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比興」之「比」與「類思維」之聯繫--從「前比興」之「比」到漢代「比類」的探索
書刊名:中國文哲研究集刊
作者:陳秋宏
作者(外文):Chen, Chiu-hung
出版日期:2020
卷期:56
頁次:頁1-37
主題關鍵詞:詩學類思維比興比類六詩Poetic theoryLei thinkingBi-xingBi-leiThe six forms of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21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陳秋宏(20180600)。「類思維」與「感應」之聯繫--西漢以前,以「類」為關鍵字的文化考察。文與哲,32,55-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江乾益(2006)。詩經六義之經義與文學觀。第六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文學與經學研討會。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王夢鷗(20091110)。禮記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展良(2010)。傳統思維方式與學術語言的基本特性論集。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魏慶之、王仲聞(2007)。詩人玉屑。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葉舒憲(2005)。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自清(1964)。詩言志辨。台北:五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彭鋒(2003)。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中玉(1994)。中國古代文藝理論專題資料叢刊:意境.典型.比興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隋樹森(1989)。古詩十九首集釋。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周山(2011)。中國傳統類比推理系統研究。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黃朝陽(2006)。中國古代的類比:先秦諸子譬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曉芒(2011)。先秦諸子的論辯思想與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釋皎然、李壯鷹(2003)。詩式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董仲舒、鍾肇鵬(2005)。春秋繁露校釋。河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安石、邱漢生(1982)。詩義鈎沉。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麗虹(2002)。賦比興的現代闡釋。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蔡英俊(1995)。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昆吾(1998)。中國早期藝術與宗教。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炳社(2011)。隱喻藝術思維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懷榮(2007)。賦比興與中國詩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姚際恒(1980)。詩經通論。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班固、顏師古(1995)。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健(2003)。比興思維研究--對中國古代一種藝術思維方式的美學考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嚴可鈞(199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趙沛霖(1987)。興的源起--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毛亨、鄭玄、孔穎達(1997)。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何晏、邢昺(1997)。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符、汪繼培(1978)。潛夫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鄭玄、賈公彥(1997)。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劉寶楠、高流水(1990)。論語正義。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袁濟喜(2001)。興:藝術生命的激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成伯璵(1986)。毛詩指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鄭玄、孔穎達(1997)。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許慎、段玉裁(1984)。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左丘明、韋昭(2015)。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朱熹、趙長征(2017)。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郭紹虞(1983)。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周志煌(20130000)。物類與倫類:荀學觀念與近現代中國學術話語。臺北:洪葉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鄭毓瑜(20120000)。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牛兵占(2003)。黃帝內經素問譯注。中醫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1999)。全唐詩。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朱熹、黎靖德(1986)。朱子語類。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姜騫(2019)。思維的模式。天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馬蒔、孫國中、方向紅(2003)。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徐月英(2012)。黃帝內經:象數理思維模式。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陸心源(1998)。敬齋古今黈拾遺。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章太炎(1984)。章太炎全集三.檢論。上海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章太炎(2009)。經學略說。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樊明亞(2018)。形式邏輯。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戴震、湯志鈞(2009)。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顏崑陽(2017)。詩比興系論。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勰、詹鍈(198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王充、黃暉、劉盼遂(1990)。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白居易、謝思煒(2006)。白居易詩集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荀況、王天海(2016)。荀子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黃庭堅、劉琳、李勇先、王蓉貴(2001)。黃庭堅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杜甫、仇兆鰲(1979)。杜詩詳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管仲、黎翔鳳、梁運華(2004)。管子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劉安、高誘、何寧(1998)。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陳元鋒(1999)。樂官文化與文學--先秦詩歌史的文化巡禮。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葉嘉瑩(1985)。中國古典詩歌中形象與情意之關係例說--從形象與情意之關係看「賦、比、興」之說。迦陵談詩二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俊傑(19960000)。中國古代儒家歷史思維的方法及其運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榮灼(19960000)。作為類比推理的《墨辯》。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1. 從黃牛、解牛到牧牛--談儒釋道人生設計思考的創意思維
2. 唐君毅對於佛教慈悲智慧的理解--兼論心靈主體的超越性
3. 論楊澤波教授對牟宗三先生圓善論之批評
4. Book Review: Wu, Albert Monshan, «From Christ to Confucius: German Missionaries, Chinese Christians,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Christianity, 1860~1950»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6)
5. 書評:宋剛主編,《傳播、書寫與想象:明清文化視野中的西方》(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6. 書評:徐炳三,《近代中國東北基督新教研究(1867~1931)》(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
7. 書評:徐頌贊,《中國加利利的歌聲:迦南詩歌與當代中國家庭教會》(新北市:臺灣基督教文藝,2020)
8. 內在之言、被動性和愛洛斯還原:圍繞奧古斯丁內在之言的現象學論辯
9. 「至高的靈界現實」:論波愛修斯與C. S. 路易士的相遇
10. 委員長的「各各他」:西安事變中的蔣介石及其宗教意義的建構
11. 彎曲的十架:論冰心1951年後作品中的基督信仰
12. 漢語語境中撒瑪利亞婦人的形象書寫:以晚清基督教耶穌傳記為中心的考察
13. Karl F. A. Gützlaff and Western Biographies Entering Modern China
14. 就拙著《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敬答五位學友
15. 「同一性思維」與「生命的學問」--《徘徊於天人之際.海德格的哲學思路》的讀後思絮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