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張自超《春秋宗朱辨義》的解經方法
書刊名:儒學研究論叢
作者:丁亞傑
出版日期:2009
卷期:2
頁次:頁203-232
主題關鍵詞:春秋解經方法據事直書寄託論史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0
  • 點閱點閱:29
方法根據作品而來。對作品的認識、研究這一作品所欲達到的目的,形成問題意識。不同的問題意識會形成不同的方法。據事直書與書法見義,隱藏其後的問題意識,才是形成不同解經方法的根源。魯史與《春秋》的關係,究竟是「複製」抑或「修正」,又不僅是解經方法的問題,更涉及對聖人義理的認知。讀《春秋》既如讀魯史,《春秋》有何價值?如曰魯史不存,賴《春秋》保存之,更可論證《春秋》等同於魯史,失卻了經典的地位。據事直書未必能達到見義這一解經目標,從據事直書到直書見義,並非理所當然:仍賴《傳》的記事,才能掌握事件的因果關係;又須熟稔典制,才能見出人事的是非。所以直書能見義,尚需其他條件配合。此時以寄託論史的《春秋》解釋學另一傳統,或能在據事直書之外,有一新的視界。
期刊論文
1.戴晉新(20061100)。《春秋》書法與歷史書寫:一個歷史觀點。輔仁歷史學報,17,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亞傑(20070600)。方法論下的春秋觀:朱子的春秋學。鵝湖學誌,38,47-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基倫(20060600)。「《春秋》筆法」的詮釋與接受。國文學報,39,1-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高評(20010900)。「左傳」據事直書與以史傳經。成大中文學報,9,175-18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崑陽(1997)。論詩歌文化中的「託喻」觀念--以《文心雕龍.比興篇》為討論起點。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211-2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崇遠(1969)。春秋三傳傳禮異同考要。臺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龔鵬程(199604)。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苞(198305)。四君子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方苞(198305)。張彝歎哀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苞(198305)。記張彝歎夢岳忠武事。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康祺、褚家偉、張文玲(199712)。郎潛紀聞.三筆.張彝歎可謂暗修篤行之士。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珂(1981)。清稗類鈔.狷介類.張彝歎不肯試為吏。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永瑢等、王伯祥(1995)。春秋通論。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自超(1973)。春秋宗朱辨義.總論。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柳詒徵(2007)。國史要義。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龔鵬程(200706)。國學入門。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俞正燮(200509)。癸巳類稿二。合肥市: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彥(198212)。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高閌(1983)。春秋集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Schutz, Alfred、盧嵐蘭(2002)。舒茲論文集。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楊士勛(198212)。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國淦(1988)。左傳禮說.隱公二年。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朱大韶(1995)。春秋傳禮徵。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齊思和(200701)。史學概論講義。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龔鵬程(2006)。中國傳統文化十五講。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White, Hayden、劉安世(199912)。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胡安國(1983)。春秋傳。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冠三(1971)。史學與史學方法。臺北:萬年青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爾田、黃曙輝(2006)。史微。上海:上海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楊樹達(200704)。漢代婚喪禮俗考。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凱斯.詹京斯、賈士衡(2006)。歷史的再思考。臺北市: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高士奇、楊伯峻(198003)。左傳紀事本末。臺北市: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錢大昕、陳文和(1997)。潛研堂文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朱熹、黎靖德、王星賢(1986)。朱子語類。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左丘明、杜預、孔穎達(1982)。春秋左傳正義。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復觀(1979)。增訂兩漢思想史。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戴君仁(1978)。春秋辨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蔡英俊(20010000)。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杜預(1970)。春秋釋例。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楊向奎(1997)。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以周、王文錦(2007)。禮書通故。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董仲舒、蘇輿、鍾哲(1992)。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龔鵬程(1988)。文化、文學與美學。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左丘明、楊伯峻(1990)。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顧棟高、吳樹平、李解民(1993)。春秋大事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孫希旦、沈嘯寰、戴聖、王星賢(1989)。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