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探析《道教義樞》中「有、無」的思想意義
書刊名:中國學術年刊
作者:廖雅慧
作者(外文):Liao, Ya-huei
出版日期:2014
卷期:36:春
頁次:頁23-44
主題關鍵詞:道教義樞有無之名體用Tao-chiao I-shuBeingNon-beingThe name of being and non-beingSubstance and func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0
  • 點閱點閱:102
期刊論文
1.李剛(1997)。《道教義樞》論本跡與體用。江西社會科學,1997(8),8-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周芳敏(20090600)。王弼「體用」義詮定。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6(1),161-20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燦山(20111200)。唐初道士成玄英「重玄」的思維模式--以《老子義疏》為討論核心。國文學報,50,29-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勇(20121000)。有無、本末與體用:王弼經典詮釋中的哲學創造。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44,149-1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剛(1997)。《道教義樞》論「有無」。宗教學研究,1997(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玄奘(201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平坤(2013)。僧肇與吉藏的實相哲學。臺北:法鼓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勞思光(1984)。新編中國哲學。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鄭燦山(2009)。東晉唐初道教道德經學:關於道德經與重玄思想暨太玄部之討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孟安排(1988)。道教義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山田俊(1999)。唐初道教思想史研究--「太玄真一本際經」の成立と思想。京都市:平樂寺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僧肇(1987)。肇論。台北: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求那跋陀羅。雜阿含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湯用彤、湯一介(2001)。魏晉玄學。臺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國符(197503)。道藏源流考。臺北:祥生出版社:古亭書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強昱(2002)。從魏晉玄學到初唐重玄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弼、王志銘(1980)。老子微旨例略。台北:東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因(2003)。「空」、「有」與「有」、「無」--玄學與般若學交會問題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龍樹、鳩摩羅什。中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1995)。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牟宗三(199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盧國龍(2007)。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楊儒賓(1991)。莊周風貌。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黃俊傑、Ernest, N.(1977)。史學方法論叢。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宗昱(2001)。《道教義樞》研究。上海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李剛(2005)。重玄之道開啟眾妙之門--道教哲學論稿。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盧國龍(1993)。中國重玄學--理想與現實的殊途與同歸。人民中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牟宗三(1983)。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麥谷邦夫、孫銳(1987)。南北朝隋唐初道教教義學管窺--以《道教義樞》為線索。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