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船山「叶韻十蔽」述評
書刊名:輔仁國文學報
作者:李鵑娟
作者(外文):Lee, Chuan-chua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40
頁次:頁17-35
主題關鍵詞:詩經叶韻辨叶韻十蔽叶韻改讀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7
  • 點閱點閱:160
王船山先生《詩廣傳》附載〈詩經寸韻辯〉一篇,略論古今音韻不同,籲請學者切忌以今律古,更不得強古過今,否則拘拘於反切之成側,刻舟膠柱,一成而不易,寐於音理而不知,一味彤啄穿鑿,必將造成風雅之盡失。嘗董理〈詩經叶韻辨〉一文,以為其所論述,大抵以下幾項:一、凡事不容以今證古。二、古今音韻不同,不得以沈約、孫愐強求風雅典之相叶。三、齊梁以降,詩歌用韻或同於風雅,蓋其人以古為基,而非古人之能豫謀於後;自亦不可以後人所定,規範風雅而求其合。四、說文所載本音,每多不合於今讀;大抵古音通而今音隘,古韻博而今韻狹。五、古無韻名而有實。無其名,故不可泥也有其實,故源流分合之際不可亂也。六、古韻有聲之令,如東冬江舍、魚虞合之類:亦有音之合,如虞歌合、文魚合之類。可據以見合于離,見離而知其可令。七、古人平、上、去三聲,合而不離,不符拘拘之叶而自通也。八、叶韻之說,其蔽尺,十,自十以往,彤啄穿鑿,尤不勝紀。可知船山先生所述,大抵齊果以來聲病叶韻以及後人謹守韻書之缺蔽,且其論述,大多屬實可從,唯本篇終非語文專著,故其說釋終有未盡精審之處,譬如所謂「音員成韻,員者,運流而不滯也,其地而弗能遷,再傳而非其故。」宜係未審六書形聲結構而傅會者;又如謂古韻「有聲之合,有音之合」者,當屬察於其同異而未能辨之以近轉、旁轉、對轉之理,故以聲令、音今為說者也。為能透過船山先生之論述,明於學者對齊果以來音韻理論之認知,以及實際遵從運用情形,本文試以先生所論「叶韻十蔽」為軸,逐一探討其是非得失,期能更進一步明暸齊梁以來聲病寸韻說之影響情形,並能因此得知學者對於音韻理論之實際認知及其所以致誤之緣由。
期刊論文
1.陳新雄(19830600)。古音學與詩經。輔仁學誌. 文學院之部,12,263-27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添富(20070200)。論「古人韻緩,不煩改字」。輔仁國文學報,23,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添富(19840600)。詩經例外押韻現象之分析。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13,727-76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鵑娟(2009)。孔廣森及其古音學(博士論文)。輔仁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許慎、段玉裁(1998)。新添古音說文解字。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夫之(1992)。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新雄(1972)。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新雄(19990000)。古音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靜芝(1968)。詩經通釋。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彭年(2001)。新校宋本廣韻。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