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晚清以來的中國神話研究(1903-1941)
作者:趙惠瑜
作者(外文):Huey-Yu Jaw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鹿憶鹿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晚清中國神話人類學派古史辨派《山海經》the late QingChinese mythanthropology schoolGu-Shi-Bain schoolshan hai j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0
20世紀是中國神話研究興起的時代,迄今已逾百年的中國神話學,在研究者努力下,已由各學科的附屬品擺脫出來,獨立發展。隨著中國神話學的成熟,學者們不約而同地審視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神話研究的發展歷程。1903-1941年間,正是中國神話研究由觀念的萌芽到學說理論奠基的階段,以人類學派與古史辨派神話研究的共同成果為基礎,故本文以人類學派與古史辨派的中國神話研究為討論中心,藉此梳理晚清以來由人類學派與古史辨派共同構築出的中國神話研究基礎,以及兩者間的學術關聯。
本文先由晚清翻譯風潮起引的神話觀念的萌芽談起,探討人類學派對歐洲神話理論的容受,以及對神話相關概念的界定。接著梳理崔述疑古學說對古史辨派的影響,同時探討其中可能存在的日本因素。而此時學者對古史的辯證,恰好為中國神話留下還原的空間。此外,學者對古代民族分布的辯證,以及對神話源自民間的探討,影響了楊寬對古代東西二系民族神話的還原。最後,藉由學者對《山海經》及其神話的研究,一窺《山海經》神話地位的提升,以及古史辨派與人類學派相互影響的痕跡。
透過對人類學派與古史辨派個別的學術脈絡梳理,及其中國神話研究內容的探討分析,本文初步歸結出以下五點小結。第一,人類學派完整界定神話概念,提出神話研究法則。第二,古史辨派疑古思想與日本同源於崔述,古史辨學說應有受到日本的影響。第三,古史辨派初步完成帝繫神話的還原。第四,人類學派與古史辨派神話研究的互涉。第五,探討《山海經》神話價值的提升。
The study of Chinese myth have booming in 20th Century. Until now, it has been in development for centuries. Through endeavor of all researchers the production ability, it has become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A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study of Chinese myth, attracted many researchers study the process of (1903-1941). It is important time, from early concept to academic theory. Therefore, this study attempt to use comparison study by research results of anthropology school, Gu-Shi Bain school and “shan hai jing” in the late Qing.
The findings showed, the first, anthropology school complete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of myth, the myth of research proposed rule. Second, Gu-Shi Bain school and Japan thought of doubting homologous Cui Shu, Gu-Shi Bain doctrine should be subject to Japanese influence. Third, Gu-Shi Bain school completed the initial reduction the emperor system of myth. Fourth, the research of myth was involve mutual anthropology school and Gu-Shi Bain school. Fifth, Discussion enhance the value of myth of “shan hai jing”.
一、古籍
(周)隨巢子,《隨巢子》,《傳世藏書》諸子第1冊,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6年
(漢)王充著、(清)汪繼培箋、彭鐸校正,《潛夫論箋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漢)王充著、韓復智註譯,《論衡今註今譯》,臺北:國立編譯館,2005 年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漢)唐蒙,《博物記》,《山東文獻集成》第1輯第49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漢)班固撰、(清)陳立疏證,《白虎通疏證》,《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86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圈點說文解字》,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漢)許慎撰、葉德輝輯,《淮南鴻烈閒詁》,《叢書集成續編》第87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漢)揚雄撰、(明)鄭樸輯,《中國野史集成》第1册,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漢)賈誼著,閻振益、鍾夏校注,《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漢)劉向整理、周渭卿點校,《世本》,《二十五別史》第1冊,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0年
(晉)干寶,《新校搜神記》,臺北:世界書局,2003年
(晉)袁宏點校,《逸周書》,《二十五別史》第1冊,濟南:齊魯書社出版社,2000年
(晉)郭璞注、(清)洪頤烜校,《穆天子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9 年
(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房玄齡,《晉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25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宋)歐陽修,《居士集》,《歐陽修全集(上冊)》,臺北:世界書局,1988年
(宋)李昉,《太平御覽》,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宋)范曄著、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4 年
(宋)劉恕,《資治通鑑外紀》,《四庫全書珍本》第57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宋)羅泌,《路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38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王筠,《說文釋例》,《山東文獻集成》第2輯第12冊,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年
(清)宋翔鳳,《尚書略說》,《續修四庫全書》第4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崔述,《考信錄》,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清)崔述著、顧頡剛點校,《崔東壁遺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清)張之洞,《書目答問》,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

二、近代專書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丁謙,《穆天子傳地理考證》,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于春松,孟彥弘編,《王國維學術經典集.上卷》,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尹達,《中國史學發展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
尹達,《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
尹榮方,《神話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方璧,《北歐神話ABC》,上海:世界書局,1930年
王文寶,《中國民俗研究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仲孚,《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new window
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1987年
王汎森、杜正勝,《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臺北:傅斯年先生百齡紀念籌備會,1995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三民書局,1992年
王孝廉,《嶺雲關雪──民族神話學論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上、下)》,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實業文化公司,1997年new window
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叢書集成三編》第6輯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叢書集成三編》第6輯第8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國維,《觀堂集林(外二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王善才主編,《《山海經》與中華文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煥鑣,《墨子校釋》,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
王煦華,《古史辨僞與現代史學──顧頡剛集 》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王夢鷗,《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王樹民,《中國史學史綱要》,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王學典、孫延傑,《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
史次耘,《孟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布占祥、馬亮寬,《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傅斯年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玄珠,《中國神話研究ABC》,上海:世界書局,1929年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印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75年
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江林昌等,《中國古代文明研究與學術史:李學勤教授伉儷七十壽慶紀念文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年
江俠庵編譯,《先秦經籍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年
江紹原,《宗教的出身與成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風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江紹原,《中國古代旅行之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何新,《諸神的起源──中國遠古神話與歷史》,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余英時,《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宋原放編、汪家熔輯注,《中國出版史料:近代部分》,武漢:湖北教育,2004年
沈雲龍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臺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
吳少珉、趙金昭,《二十世紀疑古思潮》,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吳晗,李華,楊釗,張習孔主編,《吳晗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呂思勉,《呂思勉論學叢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呂思勉,《史學與史籍七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亦園、王秋桂,《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李稚田,《開篇鑼鼓——李稚田民間文化論著集》,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年
李學勤,《走出疑古時代》,長春:長春出版社,2007年
杜正勝,《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上、下)》,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杜正勝,《新史學之路》,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杜正勝、王汎森,《新學術之路(上、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8年
杜而未,《山海經的神話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杜希宙、黃濤,《中國歷代祭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香港:三育圖書文具公司,1980年
周作人,《夜讀抄》,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周作人,《周作人先生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周作人,《周作人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周星,《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周振甫譯注,《周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3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林惠祥,《神話論》,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林惠祥,《林惠祥人類學論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林惠祥,《神話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林惠祥、茅盾、謝六逸等,《神話三家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花蓮教育大學民間文學研究,《2006民俗暨民間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6年
邵增樺,《韓非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
胡適,《中國章回小說考證》,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
胡適,《胡適的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胡適,《白話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2001年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苑利,《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茅盾,《神話雜論》,上海:上海書局,1929年
茅盾,《茅盾評論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ABC》,上海:上海書局,1992年
茅盾,《茅盾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
茅盾,《茅盾說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夏曾佑著,夏麗蓮整理,《錢塘夏曾佑穗卿先生紀念文集》,臺北:文景書局,1998年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徐中舒,《徐中舒論先秦史》,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年
徐元誥,《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年
耿雲志,《胡適研究論稿》,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袁珂,《神話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袁珂,《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82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
袁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公司,1991年
袁珂,《中國神話通論》,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袁珂,《袁珂神話論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袁珂等,《中國神話資料萃編》,成都: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
馬卉欣,《盤古之神》,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粹》,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馬昌儀,《古本山海經圖說》,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馬書田,《中國民間諸神》, 北京:團結出版社,1997年
馬敘倫,《莊子義證》,《民國叢書(第5編)》第6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馬曉宏,《天‧神‧人》,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
馬祖毅,《中國翻譯史》,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
高亨、董治安,《上古神話》,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高明,《大戴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洲島的神聖敘事》, 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章炳麟,《新方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new window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2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new window
張岩,《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張振犁,《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張學書,《中國現代史學思潮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曹書杰,《后稷傳說與稷祀文化》,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許冠三,《新史學九十年》,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上海:大東書局,1931年
郭沫若,《先秦學術述林》,重慶:東南出版社,1945年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地不祥:人人出版社,1954年
郭沫若,《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
郭沫若,《郭沫若自敘》,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年
郭沫若,《金文叢考》,《金文文獻集成》第25冊,香港:香港明石文化國際出版公司,2004年
郭精銳,《神話與中國古代文化的縮影》,廣州:花城出版社,1993年
陳世珍,《眾神的起源》,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
陳平原,《現代學術史上的俗文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陳志明,《顧頡剛的疑古史學──及其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意義》,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
陳其泰、張京華,《古史辨學說評價討論集》,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年
陳泳超,《堯舜傳說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泳超,《中國民間文學研究的現代軌轍》,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陳建憲,《神衹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的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建憲,《神話解讀》,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陳連山,《山海經學術史考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陳廣忠,《淮南子譯注》,臺北:建安出版社,1996年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信仰》,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章太炎,《章太炎講演集》,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陶陽、牟鐘秀,《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鹿憶鹿,《洪水神話──以中國南方民族與臺灣原住民為中心》,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new window
傅斯年,《東北史綱(初稿)》,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2年
傅斯年,《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傅斯年,《史料略論及其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
傅斯年,《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單士釐,《歸潛記》,湖南:岳麓書社,1985年
游琪、劉錫誠,《山岳與象徵》,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程憬著,顧頡剛整理,陳泳超編訂,《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童書業著、童教英整理,《童書業歷史地理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童書業著、童教英整理,《童書業史籍考證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馮天瑜,《上古神話縱橫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
馮沅君,《古史研究‧序》,上海:新月書店,1928年
黃石,《神話研究》,上海:開明書店,1927年
黃敏蘭,《學術救國──知識份子歷史觀與中國政治》,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黃壽祺、梅桐生,《楚辭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4年
黃彰健,《中國遠古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6年new window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
楊利慧,《神話與神話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
楊監點校,《呂氏春秋》,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
楊監點校,《淮南子》,長沙:岳麓書社,1989年
楊寬,《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寬,《楊寬古史論文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楊寬,《歷史激流:楊寬自傳》,臺北:大塊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
楊寬,《先秦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葉林生,《古帝傳說與華夏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中國詩歌的發生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葛兆光,《西潮又東風──晚清民初思想、宗教與學術十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葛懋春、李興芝編,《胡適哲學思想資料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
董立章,《三皇五帝斷代》,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
路新生,《中國近三百年疑古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熊公哲,《荀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聞一多,《神話與詩》,臺中:藍燈出版社,1975年
蒙文通,《蒙文通文集》,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圖書公司,2001年
趙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國現代民俗思想史論(1918-1937)》,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趙景深,《童話概要》,北京:北新書局,1927年
齊思和,《中國史探研》,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劉錫蕃,《嶺表紀蠻》,《民國叢書(第三編)》第18冊,上海:上海書店,1948年
劉魁立、馬昌儀、程薔,《神話新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年
劉魁立,《劉魁立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劉起釪,《古史續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
劉起釪,《顧頡剛先生學述》,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通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顧頡剛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夢溪,《中國現代學術經典:傅斯年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劉文忠等,《墨子譯注》,臺北:建安出版社,1997年
劉曄原、鄭惠堅,《中國古代祭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硏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劉錫誠,《二十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4年
歐陽哲生編,《胡適學術文化隨筆》,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潛明茲,《神話學的歷程》,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9年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蔣觀雲,《中國人種考》,上海:華通書局,1929年
衛聚賢,《古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2005年
鄭振鐸,《湯禱篇》,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
鄭振鐸譯,《戀愛的故事》,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鄭振鐸譯,《希臘神話》,上海:生活書店,1935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北新書局,1930年
魯迅,《魯迅書信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
魯迅,《魯迅雜文補編》,臺北:風雲時代,1999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蕭兵,《中國文化的精英──太陽英雄神話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錢玄同,《錢玄同日記》,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璩鑫圭、童富勇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彙編:教育思想》,上海:上海教育1997年
謝六逸,《神話學ABC》,上海:世界書局,1928年
謝六逸,《神話學》,臺北:啟明書局,1961年
謝六逸,《神話學ABC》,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謝六逸譯,《俄德西冒險記》,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
謝六逸譯,《伊利亞特的故事》,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幾個文化圈的比較》,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業文化事業公司,2006年
鍾宗憲,《民間文學與民間文化采風》,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
鍾敬文,《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蘇時學,《爻山筆話》,《四庫未收書刊》第7輯第11册,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顧潮,《歷劫終教志不灰──我的父親顧頡剛》,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顧潮,《顧頡剛學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
顧潮,《顧頡剛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顧潮、顧洪,《顧頡剛評傳》,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年
顧頡剛,《史林雜識‧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顧頡剛,《顧頡剛古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顧頡剛,《顧頡剛讀書筆記》,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顧頡剛,《顧頡剛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顧頡剛,《當代中國史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顧頡剛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日)三宅米吉,故那珂博士功績紀念會編,《那珂通世遺書》,東京:大日本圖書株式會社,1915年
(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神話學入門》,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8年
(日)內藤湖南,《內藤湖南全集》,東京:筑摩書房,1969-1976年
(日)白川靜著、王孝廉譯,《中國神話》,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
(日)白鳥庫吉,《白鳥庫吉全集》,東京都:岩波書店,1970年
(日)池田末利,《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と思想》,東京都:東海大學出版會,1981年
(日)貝塚茂樹,《中國古代史學發展》,東京都:弘文堂,1953年
(日)高木敏雄,《比較神話學》,東京:博文館,1910年
(日)森三樹三郎,《中國古代神話:制度と思想》,東京:清水弘文堂書房,1969年
(日)森安太郎撰、王孝廉譯,《中國古代神話硏究》,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4年
(日)御手洗勝,《古代中國の神々:古代傳說の硏究》,東京都:創文社,1984年
(日)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主編,《神與神話》,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日)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2年
(日)鹽谷溫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概論講話》,上海:開明書店,1929年
(法)倍松(Besson, Maurice, b)著,胡愈之譯,《圖騰主義》,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年
(法)馬伯樂(Henri Maspero)著、馮沅君譯,《書經中的神話》,長沙: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1939年
(法)葛蘭言著,李璜譯,《古中國的跳舞與神秘故事:附法國漢學小史》,北京:中華書局,1933年
(英)弗雷澤(Frazer J. G.),汪培基譯,《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
(英)安德魯‧蘭(Andrew Lang)、羅達‧葛哈德(Rider Haggard),周作人譯,《紅星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07年
(英)馬克斯‧繆勒(Max F. Muller)著,金澤譯,《比較神話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
(英)馬克斯‧繆勒(Max F. Muller)著,陳觀勝、李培茱譯,《宗教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英)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 B.)著,李安宅譯,《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
(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
(英)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著、嚴復譯,《群學肄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美)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撰、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 臺北:桂冠圖書,2000年
(美)摩爾根(Lewis Henry Morgan)著,楊東蓴、張栗原合譯,《古代社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俄)李福清著、馬昌儀編,《中國神話故事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Édouard Chavannes, 1967, Les Mémoires historiques de Se-ma Ts'ien, Paris, Librairie d’Amérique et d’Orient Adrien Maisonneuve
Friedrich Hirth, 1908, 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 to the end of the Chóu dynasty, New York, Th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Marcel Granet, 1926, Danses et légendes de la Chine ancienne, Paris, Le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三、單篇論文
王小林,日本中國學的啓示與課題,《九州學林》第2卷第4期,頁237,2004年。
王以中,山海經圖與職貢圖,《禹貢半月刊》第1卷第3期,1934年
王汎森,王國維與傅斯年──以〈殷周制度論〉與〈夷夏東西說〉為主的討論,《紀念王國維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討論集》,頁10-31,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王孝廉,日本學者的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大陸雜誌》第45卷第1期,頁31-38,1972年7月
王孝廉,從古史到神話:顧頡剛的思想形成、神話研究以及和富永仲基加上說的比較,《民俗曲藝》第30期,頁131-174,1984年7月new window
王孝廉,黃河之水──河神的原像及信仰傳承,《民間文學論壇》第5期(總第40期),頁7-16,1989年9月new window
王明珂,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年9月new window
王青,中國神話形成的主要途徑──歷史神話化,《東南文化》第4期(總第114期),頁44-48,1996年
王晴佳,從整理國故到再造文明:五四時期史學革新的現代意義,《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1卷,頁127-138,2007年8月
王樹民,《古史辨》評議,《河北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頁39-49,1997年4月
王樹民,五帝時期的歷史探秘,《河北學刊》第23卷第1期,頁145-151,2003年1月
王煦華,試論顧頡剛的疑古辨偽思想,《中國哲學(第17輯)》,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玄珠,各民族的神話何以多相似,《文學週報》第5卷第8期,1928年
田兆元,中國神話史研究的若干問題,《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頁14-18,2006年4月
田旭東,《古史辨》及疑古學派之我見,《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3期,頁51-55,2003年8月
朱心怡,盤古神話探源,《東華人文學報》第6期,頁1-24,2004年7月new window
江寧,《古史辨》派,《文史哲》第5期(總第182期),頁37-39,1987年9月
何觀洲,《山海經》在科學上之批判及作者之時代考,《燕京學報》第7期,1930年
余英時,學術思想史的創見及流變──從胡適與傅斯年說起,《古今論衡》第3卷,頁66-75,1999年12月new window
吳少珉,近50年來「古史辨派」研究述評,《洛陽大學學報》第15卷第1期,頁70-74, 2000年3月
吳晗,山海經中的古代故事及其系統,《史學年報》第3卷,頁99-100,1931年
吳少珉,張京華,顧領剛與崔述的學術關聯,《洛陽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頁1-12,2002年9月
呂微,傳統經學與現代神話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5期,頁18-23,2003年9月
李立,新中國神話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文史哲》第2期(總第269期),頁14-19,2002年
李帆,民族主義與國際認同之間——以劉師培的中國人種、文明西來說為例,《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4期
李帆,關於拉克伯里學說進入中國的若干問題,《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李孝遷,日本「堯舜禹抹殺論」之爭議對民國古史學界的影響,《史學研究》2010年第4期(總第140期),頁53-63
李悌君,關於中國古史問題及其研究法,《勵學》1936年第6期
李學勤,中國古代研究一百年,《人文雜誌》第5期,頁60-67,1997年
李學勤,也談信史、疑古、釋古,《原道》,2001年10月
李艷波,中國創世神話研究評述,《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5期,頁84-88,2006年9月
杜正勝,從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學革命及其與胡適、顧頡剛的關係,《中國文化》第12期,頁224-237,1995年12月
杜新艷,晚清神話學的西方社會民俗學淵源,《太原大學學報》第5卷第1期(總第17期),頁23-29,2004年3月
杜蒸民,胡適與古史辨派,《安徽史學》第1期,頁49-55,1989年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8期,頁1-77,1997年12月new window
沈長雲,古史辨派的史學遺產與中國上古史體系的建設,《史學集刊》第4期,頁97-103,2006年7月
季維龍,胡適與「古史辨」學派,《歷史教學問題》第1期,頁1-6,1994年2月
屈萬里,我國傳統古史說之破壞和現代信史的重建,查時傑編,《中國通史集論》, 頁246-266, 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9月
胡欽甫,從《山海經》的神話中所得古史觀,《中國文學季刊》第1卷第1期1929年
胡新生,略論「古史辨」派的古史研究方法,《史學月刊》第6期(總第206期)頁28-31下轉42,1993年
胡適,發刊宣言,《國學季刊》第1卷第1期,1923年
凌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22期,1966年
夏志峰,楚國神話初論,《楚文化研究論集》第4集,頁585-596,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孫文青,山海經時代的社會性質初探,《光明日報》,1957年8月15日
孫江,拉克伯里「中國文明西來說」在東亞的傳佈與文本之比較,《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
孫昌照,聞一多與《山海經》,余嘉華,熊朝雋主編,《聞一多研究文集》,頁287-298,昆明:雲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
徐中舒,從古書中推測殷周民族,清華大學《國學論叢》第1卷第1號,頁109-113,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6月
徐旭生,《山海經》的地理意義,《地理知識》,1955年8月
徐雁平,近代中日學術交流考論──以胡適與青木正兒為中心,《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頁103,200年12月new window
秦照芬,近百年來中國上古史研究的概況,《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33期,頁189-200,2002年
馬昌儀,我國第一個評述拉奧孔的女性──論單士釐的美學見解,《文藝研究》第4期,1984年
馬昌儀,程憬及其中國神話研究,《中國文化研究》秋季刊,頁75-80,1994年
馬昌儀,中國神話學發展的一個輪廓,《中國神話學文論選粹‧編者序言》,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頁7-16,1994年
馬桂秋,20世紀神話學歷史的學術重構──讀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粹》,《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3期,頁22-23,2007年5月
高有鵬,中國神話研究的世紀回眸,《中國文化研究》冬之卷(總第22期),頁71-75,1998年
屠孝實,漢族西來說考證,《國故論叢》,1928年
張文安,重談神話的定義問題——神話學基本命題的反思,《社會科學評論》,頁9-16,2007年
張利,西方史學的傳播與古史辨派的產生,《許昌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頁118-121,2003年
張利,顧頡剛與錢玄同的學術關聯,《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頁92-95,2006年
張步天,20世紀《山海經》作者和成書經過的討論,《益陽師專學報》第1期,2001年
張京華,論胡適「縮短」「拉長」兩階段的古史觀,《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卷第5期,頁53-59下轉74,2002年10月
張京華,論顧頡剛與崔述的學術關聯,《洛陽大學學報》第17卷第3期,頁1-12,2002年9月
張京華,「眾議疑古思潮──二十世紀疑古思潮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紀要,《二十世紀疑古思潮回顧與前瞻》,北京:京華出版社,2003年
張治,民國時期古希臘神話的漢譯,《讀書》第3期,頁21-30,2012年
張銘遠,顧頡剛古史辨神話觀試探,《民間文學論壇》第1期(總第18期),頁232-252,1986年
張蔭麟,評衛聚賢古史研究,《大公報‧文學副刊》第10版,1928年12月31日
曹婉如,〈五藏山經〉和〈禹貢〉中的地理知識,《科學史集刊》第1期,1958年
許倬雲,傅孟真先生的史學觀念及其淵源,《慶祝楊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論文集》,頁653-659,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
盛邦和,20世紀初葉日本疑古史學敘論,《思想與文化》第5輯,頁319-338,2005年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新小說》第1卷第1期,1902年
郭建佑,從晚清譯書書目的分類體系論晚清士人對西學類目的解讀與應對,《圖書資訊學研究》,頁131-181,第6卷第2期new window
陳永香,人類學派對中國現代神話學的影響瑣談,《楚雄師專學報》第16卷第1期,頁78-80,2001年1月
陳其泰,「古史辨派」的興起及其評價問題,《中國文化研究》春之卷(總第23期),頁8-15,1999年
陳泳超,顧頡剛古史神話研究之檢討──以1923年古史大爭論為中心,《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頁131-137,2000年
陳泳超,程憬先生學術年譜考述,《國學學刊》第4期,頁123-134,2014年
陳勇,疑古與考信──錢穆評古史辨派的古史理論,《學術月刊》第5期,頁80-87,2000年
陳建憲,試倫神話的定義與形態,《黃淮學刊(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4期 1995年
陳建憲,論神話學的基本概念與方法,《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2期,頁1-6,1997年
陳建憲,精神還鄉的引魂之幡──20世紀中國神話學回眸,《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3期,頁132-137,1998年7月
陳建憲,比較神話學的「母題」概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1期,頁40-44,2000年1月
陳建憲,走向田野 回歸文本──中國神話學理論建設反思之一,《民俗研究》第4期,頁5-13,2003年
陳連山,文化視野對中國現代神話學發展的影響,《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4期,頁15-7,2001年
陳連山,走出西方神話的陰影──論中國神話學界使用西方現代神話概念的成就與侷限,《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6期,頁17-21,2006年12月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20期,頁485-576,1936年12月
陳學然,中日學術交流與古史辨運動:從章太炎的批判說起,《中華文史論叢》2012年第3期(總第107期),頁277-401
陳麗琴,顧頡剛與茅盾神話研究之比較,《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5期, 頁64-73,2007年9月
鹿憶鹿,百年來洪水神話研究回顧,《民間文化青年論壇》,2003年8月
鹿憶鹿,單士釐與拉奧孔──兼論晚清學者的神話觀,《興大中文學報》第23期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頁1-26,2008年
傅斯年,〈天問〉之史料性,《古今論衡》創刊號,頁110-124,1998年10月
傅斯年,中西史學觀點之變遷,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傅斯年檔案」II:945(未刊稿)
程憬,中國的羿與希臘的赫克利斯(古代神話研究之一),《安徽大學季刊》第1卷第3期,頁15-30,1936年7月
程憬,山海經考,《圖書季刊》新4卷第3、4期,頁16-34,1943年
賀學君,中國神話研究百年,《社會科學研究》第5期,頁135-141,2000年
賀學君,中日中國神話研究百年比較,《文學評論》第5期,頁149-154,2001年
黃惠焜,論神話,《民族文學研究》第4卷,1984年
黃震雲、楊勝朋,20世紀神話研究綜述(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頁22-27,2003年1月
黃震雲、楊勝朋,20世紀神話研究綜述(下),《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2期,頁7-10,2003年4月
黃澤,20世紀中國神話學研究述評,《思想戰線》第33卷第5期,頁105-110,2007年
楊向奎,論「古史辨派」,《中華學術論文集》,頁11-35,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11月
楊向奎,五四時代的胡適、傅斯年、顧頡剛三位先生,《文史哲》第3期(總第192期),頁49-51,1989年5月
楊成志,關於相同神話解釋的學說,《民間文藝》(中山大學)第3卷,頁7-12,1927年
楊思信,拉克伯里的「中國文化西來說」及其在近代中國的反響,《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2期
楊堃,論神話的起源與發展,《民間文學論壇》第1卷,1985年
楊棟,二十世紀大禹傳說研究,《開封大學學報》第26卷第2期,頁1-6,2012年6月
楊筠如,中國史前文化的推測,《暨大文學院集刊》2集1,1931年6月
楊寬,秦〈詛楚文〉所表演的「詛」的巫術,《文學遺產》第5期,頁28-37,1995年
楊寬,《穆天子傳》真實來歷的探討,《中華文史論叢》第55輯,頁182-204,1996年12月
楊寬,顧頡剛先生和《古史辨》,《光明日報》第3版,1982年7月19日
楊寬,楚帛書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文學遺產》1997年第4期,頁7-8。
葉舒憲,神話學的興起及其東漸,《人文雜誌》第3期,頁111-116下轉126,1996年
葉舒憲,神話的意蘊與神話學的方法,《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2期,頁219-229,2002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的特性之新詮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第5期,頁,71-77,2005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學百年回眸,《學術交流》第1期(總第130期),頁154-164,2005年1月
葉舒憲,中國聖人神話原型新考——兼論作為國教的玉宗教,《武漢大學學報(人社版)》,2010年3月
董德福,錢玄同與胡適,《史林》第2期,頁71-108,2001年
裘錫圭、曹峰,「古史辨」派、「二重證據法」及其相關問題──裘錫圭先生訪談錄,《文史哲》第4期(總第301期),頁5-16,2007年
路新生,試論疑古史學對蒙文通的影響——以蒙文通的中國傳說時代古史研究為例,《齊魯學刊》第216卷第3期,2010年5月
寧旭東,中西比較背景下的中國古代神話至上神──帝俊,《成都教育學院學報》第20卷第12期,頁120-122,2006年12月
趙沛霖,顧頡剛先生對中國神話學的巨大貢獻,《貴州社會科學》第1期,頁67-71,2002年
劉貴福,論錢玄同的疑古思想,《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頁62-70,2001年
劉錫誠,茅盾與中國神話學,《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1期,頁78-85下轉104,2006年
劉錫誠,顧頡剛與「古史辨」神話學──紀念《古史辨》出版80週年,《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4期,頁5-16,2006年8月
劉錫誠,胡適的民間文學理論與實踐,《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頁23-40,2007年
劉錫誠,鄭振鐸在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上的意義,《民間文化論壇》第3期,2009年
劉馨、宋勤霞,西方實證主義史學與二十世紀初中國新史學思潮,《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頁59-64,2002年1月
劉師培,崔述傳,《國粹學報》第3卷第9號,1907年9月
廖名春,試論古史辨運動興起的思想來源,《中國學術新證》,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
潘光哲,評王汎森撰《傅斯年:史學與政治之間的一生》,《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2期,頁136-144,2001年9月
潛明茲,臺灣神話學暨兩岸文化的同源一體,《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頁92-103,1994年
潛明茲,百年神話研究略論,《鐵道師院學報》第14卷第6期,頁53-58,1997年12月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五十年,《民俗通訊》第1期,頁17-25,2000年
蔣觀雲,神話‧歷史養成之人物,東京《新民叢報•談叢》第36號,1903年
衛聚賢,中國古史的年代,《說文月刊》第1期,1937年
鄭和福,茅盾「神話研究」中的國族情結探析,《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1期,頁177-193,2009年4月new window
鄭和福,將神話、傳說「還原」成歷史──徐旭生對中國神話傳說的處理初探,《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15集, 2009年9月
鄭和福,史學脈絡中對《山海經》神話性的認定──論《山海經》在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中的運用情況,《道南論衡:2012年全國研究生學術研討會》,頁1-19,2012年
鄭振鐸,荷馬系的小史詩,《小說月報》第20卷第1期, 1929年
鄭振鐸譯,阿波羅與撻芬──希臘神話之一,《文學》,頁1-3,1921年
鄭振鐸譯,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中的英雄傳說,《小說月報》,1930-1931年
盧毅,試論錢玄同對顧頡剛的學術影響,《東方論壇》第6期,頁85-89,2006年
錢婉約,「層累地造成說」與「加上原則」──中日近代史學上之古史辨偽理論,《人文論叢》1999年卷,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
蕭兵,神話是人類與自然鬥爭的原始性幻想故事,《民間文學論壇》第2卷,1985年
鍾敬文,晚清改良派學者的民間文學見解,《民間文藝學及其歷史》,頁393-396,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
鍾宗憲,圖騰與中國神話研究的迷思,《民族文學研究》第1期,頁25-28,2004年
魏慶征,西方學者論神話(上),《民間文學論壇》第1期,頁89-92,1986年
魏慶征,西方學者論神話(中),《民間文學論壇》第2期,頁79-83,1986年
魏慶征,西方學者論神話(下),《民間文學論壇》第2期,頁88-95,1986年
薶照,崔東壁學術發微,《東方雜誌》第2卷第7期,1905年7月
羅義俊,錢穆與顧頡剛的《古史辨》,《史林》第4期(總第32期),頁28-36, 1993年
羅志田,包容儒學、諸子與黃帝的國學:清季士人尋求民族認同象徵的努力,《台大歷史學報》第29期,頁87-105,2002年6月new window
顧洪,論古史辨學派產生的學術思想背景,《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總第8期),頁35-42,1995年
顧頡剛,《莊子》和《楚辭》中崑崙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中華文史論叢》第2期(總第10輯),頁31-57, 1979年4月
顧頡剛,《山海經》中的崑崙區,《中國社會科學》第1期(總13期),頁3-30,1982年1月
顧頡剛,中國古代神話研究序,《博覽群書》第11期(總第107期),頁1-19,1993年
(日)小川琢治,開天闢地及洪水傳說,《支那歷史地理研究》,頁173-208,東京:弘文堂,1928年11月
(日)小柳司氣太,文化史ふり觀たろ古代の楚國,《東方學報‧東京》第1册,頁196-228,1931年4月
(日)松村武雄,狗人國試論,《民間文學專號》東方文叢第16卷,1933年
(日)津田左右吉,太一について,《白鳥博士還曆紀念東洋史論叢》,頁659-690,東京:岩波書店,1925年12月
(日)橋本增吉,書經之研究(第一回),《東洋學報》2卷2號,頁283-316,1912年10月
(日)橋本增吉,書經之研究(第二回),《東洋學報》3卷3號,頁331-394,1913年11月
(日)橋本增吉,書經之研究(第三回),《東洋學報》4卷1號,頁49-76,1914年3月
(日)橋本增吉,書經之研究(第四回),《東洋學報》4卷4號,頁369-412,1914年10月
(美)傑克‧波德著、程薔譯,中國的古代神話,上海《民間文藝集刊》第2集1982年
四、學位論文
宣釘奎,《楚辭神話之分類及其相關神話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3年
李仁澤,《山海經神話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年
彭明輝,《疑古思想與現代中國史學的發展》,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
葉憶如,《顧頡剛古史神話觀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周志煌,《民族的想像與現代性的追求:中國現代民俗研究的歷史意義(1918-1937)》,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張文安,《中國神話研究與文化要素分析》,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鄧賢瑛,2006年,《現代中國神話學研究(1918-1937)》,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玉蘭,《魯迅神話研究當議》,天津: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閆紅豔,《西王母神話的流變及其民俗文化的形態》,延吉: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楊茜,《茅盾神話思想初論》,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姚向魁,《孫作雲民俗思想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游紅霞,《蔣觀雲民俗思想研究》,上海:上海大學民俗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畢旭玲,《20世紀前期中國現代傳說研究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謝秀卉,《《山海經》郭璞注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杜亮梅,《魯迅與先秦神話傳說》,瀋陽: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汪楠,《20世紀上半葉中國神話學史》,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李波,《呂思勉與二十世紀前半期的新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
何立行,《晚清知識人蔣觀雲(1866-1929)及其啟蒙論述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