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藝術遇上科技:科技藝術跨界的策展對話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翁珮雯林富美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15
卷期:4
頁次:頁47-63
主題關鍵詞:科技藝術策展跨界Tech-artCuratorCrossov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7
  • 點閱點閱:161
自20世紀數位革命(Digital revolution)以來,科技影響人類生活的樣貌,也為藝術創作提供了更多元的媒材和靈感。在「科技」與「藝術」結合的新媒體藝術、科技藝術創作上,因科技的互動、虛擬性和數位化等特性,促進了跨媒體藝術的融合。且從80年代起,全球興起一股跨界、跨領域(Crossover, Cross-Field)的風潮,在藝術界更是興盛,在臺灣也有越來越多藝術家/團體,與其他領域跨界合作,運用多元媒材來創作藝術作品與展覽。在這股跨界合作的潮流下,臺灣由文化部舉辦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與跨域合創計畫補助等專案,鼓勵數位科技應用於表演藝術及任何跨域的創作上。國立臺灣美術館亦從2012年起舉辦「國際科技藝術展」,邀覽國內外藝術家、策展人共同策劃展覽。呈上,本研究欲探討在此情況下,現今科技藝術展演活動,藝術家與策展方各自面臨何種狀況?本研究以深度訪談與次級資料分析來探討。研究發現:對科技藝術藝術家、策展方來說1.跨界團隊合作成為趨勢2.對科技與技術能力越趨重要。其中因科技藝術而產生的跨界溝通1.藝術家跨界合作多採彼此平等的溝通模式2.策展人則仰賴行政及技術總監來進行溝通。
Art is a mirror reflects the era veining of the current society. The art creation is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age. The combin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help bring more multiple arts, include new media art, technology art, digital art and so on. Now technology gets involved in art changed not only artists but also curator. When technology gets involved in art, there are many artists beginning work with other field person to perform a work or an exhibition. As this trend, this research will discuss under this situation what happens to artists and the member in cross-field group. By using In-depth interview and secondary qualitative study, the result of research is point out the conversation's ability and technology's know-how of artist and curator is more important.
期刊論文
1.王鼎銘(19971101)。資訊時代人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時代意義。空大學訊,205,3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聖文、陳永賢(20070400)。新媒體藝術及其當代性。藝術論文集刊,8,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紹群(20140600)。潮、數位、古美術:從潮文化觀點解析故宮「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臺灣博物,33(2)=122,84-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姚瑞中(20030500)。臺灣錄影藝術的發展與反思。藝術家,56(5)=336,229-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豪鏘、李政宗(20081000)。運用Max/MSP/Jitter程式與Sobel運算並結合影像、聲音、MIDI音樂的互動以創作數位藝術作品。理工研究學報,42(2),15-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姚瑞中(2007)。台灣新媒體藝術發展回顧1984-2006。藝術認證,12,2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素雯(200409)。藝術家看策展人--姚瑞中:藝術家最終還是要繼續作創作。藝術家,59(3)=352,261-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冠帆、陳永賢、賴祥蔚(20120400)。以「科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探討臺灣新媒體藝術與企業跨組織合作關係。藝術論文集刊,18,117-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曾鈺涓(20100600)。臺灣數位藝術發展與困境。藝術家,421,206-2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范麗娟(19940600)。深度訪談簡介。質性研究,7(2),81-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國淦、于俊傑、余鑑(20151200)。變革之舞:傳統媒體《聯合報》導入關鍵績效考核的危機與轉機。中華傳播學刊,28,35-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韻如、林珮淳(2008)。從科技藝術探討當代跨領域創作之發展。SIGGRAPH TAIPEI 2008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臺北: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穎謙、唐玄輝(2009)。探討溝通在跨領域合作設計課程中的角色--以情境故事設計課程為例。2009 世界華人工業設計論壇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林宏璋(2004)。界線內外:跨領域藝術在臺灣。台北:國立文化藝術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孟蓉(2010)。探索跨領域教育中師生互動之因素與其影響--以科技藝術工作坊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冠帆(2011)。臺灣新媒體藝術與企業合作關係探討--以「科技藝術創作發表專案」暨「科光幻影」展覽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子琪(2012)。策展人關鍵特質之初探(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Kumar, Ranjit、潘中道、胡龍騰、蘇文賢(2014)。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謹睿(20080000)。數位美學? : 電腦時代的藝術創作及文化潮流剖析。臺北:藝術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樹培(1994)。人群關係與組織管理。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Jensen, Klaus B.、Jankowski, Nicholas W.、唐維敏(1996)。大眾傳播研究方法--質化取向。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Neuman, William Lawrence、朱柔若(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PTS台灣公共電視(20150215)。公視藝文大道 第141集 跨界混種,蘊藏人性的科技藝術--豪華朗機工專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OpHYACsRk, 20150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Theajen(20101206)。(10/19)國際論壇訪問 青鳥新媒體林俊廷藝術總監.wmv,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OE8n9ZYMM, 2015/0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TEDxTaipei(20131202)。為生活翻轉新音樂!:梁基爵、朱力行(Gaybird Leung & Henry Chu) at TEDxTaipei 201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wdp26I-vY, 2015/03/12。  new window
4.王嘉驥(20110506)。台灣媒體藝術發展評述,http://www.itpark.com.tw/people/essays_data/7/42, 2015/04/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寬育(20130730)。尋找資源應該要更具跨界視野:專訪藝術家王仲堃,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InterView_Content.aspx?n=3D262D328D191157&s=FD768CC093E31BA7&t=D25F1C2162C1484A&tn=, 2015/0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雨蛙(20060809)。給下一輪數位盛世的備忘錄,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Column_Content.aspx?n=428AA6B15105879C&s=77C0AFFB445BF61A, 2015/03/13。  new window
7.邱誌勇(20141026)。再論新媒體藝術之「新」的文化意涵,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Column_Content.aspx?n=42B9A64DC480BC01&s=45B5940A2B976910, 2015/03/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0131201)。當代舞團的跨域嘗試1/3,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R6FpTsyYKI, 2015/03/20。  new window
9.王柏偉,吳嘉瑄(20121207)。「科技。藝術。表演」系列之4:王俊傑:A+B不等於跨領域 開創新的可能性才是,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Article_Content.aspx?n=79F2E0580B85E800&t=1FAE3071495DBB5E&s=A767CD893A5AC58A, 2015/03/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蘇瑤華。科光幻影:台灣科技藝術的微型觀察,http://www.kdmofa.tnua.edu.tw/index.php?REQUEST_ID=bW9kPWV4JnBhZ2U9ZXNzYXkmRUlEPTUzJklEPTI1JllZPTIwMDcmTVQ9NQ, 201/0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0141123)。跨領域表演的多重身分--專訪狠主流多媒體創辦人周東彥,http://www.digiarts.org.tw/chinese/InterView_Content.aspx?n=428AA6B15105879C&s=A2846F817D73C276, 2015/03/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