980s: Taiwan in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the circumstances in Taiwan in the 1980s from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third chapter ‘The Inheritance of the Left in Taiwan’ aspires to achieve the goals as follows: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s of the left wing and the intellectuals of the left in Taiwan in different periods, making efforts to explain the contex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developments, inferring from which that the real intentions Chen Ying-Zhen founded 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Chapter four ‘Issues in 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which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is dissertation, carries out a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textually as well as graphically. By means of which,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mpensate for the limitations in previous studies of this magazine. Scrutinizing the impact of this magazine on the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in 1980s is the main purpose of chapter five ‘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and the social movements in Taiwan in the 1980s.’ The sixth chapter ‘The cover stories of 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and its meaning’ shows that the cover stories of each issues had been reflected the rapid transition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in Taiwan in 1980s; furthermore, this chapter analysis the process of the The World We Live magazine from its start, transformation to the end. Finally, the last chapter reaches a conclusion on the reflections on the society in Taiwan and mak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s and influences of the issues mentioned above.
參考文獻

一、《人間》雜誌

《人間》雜誌,第1-47期,臺北:人間雜誌社,1985年11月至1989年9月。

二、專書

Anderson, Perry著,高銘等譯,《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臺北:桂冠圖書,1991 年。
Baradat, Leon P.著,陳坤森等譯,《政治意識形態與近代思潮》,臺北:韋伯文化
事業出版社,2000年。
Giddens, Anthony著,鄭武國譯,《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臺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
Jones, Judor著,張明貴譯,《現代政治思想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
Korsch, Karl著,王南湜、榮新海譯,《馬克思主義和哲學》,重慶:重慶出版社,
1989年。
Lent, Adam編,葉永文等譯,《當代新政治思想》,臺北:揚智文化,2000年。
Mark Kurlansky著,程洪波、陳曉譯,《1968:撞擊世界的年代》,北京:三聯書
局,2009年。
McLellan, David著,蔡伸章譯,《馬克思後的馬克思主義》,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
Nisbet, Robert著,郭振羽、羅伊菲譯,《當代社會問題》,臺北:黎明文化,1978
年。
Robert Bocock著,田心喻譯,《文化霸權》,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Sowell, Thomas著,蔡伸章譯,《馬克思學說導論──哲學與經濟學》,臺北,巨
流圖書公司,1993年。
Terry Eagleton著,文寶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判》,臺北:南方出版社,1987
年。
Utz, Arthur Fridolin著,楊世雄譯,《第三條路哲學:新馬克思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之間》,臺北:九鼎文化,1991年。
Vincent, Andrew著,羅慎平譯,《當代意識型態》,臺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
Watkins, Frederick M. & Kramnick, Issac 著,張明貴譯,《意識型態的時代:從1750
年到現在的政治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
厄內斯特.曼德爾著,向青譯,《馬克思主義入門》,臺北:連結雜誌社,2002
年。
中國雜誌論壇雜誌社,《知識份子與臺灣發展》,臺北:中國論壇雜誌社,1989
年。
王克敬,《臺灣民間產業40年》,臺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91年。
王浩威,《臺灣文化的邊緣戰鬥》,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00年。new window
尹章義,《新莊發展史》,臺北:新莊市公所,1980年。
尹章義,《新莊(臺北)平原拓墾史》,臺北:新莊市公所,1981年。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
(1702-1983)》,臺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南投:臺灣省文獻會再版,2001年。
尹章義,《臺灣鑑湖張氏族譜》,臺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85年。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86年。
尹章義,《抽濃煙、喝烈酒、大聲抗議──臺灣歷史與臺灣前途》,臺北:作者自印,自立報系出版社代售,1988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new window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年。
仙人掌編輯部,《民族文學的再出發》,臺北:故鄉文化,1979年。
田弘茂,《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與社會變遷》,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
丘為君、陳進順編,《中國現代文學的回顧》,臺北:龍田出版社,1978年。
丘為君等編著,《臺灣學生運動 一九四九~一九七九》(上、中、下),臺北:龍
田出版社,1979年。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劃,《咆哮誌:突破時代的雜誌》,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年。
李筱峰,《臺灣民主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89年。
李超宗,《新馬克思主義思潮──評介「西方馬克思主義」》,臺北:桂冠圖書,1989
年。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生活作息》,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new window
有限公司,1998年。
宋光宇,《臺灣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何新,《反思與挑戰》,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年。
谷蒲孝雄編著,雷慧英譯,《臺灣的工業化:國際加工基地的形成》,臺北:人間
出版社,1992年。
杭之,《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上、下),臺北:唐山書局,1990年。
林立樹,《新左派對美國歷史之解釋》,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
年。
林俊義,《科技文明的反省》,臺北:帕米爾書店,1984年。
林書揚,《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的白色恐怖》,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new window
林鐘雄,《臺灣經濟發展40年》,臺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93年。
南方朔,《帝國主義與臺灣獨立運動》,臺北:四季出版公司(黎明文化翻印),1981年。
南方朔,《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4年。
段承璞編著,《臺灣戰後經濟》,臺北:人間出版社,1994年。
洪三雄,《烽火杜鵑城──七○年代臺大學生運動》,臺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洪鎌德,《西方馬克思主義》,臺北:揚智文化,2004年。new window
洪鎌德,《馬克思》,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洪鎌德,《當代左派思潮的解析──資本主義轉型的哲學考察》,輔仁大學哲學論new window
集(三十),臺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1997年。
洪鎌德,《跨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臺北:月旦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洪鎌德,《西方馬克思主義論戰集》,臺北:森大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洪鎌德,《新馬克思主義和現代社會科學》,臺北:森大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廖兆陽譯,《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政治》,臺北:
故鄉出版社,1988年。
姜新立,《新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理論》,臺北:五南出版社,1991年。
封德屏主編,《陳映真創作5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臺
灣文學發展基金會,2009年。
封德屏主編,《人間風景‧陳映真》,臺北:文訊雜誌社、趨勢教育基金會,2009
年。
查建英,《八十年代──訪談錄》,香港:牛津大學,2006年。
姚瑞中,《臺灣廢墟迷走》,臺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高希均.李誠主編,《臺灣經濟經驗四十年》,臺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991年。
徐正光、宋文理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9年。new window
張京媛編,《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臺北:麥田文化,1998年。
張茂桂,《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許南村,《知識人的偏執》,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許南村編撰,《戰雲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
陳孔立,《臺灣歷史綱要》,臺北:人間出版社,1996年。
陳玉峰,《人文與生態》,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陳玉璽,《臺灣的依附型發展》,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陳光興主編,《陳映真思想與文學學術會議論文集》,新竹:交通大學,2009年。
陳君凱,《狂飆的年代:1920年代臺灣的政治、社會與文化活動》,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年。
陳芳明,《探索臺灣史觀》,臺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92年。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文化,1998年。
陳映真作品集
卷一《我的弟弟康雄》,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二《唐倩的喜劇》,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三《上班族的一日》,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四《萬商帝君》,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五《鈴璫花》,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六《思想的貧困》,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七《石破天驚》,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八《鳶山》,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九《鞭子與提燈》,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十《走出國境內的異國》,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十一《中國結》,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十二《西川滿與臺灣文學》,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十三《美國統治下的臺灣》,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十日《愛情的故事》,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卷十五《文學的思考者》,臺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陳映真,《趙南棟及陳映真短文選》,臺北:人間出版社,1987年。
陳映真,《孤兒的歷史‧歷史的孤兒》,臺北:遠景出版社,1984年。
陳映真等作,《知識份子十二講》,臺北縣:立緒文化,1999年。
陳映真等著,康來新、彭海瑩合編,《曲扭的鏡子》,臺北:雅歌出版社,1987年。
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三冊,新北:衛城出版,2013年。new window
陳學明,《新左派》,臺北:揚智文化,1995年。
莊嘉農,《憤怒的臺灣》,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40年》,臺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92年。
彭懷恩,《臺灣政治變遷40年》,臺北:自立報系出版社,1992年。
焦桐,《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沒有黨名的黨
──美麗島政團的發展》,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年。
楊威理著,陳映真譯,《雙鄉記──葉盛吉傳:一臺灣知識份子之青春‧徬徨‧探
索‧實踐與悲劇》,臺北:人間出版社,1995年。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臺北:聯合文學,1985年。
楊照,《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1991年。
詹.約翰著,黃丘隆譯,《葛蘭西,「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鼻祖》,臺北:結構群,
1989年。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趙遐秋、呂正惠主編,《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臺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
廖咸浩,《回顧現代文化想像》,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5年。
廖炳惠,《回顧現代──後現代與後殖民論文集》,臺北:麥田文化,1994年。new window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臺中:印書小舖,2010年。
劉進慶著,王宏仁等譯《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劉進慶、涂照彥、隅谷三喜男合著,《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
臺北:人間出版社,1993年。
蔡源煌,《當代文化理論與實踐》,臺北:雅典出版社,1996年。
盧修一,《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一九二八──一九三二》,臺北:自由時代,1990
年。
鍾喬,《回到人間的現場》,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0年。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
蕭阿勤,《戰現實:臺灣一九七○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
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年。
蕭新煌、顧忠華主編,《臺灣社會運動再出發》,高雄市:巨流圖書公司,2010年。
藍博洲,《尋訪被湮滅的臺灣史與臺灣人》,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
藍博洲,《幌馬車之歌》,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1年。
蘇新,《未歸的臺共鬥魂──蘇新自傳與文集》,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3年。
顧燕伶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9年。

三、期刊論文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92)〉,臺北:《臺北文獻》第53、54期合刊, 1981年4月。
尹章義,〈新莊巡檢之設置及其職權與功能—清代分守巡檢之一個案研究〉,臺
北:《食貨月刊》11卷8期、9期,(上),(下),1981年11月、12月。
尹章義,〈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之角色及其功能〉,臺北:《臺北文
獻》第59、60期合刊,1982年6月。
尹章義,〈臺灣意識與臺灣文學〉,臺北:《文季雙月刊》2卷4期,1984年12月。
尹章義,〈臺灣農民運動與楊逵〉,臺北:《中華雜誌》23卷262期, 1985年5月。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洲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
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北:《臺北文獻》第74期,1985年12月。
尹章義,〈在學術工程上建立臺灣史──歷史、態度與方法〉,尹章義、黃富三、許雪姬三教授座談會紀錄,臺北:《中國論壇》22卷2期,1986年4月。
尹章義,〈臺灣意識之史的發展〉,臺北:《中國論壇》23卷2期,1986年10月。
尹章義,〈知識分子與中國的分合強弱〉,臺北:《中國論壇》25卷8期, 1988年1月。
尹章義,〈二二八事件的善後工作要落實〉,臺北:《時報新聞周刊》第49 期,1988年3月。
尹章義,〈吳鳳騎白馬?〉,臺北:《歷史月刊》,1988年8月號。
尹章義,〈九○年代的統獨大辯論──國家認同與憲政危機〉,楊國樞、盧修一、謝長廷、蕭新煌、尹章義座談會,臺北:《中國論壇》第344期,1990年1月。
尹章義,〈從唐山、半山聯合治臺到福佬沙文主義—光復以來的省籍問題〉,《美
洲版時報周刊》第268 期,1990年4月。
尹章義,〈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臺北:《輔仁歷史學報》,new window
第2期,1990年8月。
尹章義,〈誰來安慰臺籍慰安婦--「慰安婦」索賠案全面普查〉,臺北:《時報周刊》第732期, 1992年3月。
尹章義,〈尋找臺灣「統派」的出路〉,臺北:《大國民》月刊,1992年5月。
尹章義,〈臺灣走向「多元化」社會〉,臺北:《貴族雜誌》1993年1月號, 1993年1月。
尹章義,〈二二八與殖民地戰的痛苦教訓〉,香港:《明報月刊》,1995年4月
號。
尹章義,〈六堆黨和義民黨的啟示──客家組黨今不如昔〉,臺北:《客家雜誌》第84期,1997年6月。
尹章義,〈臺灣客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中:《臺灣文獻》48卷2期, 1997年6月。new window
尹章義,〈臺灣族群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臺北:《歷史月刊》,1998年12月號。
尹章義,〈臺灣的族群問題與政治版圖──舊瓶老酒的「新臺灣人權」〉,臺北:《新》
月刊第75期, 1999年1月。
尹章義,〈臺灣人的日本觀──以日臺關係史為軸心所作的探索〉,臺北:《歷史月刊》2001年6月號。
尹章義,〈日本殖民臺灣時臺灣人的國籍與認同問題〉,臺北:《歷史月刊》2001年11月號。
尹章義,〈歷史的宏觀、智識份子的宏願──論陳癸森《論臺灣》〉,臺北:《海峽評論》月刊第139期,2002年7月。
尹章義,〈吉娃斯‧阿麗版的臺灣原住民族發史綱(上)〉,臺北:《歷史月刊》,
2002 年10 月號。
尹章義,〈吉娃斯‧阿麗版的臺灣原住民族史綱(下)〉,臺北:《歷史月刊》,2002
年11月號。
尹章義,〈全球化發展史與臺灣本土化危機〉,臺北:《社會新天地》第五期,2003年9月。
尹章義,〈延平王國的性質及其在國史上的地位──兼達廈門大學鄧孔朝教授〉,臺北:《輔仁歷史學報》第13期,2004年3月。new window
尹章義,〈臺北簡史──臺北設府築城百廿年紀〉,臺北:《歷史月刊》,2004年4月號。
尹章義,〈臺灣的性格與歷史發展〉,臺北:《歷史月刊》, 2004年10月號。
尹章義,〈美國的擴張主義與臺灣的命運--160年來美臺關係的回顧〉,臺北:《歷史月刊》,2006 年04月號。
王振寰,〈臺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卷1期,new window
1989春季號。
呂正惠,〈七、八十年代臺灣現實主義文學的道路〉,臺北:《新地文學》1卷2
期,1990年6月。
呂正惠,〈七、八十年代臺灣鄉土文學的源流與變遷──政治、社會及思想背景的new window
探討〉,《四十年來中國文學》,臺北:聯合文學,1995年6月。
李綠,〈臺大學生運動三十年回顧〉,臺北:《夏潮論壇》1卷9期,1983年10
月。
林家慶,〈從陳映真的文學創作思考當代知識份子的問題:「陳映真‧人間特展」
座談會紀實〉,臺北:《文訊》第291期,2010年1月。
高朗,〈如何理解中國崛起?〉,臺北:《遠景基金會季刊》7卷2期,2006new window
年4月。
陳玉峰,〈林業老兵不死鬱結多──《綠色救援行動》〉,臺北:《中外文學》,1997
年11月。
陳光興,〈1960年代的陳映真:訪談淺井基文教授〉,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new window
第84期,2011年9月。
陳芳明,〈如果是為了和平與團結──與陳映真談二二八事件〉,臺北:《臺灣新文
化》第9期,1987年6月。
陳映真,〈我的寫作與臺灣社會嬗變──陳映真香港浸會大學演講
(2004.03.31-04.21)〉,臺北:《INK印刻文學生活誌》,2004年8月。
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臺北:《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十六期,2008年6月。new window
栗國成,〈1957年臺北「劉自然事件」及1965年「美軍在華地位協定」之簽訂〉,new window
臺北:《東吳政治學報》第24期,2006年12月。
須文蔚,〈報導文學在臺灣,1949-1994〉,臺北:《新聞學研究》第51期,1996年7月。new window
曾靜渝,〈第三世界的文學實踐者–從讀陳映真八○年代的文學創作與生產〉,臺北:《東吳中文線上學術論文》第十一期,2010年9月。new window
詹宏志,〈看見是關心的開始──「人間」雜誌的誕生〉,臺北:《天下》雜誌,1985
年11月。
錢永祥,〈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臺北:《臺灣社new window
會研究季刊》一卷四期,1988年冬季號。
蔡源煌,〈思想的貧困──訪陳映真〉,臺北:《臺灣評論》第2期,1987年11
月。
劉依潔,〈陳映真在《人間》雜誌中所表現的媒體觀點與實踐方式〉,臺北:《東吳中文研究所集刊》第七期,2000年6月。new window
劉賓雁,〈中國之未來──《新左翼評論》對劉賓雁的採訪〉,臺北:《中國論壇》,
第33卷第1期,1992年10月。

四、研討會論文

尹章義,〈臺灣的認同危機及其發展史〉,香港大學「臺灣歷史國際學術會議宣讀論文」,《近代臺灣社會發展與民族意識》,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尹章義,〈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第四屆,《中國海洋發展史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3月。new window
尹章義,〈從瞭解到尊重──臺灣歷史研究法舉例〉,《探勘臺灣文化論文集》,臺
北:實踐大學通識教育中心編印,1998年12月。
尹章義,〈延平王國的性質及其在國史上的地位──兼答廈門大學鄧孔朝教授〉,new window
廈門大學《鄭成功驅荷復臺三百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廈
門大學,2002年4月。

五、學位論文

朱玉如,〈陳映真文學作品思想探討〉,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2年。
朱宥勳,〈戰後中文小說的「日本化」風格:鍾肇政、陳千武、郭松棻、陳映真、
施明正〉,新竹: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何恭佑,〈《人間》雜誌本土議題中的影像與書寫〉,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
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呂怡婷,〈冷戰時期臺灣主體意識的形成(1960-1972)葛智超、彭明敏、陳映真〉,
新竹: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呂毓軒,〈苦悶的象徵:陳映真早期小說(1959-1966)文藝典故研究〉,新竹: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季鴻,〈流動的臺灣-陳映真與臺灣左翼文學史觀〉,桃園:中央大學英美
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李亞橋,〈「民族主義」、「左翼」孰輕孰重?-陳映真左翼中國民族主義的形成與
開展〉,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林世傑,〈臺灣文學中的白色恐怖-以葉石濤與陳映真及其作品比較為主軸〉,
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林碧霞,〈陳映真小說中意象的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4年。
吳政勳,〈陳映真作品之政治批判──以薩伊德理論為研究途徑〉,臺北:臺灣大
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沈瑞馨,〈臺灣現代小說中之後殖民論述-以陳映真與王禎和為研究主體〉,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5年。
陳弘岱,〈《人間》雜誌紀實攝影對臺灣紀實攝影的影響〉,臺北: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陳明成,〈陳映真現象研究〉,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陳璦婷,〈概念隱喻理論(CMT)在小說的運用-陳映真、宋澤萊、黃凡的政治小說為中心〉,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
許振福,〈人間報導.文學人間-《人間》雜誌及其影響研究〉,臺北: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所碩士論文,2008年。
凌子楚,〈臺灣八○年代社運的政經分析〉,臺北: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郭紀舟,〈1970年代臺灣左翼啟蒙運動──《夏潮》雜誌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曾萍萍,〈陳映真小說與後殖民論述〉,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0年。
葉德盛,〈臺灣客家運動之未來方程式:形成與發展〉,臺北: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管永仲,〈陳映真小說主題研究〉,臺北:華梵人文科技學院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依潔,〈《人間》雜誌研究〉,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黎湘萍,〈敘述與自由:論陳映真的寫作和臺灣的文學精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
蔡孟莉,〈陳映真小說人物角色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
鄭秀婷,〈陳映真的文學觀及其文學實踐〉,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謝曉青,〈陳映真小說中知識分子與社會關係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鍾宛諭,〈拉丁美洲新興左派興起因素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拉丁美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羅秋英,〈太平洋戰爭的記憶書寫:以陳千武《活著回來》、陳映真〈忠孝公園〉、宋澤萊〈最後一場戰爭〉為例〉,臺中: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羅夏美,〈陳映真小說研究:以盧卡奇理論為主要探討途徑〉,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蘇慧雲,〈紅色的執著與白色的焦慮:陳映真及其小說研究〉,臺南: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

六、報紙
尹章義,〈從文化歷史觀點評估探親政策—應讓大陸臺胞返鄉〉,臺北:《自由時報》二版,1987年10月18日。
尹章義,〈我對二二八事件的看法〉,臺北:《中國時報》三版,1988年2月28日。
尹章義,〈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在哪裡〉,臺北:《聯合報》二版專論,1988年3月19日。
尹章義,〈讓五二○事件只留在歷史的附註中──農民暴動事件所透露的歷史訊息〉,臺北:《中國時報》二版專論,1988年6月9日。
尹章義,〈理解二二八,消弭人間戾氣〉,臺北:《聯合報》三版專論,1990年2月24日。
尹章義,〈解讀二二八—撥開迷霧,回到歷史的原點〉,臺北:《中時晚報》時代副刊,連載二日,1991年2月27日-28日。
尹章義,〈以二二八事件作為鬥爭工具的時代已過去,朝野若無共識將有礙臺灣前途的思考處理〉,臺北:《聯合報》二版專論,1991年2月28日。
尹章義,〈研究二二八事件應掌握歷史原因〉,臺北:《中國時報》二版專論,1991年2月28日。
尹章義,〈誰先開發臺灣──客家人?福佬人?〉,臺北:《聯合晚報》十五版天地版專欄,1993年12月2日。
尹章義,〈「臺灣意識」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聯合報》十一版專論,1994年1月12日。
尹章義,〈我們都是二二八受益人—他們的苦難,成為政治民主化利器〉,臺北:《聯合報》十一版民意論壇專論,1994年2月26日。
尹章義,〈「新臺灣人」的誕生〉,時論廣場專論,臺北:《中國時報》,1995年2月28日。
李府翰,〈陳映真.風景〉,臺北:《聯合報》,2004年9月19日A1版。
林懷民,〈停雲,六個交會〉,臺北:《中國時報》D4版,2013年8月12日。
陳其南,〈一則捏造的神話—吳鳳〉,臺北:《民生報》七版,1980年7月28日。new window
郭及天,〈提五大訴求,批財團炒地是「搶劫」…巢運怒吼 2萬人夜宿仁愛路〉,臺北:《經濟日報》A1版,2014年10月5日。
黃俊銘,〈臺灣風景 雲門映真〉,臺北:《聯合報》,2004年9月19日B7版。
劉開元,〈反核靜坐 遍地開花〉,臺北:《聯合晚報》A2版,2014年4月19日。
蔡珠兒、朱恩伶、張娟芬採訪,〈人間燈火未熄〉,臺北:《中國時報》三十一版,1993年5月14日。
羅奇,〈陳映真的堅持,由《人間》雜誌到「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臺北:《聯合報》四十一版,1999年9月20日。

七、網際網路

中華民國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官方網站,
http://www.immigration.gov.tw/ct.asp?xItem=1284466&ctNode=29699&mp
=1
臺灣勞工陣線網站,
https://sites.google.com/a/labor.ngo.tw/labor/。
林倩如,〈超載行動的歷史學家:專訪《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張
素玢〉,
http://e-info.org.tw/node/100934。
張文中,〈陳映真《人間雜誌》-臺灣左翼知識分子的追求和理想(訪談)〉,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3313。
薛承泰,林昭貞,〈外勞數量與臺灣勞工就業關係〉,臺北:《國家政策論壇》春
季號,2004年1月,
http://old.npf.org.tw/monthly/0401/theme-212.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