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使用者產生運動行為與涵化效果之研究
書刊名:嘉大體育健康休閒
作者:謝宗霖
出版日期:2012
卷期:11:1
頁次:頁52-66
主題關鍵詞:涵化理論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美商藝電運動行為涵化效果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06
  • 點閱點閱:45
近年來人們使用大眾傳播媒介的時間提高。科技及傳播產業的日新月異,不同時期造就出不同的行為參與份子,從親身參與者到觀賞者再到虛擬參與者,三者的行為並非都是各自分離的個體,而可說是出自同一個體,一個人常會有這三種運動行為,行為間彼此影響、彼此互動、彼此相關聯。因此,本研究以涵化理論為基礎架構之論點,探討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軟體是否會影響操作者改變本身的運動行為與涵化效果。本研究採量化研究法,針對有操作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的使用者為研究對象,其問卷調查地點為EA美商藝電遊戲概念店及2010全民數位遊戲玩家大賽,採用便利抽樣法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為480份,有效回收率為88%。根據研究目的程線的研究分析結果發現:一、人口統計資料顯示男性為居多、16~25歲、教育程度為大專院校與高中職族群、職業以學生居多、大多無收入,經濟來源來自父母。二、運動與運動參與情形資料顯示多數人有運動習慣、最常參與羽毛球運動、每週大多花一到三小時運動、大多數人都玩過電玩、全部的人都玩過運動性電玩、每週大多花一到三小時玩運動性電玩、大多數人喜歡玩曲棍球運動型電玩,籃球次之、無實際參與運動性電玩之運動項目之因素為不流行、喜歡玩電玩的主要因素為同儕影響。三、使用者性別在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之運動行為皆無顯著性差異、無從事運動習慣使用者比有從事運動習慣使用者對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參與比較在意;所有使用者在使用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的習慣對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之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使用者在運動行為上,無從事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的習慣使用者比有從事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的習慣使用者對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參與比較在意。四、在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使用者對運動行為相關性採以皮爾森相關係數表示之間相關程度,「運動行為」因素呈現顯著正相關。在運動行為因素之間影響關係顯示「運動意願」與「運動需求」之相關程度最高,相關係數值皆為r=.602;「運動需求」與「運動成就」之相關程度次之,相關係數值為r=.422;「運動意願」與「運動成就」之相關程度再次之,相關係數值為r=.342。五、在涵化理論的驗證下,閱聽人在接收運動性電子影音遊戲時,已在這接收的過程中無形間影響閱聽人對運動行為之涵化效果。
期刊論文
1.Geiger, S.、Newhagen, J.(1993)。Revealing the black box: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edia effects。Journal of Communication,43(4),42-50。  new window
2.資策會電子商務研究所FIND(2004)。世貿展覽資訊。\url\http://ecommerce.taipeitimes.com/ecom/industry/IndustryMember/FIND/profile_b5 $d201110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旻宏(2004)。台灣綜藝談話性節目之娛樂探討~以「康熙來了」為例。CAREER就業情報雜誌,339,5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旭(1999)。收看電視與對治安觀感之間的關聯:涵化理論的驗證。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朱璋(2004)。臺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運動參與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俊英(1996)。行銷研究。華泰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Gay, L. R.、Airasian, P.(1996)。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Prentice Hall。  new window
3.葉重新(2004)。心理學。臺北:心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明隆(2006)。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統計應用。臺北:知城數位科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翁秀琪(199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Nunnally, Jum C.、Bernstein, Ira H.(1978)。Psychometric Theory。McGraw-Hill。  new window
8.Signorielli, N.、Morgan, M.(1990)。Cultivation analysis。Newbury Park, CA。  new window
9.劉新白(1996)。廣播電視原理。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EA 台灣官方網站(2005)。遊戲資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振維(2006)。從涵化理論探討大眾傳播對閱聽人的影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