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十六國時期的儒學思想與實踐--以《晉書.載記》為中心
書刊名:高雄師大學報. 人文與藝術類
作者:林耀潾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Yao-lin
出版日期:2019
卷期:46
頁次:頁27-47
主題關鍵詞:十六國時期儒學晉書載記房玄齡夷夏觀念Sixteen Kingdoms periodConfucianismRecords of Unofficial DynastiesThe Book of JinFang Xuan-LingConcept of barbaric peoples and the Han Chines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10
  • 點閱點閱:7
期刊論文
1.龔詩堯(20110600)。十六國重要政權與同期拓拔鮮卑之漢化概況比較--以官方文教政策為討論核心。淡江中文學報,24,191-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友冰(2000)。十六國北魏時期的「夷夏之辨」。史林,200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鼎立(1983)。讀《晉書‧載記》。史學史研究,198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尹波濤(2013)。略論先秦時期的夷夏觀念。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樊文禮(2005)。中國古代儒家「用夏變夷」思想與理論的變遷。煙台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邱敏(1991)。《十六國春秋》史料來源述考。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馮君實(1992)。屠本《十六國春秋》史料探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永明(1989)。屠本《十六國春秋》史源探究。貴州師範大學學報,198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邱久榮(1992)。《十六國春秋》之亡佚及其輯本。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2(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之亮、許華偉(1998)。《晉書》、《十六國春秋》對勘札記。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3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趙儷生(1986)。《十六國春秋》、《晉書‧載記》對讀記。史學史研究,198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長琦、周群(2005)。《十六國春秋》散佚考略。學術研究,200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湯勤福(2010)。關於屠本《十六國春秋》真偽的若干問題。求是學刊,2010(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勇(2014)。《敦煌秘笈‧十六國春秋》考釋。民族研究,201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大渭(2004)。儒家民族觀與十六國北朝民族融合及其歷史影響。中國史研究,200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瞿林東(2007)。十六國時期的政治文化傾向--重讀《晉書‧載記》。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崔明德(2007)。兩漢民族關係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中華(2011)。中國儒學史‧魏晉南北朝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茲全、張國安(2013)。魏晉南北朝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魏收(1980)。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向、范祥雍、范邦瑾(2006)。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房玄齡(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崔鴻(1968)。十六國春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延壽(1980)。北史。台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子展(2001)。詩三百解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焦桂美(2009)。南北朝經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范曄、李賢(1983)。後漢書。鼎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杜預、孔穎達(1979)。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公羊壽、何休、徐彥、阮元(1979)。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晏、邢昺(1979)。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趙岐、孫奭(1979)。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崔鴻(1985)。十六國春秋。台北: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湯球(1985)。十六國春秋輯補。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登順(19960000)。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班納迪克‧安德森、吳叡人(2018)。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司馬光、胡三省、章鈺(1956)。資治通鑑。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王明珂(19970000)。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允晨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