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比較」作為一種方法對當代中國哲學的意義
書刊名:哲學與文化
作者:葉海煙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eh, Hai-yen
出版日期:1997
卷期:24:12=283
頁次:頁1118-1129+1205
主題關鍵詞:共相實體類比上帝存有理解UniversalSubstance analogyDaoGodExistenceUnderstand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21
  • 點閱點閱:37
     「比較」作為一種方法,對中國哲學在當代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自梁漱溟、馮友蘭二人對「比較」的掌握與運用發端,本文依歷史先後之脈絡,從梁漱溟一心關切中西印三大文化之異同、馮友蘭全力結合柏拉圖的「共相」與程朱理學的「理」概念,以至於熊十力援佛入儒,超越一般之方法論建立其體用合一的大心之論,「比較」所開闢出的思維進路實已昭然若揭。而唐君毅以其人文意識所推擴成的大系統,更已將理論意義的哲學思維轉入於天人合德的實踐界域。此外,究應如何在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中拿捏方法的合理性與適用性,本文則以牟宗三與李震(李振英)為例,具體展示「比較」作為一種方法的詮釋學功能,乃大可經由形上學的引領,終在「道」與「上帝」的對比之間不斷地向未來展開。
圖書
1.胡適(1990)。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漱溟(1979)。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臺北:問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馮友蘭。貞元六書。香港:龍門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熊十力(1993)。新唯識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安梧(1993)。存有‧意識與實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熊十力(1980)。破破新唯識論。臺北: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印順(1970)。唯識學探源。臺北:印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adamer, Hans-Georg(1994)。Truth and Method。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9.Polanyi, Michael、Prosch, Harry、彭淮棟(1984)。意義。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牟宗三(1982)。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鄭家棟(19950000)。當代新儒學論衡。臺北:桂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震(1982)。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牟宗三(1990)。現象與物自身。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沈清松(1985)。現代哲學論衡。黎明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唐君毅(1986)。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蔡元培(1990)。[中國古代哲學史]序。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賀麟。中國哲學的調整與發揚。當代中國哲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